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耕地资源论文-刘立新,张中强,赵高伟

后备耕地资源论文-刘立新,张中强,赵高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备耕地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违法行为,土地开发,土地执法监察,项目监督,耕地保护,土地协管员,土地后备资源,土地复垦,集约用地,粮食生产

后备耕地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刘立新,张中强,赵高伟[1](2019)在《建好良田丰粮仓》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来到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只见蔚蓝天空下的麦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麦穗迎风摇曳,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许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安区分局立足打造许昌市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严格履行监管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05-18)

李晓东,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范卓斌,范丽丽,谢霞[2](2016)在《基于适宜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以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典型干旱区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相关应用软件,在详实的野外实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遥感数据支持下,应用空间插值、迭置分析、逐步回归、神经网络、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评价模型,进行自然、生态、土地利用和综合适宜性评价,相应确定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等级、适宜度及其分布;提取叁期遥感影像信息并进行分类,根据后备耕地资源利用/覆被类型的特征,构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安全性指数计算模型,加入水源保证条件限制,构建综合安全性评价模型,进行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综合安全性的时空分析;基于适宜性与安全性评价,进行迭置分析、综合性分级。研究表明: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综合性等级的区域分布呈现环状特征,适合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区域面积与禁止开发的区域面积数量相差十倍。最后提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举措建议。(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顾思佳[3](2014)在《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评价分析——以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区域内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可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缓解绿洲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对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进行评价及分析,不仅能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更为绿洲土地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4年30期)

易小燕,刘时东[4](2014)在《东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及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形势下,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是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东北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其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分析各个区域后备耕地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限制因素,为合理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4年07期)

顾思佳[5](2013)在《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预警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内土地利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环境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区域内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可减小土地资源的浪费,缓解绿洲土地资源供需矛盾,从而保障了绿洲土地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经济发展带动了区域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土地承载压力倍增;盲目的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加速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进一步恶化。为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保证农业稳定发展,国家提出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然而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绿洲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得这一要求很难得到满足。针对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实时预警,以便及早提出相应的措施来修正和预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中出现的警情,这也成为了现阶段土地资源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以干旱区叁角洲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作为研究区,基于“3S”技术,在二次土地调查结果和遥感影像资料的支持下,首先对渭-库绿洲历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转变进行分析,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提出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其次,依据渭-库绿洲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选取优势度作为综合评价指数,以库车、新和、沙雅叁个县共计688个县、乡、镇、村为评价单元,通过横向对比判断法确定警度值域,依据警度判定结果绘制警度分级图,最后,借助GM(1,1)模型对渭-库绿洲未来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排警措施。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首先借助土地利用率、垦殖率、农用地系数、建设用地系数、森林覆盖率、草地系数等指标将研究区的叁个县内横向进行对比,以及叁个县与阿克苏地区及自治区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利用ENVI对1989、2001、2007年影像进行分类,包括11类:耕地、林地、荒草地、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沙地、盐碱地、裸地、滩涂、荒地、水体、湿地沼泽,从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和变化程度叁个方面分别描述研究区自1989‐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最后得出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渭-库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现状预警结果如下:在整个绿洲中,无警面积为881463.0676公顷,占总面积的73.65%,有警面积总和为315346.7724公顷,占总面积的26.35%。虽然无警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绿洲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开发难度较大的土地类型。2008年库车、新和、沙雅叁县土地资源开发警度分级状况如下:库车、新和、沙雅叁县境内,无警面积总和为4906062.0626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93.65%,有警面积为315346.7724公顷,占总面积的6.04%。依据各县的不同发展状况,提出相对应的排警措施。(3)渭-库绿洲预测预警结果如下:2016年为无警,2020年和2024年为轻警,2028年为中警,2032年为重警,警级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高。(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3-05-21)

何爱庆[6](2012)在《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风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是支撑强大的社会系统正常发展的基本力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压力的增大,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各种经济方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土地资源有着自身天然的限制条件: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低;耕地资源贫乏等,导致土地资源的再开发利用直接影响到已有耕地的质量保证和后开发耕地的利用价值,显然,适度开发极其重要。生态风险性评价是环境决策管理的理论科学依据。具有评价尺度大、风险因素多、风险表征复杂等特点,与单一的风险性评价相比生态风险评价更具综合性,结合研究区的特点和评价对象,研究步骤概括为:研究区的确定、地类转移方向、特点及影响、风险表征的时间序列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渭-库绿洲叁角洲位于天山南麓,塔河以北,受地理位置影响,研究区长年蒸降比失调,风沙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1989年、2001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响图作为基础资料,主要利用arcGIS等专业制图和数据统计软件,将叁期遥感影像矢量化,通过地类的数量变化,分析了耕地以及其它地类增加和减少趋向和原因;通过迭加手段发现,各种地类之间相互转化的方向;选择1999年到2009年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适合当地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时间序列的风险变化特征;最后用arc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小区域,分别对每一区域的风险做出评价,然后将1989年、2001年和2009年的风险表征空间化。根据以上研究表明:(1)1989-2009年间,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由于灌溉和干旱的原因,盐碱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林地和草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在不断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沙地和裸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一是被开发利用,二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湿地和滩涂的面积都在不断减少,主要是水资源大量被开发利用,整体水量减少。(2)根据时间序列风险性特征显示,2001年和2007年风险值较高分别为0.54和0.67,这一时期生态功能失调,系统稳定失衡,整体效益日趋下降;2009年风险值最小为0.49,属于低风险态,即后备耕地增加的同时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的发展阶段,生产设施能够完全保证所有耕地的作业,生产效益高,劳动生产率高,社会需求满足度高,系统结构完整,土壤无污染,土地利用效益高,生态环境几乎无破坏。2000年和2005年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风险也相对较低,分别为0.54和0.53,即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同时,生态系统基本完整,整体功能较强,农业基础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土壤基本不受污染,自维持能力强,土地利用效益较高。(3)空间化后的风险表征显示,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农区,随着科学技术和劳动效率的保证,这一范围逐步向东南方向扩展,到2009年,已有部分耕地扩展至塔河北岸;中风险区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农区周围,以草地、裸地、沙地和盐碱地等为主要地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开发力度的增加,这种早期的片状分布逐渐破碎呈块状,分布范围扩大;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塔河流域北部,这里生态环境脆弱、敏感,抗风险能力小,风险值较大,2001年风险指数最高为-5.8942。根据风险空间分布显示,统计出叁县各乡镇各类风险表征占的区域面积,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风险区域表征的风险管理对策及切实可行的建议,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2-05-22)

黄锦东[7](2012)在《后备耕地资源区域差异分析及其政策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全国2000年后备耕地资源调查、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国土资源统计年鉴数据,分析2005年各省后备耕地资源分布与使用年限差异、开发利用的区域生态风险和开发成本差异。研究表明,全国省域的耕地占补平衡可能出现4种情况:(1)耕地补充远大于占用,可为其他地区提供补充耕地来源的省份;(2)耕地占补平衡已难实现,需要异地补充耕的省份;(3)未来很可能出现耕地异地补充需求的省份;(4)耕地占补平衡保障能力较好的省份。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阶段性、对象性的耕地异地占补政策,作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有益补充。(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陈印军[8](2010)在《我国真的有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许多媒体争相报道称:全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后备耕地资源约8亿亩,其中约4.8亿亩处在湿润与半湿润区;在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中,具有较好开发条件的占40%左右,即约3.2亿亩可以开垦为耕地。    对此,本人存疑。中国真的有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吗?从(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0-06-02)

范丽丽[9](2010)在《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备耕地资源是耕地重要的补充来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农业及生态环境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研究后备耕地资源的时空分异与动态变化,对于及时掌握后备耕地开发安全性,合理制定后备耕地开发利用对策,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选择具有长期研究基础的新疆干旱区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为典型后备耕地开发安全性研究区,运用空间信息技术(RS、GIS、GPS),以1989、2001和2007年叁期卫星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定量提取后备耕地资源利用信息并对后备耕地利用/覆被类型进行分类,系统剖析后备耕地资源时空动态变化;选取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四方面的21个指标,对2000~2007年渭-库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安全性进行评价;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实现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综合安全性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建议。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从面积转移分析发现研究区后备耕地在不断向耕地转变,耕地在较高维持原本地类的同时,又有大面积的毁林开荒、荒草地开荒不断增加耕地数量,此外沙地、盐碱地、裸地、滩涂、水体、湿地沼泽均有部分被开发为耕地,但开发后问题也较多,各地类向盐碱地转移面积较大,植被覆盖度减少,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够安全。(2)从动态变化方面看,1989~2007年前期后备耕地年变化速率快,而后期年变化速率慢,总体上后备耕地变化速度减慢。在面积动态度变化方面,荒草地、荒地朝着规模增大的方向发展,且荒地面积年均增长速度远大于荒草地;裸地、盐碱地、滩涂、湿地沼泽、沙地朝着规模缩小的方向发展,且面积年均减小的速度依次加快。在空间动态度变化方面,荒地空间动态变化度最大,裸地空间动态变化度始终最小。(3) 2000~2007年间,2000年后备耕地开发安全性最高,属于较安全态,此外,2002年也属于较安全态;从总体看来,自2000年起,后备耕地开发安全性总体下降,朝着风险态方向发展,但自2001年起,后备耕地开发安全状态略有回升,之后基本维持在0.4左右,属于敏感态,至2006年,开发安全性急剧下降,降至风险态。(4)绿洲后备耕地资源综合开发最安全的区域始终分布在中心农区,而较安全区域、值得关注区、危险区、高度危险区依次由中心农区向外发散,安全区域面积随中心农区扩大而扩大,较安全区域始终位于绿洲与荒漠交错带;而由绿洲与荒漠交错带再向外发散,都属于后备耕地开发不安全区域,包括荒漠区与塔河沿岸生态脆弱区。且总体看来,值得关注区的范围始终较大,危险区域范围有所增加,而高度危险区域范围变化较小。(5)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综合安全性等级图与乡镇图迭置,得出结论:就开发等级而言,开发等级为高度危险的区域全部分布在库车县;开发等级为危险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沙雅县和库车县,而新和县处于该等级的区域面积较小;就各县而言,库车县大部分区域属于开发高度危险等级区域与值得关注等级区域;沙雅县大部分区域属于危险等级与值得关注等级;新和县大部分区域属于值得关注等级区域和危险等级区域。(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0-05-17)

范卓斌[10](2010)在《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着绿洲的生态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选取条件适宜的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可以有效平衡耕地数量和质量,对绿洲生态系统起到改良作用,从而保障绿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干旱区绿洲的经济发展带动绿洲人口增长,土地承载压力也随之增加;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绿洲边缘区荒漠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恶化。为保证耕地保有量,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国家提出“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干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得补充耕地的难度日益增加,如何针对干旱区特点,确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后备耕地资源,已成为现阶段土地资源研究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本文选取典型干旱区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作为靶区,基于“3S”技术,在充分的野外实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遥感影像等资料支持下,分析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及特点,提取自然、生态、社会等方面共17个适用于干旱区绿洲的后备耕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因子,应用空间插值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层次分析法等地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构建了以自然适宜性子系统为基础,以生态适宜性和社会适宜性子系统为辅助参考的评价模型,最终对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后备耕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并划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适宜等级区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自然、生态、社会适宜程度均属适中,总体上呈现出以现有绿洲为中心,向东、向西逐级递减的趋势。(2)适宜度较高的评价单元绝大部分位于渭干河-库车河-塔里木河间的叁角洲区域。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情况下,该区域有望成为未来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重点方向。(3)适宜或较适宜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共计257901.56hm2。在水源丰沛、资金充裕的条件下,若全部开发,预计净增加耕地面积可达200000.00hm2以上。其余区域应注重现有耕地质量的保持和提高,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4)就各县而言,库车县、沙雅县各方面适宜度均得分较高,适宜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分布较多,其中库车县略高于沙雅县;而新和县后备耕地资源因自然适宜度偏低,需限制开发。库车、沙雅、新和叁县有必要树立相互协作、和谐发展的策略,尝试探索更为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避免形成各自为营、重复开发建设的局面。(5)研究区今后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工作应重点偏向库车县、沙雅县,以库车、沙雅之间红旗镇-哈尼喀塔木乡-新垦农场一线为主。而新和县应注重土地整理,改善现有耕地质量,填补现有农区耕地间的空白区域,从而使耕地资源的质与量均实现较大突破。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同时需注意防治次生盐渍化、风沙等生态安全问题,应合理分配资源,做好林网灌排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保证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0-05-17)

后备耕地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择典型干旱区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相关应用软件,在详实的野外实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遥感数据支持下,应用空间插值、迭置分析、逐步回归、神经网络、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评价模型,进行自然、生态、土地利用和综合适宜性评价,相应确定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等级、适宜度及其分布;提取叁期遥感影像信息并进行分类,根据后备耕地资源利用/覆被类型的特征,构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安全性指数计算模型,加入水源保证条件限制,构建综合安全性评价模型,进行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综合安全性的时空分析;基于适宜性与安全性评价,进行迭置分析、综合性分级。研究表明: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综合性等级的区域分布呈现环状特征,适合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区域面积与禁止开发的区域面积数量相差十倍。最后提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举措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备耕地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刘立新,张中强,赵高伟.建好良田丰粮仓[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2].李晓东,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范卓斌,范丽丽,谢霞.基于适宜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以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为例[J].地理研究.2016

[3].顾思佳.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评价分析——以渭干河-库车河叁角洲绿洲为例[J].科技视界.2014

[4].易小燕,刘时东.东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及分布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

[5].顾思佳.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预警系统研究[D].新疆大学.2013

[6].何爱庆.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风险性评价[D].新疆大学.2012

[7].黄锦东.后备耕地资源区域差异分析及其政策启示[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陈印军.我国真的有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吗?[N].农民日报.2010

[9].范丽丽.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安全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0

[10].范卓斌.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适宜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0

标签:;  ;  ;  ;  ;  ;  ;  ;  ;  ;  

后备耕地资源论文-刘立新,张中强,赵高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