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晖:常人方法论的文献综述——基于CNKI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吴晖:常人方法论的文献综述——基于CNKI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摘 要:常人方法论的提出者是加芬克尔,他在1967年出版了著作《常人方法论研究》,使得常人方法论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为人所熟知。常人方法论作为方法论的一种,历来有哪些相关理论?现阶段国内关于常人方法论有哪些研究?常人方法论对现阶段的研究有哪些指导性作用?本文主要就这几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常人方法;文献综述;可视化分析

一、背景

自1967年“常人方法论”一词创立以来,加芬克尔的基本立场就被他自己概括为“社会事实的客观实在性是日常生活一致性活动的正在进行的成就”,也就是说,社会事实、稳定的结构、社会秩序等都被视为是成员在其日常生活中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理论曾一度被认为是对主流社会学派的挑战,并持续了较长时间的争论。常人方法论的理论源于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符号互动论,经典的社会学理论。虽然这些理论中有些与常人方法论相悖,有些与常人方法论相似,但似乎在相互之间的关系上看都不是绝对的,每个理论间都似乎有所关联。现如今,常人方法论是否还吸引着研究者们孜孜不倦地去延续这个话题?从文献中看,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端倪。

改革开放40年间,茅台集团无论是酒产量、销售收入还是公司总资产都得到了惊人的发展。40年茅台的发展是所有茅台人汗水的结晶,也给了消费者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方面,军事领域是科技最前沿、最活跃的领域,以科技引领、科技创新助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备战打仗能力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利益快速拓展,海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大军事保障力量走出去力度,这也为军民融合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可以说,军事科技新领域与军事保障力量走出去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进入了重投深耕、方兴未艾的崭新阶段。

二、常人方法论的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常人方法论的代表人物是加芬克尔,包括了两个内涵。

第一,社会学研究应以日常生活为导向,分析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常识、一般的技能来开展他们的社会行动。

社会学家都曾经系统地研究常人方法论的思想,如哈贝马斯、布迪厄、吉登斯等,他们还相应地将之运用于各自的理论发展当中。

第一,数据来源。本文选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点击高级检索,再在结果中搜索中文文献,以“常人方法论”为主题进行检索,主题词中含有“常人方法论”的文献有12篇,之后以“常人方法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关键词中含有“常人方法论”的文献有11篇,笔者进行整理后,共检索到18条相关文献。

第二,结果分析。由数据可知,1992~2018年每年关于常人方法论的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由主题分布图可知,排名前五的主题分别为常人方法论(15.28%),方法论(13.89%),辩证唯物主义(13.89%),谈话分析(5.56%),加芬克尔(4.17%)。结果中检索22篇中文文献来看,2008~2014年研究呈上升趋势,2014~2018呈下降并趋于平缓状态,在可量化分析中,从主题分布来看,常人方法论排名第三,占比13.95%;从研究层次分布来看,基础研究占比68.18%,政策研究占比13.64%,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占比9.09%,高级科普占比9.09%;从文献数来看,大多以高校博硕士论文为主,发文最多的是南开大学(4篇),学科类别以社会(28%),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4%),哲学(16%)为主。

第二,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日常行为活动,社会学知识与日常知识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定。它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最早、最明确的向孔德、第尔凯姆、韦伯和帕森斯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或主流社会学提出挑战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2.国内相关研究

[1]FE Bureau, “The era of the algorithm economy”, Financial Express, April 24, 2018.

林奇作为常人方法论的又一代表人物,阐述“我们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通过解释来表明我们的理解的。”具体而言,林奇提出了一种后分析的常人方法论研究纲领,主张在常人方法论与科学社会学这两个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之间建立一种关联,建构一种“日常且有序的科学”,旨在提出并发展一种对科学实践研究的后分析研究方向的可能性。他强调指出,后分析的常人方法论研究不仅仅要对认识论和社会理论的主题提供批判性认识,而且要提供一种对常人方法论和科学社会学所用解释模型与分析模型进行内在批判的力量。

3种表面处理组产生抗剪切强度分别为:A组(8.232 ± 0.340)MPa,B组(6.964 ± 0.501)MPa,

在国内这些文献中,关于谈话分析的有4篇,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的有4篇,对常人方法论及相关概念进行解释的有10篇。现阶段国内关于常人方法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常人方法论及附属概念的解读;一类是对谈话分析的探讨;一类是运用常人方法论对社会现象进行解读。从文献来看,现阶段对常人方法论的研究数量不多,但与实证研究不同,它从常人的视角对日常生活一些现象进行解读,这是其他文献所缺乏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研究者对其有兴趣。

三、常人方法论对现阶段研究的指导性作用

1.对谈话分析的理论指引

常人方法论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高度重视行动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将社会学视角放置到特定的社会场景的地方性实践中,由于参与了此时此地的具体情境中的活动,使得行动者生产出对于他人而言可识别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谈话是基本的社会类型,正是日常生活中观察者或者说是研究者与被谈话者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这种互动解释人们的行为状态,从而衍生各种社会结构的形成。但是,谈话分析作为常人方法论的一个独立分支,虽然体现了常人方法论强调行为者主观意图的行动过程,但对谈话分析中存在的不可操控因素没有做具体说明。因此笔者认为,常人方法论似乎只是对日常生活进行一个说明与索引,而并不在乎由日常活动形成的整个社会结构变化及社会变迁,有点个人主义的味道。

2.对反实证主义范式相关研究的启示

在进行民族志研究家乡文化时,作为家乡的一员,常常会对家乡的日常生活知识作出预先判断和常识性评价,而忽略了家乡人在日常活动中的互动规则。因此研究者应使用常人方法论的“异己化”策略,使自己始终保持“局外人”的身份,从而跳出“家乡”的束缚,发现家乡人自己构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研究者创造足够的空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探究。

“中国式过马路”是这些年持续热议的一个话题。“红灯停,绿灯行”是作为一种规则存在于社会的,那为什么闯红灯现象还是存在?加芬克尔认为,规则是行动者在行动中构建出来的,它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和可描述的一种“工具”。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不能闯红灯”是社会中自上而下的规范,而“闯红灯”是“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出的秩序感。如何去反思和制止这个问题,需要从行为者的角度去分析。又如最近微博出现的一个话题:92岁的爸爸带着自己63岁得癌的儿子去医院看病,并因此闯了红灯。在法院,法官并没有给予这位爸爸以惩罚,而是给他竖起了大拇指。在传统社会学所秉持的“规则”看来,这位老父亲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规则,而从常人方法论的角度看来,法律是对人起作用的,相反,法律也是人的各种行为建构起来的,这样看来,虽然常人方法论未必能给很多现象或者社会秩序寻找出真正的答案,但也给予了一些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它以“自下而上”的适用于日常生活的研究来诠释社会秩序的建构,重在发现通过人们日常的互动形成的社会现象,这是区别于其他方法论的特殊之处。由于未曾阅读国外文献,而只对国内文献作此搜集,有不当之处,望读者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1]田施英,贾志文,王丽萍.用常人方法论“三原则”帮助教师教导学生[J].消费导刊,2008(5).

[2]刘鹏,蔡仲.从规则悖论之争看建构主义研究进路的转向[J].科学文化评论,2007(5).

[3]袁同凯,袁兆宇.成员与社会秩序:常人方法论的社会结构观[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中图分类号:G420;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9)12-0107-02

收稿日期:2019-10-23

作者简介:吴晖(1990—),女,浙江湖州人,小学一级教师,湖州师范学院2019级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凌峰)

标签:;  ;  ;  ;  ;  ;  ;  ;  ;  

吴晖:常人方法论的文献综述——基于CNKI的可视化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