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酰胺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酰胺,大分子,纳米,树状,磷灰石,基因治疗,羟基。
聚酰胺胺论文文献综述
王杨,苗向阳,顾准,聂锦山[1](2019)在《可生物还原聚酰胺胺作为基因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将治疗基因导入特定细胞并调控基因表达,以治疗由基因异常或缺失引起的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良好的基因载体将基因高效地载入细胞核后,应能在体内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还原聚酰胺胺[bio-reductive poly (amido amine), rPAA]不仅具有聚酰胺胺自身具有的溶血活性低、与基因分子结合能力强以及结构与多肽类似等优点,而且在胞外生理条件下稳定,在胞内还原性条件下容易降解、细胞毒性低、效率转染高,因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含有可生物还原聚酰胺胺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其中详细介绍了其合成方法以及基因治疗应用。(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何海峰,寇新秀,吕海亮,白瑞钦,刘欣[2](2019)在《聚酰胺胺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硅表面改性是解决其团聚的重要途径,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纳米粒子在水相介质中的分散性,还可改善二氧化硅与有机相的相容性,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粉体改性的理论依据主要集中于物理吸附理论、化学键理论、配位理论等。常用的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剂有离子型聚合物(聚乙烯亚胺、马来酰亚胺丙基叁甲基氯化铵、聚甲基丙烯酸钠等)、非离子型聚合物(聚氨酯等)以及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等),对应的改性方法有分子自组装、嫁接技术、化学沉积技术、干法改性和湿法改性等。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大分子具有结构规整、分子量可控、枝端有较多功能团等独特性质,其反应活性较高,在纳米粒子制备、分子载体、催化剂、重金属离子的分离与提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运用。通常,以PAMAM大分子改性二氧化硅时多采用间接方式,即首先在二氧化硅粉体表面引入-NH2基团,再利用聚合接枝的方式合成聚酰胺胺分子。但在搅拌和加热的作用下,羟基所键合的硅烷片段可能存在断裂的情况(如-CH2-CH2-键),合成过程中难以避免副反应的发生,合成产物的分子量、分子链的长短都较难控制,且还存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这种方法效率不高。笔者提出采用PAMAM大分子直接干法改性二氧化硅的方式,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水分的参与,二氧化硅表面保持较多的活性点,可直接利用改性剂分子PAMAM(中心核原子、酰胺中心、枝端胺基等)与这些活性点的耦合作用形成配体结构,从而达到改性的目的,同时简化改性工艺,降低操作成本。本文首先介绍了PAMAM对二氧化硅的改性方法,接着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分离、生物技术、在介质和涂料涂层中的分散性以及催化载体四个方面对PAMAM改性二氧化硅的应用进行了着重分析总结,以期为制备性能更优异、更稳定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7期)
宋哲宇[3](2019)在《苯硼酸功能化的聚酰胺—胺介导miR-34a递送治疗胃癌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引起肿瘤相关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胃癌认识的不断加深,在发病率、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由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发病隐匿,大多数病人发现胃癌时,已经成为进展期胃癌,而进展期胃癌的预后相对较差。因此如何更有效的治疗胃癌,仍然是一个热点话题。近年来,多种治疗胃癌的手段层出不穷,除了传统的手术治疗及化疗外,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治疗方式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随着治疗的进程,肿瘤相关的耐药性不断的提高,其治疗效果明显降低。因此,上述治疗仍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缺陷,需要对其他治疗方式进行探索。在多种类型肿瘤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功能的紊乱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因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从疾病的源头着手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因其固有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1989年-2008年,肿瘤是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主要对象,占所有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66%。肿瘤的基因治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下调原癌基因的表达、增强肿瘤抑制因子的表达从而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抑制肿瘤周围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调动免疫系统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小分子非编码核糖核酸(small non-coding Ribo Nucleic Acids,sncRNA),如siRNA,shRNA以及microRNA在基因调控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参与了体内多种生物学过程。因此,关于sncRNA应用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在肿瘤治疗上能够有效的降低或升高细胞内异常表达的蛋白,导致肿瘤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而应用RNA干扰技术治疗的最大限制在于缺乏体内安全有效的递送载体,包括药物的肿瘤靶向性以及维持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本文以高分子树枝状大分子PAMAM为骨架,以聚乙二醇(PEG)为交联剂,将苯硼酸(PBA)靶向基团连接在高分子材料聚酰胺-胺(PAMAM)上,构建了一种对胃癌BGC-823细胞系具有特异性靶向功能的PAMAM-PEG-PBA递送载体,根据实验结果表明此载体对miR-34a具有良好的装载和保护能力,能够有效的将miR-34a转染入肿瘤细胞。我们分别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上对该递送体系进行了评价。在细胞水平上,通过增殖抑制实验、transwell实验、集落形成实验、双染凋亡实验、划痕实验以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使用PPP/miR-34a纳米复合物能够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BGC-823细胞凋亡。在动物水平上,通过皮下异体肿瘤种植模型,经小鼠尾静脉注射PPP/miR-34a纳米复合物,分别在2 h和6 h对纳米复合物进行小鼠体内成像,观察纳米复合物的定位。从结果中我们可以证明小核酸药物递送体系与生物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抵抗肾脏、肝脏等对其的代谢作用,从而维持较长的体内药物循环的时间,且在体外肿瘤部位明显积聚。通过抑瘤实验结果分析可以观察到,该递送体系可以良好的控制肿瘤生长,而对小鼠的体重等营养状态无明显的干扰。再次通过Tunel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该纳米复合物能够促进肿瘤组织的凋亡。此外对裸鼠的各器官进行HE染色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毒性作用,从而证明了递释体系的安全性。综上所述,通过建立胃癌生物模型,以PAMAM为骨架的靶向载体递送小核酸体系能够有效的杀伤胃癌肿瘤细胞,抑制其增殖和迁移的能力。我们的研究表明,小核酸的递送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学行为,在抗肿瘤治疗方面有巨大潜能,能够为未来建立更好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帮助。结论:1、我们构建了以树枝状高分子PAMAM为骨架,聚乙二醇(PEG)为交联剂,将苯硼酸(PBA)作为靶向配体连接到PAMAM上。通过对合成材料的理化性质、靶向入胞能力、抗肿瘤增殖、迁移等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载体能够与miR-34a通过静电吸附作用结合,具有高效的装载能力,同时可以保护miR-34a避免受到体内环境的降解。苯硼酸通过与BGC-823细胞系表面的唾液酸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高效介导miR-34a进入细胞,能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2、从动物水平上我们通过建立荷瘤小鼠研究纳米粒子复合物体内药物分布情况、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能力以及对器官的毒性作用。从实验结果上来看我们建立的纳米材料递送小分子核糖核酸体系能够长时间在小鼠体内循环并且在肿瘤组织内有较高的积聚。从抑瘤效果上来看,PPP/miR-34a能够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并且通过HE染色、Tunel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再次在动物水平上证明,PPP/miR-34a纳米粒子复合物能够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柳鲜[4](2019)在《羧基改性的聚酰胺—胺/纳米羟基磷灰石在酸性环境下诱导牙本质再矿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制备羧基改性的聚酰胺-胺/纳米羟基磷灰石(Carboxyl modifiedpol yamide-amine/nano-hydroxyapatite,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并探索其合成的最佳质量比。2.观察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在酸性环境下诱导脱矿牙本质再矿化的效果,为其以一种新式再矿化剂运用于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参考。3.初步评价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对牙髓细胞的毒性,探讨其作为新型再矿化剂运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性,为后期再矿化实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制备不同质量比(m(PAMAM-COOH):m(n-HAP))的PAMAM-COO H/n-HAP复合材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其化学信息、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形貌和粒径、热重分析检测PAMAM-COOH结合到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P)上的量。2.制备脱矿牙本质磨片并随机分为8组(n=15):(1)~(4)为CaP(-)组,其分别为:(1)空白组:去离子水处理;(2)PAMAM-COOH/n-HAP组:P AMAM-COOH/n-HAP复合材料糊剂处理;(3)PAMAM-COOH组:PAMAM-COOH溶液处理;(4)n-HAP组:n-HAP糊剂处理。(1)~(4)组经过对应处理后直接置于酸性环境下进行再矿化。(5)~(8)为CaP(+)组,其分别为:(5)空白+CaP组:去离子水处理;(6)PAMAM-COOH/n-HAP+CaP组: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糊剂处理;(7)PAMAM-COOH+CaP组:PAMAM-C OOH溶液处理;(8)n-HAP+CaP组:n-HAP糊剂处理。(5)~(8)组经过对应处理后每日用钙、磷液(CaP)处理并置于酸性环境下进行再矿化。各组连续再矿化2周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检测牙本质的再矿化效果。3.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取第4代牙髓细胞进行实验。用不含血清的普通细胞培养液分别浸提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1天、3天、7天后,取上清液并分为浸提1天、3天、7天实验组。另外设置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为含体积分数为0.64%苯酚的普通细胞培养液。阴性对照组为普通细胞培养液。各组培养液在CO_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牙髓细胞1天、3天、5天后,采用CCK-8法检测牙髓细胞的相对增殖率(Relati ve growth rate,RGR),以评估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1.制备不同质量比的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且其PAMAM-COOH涂层厚度不一,其中质量比为1:4时的厚度为(26.648±1.035)nm,明显高于其它各质量比的厚度(P<0.05)。质量比为1:2时的PAMAM-CO OH涂层厚度最小,仅为(6.620±0.501)nm。2.PAMAM-COOH/n-HAP+CaP组获得最佳的再矿化效果,脱矿牙本质表面几乎全部被新生再矿化层覆盖,纵断面牙本质小管封闭深度可达15.5~39.3μm。而PAMAM-COOH/n-HAP组大部分牙本质小管完全封闭,封闭深度为8.8~18.3μm,但仍有少部分牙本质小管处于半封闭状态。而其余对照组的再矿化效果较弱。3.浸提1天、3天、7天实验组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吸光度值(Absorba ncevalue,A)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浸提组在相同时间点的A值与阴性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浸提实验组在牙髓细胞培养第1、3、5天后细胞的RGR均在90%以上,符合国家医用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要求。而阳性对照组细胞的RGR在24%以下,细胞毒性校大。结论:1.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合成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时,P AMAM-COOH和n-HAP的最佳质量比为1:4。2.本研究表明: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能在酸性环境下诱导脱矿牙本质的再矿化,但在外源性CaP液的辅助下,再矿化效果更显着。3.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细胞毒性在I级以下,符合国家医用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要求,具有运用于临床再矿化治疗的潜力。但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局限性后期仍需大量的实验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柳鲜,林轩东,龙金东,秦鹤嘉,谢方方[5](2019)在《羧基改性的聚酰胺——胺/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和表征羧基改性的聚酰胺—胺/纳米羟基磷灰石(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并探索其合成时的最佳质量比。方法: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不同质量比[m(PAMAM-COOH):m(n-HAP)]的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透射电镜以及热重分析对其化学信息、形貌和PAMAM-COOH结合到纳米羟基磷灰石上的量进行表征。结果:不同质量比[m(PAMAM-COOH):m(n-HAP)]均可成功制备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且PAMAMCOOH/n-HAP上PAMAM-COOH涂层厚度不一,其中质量比为1∶4时的厚度为(26.648±1.035)nm,明显高于其它各质量比的厚度(P<0.05),质量比为1∶2时厚度最小,仅为(6.620±0.501)nm。结论:成功制备不同质量比的PAMAM-COOH/n-HAP复合材料,且PAMAM-COOH/n-HAP的最佳质量比为1∶4。(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筱烨[6](2019)在《聚酰胺—胺改性PVDF膜的制备及铜离子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胺-胺(PAMAM)是一种表面具有大量氨基、分子结构高度几何对称、分子内部具有空腔的树枝状聚合物,能够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共同吸附重金属离子。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强韧性和抗冲击性能优异等特性,被广泛的应用于水处理领域。本文以PAMAM为吸附剂,PVDF为载体,研究了PAMAM自身对铜离子(Cu2+)的吸附机理以及分别通过共混和表面接枝的方式将PAMAM添加到PVDF膜中,制备具有吸附Cu2+能力的复合分离膜。通过迈克尔加成法和酰胺化反应,合成PAMAM,其结构完整,粒径大小均匀。研究表明,PAMAM吸附Cu2+,首先发生的是化学吸附,即当Cu2+靠近PAMAM时,Cu2+与伯胺和叔胺发生[Cu(NH2)2(NR)2]2+配位,最外围的叔胺配位完成后,剩余的伯胺与最外围的酰胺发生[Cu(NH2)2(CONH)2]2+配位,其后内部的叔胺和酰胺依次与Cu2+发生[Cu(NR2)2(CONH)2]2+配位。当继续增加Cu2+的浓度时,溶液中会出现絮状沉淀,此时发生[Cu(NH2)4]2+配位。同时,存在PAMAM内部空腔对Cu2+的捕获。通过共混的方式,将PAMAM加入到PVDF中,制得PVDF/PAMAM膜。研究表明,PAMAM的添加没有破坏PVDF膜的结构,有效改善了PVDF膜的亲水性,PVDF/PAMAM膜的纯水通量由64.86 L·m·2·h-1提高到211.74 L·m-2·h-1,同时对Cu2+的吸附量由2.60 mg/g提高到22.65 mg/g。通过吸附动力学模型,得出PVDF/PAMAM膜对Cu2+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倾向化学吸附。以PVDF膜为基膜,通过表面接枝丙烯酸,制备PVDF-g-PAA接枝分离膜,将不同代数的PAMAM接枝到PVDF-g-PAA膜上,制得PVDF-g-PAA-PAMAM膜。研究表明,PAMAM可以成功接枝到PVDF-g-PAA膜表面上,接枝使膜的亲水性得到显着提高,初始接触角由纯PVDF膜的91.20°最低降至36.70°,纯水通量由199.00 L·m-2·h-1最高提高至502.38 L·m-2·h-1。接枝改性有效提高了膜吸附Cu2+的能力,其中PVDF-g-PAA-G3.0 PAMAM膜的吸附性能最佳,吸附Cu2+的量可达100.98 mg/g,相对于纯膜的3.20 mg/g提高31.55倍。同时,解吸附研究表明,PVDF-g-PAA-PAMAM膜可循环利用,保持较高的吸附量,且再生率皆高于90%,存在工业化应用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26)
王杨,聂锦山,顾准,朱铠[7](2019)在《基于超支化聚酰胺胺可生物降解阳离子基因递送系统的构建与体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其他聚阳离子相比,超支化聚酰胺胺的细胞毒性小、生物相容性好、溶血活性低、易于表面修饰,在基因递送中是一类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阳离子聚合物。但目前应用于基因转染的超支化聚酰胺胺大多不可降解,易在体内聚集引起细胞毒性。目的:合成还原降解超支化聚酰胺胺(redox-degradable hyperbranched polyamidoamine,DHPAA),考察其作为基因递送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N,N'-双(丙烯酰)胱胺(BAC)和1-(2-氨乙基)哌嗪(AEPZ)为功能性单体,通过迈克尔加成一锅法合成DHPAA,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和酸碱滴定法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采用自组装法制备DHPAA/DNA复合物,使二者质量比分别为1∶1、5∶1、10∶1、15∶1、20∶1;采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测定复合物的粒径、形貌和Zeta电势;采用琼脂糖凝胶阻滞电泳、Picogreen荧光分析和体外释放DNA实验检测DHPAA对DNA的固缩能力及DHPAA的还原降解性。以人肾上皮细胞系HEK293、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间充质干细胞和子宫颈癌细胞系Hela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聚合物DHPAA的细胞毒性;以间充质干细胞和子宫颈癌细胞系Hela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DHPAA/DNA复合物的细胞毒性。以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为研究对象(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与DHPAA的质量比分别为1∶1、5∶1、10∶1、15∶1、20∶1),使用流式细胞仪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考察DHPAA在间充质干细胞中的体外转染效率。结果与结论:(1)合成的聚合物DHPAA结构符合分子设计,在pH=3-10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聚合物DHPAA对DNA分子具有很好的固缩能力,形成的复合物在生理条件下很稳定,在还原性介质中能够快速释放出DNA;当DHPAA/DNA质量比由1∶1增加到10∶1时,复合物的包封率逐渐增加,此后质量比继续增加包封率不再增加;(2)在1-200 mg/L范围内,聚合物DHPAA对HEK293、MCF-7、间充质干细胞和Hela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3)当质量比由1∶1增加到10∶1时,25 mg/L DHPAA/DNA复合物对间充质干细胞和Hela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4)当质量比由1∶1增加到10∶1时,DHPAA/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复合物的转染效率逐渐增加,当质量比继续增加时转染效率增加缓慢;(5)结果表明,还原降解DHPAA生物相容性好,能够高效地将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高效表达基因。综合考虑DHPAA的DNA负载效率和复合物的转染效果,选择10∶1为最佳聚合物/DNA质量比。(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国巍,马栋[8](2018)在《树枝状聚酰胺—胺/聚多巴胺修饰的四氧化叁铁作为一氧化氮供体及其光热协同抗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NO)因其高效抑菌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性,在抗菌领域显示出重要应用前景。本课题组基于光热杀菌的原理,提出利用近红外光照射使聚多巴胺产热杀菌并促使树枝状聚酰胺胺上高负载量的一氧化氮(NO)快速释放,实现光热与NO协同杀菌,然后利用磁性氧化铁将细菌快速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杀菌净化效果,制备了一种具有光热性能、可释放一氧化氮用于协同抗菌的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并对其理化性质及抗菌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实验结果证实,所得的磁性纳米材料结构稳定,光热效果明显,一定时间内持续释放NO,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该材料的合成与构建技术为设计制备更加安全高效的抗菌材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特别是在协同抗菌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在优势,对于细菌治疗研究,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朱静怡,缪文俊,黄和[9](2018)在《基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纳米诊疗试剂的制备及其肿瘤成像和治疗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癌症的高效诊疗,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研究者在过去数十年中研究了多种可集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纳米复合材料,其中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由于其精确可控的结构、较好的单分散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被普遍用作载体构建纳米诊疗试剂。通过树状大分子纳米技术,引入多种成像试剂及治疗试剂,并利用功能化修饰技术可构建具有良好诊疗效能的纳米诊疗材料。这些研究成果为解决癌症精确诊断及高效治疗提供了思路。本文中,笔者对近年来基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纳米诊疗试剂的制备及其在肿瘤成像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8年05期)
吕勐[10](2018)在《聚酰胺胺与聚合物点作为疫苗递送系统用于癌症免疫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然而,传统的疫苗通常引起机体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应答,而不能引起有效的用于癌症治疗的细胞免疫应答。因此,为了增强疫苗的细胞免疫应答,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疫苗递送系统,特别是阳离子纳米颗粒用于疫苗递送系统。其中,阳离子聚合物点(PDs)因其带有正电荷、尺寸小和光致发光的优异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和药物递送系统。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由聚乙烯亚胺(PEI_(600),M.W.600,99%)修饰的氧化还原响应型的超支化聚合物聚酰胺胺(PAA-PEI_(600))和其部分碳化形成的PDs作为疫苗递送载体,用于递送模型抗原蛋白——卵清蛋白(OVA),以期达到有效治疗癌症的目的。本研究首先在体外对PAA-PEI_(600)和PDs两种阳离子材料和其分别与OVA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形成的PAA-PEI_(600)/OVA和PDs/OVA纳米颗粒进行了物理化学表征,并进一步对其进行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和抗原的负载与释放检测。结果表明,两种阳离子材料都具有氧化还原响应性,并在本研究使用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细胞安全性、细胞摄取效果和负载与释放能力。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在体内评价了由PAA-PEI_(600)/OVA和PDs/OVA纳米颗粒诱导的具有OVA特异性的免疫应答。结果表明,与用单独的OVA免疫小鼠相比,用PAA-PEI_(600)/OVA和PDs/OVA纳米颗粒免疫小鼠后,产生的OVA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水平都有显着提升。此外,PDs/OVA纳米颗粒比PAA-PEI_(600)/OVA纳米颗粒诱导了更有效的OVA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包括更高水平的OVA特异性的IgG 2a/IgG 1抗体比率、脾细胞增殖活性、IL-12和IFN-γ细胞因子的分泌、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抗原交叉递呈能力、效应记忆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数量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数量。此外,通过皮下免疫注射PDs/OVA纳米颗粒后,对携带E.G7-OVA肿瘤小鼠的肿瘤生长产生了显着的抑制效果,并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时间。所有结果表明,用PDs/OVA纳米颗粒作为疫苗递送载体能引发更有效的OVA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因此,PDs有望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疫苗递送系统。(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25)
聚酰胺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氧化硅表面改性是解决其团聚的重要途径,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纳米粒子在水相介质中的分散性,还可改善二氧化硅与有机相的相容性,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粉体改性的理论依据主要集中于物理吸附理论、化学键理论、配位理论等。常用的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剂有离子型聚合物(聚乙烯亚胺、马来酰亚胺丙基叁甲基氯化铵、聚甲基丙烯酸钠等)、非离子型聚合物(聚氨酯等)以及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硅烷偶联剂等),对应的改性方法有分子自组装、嫁接技术、化学沉积技术、干法改性和湿法改性等。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大分子具有结构规整、分子量可控、枝端有较多功能团等独特性质,其反应活性较高,在纳米粒子制备、分子载体、催化剂、重金属离子的分离与提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运用。通常,以PAMAM大分子改性二氧化硅时多采用间接方式,即首先在二氧化硅粉体表面引入-NH2基团,再利用聚合接枝的方式合成聚酰胺胺分子。但在搅拌和加热的作用下,羟基所键合的硅烷片段可能存在断裂的情况(如-CH2-CH2-键),合成过程中难以避免副反应的发生,合成产物的分子量、分子链的长短都较难控制,且还存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这种方法效率不高。笔者提出采用PAMAM大分子直接干法改性二氧化硅的方式,实验过程中避免了水分的参与,二氧化硅表面保持较多的活性点,可直接利用改性剂分子PAMAM(中心核原子、酰胺中心、枝端胺基等)与这些活性点的耦合作用形成配体结构,从而达到改性的目的,同时简化改性工艺,降低操作成本。本文首先介绍了PAMAM对二氧化硅的改性方法,接着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分离、生物技术、在介质和涂料涂层中的分散性以及催化载体四个方面对PAMAM改性二氧化硅的应用进行了着重分析总结,以期为制备性能更优异、更稳定的改性纳米二氧化硅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酰胺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杨,苗向阳,顾准,聂锦山.可生物还原聚酰胺胺作为基因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9
[2].何海峰,寇新秀,吕海亮,白瑞钦,刘欣.聚酰胺胺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9
[3].宋哲宇.苯硼酸功能化的聚酰胺—胺介导miR-34a递送治疗胃癌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吴柳鲜.羧基改性的聚酰胺—胺/纳米羟基磷灰石在酸性环境下诱导牙本质再矿化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5].吴柳鲜,林轩东,龙金东,秦鹤嘉,谢方方.羧基改性的聚酰胺——胺/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和表征[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6].张筱烨.聚酰胺—胺改性PVDF膜的制备及铜离子吸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7].王杨,聂锦山,顾准,朱铠.基于超支化聚酰胺胺可生物降解阳离子基因递送系统的构建与体外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8].李国巍,马栋.树枝状聚酰胺—胺/聚多巴胺修饰的四氧化叁铁作为一氧化氮供体及其光热协同抗菌研究[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9].朱静怡,缪文俊,黄和.基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的纳米诊疗试剂的制备及其肿瘤成像和治疗应用进展[J].生物加工过程.2018
[10].吕勐.聚酰胺胺与聚合物点作为疫苗递送系统用于癌症免疫治疗[D].暨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