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核肌动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细胞核,复合物,转录,骨架,基因,烟草。
细胞核肌动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吴聪颖[1](2019)在《微丝的基本性质与细胞核肌动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微丝,作为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员,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构成微丝的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一起作用,使细胞产生和传导机械力,并促进细胞运动。尽管人们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体细胞核中存在单体肌动蛋白,但细胞核中聚合的微丝如何动态调控及行使何种功能,仍存在争议。该文概述了微丝细胞骨架的基本性质和成核过程,并讨论细胞核内肌动蛋白的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丽,李艳双,盖玉红,李玉[2](2010)在《肌动蛋白是扁绒泡菌Physarum compressum原质团细胞核核骨架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2mol/L NaCl或3,5-二碘水杨酸锂(Lis)抽提扁绒泡菌Physarum compressum原质团细胞核,对残余蛋白进行电泳及肌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单独用Lis抽提细胞核不能有效去除组蛋白,用2mol/L NaCl则可有效去除组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核骨架中存在着可以有效对抗2mol/L NaCl的肌动蛋白。(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唐文[3](2009)在《细胞核肌动蛋白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肌动蛋白是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参与细胞分裂、运动、迁移、形态的维持、生长等许多重要生理活动。有研究指出,肌动蛋白也存在于细胞核内。但由于肌动蛋白是丰富的胞质蛋白,致使这一结论受到质疑。后来,依赖生物化学、免疫荧光、免疫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实验技术,证明肌动蛋白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胞的细胞核中。虽然肌动蛋白在细胞质中的功能已经被研究的很透彻,但它在细胞核内的功能还不清楚。有实验指出,肌动蛋白在核运输方面发挥作用,可能参与RNA运输及mRNA加工。肌动蛋白还能与protein 4.1共定位,可能参与核组装过程。此外,肌动蛋白还能与染色质改构复合物和乙酰转移酶复合物相互作用,在染色质结构的调整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肌动蛋白也能参与基因转录的调控。在早期的实验中,微注射肌动蛋白的抗体或结合蛋白能抑制灯刷染色体的转录。肌动蛋白还能与RNA聚合酶II共纯化,对RNA聚合酶II体外的有效转录起到作用。最近有实验指出,肌动蛋白能被募集到基因的启动子区,是转录前起始复合物的成分。但肌动蛋白在此复合物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实验证明,RNA解旋酶A是转录前起始复合物中能够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我们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证明RNA解旋酶A在体内可以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然后利用GST pull-down实验证实RNA解旋酶A主要是通过其RGG区域与肌动蛋白作用,并且这一负显性突变体能够抑制RNA聚合酶II募集到转录前起始复合物中。此外,过表达或干涉RNA解旋酶A都能够影响RNA聚合酶II与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也能影响肌动蛋白所参与的基因表达。综上所述,RNA解旋酶A对肌动蛋白参与的转录过程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费一楠,张钊,张飞雄[4](2008)在《烟草悬浮细胞细胞核及核骨架中存在有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烟草悬浮培养细胞中分离出细胞核,提取核总蛋白后,用DNase I消化去除核酸和2MNaCl抽提后制备成细胞核骨架.以抗β-actin的抗体作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HRP)的羊抗兔抗体作二抗进行免疫印迹.结果证实,在细胞质、细胞核与核骨架中均存在与肌动蛋白抗体呈阳性反应的抗原.以抗myosinⅠβ抗体作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作二抗进行免疫印迹.也证实了细胞核中存在与肌球蛋白抗体呈阳性反应的抗原.上述结果证明,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是烟草悬浮细胞细胞核及核骨架的组成成分.来源于老鼠纤维原细胞细胞核中的肌球蛋白I存在于烟草细胞核中也表明细胞核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相当保守的.(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顾春生[5](2007)在《细胞核肌动蛋白与p53蛋白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肌动蛋白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胞的细胞核中。近来研究表明,核内肌动蛋白不仅参与了染色质改构、mRNA加工和运输等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还参与了RNA聚合酶Ⅰ、Ⅱ、Ⅲ所介导的转录过程。本实验室前期的一些工作表明,核内肌动蛋白可以下调p53介导的p21基因转录,并且核内肌动蛋白与p53存在共沉淀现象。为了进一步研究肌动蛋白与p53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本实验构建了谷胱甘肽S-转移酶标签(GST-tag)的肌动蛋白及其突变体,利用GST-pull down实验发现肌动蛋白N端的第1-18个氨基酸和C端第338-375氨基酸在肌动蛋白与p53相互作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后利用GST-p53及其突变体进行了GST-pull down实验,发现p53 N端第1-44氨基酸为肌动蛋白与p53相互作用所必需。最后利用六聚组氨酸标签(His-tag)的肌动蛋白及其突变体与GST-p53进行GST-pull down实验,证明肌动蛋白与p53之间的作用是直接的。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核内肌动蛋白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12-01)
王敏[6](2007)在《细胞核肌动蛋白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BAF53参与P53介导的p21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肌动蛋白广泛存在于细胞核中,参与细胞核内的许多生命活动,例如染色质重塑,mRNA加工与输出、基因转录等。众多前人实验证据表明细胞核内肌动蛋白是RNA聚合酶I,II和III所介导的高效率转录所必需的。细胞核肌动蛋白似乎在转录过程的许多步骤中都起作用,尤其是在转录复合物的起始聚集和转录延伸中。然而,对于细胞核肌动蛋白参与这些过程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至今为止,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在基因转录过程中,肌动蛋白是如何与转录调控因子之间进行协调的。肿瘤抑制蛋白P53,是细胞内功能的一个关键调节子,应答于众多外界刺激信号,通过调节下游基因的转录引发多种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或细胞凋亡。由于P53的半衰期短,在不受刺激时,细胞内P53维持较低的水平。受到细胞外刺激,P53稳定性提高,使该蛋白聚集核内,作为转录因子被活化。P53的稳定性或活化很大程度上是由转录后修饰所介导的,例如磷酸化、乙酰化,也可通过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本论文证明了肌动蛋白能够和转录调节因子P53在体内和体外相互作用。荧光素酶双报告实验显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导致了P53介导的下游基因p21、mdm2和pG13的转录抑制。我们通过凝胶迟滞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证明,肌动蛋白依赖于P53存在于p21基因的启动子上,过表达肌动蛋白抑制P53在该启动子应答元件上的结合,从而导致了该区域的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水平的降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显示,过表达肌动蛋白并没有影响P53的转录后修饰;然而,细胞松弛素D却能够活化含有野生型P53的细胞中的p21基因的转录。肌动蛋白相关蛋白BAF53,作为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复合物的一个组分,已经被证实对人类细胞的生存是必需的,并且在P53介导的基因转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本论文中,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BAF53能够和P53相互作用并且影响P53介导的下游p21基因的转录。我们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荧光素酶双报告和免疫印迹等实验证明,BAF53能够依赖P53存在其介导的p21基因转录复合物中并影响着P53与应答元件的结合,这种结果的产生是部分由于BAF53影响P53的乙酰化水平所致。此外,肌动蛋白和BAF53以BRG1非依赖的方式调控P53的转录活性。本文研究了肌动蛋白和BAF53通过与P53的相互作用参与P53介导的p21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为研究细胞核内肌动蛋白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与转录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点,为进一步研究细胞核肌动蛋白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10-01)
费一楠[7](2007)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存在于烟草悬浮系细胞核及核骨架中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BY-2型烟草叶片消毒后接种在附加0.5mg/L 2,4-D和0.5g/L酪蛋白的MS培养基中诱导培养,经3-4次继代后,即可得到分散性好、疏松、色泽呈鲜艳黄白色的愈伤组织;将该种愈伤组织接种在附加1mg/L 2,4-D的MS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经4-5次继代后,即可建立起良好的烟草悬浮系。双酶解法去除烟草悬浮系细胞的细胞壁,获得分散均匀的原生质体。由于技术上的问题,分离得到高纯度的植物悬浮系细胞的细胞核一直是个难点。本研究借鉴动物细胞核的提取方法用含有0.5%TritonX-100的CSK缓冲液破坏烟草悬浮系细胞的细胞膜,释放出细胞器。然后参考成株植物细胞核的提取方法采用差速离心和蔗糖-Percoll速率区带离心法最终获得了高纯度的细胞核。向细胞核中加入PI至终浓度为50μg/ml,冰上黑暗染色,上流式细胞仪观察分析,统计正常培养条件下烟草悬浮系细胞所处的细胞周期,结果显示正常培养条件下83.41%的细胞处于G_0+G_1期。接下去,先后用DNaseⅠ消化和高盐抽提制备细胞核骨架;同时用试剂盒提取细胞核总蛋白。以兔抗β-肌动蛋白的抗体作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HRP)的羊抗兔抗体作二抗进行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证实,烟草悬浮系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及核骨架中均存在与β-肌动蛋白抗体呈阳性反应的抗原。以兔抗细胞核肌球蛋白Ⅰβ的抗体作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作二抗进行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烟草悬浮系细胞的细胞核中存在与细胞核肌球蛋白Ⅰβ抗体呈阳性反应的抗原而核骨架中则没有。上述实验结果证实,β-肌动蛋白是烟草悬浮系细胞核及核骨架的组成成分,同时细胞核肌球蛋白Ⅰβ也是其细胞核的组成成分。本实验首次找到了发现于小鼠纤维原细胞细胞核并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核中的肌球蛋白Ⅰβ同样也存在于烟草悬浮系细胞核中的证据,填补了一项科研空白。作者推测了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在植物细胞核及核骨架中存在的意义和可能发挥的作用,同时认为细胞核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能是相当保守的。(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7-04-10)
王颖,涂欣,燕树勋,涂晋文,田金洲[8](2006)在《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核分裂指数及心肌肌动蛋白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增殖分化、心肌肌动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情况,探讨其在梗死后心肌重塑中的地位与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备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评估梗死面积;荧光免疫法检测核分裂指数及心肌肌动蛋白表达量。结果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核分裂指数增加了1.24、2.00、2.23、2.20和1.89倍(均为P<0.01);保留有丝分裂能力心肌细胞主要存在于维持着较充足的血氧供应的缺血边缘及缺血远端心肌;非梗死区域肌动蛋白表达水平在心肌梗死后7、14和30d分别增加了1.12、1.25和1.23倍(均为P<0.05)。结论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肌细胞丧失激活了心肌细胞的分裂增殖,同时心肌肌动蛋白表达增加,二者共同参与了非梗死区域心肌肥厚与心室重塑的发生发展,维持病理状态下的心脏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综合临床》期刊2006年06期)
王洪振,程焉平[9](2005)在《细胞核内肌动蛋白参与基因转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肌动蛋白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质蛋白质,但近来研究发现细胞核内也存在肌动蛋白.本文简要综述了肌动蛋白在细胞核内的存在和肌动蛋白参与基因转录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宋朝霞[10](2004)在《细胞核肌动蛋白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肌动蛋白是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它不仅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而且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胞的细胞核中。相关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已经表明,肌动蛋白在细胞核中可能参与了mRNA加工和运输、染色质集缩和染色体构建、染色质结构调整、基因转录调控、细胞的凋亡与衰老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其中关于肌动蛋白可能参与了基因转录的报道大都是通过肌动蛋白抗体或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的作用间接证明的,肌动蛋白直接参与基因转录调控活动的报道还很少见。 近年来,肌动蛋白存在于依赖于ATP的染色质改构复合物(BAF)的发现引起了相关科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依赖于ATP的染色质改构复合物对核小体结构的调整是基因转录的必要前提。肌动蛋白在BAF复合物中与其核心亚基BRG1直接作用,是BRG1发挥最大ATP酶活性所必需的。鉴于肌动蛋白与BRG1的这种作用,细胞核中肌动蛋白很可能在转录调控方面具有尚不为人们所知的作用。 本文通过瞬时向细胞核中转染肌动蛋白,检测CSF-1和c-fos基因的转录情况,研究细胞核肌动蛋白是否直接参与了基因转录的调控活动。荧光素双报告系统检测及RT-PCR实验结果证实,细胞核肌动蛋白直接调控了内源和外源的CSF-1和c-fos基因的转录。肌动蛋白促进CSF-1基因转录,而抑制c-fos的基因转录,表明细胞核肌动蛋白调控基因转录具有复杂的机制。实验证明肌动蛋白对CSF-1和c-fos基因转录的调控活动需要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形成染色质结构和Z-DNA结构。肌动蛋白分子的羧基端、氨基端及ATP结合区域合并羧基端的缺失突变可以明显降低对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其中缺失ATP结合区域合并羧基端的突变体几乎丧失了转录调控作用。实验结果还发现过表达细胞核肌动蛋白能够提高细胞核裂解液的ATP酶活性,而肌动蛋白缺失突变体则没有此作用。肌动蛋白及其缺失突变体对细胞核裂解液的ATP酶活性的影响与它们对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趋势相一致。这些实验结果提示肌动蛋白参与基因转录的调控很可能与细胞核的ATP酶活性密切相关。 本论文明确了细胞核肌动蛋白在基因转录调控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参与基因转录调控活动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细胞核肌动蛋白;依赖ATP的染色质改构复合物;基因转录调控;CSF一1;c一:;ATP酶(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4-10-01)
细胞核肌动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2mol/L NaCl或3,5-二碘水杨酸锂(Lis)抽提扁绒泡菌Physarum compressum原质团细胞核,对残余蛋白进行电泳及肌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单独用Lis抽提细胞核不能有效去除组蛋白,用2mol/L NaCl则可有效去除组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核骨架中存在着可以有效对抗2mol/L NaCl的肌动蛋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核肌动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吴聪颖.微丝的基本性质与细胞核肌动蛋白[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9
[2].王晓丽,李艳双,盖玉红,李玉.肌动蛋白是扁绒泡菌Physarumcompressum原质团细胞核核骨架成分[J].菌物学报.2010
[3].唐文.细胞核肌动蛋白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费一楠,张钊,张飞雄.烟草悬浮细胞细胞核及核骨架中存在有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证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5].顾春生.细胞核肌动蛋白与p53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6].王敏.细胞核肌动蛋白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BAF53参与P53介导的p21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费一楠.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存在于烟草悬浮系细胞核及核骨架中的证据[D].首都师范大学.2007
[8].王颖,涂欣,燕树勋,涂晋文,田金洲.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核分裂指数及心肌肌动蛋白表达变化[J].中国综合临床.2006
[9].王洪振,程焉平.细胞核内肌动蛋白参与基因转录的研究进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10].宋朝霞.细胞核肌动蛋白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