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杂种论文_谢勇尧,汤金涛,杨博文,李小娟,陶大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对称杂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杂种,体细胞,甘蓝,非对称,质体,花椰菜,油菜。

非对称杂种论文文献综述

谢勇尧,汤金涛,杨博文,李小娟,陶大云[1](2019)在《亚洲稻与非洲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非对称遗传互作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栽培稻(亚洲稻)和非洲栽培稻(非洲稻)之间存在很强的种间杂种优势,但由于生殖隔离导致杂种不育,亚非稻种间杂种不能结实,产量优势无法体现。S1座位是控制亚非稻杂种不育的重要遗传座位,其分子机理目前仍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精细定位了S1座位。并通过基因敲除和功能互补实验,揭示在非洲稻S1等位基因(S1-g)中存在3个紧密连锁的基因S1A4, S1TPR和S1A6共同组成了一个杀手-保护系统,而亚洲稻S1等位基因(S1-s)中只存在一个功能丧失突变的S1TP基因。在亚非稻杂种中,S1TPR-S1A4-S1A6复合体在孢子体母细胞中产生一种使雌雄配子败育的信号,而S1TPR独自具有消除不育效应的功能,可挽救非洲稻型配子,而亚洲稻型配子因携带S1TP基因,缺少S1TPR而选择性败育。该杀手-保护系统与已知的依赖双方亲本遗传因子共同作用的模型不同,杀手-保护者均来自于非洲稻基因组,不需要亚洲稻基因组元件参与,从而形成非对称的遗传互作模型。本研究还发现,敲除非洲稻S1座位3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均能破坏杀手系统,不能产生不育信号而消除S1介导的杂种不育。S1座位的进化研究表明,S1座位可能从古大陆开始,经历了新基因起源、基因重组和核苷酸变异等多个演化事件进化而来。本研究将有助于克服种间生殖隔离、实现种间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以提高杂交稻产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徐小勇,刘继红[2](2008)在《柑橘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的胞质基因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分子标记对通过非对称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2个组合体细胞杂种植株进行了胞质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伏令夏甜橙(Citrus sinensis)+默科特橘橙(C.reticulata×C.sinensis)组合中,分析的2棵植株胞质DNA都来自伏令夏甜橙(供体);在丹西红橘(C.retic-ulata)+佩琦橘柚(C.reticulata×C.paradisi)组合中,分析的3棵植株胞质DNA都来自来源于佩琦橘柚(受体)。(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姚星伟,孙德岭,刘凡,云兴福[3](2008)在《非对称体细胞融合获得花椰菜(Brassica.oleracea L.var.botrytis)与Brassica spinescens的种间杂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利用非对称融合技术向芸薹属花椰菜中转移野生抗逆性状。供体Brassica spi- nescens具有光合效率高、抗白锈病、蚜虫、黑斑病和耐盐等优良特性。用经UV处理的B.spinescens叶肉原生质体与花椰莱的下胚轴原生质体通过聚乙二醇(PEG)融合,培养后获得379株再生植株。对其中的120株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和RAPD分子标记检测,证明有23株为杂种植株。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表明,杂种植株核DNA含量全部高于供、受体亲本核DNA含量总和,植株倍性在4倍和8倍之间。实验还对供体UV射线处理的不同剂量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0.0750J·cm~(-2)为最大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张丽,赵泓,刘凡[4](2008)在《花椰菜与黑芥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的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兼具抗黑腐病、黑胫病、根肿病的野生种质黑芥(B.nigra)作为供体,具有良好原生质体培养能力的花椰菜(B.oleracea var.botrytis L.)基因型"0307"作为受体,供体叶肉原生质体经不同剂量UV照射处理后,通过PEG介导,与不经任何处理的受体下胚轴原生质体融合,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形态学观察显示再生植株的表型多样,呈偏向受体花椰菜类型及中间类型分布;SRAP分子标记特征表明,杂种中受体的遗传信息较为完整,而来自供体的特异扩增带丢失量约为20.0%-97.8%,且不同杂种中存在热点丢失序列;约23.0%的再生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小于供、受体染色体数之和;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再生株的细胞DN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的植株其DNA含量小于供、受体DNA含量总和。对22棵再生植株进行了黑腐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17棵再生植株表现良好抗性,初步证明通过非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已将外源抗性基因转入花椰菜中。实验表明UV辐射处理,导致再生植株中供体遗传信息的部分丢失或者染色体在不同程度上的消减,获得了花椰菜与黑芥的非对称体细胞杂种,但UV的剂量效应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徐小勇,刘继红,邓秀新[5](2008)在《柑橘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组合胞质基因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获得首例柑橘体细胞杂种以来,柑橘原生质体融合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涉及的类型不断增多,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研究的手段也得到了提高。2000年以前绝大多数获得的柑橘体细胞杂种,由于研究手段限制或花费较高仅采用同工酶或RAPD分析来确定其杂种性,而没有分析其核质来源。随着分子标记的增多(如AFLP、SSR和CAPS等),柑橘体细胞杂种核质遗传研究也趋于简单。本研究使用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CAPS)分子标记对本实验室以前通过非对称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2个组合的体细胞杂种植株进行了胞质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伏令夏甜橙(Citrus sinensis)+默科特橘橙(C.reticulata C.sinensis)组合中,分析的2棵植株的胞质DNA都来自伏令夏甜橙(供本);在丹西红橘(C.reticulata)+佩琦橘柚(C.reticulata C.paradisi)组合中,分析的3棵植株的胞质DNA都来源于佩琦橘柚(受体)。该研究有利于从遗传本质上认识柑橘体细胞杂种杂交过程中的遗传规律,可以研究柑橘体细胞杂种核质互作,了解柑橘核质组成对体细胞杂种田间表现的影响,为选配融合亲本提供理论指导,为柑橘体细胞杂种应用于育种实践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期刊2008-05-01)

张丽,赵泓,刘凡[6](2007)在《UV处理获得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的分子及细胞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向芸薹属甘蓝类蔬菜种质转移野生抗病性状。选用兼具有抗黑腐病、黑茎病、根肿病的野生种质黑芥作为供体,具有良好原生质体培养能力的花椰菜 (B.oleracea.var botrytis L.)基因型“0307”作为受体,通过 PEG 介导,融合经不同剂量 UV 照射处理后的黑芥叶肉原生质体及不经任何处理的具有良好原生质体再生能力的“0307”下胚(本文来源于《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07-10-01)

张丽[7](2007)在《花椰菜与黑芥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的获得与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t.botrytis L.)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甘蓝种的一个变种,生产中常遭受多种病害的威胁,如黑腐病、黑胫病、根肿病等,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应用体细胞杂交,可以克服常规种间杂交不亲和性,获得种间杂种,转移来自不同物种的异源抗病基因,丰富育种材料抗病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创制新的抗病种质。本研究拟利用非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向芸薹属甘蓝类蔬菜种质转移野生抗病性状。选用兼具有抗黑腐病、黑胫病、根肿病的野生黑芥基因型作为供体,具有良好原生质体培养能力的花椰菜基因型“0307”作为受体,通过PEG介导,融合经不同剂量UV照射处理后的黑芥叶肉原生质体及不经任何处理的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经过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阶段,共获得了约170棵再生植株。选取来自40个不同愈伤组织的40棵单株进行形态学调查、RAPD或SRAP分子标记鉴定,同工酶谱分析,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术基因组大小检测,证明其中30棵为体细胞杂种,表明再生株中的杂种频率约为75%。对不同鉴定方法结果的比较显示,形态学鉴定直观、简便,有较高的判断率,但对于非对称体细胞杂种而言,SRAP分子标记鉴定更准确可靠。对不同UV剂量处理下的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能力,再生株的形态学,分子标记特征,染色体数目,基因组大小等指标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UV照射强度在0.001 J·cm~(-2)~0.200 J·cm~(-2)下都能获得不对称再生植株,而0.300 J·cm~(-2)下,融合细胞丧失了持续分裂及分化的能力,仅能得到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形态多样,呈偏向受体花椰菜类型及中间类型分布;SRAP分子标记特征显示,杂种中来自供体的遗传信息丢失量约为2.27%~93.33%;有约23%的再生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小于供、受体染色体数之和;流式细胞分析表明20%的植株其核DNA含量小于供、受体DNA含量总和。这些结果证明,UV辐射处理,能较高频率地获得花椰菜与黑芥的非对称体细胞杂种,导致再生株中染色体在不同程度上的消减,但UV的剂量效应不明显。对25棵再生植株人工接种黑腐病菌进行抗性鉴定,19棵再生植株表现良好抗性,6棵表现出3-5级病症。初步显示非对称融合再生株获得了来自黑芥的黑腐病抗性。(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7-06-02)

惠志明,刘凡,简元才,申书兴,赵泓[8](2006)在《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获得花椰菜与Ogu CMS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Ogu CMS系幼叶原生质体经剂量分别为0.025 0,0.075 0,0.315 0,0.468 0和0.960 0 J/cm2的紫外线辐照后,与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通过PEG法诱导融合,其中0.025 0~0.468 0 J/cm2获得再生植株68株,0.960 0 J/cm2辐射剂量下没有获得再生株。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同工酶酶谱分析、RAPD及Ogu CMS线粒体基因orf138 STS(Sequence Tagged Site)标记引物扩增等方法对再生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其中32株为杂种植株。同时也发现,紫外线辐照剂量的增加对供体染色体的丢失程度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姚星伟,刘凡,云兴福,赵泓,Ryschka,U[9](2005)在《非对称体细胞融合获得花椰菜与Brassica spinescens的种间杂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利用非对称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向芸薹属花椰菜中转移野生抗逆性状。供体Brassica spinescens具有光合效率高,抗白锈病、蚜虫、黑斑病,耐盐等优良特性。用经UV处理的供体叶肉原生质体与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通过聚乙二醇(PEG)融合,培养后获得379株再生植株。对其中的120株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和RAPD分子标记检测,证明有23株为杂种植株。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表明,杂种植株核DNA含量全部高于供、受体亲本核DNA含量总和,植株倍性在四至八倍之间。还对供体不同UV射线处理的剂量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0.0750 J.cm-2为最大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惠志明,刘凡,简元才,申书兴,赵泓[10](2005)在《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法获得花椰菜与ogura CMS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椰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其杂种一代的生产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自交不亲和系;二是利用雄性不育系。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一代杂种能克服自交不亲和系所带来的亲本繁殖难度大、亲本多代自交易退化、杂交率易受留种环境制约等缺点。花椰菜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11期)

非对称杂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分子标记对通过非对称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2个组合体细胞杂种植株进行了胞质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伏令夏甜橙(Citrus sinensis)+默科特橘橙(C.reticulata×C.sinensis)组合中,分析的2棵植株胞质DNA都来自伏令夏甜橙(供体);在丹西红橘(C.retic-ulata)+佩琦橘柚(C.reticulata×C.paradisi)组合中,分析的3棵植株胞质DNA都来自来源于佩琦橘柚(受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对称杂种论文参考文献

[1].谢勇尧,汤金涛,杨博文,李小娟,陶大云.亚洲稻与非洲稻种间杂种不育的非对称遗传互作基础[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徐小勇,刘继红.柑橘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的胞质基因组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3].姚星伟,孙德岭,刘凡,云兴福.非对称体细胞融合获得花椰菜(Brassica.oleraceaL.var.botrytis)与Brassicaspinescens的种间杂种[C].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会论文集.2008

[4].张丽,赵泓,刘凡.花椰菜与黑芥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的鉴定分析[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8

[5].徐小勇,刘继红,邓秀新.柑橘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组合胞质基因组分析[C].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2008

[6].张丽,赵泓,刘凡.UV处理获得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的分子及细胞学特征[C].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07

[7].张丽.花椰菜与黑芥非对称体细胞杂种的获得与鉴定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

[8].惠志明,刘凡,简元才,申书兴,赵泓.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获得花椰菜与OguCMS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J].华北农学报.2006

[9].姚星伟,刘凡,云兴福,赵泓,Ryschka,U.非对称体细胞融合获得花椰菜与Brassicaspinescens的种间杂种[J].园艺学报.2005

[10].惠志明,刘凡,简元才,申书兴,赵泓.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法获得花椰菜与oguraCMS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J].中国农业科学.2005

论文知识图

杂交种rrs扩增电泳图利用叶绿体通用引物Tn1D一尸1,rllT检...5 亲本及杂种再生株的核 DNA SRAP 分析...杂种植株及其双亲过氧化物酶(POX)鉴定...4 染色体计数4)。 表明

标签:;  ;  ;  ;  ;  ;  ;  

非对称杂种论文_谢勇尧,汤金涛,杨博文,李小娟,陶大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