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舒尹(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一科644000)
【中图分类号】R4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038-02
【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方法将PICC所致静脉炎患者63例按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采用250—300W红外线照射患处,同时使用25%的硫酸镁湿热敷患处;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方法单纯使用25%的硫酸镁湿热敷患处。治疗1周后评价效果。结果实验组静脉炎痊愈率69.7%,对照组16.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硫酸镁湿热敷。
【关键词】硫酸镁红外线照射静脉炎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中期或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学药物治疗的静脉通道,减少了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以及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组织坏死。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如肿瘤患者的化疗,手术患者术后肠外营养的支持及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方面[1]。但临床观察发现,部分置管患者由于选管不当、免疫力低下、药物毒性反应等原因,可出现静脉炎。据文献报道[2],通常发生在置管后48~72h,发生率为2.6%~16.67%。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降低患者医从性及生活质量。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将静脉炎分级[7],其中I级30例,2级13例,3级10例,主要表现为穿刺点近心端沿血管走向发生红、肿痛及烧灼感,全身无症状。我科于2009年8月至2012年5月对63例PICC置管所致静脉炎患者采取25%硫酸镁湿热敷联合250—300W红外线照射治疗,取得良好成效。
1资料与方法
什么是红外线
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
人体对红外线的反射和吸收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穿透深度可达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
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红外线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在治疗慢性感染性伤口和慢性溃疡时,改善组织营养,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生长,加快伤口愈合。红外线照射有减少烧伤创面渗出的作用。红外线还经常用于治疗扭挫伤,促进组织肿张和血肿消散以及减轻术后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等。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肿瘤科2009年8月至2012年5月发生PICC所致静脉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53岁;分别于静脉置管后1—7d内发生静脉炎。对照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岁;分别于静脉置管后1—7d发生静脉炎。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所用药物、静脉穿刺部位、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置管后均经X线透视证实导管在血管内,注射器抽吸见回血予以0.9%NS10ml推注导管通畅无阻力。
1.2方法实验组采用250—300W红外线距离10—20cm照射患处30—40min,2次/天,同时使用25%的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湿热敷患处,每20min更换一次纱布。对照组单纯采用25%的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湿热敷患处,每20min更换一次纱布,2次/天。两组分别处理7天后评价疗效。
1.3诊断标准及疗效判断
1.3.1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标准[2],静脉炎严重程度判断标准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样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样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样改变,可触及硬结。
1.3.2疗效判断两组均持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疗效评价标准如下:痊愈:治疗后局部皮肤无红肿、疼痛,灼热症状和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消失;显效:治疗后局部皮肤灼热、疼痛消失,红、肿面积消退≥80%;有效:治疗后局部皮肤灼热、疼痛减轻,红、肿面积消退<8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3]。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下表。
注:两组比较,Z=-4.624,P<0.05。
3讨论
PICC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临床输液新途径,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等特点。虽然PICC具有诸多优点,但仍有一些不良反应,尤其以静脉炎最为常见。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过敏反应,导管作为异物进入机体组织,对机体有刺激性,致敏性,引起局部组织过敏反应。2、导管的材质、长度、管径大小与血管不相符。3、输液的浓度、酸、碱性太强,化疗药物刺激性太大和直接毒性作用。4、患者本身的病理生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壁发炎。5、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为了促进患者治疗效果,减少痛苦,硫酸镁湿热敷被广泛用于PICC导致的静脉炎。
25%硫酸镁具有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痉挛,Mg2+可激活细胞的蛋白、激活酶及三磷酸腺苷酶,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稳定膜电位,消除黏膜水肿,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据我科既往经验及相关文献报道[4]传统单纯用硫酸镁湿热敷患处,显效慢、效果不理想。在本次对照组中仍有32.3%的患者无效。我们在传统方法上加上250—300W红外线照射,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且都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本次实验组中患者全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治愈率达到了67.9%。实验组的满意效果源于红外线能使局部组织逐渐升温,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可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松弛肌肉,消除病患处疼痛症状,同时加速代谢过程,有利于代谢物和病理产物,消除促进渗出物的吸收,具有消肿、消炎、镇痛的作用[5]。两种方法联合应用,除了各自发挥作用外,还具有互补协同效应,实验组静脉炎在用红外线治疗时,局部红、肿、热、痛可缓解,在此过程中加用硫酸镁湿热敷,共同作用于病灶血管,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达到改善微循环,保护和修复血管壁的良好效果。并且红外线局部照射患处,物理治疗不良反应小、安全、经济、实惠,故硫酸镁配合红外线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的方法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荣,蔡虻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1.
[2]于继云,张军,刘明珠.PICC置管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J].吉林医学,2007,28(16):1802.
[3]高杰萍.鲜芦荟治疗小儿机械性静脉炎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66-3967.
[4]黄霞丽,陈世厚.地卡因外涂预防前列地尔治疗性疼痛[J].医药导报,2009,28(10):1309-1310.
[5]宋宝英.红外线照射加外敷止痛消炎膏治疗药源性静脉炎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4):625-626.
[6]金晓静,翁紫君等.药物性静脉炎的红外线照射治疗.现代实用医学,2004:09.
[7]Dwvin.mk.lanec,parkerpe.principlesandcontinuousqualyimprovementcppliedtointrave-nousthempy[J].JIntravennurs1994.17(5);24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