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景观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观,森林,自然,格局,遥感,模型,自然保护区。
森林景观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罗攀[1](2019)在《广西广运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影响模拟分析及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景观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构成的景观,对于森林景观的研究分析,可以揭示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明确调控手段,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森林经理学、景观生态学等为理论依据,以AcrGIS10.2、Fragstats4.2、Python编程为技术软件支持,以广西广运林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研究区进行景观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研究区进行了森林景观格局分析;接着使用多个数据模型,分析了自然环境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最后对研究区进行了森林景观格局稳定性评价,为研究区的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以地类、优势树种以及当地生产实践为依据,将研究区森林景观类型划分为9类:非林地景观、其它林地景观、阔叶林景观、杉林景观、松林景观、未成林造林地景观、灌木林景观、经济林景观和竹林景观。(2)提出了基于统计的景观指数选择的新方法,利用Python编程进行实现。最终确定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景观指数,类型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各为8个和6个。(3)分别利用类型水平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进行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在类型水平上,研究区主要景观为阔叶林景观,占绝对优势;景观形状较简单,人为干扰较严重;阔叶林景观作为林场的优势森林景观类型,聚集程度高于其它景观类型。在景观水平上,研究区的景观异质性偏低;聚集程度较高,且连通性较好,破碎度低。(4)分别使用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回归、随机森林回归、梯度提升决策树回归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自然环境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梯度提升决策树回归方法精度最优,判定系数(R2)为0.77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051;其次为随机森林回归方法,R2为0.752,RMSE为0.054;KNN回归方法最差,R2为0.623,RMSE为0.065。(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克里金插值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研究区进行了森林景观格局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稳定区的占比为71.9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东南部,这里多为阔叶林景观,植被丰富,保护较好;不稳定区的占比为28.09%,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以及研究区的边界,这里树种单一,受人为干扰较严重。表明广西广运林场整体的森林景观稳定性较好,但有待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梦遥,游巍斌,林美娇,刘君成,林雪儿[2](2018)在《基于LANDIS模型的福建天宝岩森林景观演替动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为保护区制定管理政策保护珍稀植物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Pro 7.0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300年(2016—2316年)的森林景观演变进行模拟,采用Fragstats 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树种面积变化、景观聚集度、分维度、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并对各个树种在模拟时间内的龄级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在演替时段内,除毛竹林外所有树种斑块分维度均在1.00~1.06之间,表明其景观斑块形状较规则且变化不大。多样性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变化速度在逐渐变缓,表明树种逐渐趋于稳定。阔叶林聚集度先增加后保持稳定,其面积则始终保持增长,至演替结束,以成熟林和幼龄林为主;猴头杜鹃林、长苞铁杉林聚集度在整个演替时段内呈增加趋势,其面积在演替中后期有所增加,且以幼龄林的增加为主;杉木林面积在前150年增长,此期间幼龄林比重也在逐渐上升;后150年面积保持稳定,至演替结束,以中龄林和近熟林为主;聚集度虽保持稳定但略有增加;柳杉林聚集度在演替前100年保持稳定而后200年有所降低,至演替后期,整个柳杉林以过熟林为主,中龄林次之;马尾松林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均以过熟林为主,幼龄林和中龄林比例很低;毛竹林在演替后期以过熟林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成熟林;且马尾松林和毛竹林在演替期间聚集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结论】天宝岩森林景观的演替会依据一定的规律向顶级群落常绿阔叶林演替;马尾松林、柳杉林、毛竹林在群落中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被取代;杉木林、长苞铁杉林和猴头杜鹃林,在演替时段内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赵大川,赵选,周远博,刘光哲,赵鹏祥[3](2018)在《基于LANDIS的西水林场森林景观动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省张掖市祁连山西水林场为研究区,基于资源3号卫星遥感影像和该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预测林区300a(2013—2313年)内森林景观的自然演替,并通过优势树种所占的斑块面积百分比、相对聚集度指数、景观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维数指数以及Shannon均匀度等景观评价指数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西水林场森林景观未来300a演替模拟过程中,青海云杉一直占据优势地位,祁连圆柏和山杨处于弱势地位,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影响小;西水林场景观中的斑块聚集程度较高,连通性好,但景观多样性较低,分布不均匀。该研究结果可为该林场开展森林经营、合理配置森林资源、维持森林景观及提高森林质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俊杰[4](2017)在《大兴安岭地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及景观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是地球上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主体,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构成方式最复杂、物质资源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在生态过程和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全球的环境保护和维持整个生态平衡有着巨大的意义。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大的针叶林区,是重要的林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森林火灾频发的地区,该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火烧迹地,如果不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恢复,将会对整个北方区域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获取森林变化信息、森林结构和林木参数,不但不能保证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在信息的准确性方面也极不稳定。近年来,遥感技术应用日益深入和成熟,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类型识别、分类,森林植被结构参数和生态参数反演取得了许多成功的例子,尤其是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对大尺度上的森林进行生物量的提取和估测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究。同时也发展了利用遥感技术量化监测灾后森林恢复状况的研究手段,有助于森林更新工作的开展,完善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和数字林业的建设。因此,研究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的恢复及其森林环境问题,对于发展林区经济、维持森林生态平衡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1987年大兴安岭“五·六”特大森林火灾为研究背景,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对大兴安岭地区火烧迹地森林的自然恢复过程进行研究,尤其是森林组成和森林蓄积的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光学遥感的森林树种分类制图。根据不同植物在生长周期内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光谱特点的特性,选取植物年生长周期内多期遥感影像,提取NDVI和GVI等相关的光谱指数,结合Google earth和2010年森林清查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器对研究区现有森林树种进行分类制图,利用外业实测森林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分类的精度验证,结果精度达到了86%,kapp系数达到了0.8,分类精度较高。(2)基于多波段、多极化的雷达遥感数据的对森林火烧迹地的森林蓄积量进行估算研究。利用雷达影像的后向散射系数与森林清查数据进行信息拟合,建立雷达影像的后向散射系数与清查数据的森林平均蓄积量之间的拟合函数方程,对比分析不同波段不同极化方式雷达影像与森林平均蓄积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波段的HV极化方式的雷达影像更适合进行森林蓄积量的估算,并制作了研究区森林蓄积估算图,并利用外业实测森林数据对估算的森林平均蓄积量进行RMSE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的蓄积量估算结果分别为16.76m~3/hm~2、16.55 m~3/hm~2和15.27m~3/hm~2,总体平均为16 m~3/hm~2,森林平均蓄积量估算结果较为理想。(3)图强林业局火烧迹地区内森林恢复的情况分析。结合图强林业局树种分类图和森林蓄积量估算图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对研究区的火烧迹地内森林整体恢复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火烧迹地内森林在树种组成上有一定恢复,但相比较火烧前还有一定差距,树种主要以白桦为主;森林平均蓄积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处于火烧后森林群落演替的初期。(4)结合1987年火灾后的TM影像进行研究区火烧强度制图,对影响研究区的火烧迹地的森林恢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图强林业局的树种分类图,研究了图强林业局在不同火烧强度区内树种分布的比例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火烧等级的增加,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的分布比例逐渐升高,但森林树种在火后的恢复未达到火烧前的水平;结合图强林业局森林蓄积量估算图,详细的分析了各个火烧区内的森林平均蓄积量的恢复情况,森林蓄积量有了一定的恢复,但仍未完全恢复;地形因素对火烧迹地森林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坡和缓坡利于白桦的更新恢复,坡度较大的陡坡、急坡和险坡等区域由于有母树残留,保障了种源,有利于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的更新恢复。坡向对森林恢复的影响表现在阳坡内树种分布和森林的平均蓄积量整体好于阴坡坡向。(5)提取典型的火烧迹地区,借助森林直观景观模型LANDIS对森林景观进行了100a和200a的模拟演替,并对演替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时间的变化,森林演替的方向为由白桦向樟子松过渡,最后森林演替为兴安落叶松结构,而且树种分布比例也与本文空间代替时间的假设比例较接近,模拟结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王蕾[5](2016)在《基于LANDIS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景观动态变化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生物在空间上分布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由于森林演替更新时间长、空间范围大,传统的野外观测方法不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变化监测。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模型模拟成为有效方法,通过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模拟研究,揭示森林景观结构变化的过程与规律,为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森林经营提供指导。本研究主要集森林景观可视化与森林景观定量空间分析方法于一体,实现森林景观格局的指数定量和视觉定性分析,并运用LANDIS PRO 7.0模型模拟在有无采伐机制两种情况下的森林动态变化,采用景观指数方法分析了森林景观在150年内的树种组成及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并且实现了不同时期林分的可视化动态模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从森林景观格局研究、森林景观的动态模拟和森林景观可视化叁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相关理论基础如景观格局指数法、LANDIS PRO 7.0模型的原理和虚拟森林环境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概括。(2)在本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森林可视化VisForest软件中实现景观指数方法集成,并进行森林景观格局的定量和可视化定性分析。以闽侯县白沙国有林场的森林景观为例,以2013年森林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木荷林、非林地是白沙国有林场的主要景观类型。结果表明,总体景观类型丰富、景观异质性较高;木荷作为隔离带树种,以小面积狭长斑块居多,其形状指数和分形维数最大,斑块形状复杂而不规则。虚拟森林环境与景观指数计算模型的集成是直观判断和定量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模拟技术,综合了二叁维信息,具有直观性、交互性。(3)以闽侯县白沙国有林场二类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LANDIS PRO 7.0模型模拟在有无采伐机制两种情况下的该区域森林景观格局的长期动态变化,并且实现了不同模拟时期林分的可视化变化模拟。根据物种面积百分比、物种平均斑块面积、斑块数量、聚集度指数等,分析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和各树种的龄级组成变化,结果表明采伐明显降低了各物种的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增加了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说明采伐对森林景观类型造成一定的破碎度,并且采伐明显降低了各物种过熟林的面积比例,提高了幼龄林的面积比例,其中对桉树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6-06-01)
刘海[6](2015)在《大规模森林景观可视化模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种类丰富,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均处于世界前列,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可以获取到我国森林资源的众多数据,但是却无法细致直观的反应出这些资源到底分布在哪,不同区域的资源质量又如何。为此,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直观的反映森林资源分布状况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当前问题。森林景观可视化是近年来兴起的能够直观表现森林结构及资源分布的一种方法。森林景观可视化不仅可以直观的展现出当前森林的结构格局,而且可以展现出病虫害以及经营采伐等干扰因子对森林景观的影响,模拟出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对于进一步开展森林动态变化研究以及森林经营管理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森林景观可视化可以从看似无序的森林景观中发现潜在的规律,为森林景观规划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森林资源的高效分析和管理。森林景观可视化可以有效的解决上文中提到的诸多问题。但是,当前大规模森林景观的构建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大规模森林景观往往含有百万棵以上的树木以及其他不计其数的场景对象,计算机需要耗费巨大的外存和内存资源去存储这些场景对象数据。其二,大规模森林景观往往含有千万级以上的叁角形面片,计算机需要对大规模的可见面片进行实时的渲染及动态的模拟。普通PC机的软硬件条件支持小规模的森林场景的渲染,但是对于百万颗树木以上的大规模森林景观实时渲染则常常出现加载慢、帧率低(10FPS以下),CPU负载过高甚至死机的情况。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提出了基于GPU的大规模森林景观可视化模拟及优化技术,研发了大规模森林景观可视化模拟系统,实现了森林景观的快速构建和交互式可视化模拟,解决了大规模森林景观的实时渲染以及森林景观数据占用内外存资源过多的问题,为森林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和高效管理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平台。最后,选取新疆霍城果子沟林区作为实验模拟对象,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DEM数据、遥感数据、外业调查数据等作为基础数据源,使用自主研发的模拟平台实现了果子沟林区的森林景观的可视化模拟。总的来说,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1)林木实时渲染及优化表达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树木模型拆分并通过网格掩码实现林木个体多样化表达的方法。树木模型是构建森林景观的基本元素,树木模型的结构组成和数据复杂度直接关系到大规模森林景观的实时渲染效率。结合前人的研究,使用改进型的ifs系统对树木结构进行建模、使用简化的单曲线模型对冠形进行建模。通过对林场内树木个体的观察分析,将树木模型拆分为树干、分枝以及叶片等子模型,使用模型掩码对相应的模型进行标识以建立各类树种的子模型库。子模型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及纹理lod,这样也能增加更多的树木的层次细节,增强树木个体的视觉表现。在进行单木实体渲染时,可通过掩码的随机组合生成具有形态差异的树木个体。同时,使用几何与图像结合的方法对处于最远端的树木个体进行优化处理,以加快单木模型的实时渲染。(2)基于改进型场景图理论的大规模森林景观场景管理由于森林景观的数据量巨大、各类对象众多,直接采用线性遍历将耗费系统大量的时间,大大降低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渲染时必须对森林景观中实体对象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通过对大规模场景组织结构的分析发现:大规模森林景观的场景类型应该是一个静态场景与动态场景所组成的混合结构。综合对场景图和八叉树理论的分析,从程序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基于改进型场景图理论的大规模森林景观的场景管理设计方案。其主要思路是利用场景节点关联场景图与八叉树,利用封装和继承的思想,使八叉树内的所有节点octreenode都继承场景节点scenenode,使八叉树的节点不仅能够表述其空间分布特点,还能够继承场景图所表述的实际层级关系。这样,在大规模森林场景构建时,使用场景管理器可以同时实现森林场景树与八叉树的协同管理。使用改进型的场景图理论实现了大规模森林景观中的静态和动态实体的高效管理,减少了实体对象遍历的cpu开销,加快了叁维场景中的交互式可视化操作。(3)大规模森林景观实时渲染及动态模拟技术研究大规模森林景观的实时渲染需要同时满足百万棵以上的非单一化树木模型的实时绘制。为实现上述要求,对多种实例化技术的实现原理、内存占用、cpu负载以及技术适用性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硬件实例化与顶点纹理拾取融合的技术。使用硬件实例化方法通过对树干、分枝以及树叶等树木分组模型库进行实例化,在渲染时通过随机组合能够实现多样化的树木实体的高效绘制。以顶点纹理提取技术来把实体的骨骼信息储存为一张纹理,之后为相应的实体选择正确的骨骼,这样就能够实现硬件实例化技术所不具备的实体动画功能,实现森林场景的动态模拟。实验证明了基于硬件实例化与顶点纹理拾取融合的技术能够大幅的降低内存占用和CPU负载,是非常理想的实例化实现方案。(4)大规模森林景观可视化模拟系统综合前面各项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算法实践,从功能模块、性能、结构组成等方面详细分析,建立大规模森林景观可视化模拟系统原型。以新疆霍城县果子沟林区作为本研究的试验区,对果子沟林区近300 km2的森林景观进行了叁维可视化模拟。整个林区包括林木在内的场景对象多达200万个,初步实现了林场漫游、小班属性数据检索、查询、记录、修改等叁维交互式操作功能,总体平均帧率可达20FPS以上,满足了实际应用需要。上述大规模森林景观可视化模拟技术方法的提出及试验,为森林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和高效管理提供了一套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5-05-01)
廖芳均,赵东升[7](2014)在《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与动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eCogntion、ArcGIS和IDRISI软件,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2009年景观类型数量及空间格局的变化;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流域2010年的景观格局,预测2021年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类型以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景观破碎度增加,斑块复杂程度提高,各景观类型的分布更加趋于复杂化;CA-Markov模型预测表明,2010~2021年景观破碎度有所降低,多样性增加。(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高小莉,赵鹏祥,郝红科,杨延征[8](2015)在《基于LANDIS-II的陕西黄龙山森林景观演变动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II模拟了陕西黄龙山森林景观在不考虑风、火、病虫害及采伐等干扰因素前提下300a(2004—2304年)的自然演替进行动态,采用景观格局统计软件APACK计算了林区内优势树种所占的面积百分比以及反映物种分布格局的聚集度指数,分析了各个树种在模拟的时间尺度上龄级组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油松是针叶树中的优势种,辽东栎是阔叶树中的优势种;在演替后期油松取代辽东栎成为所占面积比例最大的优势树种;油松和辽东栎的相对聚集度较其它几类树种小;随着模拟年代的推进,树种年龄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异龄林空间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干龙梅[9](2014)在《四川盆地西缘山地森林景观动态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选取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的国营彭州林场为研究区域,基于该区域198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1:10000林相图以及小班调查卡、簿,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GIS及其相关技术,应用从北美引进的VDDT (Vegetation Disturbance Dynamics Tool)和TELSA (Tool for Exploratory Landscape Scenario Analyses)模型,以鼠害和地震为自然干扰因子,采伐为人为干扰因子,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工造林等作为经营管理措施,设定了6种不同的模拟情景,对研究区域森林景观从1988年到2068年不同情景下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模拟、预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模拟之初(1988年),研究区的景观类型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为:一级景观类型的分布面积大小排序依次为灌木林地(13735.68 hm2)>有林地(9367.10 hm2)>疏林地(4049.08 hm2)>未利用地(3271.32 hm2)>宜林地(1590.97 hm2)>未成林造林地(323.81 hm2)。灌木林地分布范围最广,分布面积最大,是研究区域最主要的景观类型。有林地以天然林为主,其中又以冷杉(Abies fabri)林分布面积最大。人工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东南部,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分布面积最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次之,水杉Metasquoia glyptostroboides)最少。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和疏林地斑块分化程度比较高,有林地、未利用地和灌木林地斑块密度则处在较低水平。经过80年的自然演替,有林地分布面积增加了2996.25 hm2,未成林造林地分布面积减少为0,疏林地分布面积减少了2672.44 hm2。在演替前期,有林地主要以近熟林和成熟林为主,到了演替的中后期则以成熟林为主。(2)在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工造林等经营管理措施下,研究区一级景观类型分布面积大小排序在模拟的第80a转变为有林地(14468.82 hm2)>灌木林地(13735.68 hm2)>未利用地(3271.32 hm2)>疏林地(699.26 hm2)>宜林地(82.02 hm2)>未成林造林(47.09 hm2),有林地斑块密度减少近一半,疏林地和宜林地斑块密度分别增加了一倍多和近十倍。(3)鼠害对人工林的影响表现为:杉木林和柳杉林幼、中龄林面积比增加,其他龄组面积比均减少,杉木林和柳杉林林龄结构变小。在模拟的80年间,一般鼠害导致林木死亡总面积为466.95 hm2,严重鼠害导致林木死亡总面积为805.03 hm2。(4)采伐对人工林的影响表现为:人工林林龄结构变小,以幼龄林和中龄林为主,且缺失过熟林。在模拟的80年间,采伐的杉木总材积为237557.36m3,柳杉总材积为755203.81 m3,水杉总材积为301950 m3,同时人工林年均分布面积减少了402.78 hm2(20.79%)。(5)鼠害与采伐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在鼠害的影响下,80年内采伐的杉木和柳杉总材积分别减少了43.38%和32.09%;而在采伐的影响下,80年内一般鼠害与严重鼠害导致林木死亡总面积几乎都成倍的增加。(6)地震使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分布面积分别减少了15.78%、13.28%、17.99%,宜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布面积分别增加了423.06%和22.98%,同时,地震使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和未利用地斑块密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7)在现有经营管理措施和主要干扰因子的综合作用之下,经过80年的动态变化,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布面积分别增加了32.27%、100.68%和22.99%;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宜林地分布面积分别减少53.59%、2.92%和95.44%;最终一级景观类型分布面积排序为灌木林地>有林地>未利用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一级景观类型斑块密度均有增加,受干扰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宜林地>未利用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有林地。有林地冷杉林、红桦林(Betula albo-sinensis)、毛果槭林(Acer franchetii)、杉木林、柳杉林和水杉林分布面积分别增加了24.35%、20.62%、8.28%、154.48%、111.91%、356.74%,且斑块密度均有增加,受干扰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柳杉林>冷杉林>杉木林>毛果槭林>水杉林>红桦林。人工林幼龄林分布面积与面积比均增加,其余龄组均减少。(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高小莉[10](2014)在《基于LANDIS-Ⅱ的陕西黄龙山森林景观演变动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ANDIS模型是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开发的以像元为基础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该模型用于对森林演替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下大范围长时间内的景观动态变化模拟。基于黄龙山林区在陕北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所占的重要生态区位,对其进行大时空尺度上的森林景观演变过程模拟,有助于了解森林演替规律,追踪森林资源变化的驱动力,从而更好地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管理。本研究主要运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II对陕西黄龙山林区森林景观在不考虑风、火、病虫害及采伐等干扰因素前提下300年(2004—2304年)的自然演替动态变化模拟,采用景观格局统计软件APACK2.23计算了林区内优势树种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聚集度指数、分维数以及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所选树种在300年内龄级组成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黄龙山林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斑块面积百分比方面,油松和辽东栎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始终保持斑块面积比例较大的优势地位;山杨和白桦在演替进行到50年以后也开始逐渐下降,后期回升幅度很小;侧柏在整个演替过程中斑块面积百分比基本保持稳定,后期稍有上升。(2)聚集度指数方面,油松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其聚集度指数基本上属于下降趋势;辽东栎在模拟进行的前170年内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后期出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山杨和白桦在整个演替时期内的聚集度都是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变化幅度比油松和辽东栎更为稳定;侧柏在300年的演替模拟期间内其相对聚集度基本上保持相当稳定的状态,并且处于比较高的水平。(3)景观分维数指数方面,油松和辽东栎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山杨和白桦出现波动性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次上升趋势;侧柏基本保持稳定,后期稍有上升趋势。(4)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研究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在整个演替过程中都处于不断上升趋势,而均匀度指数则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即在演替后期二者呈现负相关的状态。对于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油松和辽东栎分别作为黄龙山林区的针叶类优势树种和阔叶类优势树种,二者在未来300年内交替出现生长高峰期,说明黄龙山林区森林演替的顶级群落为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松栎林。林区树种景观分维数呈整体上升趋势,说明在没有人为干扰和风、火等自然干扰的条件下,树种的分布由连通性高的大片林分逐渐向连通性低的小块状林分发展,即破碎化程度变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森林景观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为保护区制定管理政策保护珍稀植物和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Pro 7.0对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300年(2016—2316年)的森林景观演变进行模拟,采用Fragstats 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树种面积变化、景观聚集度、分维度、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并对各个树种在模拟时间内的龄级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在演替时段内,除毛竹林外所有树种斑块分维度均在1.00~1.06之间,表明其景观斑块形状较规则且变化不大。多样性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变化速度在逐渐变缓,表明树种逐渐趋于稳定。阔叶林聚集度先增加后保持稳定,其面积则始终保持增长,至演替结束,以成熟林和幼龄林为主;猴头杜鹃林、长苞铁杉林聚集度在整个演替时段内呈增加趋势,其面积在演替中后期有所增加,且以幼龄林的增加为主;杉木林面积在前150年增长,此期间幼龄林比重也在逐渐上升;后150年面积保持稳定,至演替结束,以中龄林和近熟林为主;聚集度虽保持稳定但略有增加;柳杉林聚集度在演替前100年保持稳定而后200年有所降低,至演替后期,整个柳杉林以过熟林为主,中龄林次之;马尾松林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均以过熟林为主,幼龄林和中龄林比例很低;毛竹林在演替后期以过熟林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成熟林;且马尾松林和毛竹林在演替期间聚集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结论】天宝岩森林景观的演替会依据一定的规律向顶级群落常绿阔叶林演替;马尾松林、柳杉林、毛竹林在群落中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被取代;杉木林、长苞铁杉林和猴头杜鹃林,在演替时段内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景观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罗攀.广西广运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影响模拟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2].周梦遥,游巍斌,林美娇,刘君成,林雪儿.基于LANDIS模型的福建天宝岩森林景观演替动态模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3].赵大川,赵选,周远博,刘光哲,赵鹏祥.基于LANDIS的西水林场森林景观动态模拟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
[4].王俊杰.大兴安岭地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及景观模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5].王蕾.基于LANDIS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模拟[D].福州大学.2016
[6].刘海.大规模森林景观可视化模拟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
[7].廖芳均,赵东升.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与动态模拟[J].地理科学.2014
[8].高小莉,赵鹏祥,郝红科,杨延征.基于LANDIS-II的陕西黄龙山森林景观演变动态模拟[J].生态学报.2015
[9].干龙梅.四川盆地西缘山地森林景观动态模拟与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
[10].高小莉.基于LANDIS-Ⅱ的陕西黄龙山森林景观演变动态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