导读:本文包含了浮士德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浮士德,歌德,精神,现代性,黑格尔,斯托,马克思。
浮士德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伟,陈光伟[1](2019)在《浮士德精神与现代性的人格困惑》一文中研究指出《浮士德》被誉为西方现代人的圣经。主角浮士德在不断追求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中所展现出来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被总结为"浮士德精神",其深刻体现了现代人的特征。与此同时,浮士德在面对重重难题所展示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也是以理性、启蒙为基础的现代性精神的核心要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4期)
巴合提压力·买买提[2](2019)在《浮士德精神的叁个层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浮士德的一生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自我超越。这个特点学者们给它命名叫"浮士德精神"。本文将主要讲述浮士德精神的叁个层面。(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9年08期)
曹卫东[3](2019)在《浮士德精神的另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全喜写这些书的时候,正处于生病时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之有病其言也真。对比作者名气鼎盛时期的书,从这几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能够有勇气将在人生特殊阶段的作品公诸于世,也是敢于正视自己的表现。我跟高全喜之间,没有太多专业上的交集,但是围绕这叁本书,我们有过两次交集。第一次是在写《画与真:杨飞云与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的时候提到(本文来源于《民主与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和建伟[4](2018)在《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承传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历经求知、爱情、审美、从政、事业阶段,象征西方知识分子300年来的精神历程,其体现出的"浮士德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马克思非常喜爱歌德,对《浮士德》多有引用,并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一生积极进取,对人类充满仁爱,可谓对"浮士德精神"的承传;浮士德精神中过于强调个人权利、经常陷于灵肉矛盾的弊端,则被马克思以战胜庸人习气的方式所克服,显示出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超越。(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耿玉娥[5](2018)在《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核心术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士德精神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断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作为一个文化评论者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结合时代特征和自身理论背景也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文章选取了该着作中叁组九个重要的核心术语,并按照贝尔对浮士德精神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理解,以及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的逻辑顺序将这些术语分组排列,详细而全面地论述了贝尔视界中的浮士德精神。贝尔认为浮士德是第一个现代人,在他的身上整个时代都能辨认出自己的分裂意识。一方面是无限扩展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寻求超越,以期获得如上帝般的绝对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放弃世俗社会的新奇享乐,不加限制地经验和欲求。贝尔认为这种相互矛盾的追求,既是浮士德的困境也是自我意识狂妄的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在西方社会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主义,给西方文化史带来了创作高峰的同时也使文化失去了一致性。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表现为浮士德式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这种对自我的强调,使人们一度相信人能够超越必然,追求如上帝般的绝对知识。文化一致性的丧失使得艺术冲动脱离了道德限制获得自治,自我和经验变得至高无上,成为了人们衡量一切的标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要将文化中表现的都一一实现,经济领域也日益被都动员起来不断满足人们新的欲求,到处充斥着物质消费,享乐主义盛行。这种无限的扩张被贝尔称作“经济冲动力”,以往它总是受到制约性宗教即“宗教冲动力”的限制。但是到了现代,宗教日益衰败,传统权威遭到摒弃,而现代主义强调的是现在和未来,过去与现在发生了断裂。由于信仰的缺失,人们在精神上普遍出现了对空虚的恐惧。贝尔认为现代人如浮士德不断地变换和追求,像普洛透斯般难以捉摸,而这种现世的生活也如七层地狱般痛苦。作为生活于美国文化边缘的犹太裔,贝尔曾深感精神焦虑之苦,出于对传统和权威的尊重他对现代人浮士德的困境提出了向宗教回归的救赎方案。文章最后,对贝尔关于浮士德精神的分析进行了理论特征的总结,并且对贝尔的浮士德精神的新解进行了客观和全面的评价。贝尔关于浮士德精神的论述和研究不管从理论还是现实意义来说,对我国的社会文化和现代主义问题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启发性,尤其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定位和传承弘扬有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1-01)
卢婕[6](2018)在《雨王亨德森:浮士德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德以浮士德在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事业等领域的探索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西方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雨王亨德森》对浮士德精神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尽管亨德森沿袭了浮士德对人生意义的五条探索道路,但他为西方知识分子找到的人生价值并不雷同于浮士德的既有结论。通过将"观念小说"《雨王亨德森》与"哲理诗剧"《浮士德》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洞察西方知识分子几个世纪以来追求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中女[7](2017)在《善与恶中闪耀着的辩证法光辉——浮士德精神与靡菲斯托罪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试图通过描述浮士德与糜非斯托之间的"善"与"恶"的对比,从而展现出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在与糜非斯托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身边充斥着危机。然而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特征使他免于遭受成为恶魔奴隶的厄运,而恶势力糜非斯托却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浮士德与糜非斯托的关系,展现出善恶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分析以获得其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18期)
陈浩[8](2017)在《浮士德精神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878-2015)》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对国外思想资源的接受中,对浮士德精神的接受是相当典型的。浮士德的一生展现了个体生命不同层面的疑惑和追求,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人所共有的问题。“浮士德精神”是指诗剧《浮士德》中主人公以其立身行事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本论文借助史料文献,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支撑,通过对浮士德精神在中国百年接受史的梳理,探讨不同时期接受者对浮士德精神的不同阐释,展现浮士德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演变状况,探寻对浮士德精神的不同理解与接受状况背后的文化原因。通过浮士德精神的百年接受史这一个案,进一步探寻“西学东渐”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国内对浮士德精神的接受可根据不同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时期。1878年到1915年歌德和《浮士德》以其在西方的重要地位引起了国人的注意,是浮士德精神在中国接受的先声。1915年到1930年五四运动使得外国文学在中国流传更广,伴随着个性解放的潮流,浮士德精神主要被理解为追求主体觉醒的精神,后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又被认为具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以郭沫若为主要代表。1930年到1937年随着歌德研究的深入,浮士德精神也具有了更多的内涵:宗白华从艺术人生的美学角度出发,认为浮士德精神是一种内在精神世界的探求和外在物质世界的探险在审美意义上的高度统一;梁宗岱则以诗人的角度认为,浮士德精神就是在诗性的生活中不懈的寻求真理,享受人生的精神;李长之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批评家,他认为浮士德精神是永不言弃的青年精神。1937年到1978年间,由于抗战和文革的影响,歌德研究趋于沉寂,郭沫若等人远离浮士德精神,但也有学者如陈铨、冯至将浮士德精神作为宣扬抗战的武器和渡过苦难的精神支柱,陈铨认为浮士德精神是狂飙时代的思想内核,是重塑中国锐意进取的国民精神的榜样;冯至认为浮士德精神是否定促进肯定,肯定战胜否定的精神,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概括。1978年至2015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浮士德精神在中国的接受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对其的现代主义反思和后现代主义解构。前者以张辉对浮士德精神新的美学解释为代表,他认为浮士德精神是解决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良药,是在断念基础上追求生命的价值的精神。后者以吴建广、孟京辉等人为代表,认为浮士德精神反映了人性无止境的贪欲。梳理百年来浮士德精神在中国的接受,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交流构建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内容与气魄,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社会思想发展演变规律的研究,对反思历史,观察当下,构建未来都有重要意义。(由于资料收集问题,本论文研究仅限于大陆地区)(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姚惠聪[9](2016)在《析张闻天生涯中的浮士德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张闻天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是党在较长时期内的重要领导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可以用浮士德精神来诠释他的一生,即仁爱和人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不断探索的精神、追求人生意义,心性高卓的精神。(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24期)
刘津羽[10](2016)在《再论《浮士德》主旨与浮士德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歌德《浮士德》主旨及"浮士德精神"的解读,过去认为它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其实将浮士德精神与"自强不息"画上等号,是片面而单纯的。《浮士德》的主旨,是歌德对人类理性的悲剧性解读和对人类救赎的渴望。而浮士德精神,其实质就是理性主义下的现代性人类精神。《浮士德》创作表现了歌德思想中对现代性的反思和理想主义并存的现象。(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浮士德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浮士德的一生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自我超越。这个特点学者们给它命名叫"浮士德精神"。本文将主要讲述浮士德精神的叁个层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士德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杨志伟,陈光伟.浮士德精神与现代性的人格困惑[J].青年文学家.2019
[2].巴合提压力·买买提.浮士德精神的叁个层面[J].参花(下).2019
[3].曹卫东.浮士德精神的另一种解读[J].民主与科学.2019
[4].和建伟.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承传与超越[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耿玉娥.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核心术语研究[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8
[6].卢婕.雨王亨德森:浮士德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王中女.善与恶中闪耀着的辩证法光辉——浮士德精神与靡菲斯托罪恶[J].北方文学.2017
[8].陈浩.浮士德精神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878-2015)[D].郑州大学.2017
[9].姚惠聪.析张闻天生涯中的浮士德精神[J].青年文学家.2016
[10].刘津羽.再论《浮士德》主旨与浮士德精神[J].许昌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