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络,经济,社会,旅游,淮河,结构,空间结构。
经济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严尚霞,陈金华[1](2019)在《淮海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时空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经济合作是区域旅游热点话题,以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探索2012—2017年淮海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的时空演化及成因。研究表明:淮海经济区整体旅游经济网络密度值偏低且基本保持不变,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增加量不明显,大部分城市在区域旅游经济要素传输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旅游经济网络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与"行政派系"结构,四个省级行政区的旅游经济开放程度未明显提升; QAP回归分析表明行政隶属关系、空间近邻距离、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水平等因素会对淮海经济区城市群的旅游经济网络联系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凯,甘畅,杨亚萍,张淑文[2](2019)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行政隶属关系作为影响旅游经济网络联系的重要因素,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空间分析方法,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整体网络密度逐渐增长,关联结构向多向化、密集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2)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愈加频繁和便利,旅游经济网络呈多核心模式,各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距离"日趋捷径化,更多的城市在区域旅游经济要素传输中起着关键的"桥接"作用;3)旅游经济网络关联呈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与"行政派系"结构,边缘区覆盖范围不断缩小且溢出效应持续增强,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开放程度稳步提升;4)QAP分析显示,行政隶属关系、空间近邻关系、时间距离和旅游投资等因素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影响显着。(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岳悦,李刚[3](2019)在《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城市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间经济联系为依据,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网络总体水平较低,核心城市特征不明显,暂未形成城市网络协同发展格局.要素流通与扩散能力是影响经济网络结构的主要因素,城镇化水平和城市间距离的影响作用次之,产业结构和政府的干预能力影响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现淮河生态经济带网络化和协同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柯昌波[4](2019)在《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理论共识与观点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以及电子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大背景下,全球的各项经济发展都开始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单独就我们国家而言,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开始有了公识,呈现出"城市经济网络"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城市之间的发展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彼此都得到提升。下文,我们就主要针对城市经济网络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23期)
吕娟,张燕[5](2019)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桂林旅游经济网络时空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对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影响。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前后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各区县间旅游经济联系量不断增长但差距悬殊,桂林市区占据核心地位;旅游经济网络由疏到密,呈现各县围绕市区的"簇拥"状态;网络密度显着上升,节点依赖性减弱,旅游经济联系更加通畅,整体朝着均衡方向发展;旅游经济网络的凝聚子群由空间紊乱逐步趋于空间集聚发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成效显着。(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于海峰,王方方[6](2019)在《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网络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将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高度,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后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对新时代世界开放型经济格局特征的把握,特别是对十九大精神与经济网络化内在关联的认识,在梳理国内外开放型经济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从商贸、区域和政府网络叁个维度,阐述了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网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逻辑思路、框架体系与发展路径,以及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网络体系、形成多元平衡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意义。(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9年08期)
张珂,叶持跃,喻琦[7](2019)在《山东省旅游经济网络时空变化特征与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东省17地市2005—2015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变化,并进一步对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山东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与联系总量均有显着提升,各节点城市间联系更为频繁;整体网络呈现中东部密集、南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结构发育不均,邻近城市组团发展;核心-边缘区节点城市差距进一步缩小,但经济孤岛仍然存在;省域内旅游空间发展大致呈"两核带动,双轴发展"模式。最后针对其旅游网络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为山东省进一步的旅游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郑蔚,许文璐,陈越[8](2019)在《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基于海西、长叁角、珠叁角城市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改进的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叁角、珠叁角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叁角、珠叁角各个城市的联系不断加强,但海峡西岸城市群大部分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重要性偏弱;跨区域城市群中缺乏城市规模辐射及城市功能互补两方面均较突出的城市,但核心城市基于规模辐射发挥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城市功能互补是加强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程度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7期)
张煜[9](2019)在《编制产业地图并非计划经济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要勾勒长叁角这个区域,其实有两种画法。一种就是用行政边界勾勒出的叁省一市,这是地图的画法。另一种画法,边界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节点。在这些节点之间,人、资金、信息、货物等来来往往。在改革开放之后,来来往往的经济行为让行政边界逐渐成为各种经济(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9-05-22)
张颖[10](2019)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逐渐由松散联盟逐步过渡到一体化,丝绸之路旅游带也成为重点打造的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之一,在此发展背景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的,为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的关联性,各城市在经济关联中的位置,则需要全面分析其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本研究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西北线及西南线的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现状做了回顾总结。其次,本文修正了引力模型,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西北线与西南线主要25个旅游节点的2009、2013、2017年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次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采用密度、中心性、结构洞数据、核心—边缘模型等指标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网络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然后,本文使用QAP回归分析分析区位差异、交通可达性差异、旅游资源禀赋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影响。最后,提出目前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网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即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拓旅游发展平台;巩固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带动城市协同发展;改善交通进入条件,实现品牌共创共享等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5-01)
经济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行政隶属关系作为影响旅游经济网络联系的重要因素,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空间分析方法,探析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整体网络密度逐渐增长,关联结构向多向化、密集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2)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愈加频繁和便利,旅游经济网络呈多核心模式,各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距离"日趋捷径化,更多的城市在区域旅游经济要素传输中起着关键的"桥接"作用;3)旅游经济网络关联呈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与"行政派系"结构,边缘区覆盖范围不断缩小且溢出效应持续增强,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开放程度稳步提升;4)QAP分析显示,行政隶属关系、空间近邻关系、时间距离和旅游投资等因素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影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严尚霞,陈金华.淮海经济区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时空演化分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王凯,甘畅,杨亚萍,张淑文.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3].岳悦,李刚.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柯昌波.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理论共识与观点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
[5].吕娟,张燕.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桂林旅游经济网络时空演化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9
[6].于海峰,王方方.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网络体系[J].财贸经济.2019
[7].张珂,叶持跃,喻琦.山东省旅游经济网络时空变化特征与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9
[8].郑蔚,许文璐,陈越.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基于海西、长叁角、珠叁角城市群分析[J].经济地理.2019
[9].张煜.编制产业地图并非计划经济思维[N].解放日报.2019
[10].张颖.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成因研究[D].西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