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诱发电位论文_张磊,张晓龙,万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感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位,多普勒,疗法,卷积,疼痛,动脉瘤,神经。

体感诱发电位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张晓龙,万军[1](2019)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临时闭塞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对围手术期卒中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临时闭塞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SEP)与围手术期卒中的相关性,以明确SSEP对围手术期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9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行血管造影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下夹闭术的261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观察SSEP与围手术期卒中相关性。结果 261例老年患者术后发生脑卒中25例,发生率9.58%。单因素分析显示,围手术期卒中和无卒中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WFNS分级、瘤大小、位置、平均动脉压、SSEP改变潜伏期和临床脑电图爆发抑制等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和无卒中患者H-H分级、最长临时闭塞时间、显着SSEP变化、临时闭塞与SSEP重迭时间、多模态SSEP变化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仅显着SSEP变化是影响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的因素(P<0.05)。结论 SSEP显着变化与血管造影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下行夹闭术的颅内动脉瘤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卒中呈相关性,术中发生SSEP显着变化对围手术期卒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老年医学与保健》期刊2019年05期)

孙雯,方茜[2](2019)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在癌痛患者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在疼痛评估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54例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T_0)、爆发疼痛治疗前(T_1)、治疗后(T_2)及出院时(T_3)四个时间点,分别采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其进行癌性疼痛评估。观察2种评估工具的评估结果及其相关性。结果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所测得的四个时间点的疼痛度(PD)存有差异(P<0.05);PD与VAS的相关性比较结果均存在显着正相关性(P<0.01)。结论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对患者疼痛评估结果与VAS评估结果呈正相关性,操作方便,评估结果客观、准确,可应用于癌痛护理评估。(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张婷,姜丽杰,刘晓阳,于敏[3](2019)在《叁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在眼睑痉挛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TSEP)在眼睑痉挛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6月辽宁省大连市第叁人民医院就诊的具有眼睑痉挛早期非痉挛症状的患者73例及健康人群30名分别作为Ⅱ组和Ⅰ组,根据TSEP检测结果将Ⅱ组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TSEP异常者40例(Ⅱa组),TSEP正常者33例(Ⅱb组)。统计分析各组C_((5,6))位点记录的N13~P19峰间期、P19~N30峰间期,N13/P19峰峰幅度、P19/N30峰峰幅度,F_((5,6))位点记录的N13′~P19′峰间期、P19′~N30′峰间期,N13′/P19′峰峰幅度、P19′/N30′峰峰幅度。随访1年,观察Ⅱa组及Ⅱb组眼睑痉挛的发生率。结果Ⅱ组与Ⅰ组比较,P19/N30峰峰幅度和P19′/N30′峰峰幅度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余指标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Ⅱa组与Ⅱb组比较,P19/N30峰峰幅度和P19′/N30′峰峰幅度均增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随访1年,Ⅱa组眼睑痉挛的发生率高于Ⅱ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SEP可以在眼睑痉挛早期检测出神经核团兴奋性增高,为眼睑痉挛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26期)

张玺阳[4](2019)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技术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分析157例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特点。方法:157例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手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电脉冲刺激胫后神经,以针电极在颅顶按照脑电图国际坐标CZ点(颅顶正中脑皮质足区)作为记录电极,以FZ点为参考电极,前额扎针电极接地线。设定基准线为判断基础,当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波幅(P40—N50)下降超过50%以上为阳性。结果:在157例监测中,其中7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阳性且与临床症状相符;1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阳性但术后患者无症状。结论:在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手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可防止术中或术后出现神经或脊髓损害、甚至医源性瘫痪。(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李蕊,何蔼婷,吴梅[5](2019)在《TCD联合体感诱发电位在脑死亡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优化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联合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在脑死亡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优化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ICU病房的脑死亡患者120例,随机分为TCD组、SEP组和联合组叁组,每组各40例。对TCD组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SEP组患者进行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联合组患者采用TCD联合SEP检测。结果 TCD组对脑死亡的诊断准确率为57.50%,SEP组对脑死亡的诊断准确率为65.00%,联合组对脑死亡的诊断准确率为82.50%,联合组对脑死亡的诊断准确率显着高于单一脑死亡的诊断准确率和SEP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叁个组在误诊率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CD组、SEP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显着高于两项单独检测(P<0.05)。结论在脑死亡患者中,采用TCD联合SEP检测,可以对脑死亡做出更好、更准确的诊断,为临床医师综合评估脑死亡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临床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8期)

徐桂芝,胡忠涛,王磊,齐志光,郭苗苗[6](2019)在《基于CNN算法的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特征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机接口研究可为瘫痪病人的康复带来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有研究表明对手指或者正中神经施加一定频率的体感刺激,会引发相同频率且具有空间特异性的稳态体感诱发电位。为优化基于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的性能,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寻找12个健康被试的个人左手特定共振频率,采用事件相关谱扰动进行时频分析,检测其稳态体感诱发电位信号。基于共振频率对实验诱发的脑电信号进行1 Hz带通滤波,获得特定频带的数据,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学习算法对其进行分类,并与采用共空间模式和支持向量机的特征提取及特征分类的方法(CSP+SVM)进行比较。所有被试的结果显示:基于共振频率滤波方法,采用CNN学习算法获得的离线分类准确率均高于85%,并且CNN学习算法的分类准确率显着性优于CSP+SVM的分类准确率(91.8%±5.9%vs 77.4%±8.5%,P<0.05)。因此,在基于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的特征识别中,CNN学习算法相比传统使用的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如共空间模式+支持向量机)能够显着提升分类准确率,提高脑机接口的整体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司培[7](2019)在《基于体感诱发电位探讨穴位埋线结合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探讨穴位埋线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e,MRP)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9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叁组:运动再学习组、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组、穴位埋线结合运动再学习组,每组各3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基础的常规用药及常规康复训练,运动再学习组在此基础上加MRP疗法;针刺结合MRP组同时接受针刺和MRP疗法进行干预;穴位埋线结合MRP组受试者在接受与MRP组受试者同样治疗方法的同时加穴位埋线疗法。所有患者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同时在上述时间点检测受试者体感诱发电位N20的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采用Boferroni法进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分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分析中的Spearman进行相关分析;检验标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经过4周的治疗后,叁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及SEP N20潜伏期、波幅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2.穴位埋线结合MRP组较MRP组在FMA、MBI评分上显着提高(P<0.01),较针刺结合MRP组明显提高(P<0.05),提示穴位埋线结合MRP疗法较其他两种方法更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MRP组与针刺结合MRP组在FMA、MBI评分上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穴位埋线结合MRP组较MRP组SEP N20潜伏期、波幅显着改善(P<0.01),较针刺结合MRP组明显改善(P<0.05),提示穴位埋线结合MRP组较其他两组更能够增强脑卒中患者脑可塑性的发生;针刺结合MRP组和MRP组SEP N20潜伏期、波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埋线结合MRP疗法更能够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2.穴位埋线结合MRP疗法更能使SEP N20的潜伏期、波幅发生改变,更能有效的增强脑卒中患者脑的可塑性。(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胡鹏,杨学军[8](2019)在《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对软瘫期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及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对软瘫期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8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任务导向型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评测法(FMA)、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的76.5%(P<0.05)。两组治疗后FMA、BI、MMSE、SS-QOL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FMA、BI、MMSE、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患侧SEP的N_(20)波幅均较同组治疗前增高,潜伏期缩短(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侧SEP的N_(20)波幅与潜伏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可有效改善卒中软瘫期患者的SEP、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汪慧,陈云,李平,付斌,郭珍立[9](2019)在《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与亚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与亚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5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于发病1周时行双上肢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同时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上肢Fugl-Meyer评分,并根据SEP分级分为3组:正常组(Ⅰ级)16例、异常组(Ⅱ级)14例、缺失组(Ⅲ级)21例。发病3周时再次评定NIHSS评分及上肢Fugl-Meyer评分。结果:发病3周后,正常组和异常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1),Fugl-Meyer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24)。在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中,缺失组均较正常组预后差(P=0.026,P=0.000)。结论: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有望成为预测亚急性脑梗死预后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9年05期)

赵君平,徐君英[10](2019)在《综合性康复方案治疗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方案治疗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s)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就诊的94例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综合性康复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综合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以及SEPs潜伏期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评分、下肢ASI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SEPs检测的N波和P波潜伏期均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方案治疗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效果显着,能有效促进患者综合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能缩短SEPs潜伏期,有效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体感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在疼痛评估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54例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T_0)、爆发疼痛治疗前(T_1)、治疗后(T_2)及出院时(T_3)四个时间点,分别采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其进行癌性疼痛评估。观察2种评估工具的评估结果及其相关性。结果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所测得的四个时间点的疼痛度(PD)存有差异(P<0.05);PD与VAS的相关性比较结果均存在显着正相关性(P<0.01)。结论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对患者疼痛评估结果与VAS评估结果呈正相关性,操作方便,评估结果客观、准确,可应用于癌痛护理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感诱发电位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张晓龙,万军.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临时闭塞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对围手术期卒中的预测价值[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

[2].孙雯,方茜.体感诱发电位刺激仪在癌痛患者护理评估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19

[3].张婷,姜丽杰,刘晓阳,于敏.叁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在眼睑痉挛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9

[4].张玺阳.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技术在脊柱矫形手术中的特点分析[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李蕊,何蔼婷,吴梅.TCD联合体感诱发电位在脑死亡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优化方案[J].中国医疗设备.2019

[6].徐桂芝,胡忠涛,王磊,齐志光,郭苗苗.基于CNN算法的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特征识别[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9

[7].司培.基于体感诱发电位探讨穴位埋线结合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

[8].胡鹏,杨学军.头针联合任务导向型训练对软瘫期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9

[9].汪慧,陈云,李平,付斌,郭珍立.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与亚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

[10].赵君平,徐君英.综合性康复方案治疗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体感诱发电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一例体感诱发电位变化一27电生理检测所用的AXON体感诱发电家兔内囊出血前后短潜伏期体感诱发正常双上肢腕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1 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标签:;  ;  ;  ;  ;  ;  ;  

体感诱发电位论文_张磊,张晓龙,万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