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造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造像,藏传佛教,石窟,云冈石窟,青州,尼泊尔。
佛教造像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吴艳[1](2019)在《凡尘最美宝相:见证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古代佛造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佛造像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技艺与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伴随着佛教传播,在华夏文明的浸润下,中国佛造像逐渐发展成为包含中国文化艺术内涵,同时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格的艺术瑰宝。从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东渐两千年的历(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12-24)
徐小淑,孟红淼[2](2019)在《云冈石窟太和七年邑义造像记的佛教信仰及其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冈石窟第11窟太和七年龛系中国早期邑义造像。以造像记为对象,结合考古学和佛教美术等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疑伪经《提谓波利经》和《净度叁昧经》对平城邑义结成及信仰的影响。题记表明民众是在本土信仰、传统观念的框架下接受佛教文化,内容呈多元化倾向,并存在主观的筛选与组合,这种选择与所表现的心理追求在实践层面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陈兆镜[3](2019)在《齐梁时期佛教造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长江以南地区发现了不少南朝齐梁时期的佛教造像。如以造像中的单个佛像为单位,可将齐梁时期的佛像分为两类五型,并以梁普通年间为界分早晚两期:早期佛像有较明显的秀骨清像,坐佛流行悬裳座,立佛流行素面馒头状肉髻;晚期佛像逐渐体型丰满裸露,坐佛佛衣下摆收缩,立佛流行螺发。"齐梁风格"可以解释两期佛像风格的成因。齐梁风格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风潮的变化以及对秣菟罗艺术因素的吸收借鉴。(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19年05期)
杨卫东[4](2019)在《藏传佛教女尊造像》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传入初期,藏传佛教造像多流于对外来艺术风格的机械模仿,后经不断吸收融会,逐渐形成了带有雪域高原浓烈藏民族特征、风格多样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16世纪下半叶,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迎进了宗喀巴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此后,在明、清两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兴盛起来,佛教造像也逐渐在蒙古族精神生活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在众多造像类型中,女尊造像就是其中的一大类别。(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19期)
王通玲[5](2019)在《试析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及风格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积山石窟35、48窟造像,均为元代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题材特征。现初步考证造像均为藏传佛教题材,具有重要的历史及考古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分析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产生的原因及风格特点,说明麦积山石窟元代佛教发展的延续性。(本文来源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肖伊绯[6](2019)在《桂林佛教造像观礼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其特有的地质地貌与山水景观,在华夏文明与中国风景中,自古就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殊不知,桂林佛教也曾雄踞华南,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间,就铭刻着桂林佛教的千年遗迹;星罗棋布于桂林各地,大量的佛教摩崖造像,见证着这段历史的繁华与沧桑。据相关文献记载及东汉至南北朝早期佛教文化遗物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大约在西汉时期佛教就已传入广西地区,到唐代中后期时,桂林佛教空前繁荣,成为我国南方佛教中心之一。有史料记载,817年,印度高僧觉救曾来到桂林,传经布道。而(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9年09期)
俞灵[7](2019)在《邺城梵像,尽显佛教造像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佛像埋藏坑一次出土了2895件(块)佛造像及残片,经过5年的修复拼接,得到了近千件佛造像,近日首次来京展出其中代表性的精品。观众可以一览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的佛像发展脉络,看邺城佛像如何在印度、中亚、南朝风格的影响下形(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09-24)
张乃翥[8](2019)在《龟兹佛教文化与龙门石窟魏唐时代的造像遗迹》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的龟兹处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是中国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地区之一。沙海绿洲以东的众多佛教文化遗存,从文化渊源上考察,无不与这一文化圣地的孽濡传延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文以文献寻踪及文物考察为依据,追溯中古时代龟兹、洛阳两地文化遗产中的源流承递、因果韵律,由此发现,龙门石窟为数众多的魏唐遗迹,其自身机理中往往流淌着龟兹佛教文化的观念素养、文脉意绪;而这种带有地域律动特色的文化事象,则根源于魏唐期间中外交流的畅通和文化互动的积极。(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俊芳[9](2019)在《辽代佛教造像的民族风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辽代遗存的佛教造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以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代彩塑为主进行微观分析,认为辽代佛教造像具有不同于中原汉民族的审美特点,其造像上承唐风,又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体现出一种崇佛、尚武、尚金、男女平等的游牧民族风格。(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8期)
温子超[10](2019)在《佛教造像的概述——浅谈观音像的特点及造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便出现了大量的佛教人物造像。在众多佛教菩萨造像中,比较有特色的当数观音菩萨像。笔者认为要塑造好观音菩萨像,须对观音菩萨像的流传过程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不同时代的造像特征,了解佛经中所描述的各种形象和说法,以及前人优秀的作品,遵守菩萨像的塑造方式,塑造出观音菩萨像的庄严、慈祥、宽容、智慧。观音菩萨像在中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种种变化。百姓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喜好,塑造了许多符合中国审美的观音菩萨造型。如杨柳观音、滴水观音、坐莲观音、送子观音等。宋代以后,在唐代宫廷贵族女性和仕女形象(本文来源于《天工》期刊2019年07期)
佛教造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云冈石窟第11窟太和七年龛系中国早期邑义造像。以造像记为对象,结合考古学和佛教美术等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疑伪经《提谓波利经》和《净度叁昧经》对平城邑义结成及信仰的影响。题记表明民众是在本土信仰、传统观念的框架下接受佛教文化,内容呈多元化倾向,并存在主观的筛选与组合,这种选择与所表现的心理追求在实践层面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造像论文参考文献
[1].吴艳.凡尘最美宝相:见证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古代佛造像[N].中国民族报.2019
[2].徐小淑,孟红淼.云冈石窟太和七年邑义造像记的佛教信仰及其中国化[J].五台山研究.2019
[3].陈兆镜.齐梁时期佛教造像探析[J].四川文物.2019
[4].杨卫东.藏传佛教女尊造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5].王通玲.试析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及风格特征[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
[6].肖伊绯.桂林佛教造像观礼记[J].法音.2019
[7].俞灵.邺城梵像,尽显佛教造像之美[N].中国民族报.2019
[8].张乃翥.龟兹佛教文化与龙门石窟魏唐时代的造像遗迹[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杨俊芳.辽代佛教造像的民族风格研究[J].美术大观.2019
[10].温子超.佛教造像的概述——浅谈观音像的特点及造型[J].天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