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与非活性特征论文_李冰,李玉双,陈琳,史荣久,魏建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性与非活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活性,理化,土地利用,群落,丘陵,性质。

活性与非活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冰,李玉双,陈琳,史荣久,魏建兵[1](2019)在《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均匀网格布点法采集沈阳市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101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田,城市绿地,天然林地,旱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pH、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容重呈显着正相关,pH和含水质量分数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具有直接效应,容重主要通过pH和含水质量分数间接作用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为影响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细菌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说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蓝藻细菌(Cyanobacteria)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影响较大,其菌群丰度主要受土壤pH、含水量和容重的调控,且其随土壤pH、含水质量分数和容重的变化特征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提示这些菌群可能是土壤过氧化氢酶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杨丹,石菊,李冕,杜润来,管庆丽[2](2019)在《黔西南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的养分、酶活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石漠化土壤质量状况,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定点采样和实验室测定的方法,分析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探讨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为石漠化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石漠化使土壤pH值显着增加,增加了4.49%~5.80%;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反而高于无石漠化土壤,分别高1.02~2.99倍、3.65%~24.82%,但全磷全钾含量在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壤中显着降低。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土壤蔗糖酶、脲酶、脱氢酶、纤维素酶活性降低。从轻度到重度石漠化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了22.33%~71.46%,脲酶活性降低了31.25%~80.14%。中度、重度石漠化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降低了70.83%、83.33%,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下降了55.0%、80.0%。碱性磷酸酶活性在重度石漠化土壤中仅为无石漠化土壤的24.78%。因此,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可作为反映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叶建华[3](2019)在《上海环城绿带森林群落土壤脲酶与蛋白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城市森林土壤氮肥供应状况及其影响要素,以上海环城绿带森林群落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个样地土壤的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分析其与土壤pH、土壤含水量、群落木本植物胸高断面积、建成年代及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上海环城绿带森林群落土壤脲酶活性为10~50μg NH_4~+-N/(g干土·h),蛋白酶活性为50~350μg酪氨酸/(g干土·h),两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脲酶活性显着高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针叶林;土壤蛋白酶活性在不同林型间无显着差异;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两种酶活性的重要环境因子,随土壤含水率增加2种酶活性也增加;其他因素与2种酶的活性均无显着关联。建议适当增加上海环城绿带落叶树种成分,促进土壤中氮素相关酶活性地提升。(本文来源于《上海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周恒,周会程,肖海龙,陈建纲,张德罡[4](2019)在《叁江源不同海拔高寒草原表层土壤酶活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叁江源地区高寒草原土壤酶活性随海拔变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叁江源地区选取5个不同海拔高寒草原,并对其地上植被特征,4种土壤酶活性和9种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海拔变化对高寒草原地上植被生物量影响不大,而海拔升高引起草地盖度和多样性升高及草层高度的降低。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土壤磷酸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脱氢酶则随海拔梯度的上升先增加后降低,土壤容重,含水量和pH呈降低趋势,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全磷和全钾则无显着变化。冗余分析表明,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显着影响的土壤因子是pH、总碳和土壤含水量,而植被因素为禾本科草生物量。(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5期)

胡启凯,罗敏,黄佳芳,吴杰,朱爱菊[5](2019)在《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天然低盐度梯度土壤胞外酶活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河口潮汐沼泽湿地天然低盐度梯度下土壤胞外酶活性的时空变化差异,对闽江河口淡水潮汐沼泽湿地和半咸水潮汐沼泽湿地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植被下不同季节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土壤容重和含水率、植物生物量、以及有机碳特征值(SOC、POXC、DOC和C∶N比)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闽江河口天然盐度梯度上,当土壤盐度从0‰增加至4.2‰,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素水解酶(CBH)、酚氧化酶(PHO)和过氧化物酶(PEO)活性均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201%、305%、493%和252%.沿着闽江河口天然盐度梯度,土壤容重和含水率以及孔隙水DOC浓度没有显着变化,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POXC)含量、有机碳(SOC)含量和土壤C∶N比逐渐减少.半咸水潮汐沼泽湿地站点短叶茳芏的地上生物量低于淡水潮汐沼泽湿地站点,但地下生物量则显着高于淡水潮汐沼泽湿地站点.4种土壤胞外酶活性均与土壤C∶N比呈现显着的负相关,酚氧化酶(PHO)和过氧化物酶(PEO)与土壤SOC含量呈负相关.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最高值出现在春季,而纤维素水解酶(CBH)活性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盐度是影响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胞外酶活性和碳库演变的重要环境因子.从河口淡水潮汐沼泽湿地至低盐的半咸水潮汐沼泽湿地,沼泽植物地下生物量增加,与碳分解相关的土壤胞外酶活性增加,并抑制土壤的有机碳积累.(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宏霞,郭永红,沈育伊,段春燕[6](2019)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甘肃省天水市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区,以其林地、果园、耕地、草地和撂荒地5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林地土壤酶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果园和耕地、草地较低,撂荒地酶活性最低。蔗糖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并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等主要养分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均有显着影响,土壤酶活性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积极巩固退耕还林恢复工程和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将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张雅茜,方晰,冼应男,王振鹏,项文化[7](2019)在《亚热带区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长沙县大山冲林场选取地域毗邻、环境条件(立地、土壤、气候)基本一致的杉木人工林(CL)和3种次生林:马尾松-柯(又名石栎)针阔混交林(PM-LG)、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柯-青冈常绿阔叶林(LG-CG),每种林地随机设置5个20 m×20 m的样地,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_C)、氮(B_N)、磷(B_P)和蔗糖酶(INV)、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析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B_C、B_N、B_P和ACP活性依次为:CA> LG-CG> PM-LG> CL,INV和URE活性依次为:LG-CG> CA> PM-LG> CL,CAT活性依次为:CA> PM-LG> LG-CG> CL,说明森林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径分析表明,土壤B_C、B_N、B_P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SOC和TN/TP,TN和TN/TP,TP和SOC/TP,而TN/TP与B_C之间,TN与B_N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INV、ACP活性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TN、TN/TP,其中TN/TP与INV、ACP活性具有较强的负相关;URE、CAT活性分别为B_P/TP和B_P,B_C/SOC和SOC,其中B_P与URE活性具有较强的负相关,B_C/SOC、SOC两者与CAT活性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此外,土壤B_C、B_N、B_P以及INV、URE、ACP、CAT活性的剩余余项通径系数较低,说明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酶活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土壤B_C、B_N、B_P之间及其与土壤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李冰,李玉双,魏建兵,宋雪英,史荣久[8](2019)在《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酸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均匀网格布点法采集沈阳市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101个表层(0—20cm)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了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之间的关系。土壤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沈北新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磷酸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市绿地>旱田>天然林地>水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pH值、含水量、粘粒、粉粒、总磷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砂粒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上述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对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较大,其菌群丰度主要受土壤pH、含水量和总磷的调控,且其随土壤pH、含水量和总磷的变化特征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一致,提示这些菌群可能是土壤磷酸酶的重要来源。(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梁新华,刘军恒,孙平,黄超,张琦[9](2019)在《Ce_xMn_(1-x)O_2活性特征及对柴油机碳烟氧化的催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柠檬酸络合燃烧法制备出Ce_xMn_(1-x)O_2系列催化剂,通过程序升温还原(TPO)、X-射线粉末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等技术,探究了Mn改性CeO_2对碳烟催化氧化的特征,并深入分析了催化剂氧物种与碳烟燃烧的联系。结果表明:Mn改性CeO_2后催化剂晶型结构未发生改变,而亚晶尺寸却呈现递减趋势,其中Ce_(0.5)Mn_(0.5)O_2比表面积较CeO_2增加至66 m~2/g,表面孔容孔径的变化趋势与比表面积一致。Mn含量的增加使CeO_2晶格内形成更多氧空位,有利于氧物种活化和迁移,生成较多的吸附氧O~-而利于碳烟燃烧。Ce_(0.5)Mn_(0.5)O_2与碳烟混合在温度升高时产生了较多的吸附氧O~-,其最低起燃温度和最大燃烧峰值温度分别为332℃和503℃,较CeO_2分别降低了47℃和50℃,其温度在柴油机排温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韩冰雪[10](2019)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冻土区逐渐退化萎缩,冻土中封存的碳向大气缓慢释放,从而影响区域碳氮循环。我国是世界第叁冻土大国,约有22%的面积被不同类型的多年冻土所覆盖。其中作为我国重要林业基地的大兴安岭地区分布着典型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其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势必会发生改变。因此,本文选取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典型森林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为研究对象,分析生长季(5-9月)不同林型土壤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影响土壤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的环境因素。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区土壤碳库、氮库的变化情况,为研究冻土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土壤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且表层土壤(0-10cm)与下层土壤(10-20cm)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双峰”型变化规律,分别在6和8月达到峰值。各林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趋势皆为上升-下降-上升。落叶松、樟子松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均在夏季较高,春秋季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大。白桦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夏季较高,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秋季高于春夏季节。(2)不同林型土壤碳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在整个研究阶段(5-9月)存在显着差异。0-10cm层,樟子松分别与白桦土壤有机碳、落叶松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落叶松土壤全氮含量与白桦土壤差异显着(P<0.05)。落叶松、樟子松同白桦土壤铵态氮含量、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显着性差异(P<0.05)。落叶松土壤脲酶活性与樟子松、白桦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10-20cm层,白桦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脲酶活性都显着高于樟子松(P<0.05)。白桦土壤全氮含量、脲酶活性分别显着(P<0.05)、极显着(P<0.01)高于落叶松。(3)垂直方向上,叁种林型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以及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都随着土壤剖面的深入而不断降低。(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蔗糖酶活性均与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且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皆同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磷、速效磷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与全磷呈显着正相关(P<0.05)和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对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影响最大(P<0.01),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影响较大(P<0.05)。(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活性与非活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石漠化土壤质量状况,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定点采样和实验室测定的方法,分析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探讨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为石漠化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石漠化使土壤pH值显着增加,增加了4.49%~5.80%;石漠化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反而高于无石漠化土壤,分别高1.02~2.99倍、3.65%~24.82%,但全磷全钾含量在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土壤中显着降低。随着石漠化程度加重,土壤蔗糖酶、脲酶、脱氢酶、纤维素酶活性降低。从轻度到重度石漠化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了22.33%~71.46%,脲酶活性降低了31.25%~80.14%。中度、重度石漠化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降低了70.83%、83.33%,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下降了55.0%、80.0%。碱性磷酸酶活性在重度石漠化土壤中仅为无石漠化土壤的24.78%。因此,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可作为反映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性与非活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冰,李玉双,陈琳,史荣久,魏建兵.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杨丹,石菊,李冕,杜润来,管庆丽.黔西南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壤的养分、酶活性特征[J].河南农业科学.2019

[3].叶建华.上海环城绿带森林群落土壤脲酶与蛋白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上海建设科技.2019

[4].周恒,周会程,肖海龙,陈建纲,张德罡.叁江源不同海拔高寒草原表层土壤酶活性特征[J].草原与草坪.2019

[5].胡启凯,罗敏,黄佳芳,吴杰,朱爱菊.闽江河口潮汐沼泽湿地天然低盐度梯度土壤胞外酶活性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9

[6].张宏霞,郭永红,沈育伊,段春燕.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J].林业科技通讯.2019

[7].张雅茜,方晰,冼应男,王振鹏,项文化.亚热带区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特征[J].生态学报.2019

[8].李冰,李玉双,魏建兵,宋雪英,史荣久.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酸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科学.2019

[9].梁新华,刘军恒,孙平,黄超,张琦.Ce_xMn_(1-x)O_2活性特征及对柴油机碳烟氧化的催化作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10].韩冰雪.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特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教育1991~1993年已获口腔医学博士学位研究...教育1991~1993年已获口腔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科技普及推广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教育1991~1993年已获口腔医学博士学位研究...与底物的两个结合通道6王214试验区水驱特征曲线

标签:;  ;  ;  ;  ;  ;  ;  

活性与非活性特征论文_李冰,李玉双,陈琳,史荣久,魏建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