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意识论文-廖诚诚

受体意识论文-廖诚诚

导读:本文包含了受体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γ-氨基丁酸b1受体,Orexin,A,迷走神经电刺激,脑外伤

受体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廖诚诚[1](2017)在《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及γ-氨基丁酸b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对脑外伤TBI(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昏迷大鼠的促醒效果,探讨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γ-氨基丁酸b1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b1 receptor,GABAb1R)与安立新A(OrexinA)的关系及它们在VNS促醒中的作用。方法:将16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42只,分别为空白组、TBI组、VNS组、OrexinA拮抗剂组(Orexin receptor 1 antagonist,OXR1),大鼠通过“自由落体撞击法”制造昏迷模型,各组干预后在6 h,12 h,24 h叁时间点按照经典意识状态分级法再次评估意识,应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其PFC中GABAb1R表达水平。结果:昏迷大鼠的翻正反应消失,经VNS后表现出觉醒反应,其中空白对照组大鼠全部觉醒,TBI组11只、VNS组28只、OrexinA拮抗剂组13只觉醒,四组大鼠意识水平呈现“空>VNS>拮>TBI”的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组内比较显示TBI组、VNS组、拮抗剂组在叁个时间点的GABAb1R表达均呈“6h>12h>24h”趋势,其中VNS组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PFC中GABAb1R表达呈“12h>24h>6h”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6 h点,四组的GABAb1R表达呈“空<VNS<拮<TBI”递增趋势,两两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 h、24 h点,四组的GABAb1R表达呈“VNS<空<拮<TBI”递增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而四组GABAb1R表达呈“空<VNS<拮<TBI”递增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个时间点的PFC内GABAb1R表达呈“6h>12h>24h”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NS具有促醒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FC中的GABAb1R表达有关,且OrexinA可介导VNS下调PFC中的GABAb1R的表达发挥促醒作用,表明OrexinA在TBI昏迷促醒中可能起开关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7-06-01)

程敏,强峻,赵春维,肖丹青,刘献增[2](2016)在《以抽搐、意识丧失及心跳骤停为首发症状的抗GABA受体脑炎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9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1年余,再发4天"于2015-09-22收入我科。患者入院前1年余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张口,双眼凝视,肢体强直性抽搐,10余分钟后意识恢复,醒后感全身乏力,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发作前无恶心呕吐、无幻听幻视、无心慌憋气。入院前10月及1个半月再次发作类似症状数(本文来源于《第五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期刊2016-10-21)

张益,田文婷,丁波,杨茂娟,罗竺欣[3](2015)在《中央丘脑GABA_A受体在全身麻醉意识消失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央丘脑内GABAA受体在全身麻醉药导致意识消失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脑区微注射技术分别在丙泊酚麻醉前和麻醉中于中央丘脑给予GABAzine和相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翻正反射消失时间和恢复时间,以及翻正反射消失率和微注射给药后体动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中央丘脑内注射GABAzine可显着延长大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P<0.05),并缩短翻正反射恢复时间(P<0.05);丙泊酚麻醉中于中央丘脑给予GABAzine可发生明显的体动反应(P<0.05)。结论于中央丘脑内微注射GABAA受体拮抗剂可逆转丙泊酚所导致的意识消失作用,说明中央丘脑内的GABAA受体是全身麻醉导致意识消失的重要靶点。(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张益,罗竺欣,王袁,段自坤,李佳[4](2015)在《中央内侧丘脑核中NMDA受体参与丙泊酚致意识消失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央内侧丘脑核(CMT)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在全身麻醉意识消失中的作用。方法 60只大鼠微注射模型随机均分为4组:NMDA10 mmol/L组、NMDA20 mmol/L组、NMDA40 mmol/L组及对照组(C组),丙泊酚麻醉后分别于前3组CMT内微量泵注10、20和40 mmol/L的NMDA以及等体积生理盐水(C组)。观察微注射后自主体动反应的发生率以及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并通过组织学对微注射位点进行定位。结果当注射位点在CMT中时,与C组相比,各浓度NMDA组大鼠麻醉后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均明显缩短;其中NMDA20mmol/L与40 mmol/L组恢复时间短于NMDA10 mmol/L组,且NMDA20 mmol/L与40 mmol/L组大鼠麻醉中自主体动的发生率显着高于C组(均P<0.05)。当注射部位在CMT外时,各浓度NMDA组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均明显长于注射部位在CMT内者(P<0.05),而各组间比较自主体动发生率与翻正反射恢复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MT中的NMDA受体参与了丙泊酚所导致的全身麻醉效应。(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5年07期)

刘兴利[5](2010)在《浅析写作活动中主体的受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写作学强调写作主体及主体意识,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受体对主体的逆向制约作用,淡化了受体意识,致使受体意识在写作链条中存在严重的缺失,最终影响了写作主体与受体之间的无阈交流。写作主体必须兼顾受体意识即读者意识。受体的期待视野既需要顺应又需要逆离,从而达到主受体之间的视界融合。(本文来源于《沧桑》期刊2010年06期)

周晓燕[6](2008)在《写作受体意识流动图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写作受体意识流动图是以旧知识和已有经验为基本建构零件,用链式图的形式更清晰地反映出相关受体理论的新旧知识点之间实质性的逻辑关系,其实质是对原有写作受体的认知结构的一种刺激,使知识点按新秩序排列。不仅依旧具有对知识点的"依托性"功能,还具有重新"释意"的功能,更科学高效地达到了认知目的。(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08年18期)

受体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9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1年余,再发4天"于2015-09-22收入我科。患者入院前1年余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张口,双眼凝视,肢体强直性抽搐,10余分钟后意识恢复,醒后感全身乏力,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发作前无恶心呕吐、无幻听幻视、无心慌憋气。入院前10月及1个半月再次发作类似症状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体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廖诚诚.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及γ-氨基丁酸b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7

[2].程敏,强峻,赵春维,肖丹青,刘献增.以抽搐、意识丧失及心跳骤停为首发症状的抗GABA受体脑炎1例[C].第五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2016

[3].张益,田文婷,丁波,杨茂娟,罗竺欣.中央丘脑GABA_A受体在全身麻醉意识消失中作用的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5

[4].张益,罗竺欣,王袁,段自坤,李佳.中央内侧丘脑核中NMDA受体参与丙泊酚致意识消失的作用[J].天津医药.2015

[5].刘兴利.浅析写作活动中主体的受体意识[J].沧桑.2010

[6].周晓燕.写作受体意识流动图的构建[J].作家.2008

标签:;  ;  ;  ;  ;  

受体意识论文-廖诚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