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剖面论文_高强山,彭韬,付磊,王世杰,曹乐

导读:本文包含了典型剖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剖面,土壤,准噶尔,典型,岩溶,同位素,地层。

典型剖面论文文献综述

高强山,彭韬,付磊,王世杰,曹乐[1](2019)在《探地雷达技术对表层岩溶带典型剖面组构刻画与界面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层岩溶带是岩溶研究的重要对象,以往研究以剖面调查半定量为主,文章利用探地雷达属性技术对其发育情况进行定量研究。选取3个表层岩溶带的典型剖面(浅裂隙土、深裂隙土、厚土层覆盖),并采集探地雷达数据,通过提取相干体属性和均方根振幅属性来挖掘雷达数据中的潜在信息,用于区分介质组构和识别发育深度界面。结果表明,均方根振幅属性较好地区分出了浅裂隙土型和深裂隙土型的岩土介质,厚土层覆盖型的犁耕层与非犁耕层土壤介质;相干体属性能较好地识别出表层岩溶带和下部完整基岩,定量化其发育厚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5期)

马文芳,朱云鹏,郭倩倩,党亚爱[2](2019)在《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剖面的颗粒分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陕北安塞五里湾流域5种典型植被0~200 cm土壤剖面土壤颗粒大小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及其体积分形维数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土壤PSD的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典型植被群落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为细颗粒(黏粒和粉粒),其中粉粒体积分数占总颗粒的56.82%~71.99%;铁杆蒿草地的细颗粒平均体积分数最大(78.86%),乔木林的最小(65.77%)。5种典型植被群落土壤PSD的体积分形维数介于2.498~2.599,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相同土层深度的分形维数呈现出铁杆蒿草地>黄芪草地>农田>灌木林>乔木林的趋势,灌木林和农田间差异不显着,其他植被群落间差异显着。典型植被土壤PSD的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的体积分数和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但与砂粒的体积分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 <0.01),与有机碳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 <0.05)。(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3期)

孙萍萍,冯立,张茂省,王晓飞,刘蒙蒙[3](2019)在《洛川典型剖面黄土的非饱和参数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水特征曲线是反映非饱和土基本特性的本构曲线,是土质斜坡非饱和渗流和力学机制分析中的重要参数。但受限于实验设备和测试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土-水特征曲线的测试耗时长、难度大,且多数测试方法难以实现全吸力范围内(0~10~6kPa)的曲线测定,间接获取土-水特性曲线的模型拟合法,通常又存在因参数多解性而导致的结果失真等问题。现有的黄土高原非饱和特征曲线测试结果多集中于马兰黄土(L_1),而其下的几十层黄土、古土壤的测试尚基本属于空白。笔者基于TRIM试验测试技术,对洛川黄土剖面的29层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测试,获取了土-水特征曲线、吸应力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函数等系列参数,建立了黄土高原非饱和黄土工程特性标准剖面。通过对各参数综合分析发现,各物性参数在垂向上随深度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且均在黄土-古土壤的接触带参数变化较大;粘土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非饱和土-水特征曲线的重要参数,且与曲线参数α、n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王磊,卓小雄,李兆谊,李杰,韦雪姬[4](2019)在《广西凤山县典型土壤垂向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凤山县典型土壤垂向剖面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垂向上土壤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分布与变化特征,并通过富集系数、单项污染指数及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讨论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剖面土壤普遍经历了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脱硅富铝铁程度较明显。Al_2O_3、K_2O、TFe_2O_3、Zn、Ni含量总体均随着土壤层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SiO_2、C.org、P含量随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P3、P4样品pH值在6.98~7.48之间,呈弱碱性,P1、P2、P5剖面样品pH值在5.78~6.65之间,呈中性。P1、P2剖面样品的Cd、Pb、Zn、Ni元素含量水平总体低于P3、P4、P5剖面样品。P4剖面样品除As元素外,其他各重金属元素富集系数均> 1,P3、P4、P5剖面样品Cd元素富集系数普遍> 1。通过单项污染指数及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计算,P3、P4、P5剖面中Cd存在超标现象,其中P5剖面表现为重度超标。(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9年04期)

Rais,Nazia[5](2019)在《长期施肥条件下中国典型农田旱地土壤剖面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活性有机碳由于其高灵敏性,可作为由土壤管理措施(如施肥等)引起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早期指标。本研究针对典型区域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尚不明确的问题,依托分布于我国东北(吉林公主岭黑土)、华北(河南郑州潮土)、南方(湖南祁阳红壤)的3个长期试验点,选取不同种类外源碳投入的4个处理(不施肥(CK),使用化学氮、磷和钾(NPK)肥,有机无机肥(NPKM)配施和无机肥+秸秆还田(NPKS),采集0-100 cm的土壤样品等,通过分析不同组分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及比例,分析我国农田土壤活性碳库转化的差异特征,进一步探讨其稳定性及周转速度;利用六碳糖/五碳糖的比例来评价土壤活性碳库中植物和微生物源碳水化合物的主导作用;通过测定土壤性质及气象因素等指标,利用CCA-VPA多元统计方法确定碳库活度、碳素有效率对土壤活性碳库转化的驱动机制。主要进展如下:(1)施肥增加土壤有机碳,且SOC储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20 cm土层中,郑州、祁阳和公主岭叁个点NPKM处理下SOC储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00%、115%和94%,NPK处理下分别增加15%、43%和40%。对整个土壤剖面SOC储量而言,NPKM、NPKS和NPK处理下郑州点比对照增加55%,39%和6.0%,祁阳点增加91%,64%和42%,公主岭点增加26%,64%和28%。(2)长期施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特别是有机肥处理,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各试验点均显着下降。与郑州CK处理的0-100 cm土层相比,NPKM处理公主岭0-4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增加113%,低、中及高活性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46%、139%和275%;郑州和祁阳0-100 cm土层中活性有机碳及低、中、高活性有机碳分别增加112-91%、142-26%,190-204%及90-130%。同时,叁个点位中均发现NPKM处理下活性有机碳的储量增加显着(公主岭9-44%,郑州14~50%,祁阳13~56%)。(3)在0-20 cm土层中,施肥促进中性糖积累,且平衡施肥(NPK)比有机无机配施(NPKM和NPKS)处理下中性糖含量增加。叁种中性糖中,葡萄糖积累量最大、其次是半乳糖和胞壁酸。与对照相比NPKM处理下表层土中植物来源的GulN/MurA氨基糖比例最高。(4)土壤性质、外源碳投入及气候可解释不同有机碳组分60.7%的变异(P<0.05),叁者分别可解释叁个点位56.0%、48.1%及27.4%的变异(P<0.05)。其中根茬碳及微生物量碳可分别解释总变异的33.1%和21.8%。研究结果表明,NPKM可以提高我国不同旱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性质,外源有机碳输入和气候是影响土壤活性碳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将加深对农田系统碳转化机制的认识,为中国典型地区旱地土壤有机碳的有效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季宏兵,常成,Howard,BeckFord,张言[6](2019)在《喀斯特关键带中典型剖面土壤中Li、Si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关键带可定义为土壤-植物-水系统,占据从植被上限到地下水下限的空间(Brantley等,2007)。它是一个近地表系统,控制着地球生命中元素的转换(Anderson等,2004)。世界陆地总面积约12%为喀斯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许多独特特征的制约。岩溶关键带与其它关键带相比,渗透岩分布广泛,地形地貌特征独特,土层分布不连续,非均质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马智勇,贾俊香,熊正琴,许剑敏,王玲[7](2019)在《典型菜地土壤剖面N_2O浓度、扩散通量与净周转率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下气体原位采集系统-气相色谱法,周年监测休耕裸地与轮作菜地(茼蒿-空心菜-大青菜)7、15、30和50 cm土层N_2O浓度变化,旨在探究菜地土壤剖面N_2O扩散通量变化和净周转率.结果显示:菜地土壤剖面N_2O浓度呈现较大的时空变异性,轮作菜地7、15、30和50 cm土层N_2O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休耕裸地对应土层的1.9、8.7、9.2与26.7倍,0-30 cm土层土壤N_2O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30-50 cm土层逐渐降低,表明氮肥施用显着促进了上层土体内N_2O的产生.休耕裸地与轮作菜地4个土层N_2O扩散通量(以N计)变幅分别为-354-420μg m~(-2)h~(-1)与482-1 510μg m~(-2)h~(-1),其中休耕裸地30-50 cm土层N_2O扩散通量为负值,表明该土层N_2O以吸收为主.轮作菜地7-15 cm土层N_2O扩散通量最高为1 510μg m~(-2)h~(-1),分别比0-7 cm、15-30 cm与30-50 cm高68.1%、2.5%与36.6%,表明7-30 cm为N_2O的主要产生位点.休耕裸地与轮作菜地0-15 cm土层间N_2O净周转率以负值为主,15-50 cm以正值为主,表明N_2O的周转在土壤剖面中层(7-30cm)最快.综上,N_2O浓度在土层中的分布情况为从上到下先增加后减少,主要产生位点于30 cm土层并从该层向其上下层扩散输送;结果可为菜地土壤N_2O产生位点的定位及其转化过程的研究提供参考.(图4表2参33)(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志豪,吴健,王敏,黄宇驰,鄢忠纯[8](2019)在《典型复垦工业场地土壤垂直剖面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典型复垦工业场地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为此类工业复垦场地管理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上海市33块典型复垦工业场地表层、中层和深层土壤中8项重金属(砷、镉、铬、铜、镍、铅、锌、汞)的含量,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复垦工业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①复垦工业场地土壤中重金属整体风险可控,17个点位重金属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其中以表层土壤中Cu和Zn污染最为突出,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3.24,3.73倍。下层土壤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低于上海市土壤背景值,部分点位存在一定的重金属累积;②复垦工业场地表层、中层和深层土壤重金属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21,0.78,0.73,分别处于轻度污染、尚清洁和尚清洁水平,其中表层Cd和Zn污染最为突出;③除表层土壤Hg(中度)和Cd(中度)外,其余重金属元素均存在轻微生态风险,表层土壤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07.22,总体潜在生态风险接近中等水平,中层及深层土壤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水平。[结论]复垦工业场地土壤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累积性污染,其中Cu,Cd,Hg和Zn污染较为突出,考虑到毒性响应因素,则Hg和Cd更应引起关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龙江[9](2019)在《新疆东、西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穿时地层典型剖面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疆东、西准噶尔的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穿时地层为研究对象,按照《中国地层指南》有关岩石地层单位建立、对比、清理和厘定基本要求,对其重新清理与修订。重点研究其岩石组合、顶底接触关系、年代学、岩相学及区域展布、厚度变化等特征,从岩石组合、生物化石组合、接触关系及沉积环境4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取得如下认识:确认东、西准噶尔存在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穿时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有西准噶尔塔尔巴哈台组(D_3C_1t)、洪古勒楞组(D_3C_1h)和东准噶尔的江孜尔库都克组(D_3C_1j)3个组级地层。顶底接触关系及古生物化石组合证据充分。且在东、西准噶尔地区,不存在关于此3组的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研究确认,此前有关专着记录的塔尔巴哈台组层型剖面位置有误,本文修订了塔尔巴哈台组层型剖面的起终点坐标,起点坐标为(86°44′14.9″,47°05′14.7″),终点坐标为(86°42′41.8″,47°05′29.6″)。通过对比上泥盆统-下石炭统穿时岩石地层单位研究,发现3组沉积相都以浅海相为主,它们在生物化石组合、顶底接触关系方面,两两剖面在部分对比标志上有一定相似性,但3组间又有着各自的部分独特性,综合对比,其岩石组合差异性大于相似性,故认为此3组地层总体不可对比,因而支持各小区独立建立组级单位。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东、西准噶尔都经历了频繁交互的海退-海进过程,尽管总体都以浅海环境为主,但不同的是,西准噶尔为稳定连续的沉积(表现为下石炭统黑山头组整合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塔尔巴哈台组、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洪古勒楞组、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之上),且以后续的海进过程为主导,致使海域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东准噶尔则因板块俯冲、地体拼接等构造作用,从而爆发了相对剧烈的火山活动(表现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江孜尔库都克组中占主导地位的火山岩与下石炭统底部姜巴斯套组中的多个火山岩夹层),并伴随着全区范围的构造运动(体现在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之间区域性的不整合面与断层),致使部分地区迅速隆升,沉积相也快速转变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08)

陶晓杨[10](2019)在《新疆东、西准噶尔下泥盆统典型剖面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东、西准噶尔地区下泥盆统共有5个岩石地层单位典型剖面,本硕士论文对其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对比研究,重点对各剖面的岩石组合、生物化石组合、顶底接触关系以及沉积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系统论述了东、西准噶尔地区下泥盆统5个岩石地层单位典型剖面的创名、沿革、层型剖面位置等信息,通过剖面列述及柱状图对比,讨论了各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并且修订了卡拉麦里组层型剖面位置坐标,新建立了托让格库都克组、乌鲁苏巴斯套组、和布克赛尔组及马拉苏组副层型。2.本次对比研究过程中,在东准地区北塔山地层小区托让格库都克组玄武岩内获得了锆石U-Pb年龄为403±12Ma,佐证了其地层时代为早泥盆世,并对玄武岩进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确定属高铝玄武岩类。3.东、西准地区托让格库都克组、乌鲁苏巴斯套组、卡拉麦里组、和布克赛尔组及马拉苏组由于区域跨度大、物源区不尽相同等,故在岩性组合上差异较显着,可对比性较弱;生物化石组合上五个组均含有腕足类(Paraspirfer-Leptaenopyxis)化石,且均显示为滨海-浅海相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可对比性;但在顶、底界线及接触关系上五个组因受断裂破坏缺乏可对比性。4.本文通过对岩石组合及区域资料综合研究,探讨了东、西准地区早泥盆世的洋-陆构造格架。(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08)

典型剖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陕北安塞五里湾流域5种典型植被0~200 cm土壤剖面土壤颗粒大小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及其体积分形维数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土壤PSD的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典型植被群落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为细颗粒(黏粒和粉粒),其中粉粒体积分数占总颗粒的56.82%~71.99%;铁杆蒿草地的细颗粒平均体积分数最大(78.86%),乔木林的最小(65.77%)。5种典型植被群落土壤PSD的体积分形维数介于2.498~2.599,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相同土层深度的分形维数呈现出铁杆蒿草地>黄芪草地>农田>灌木林>乔木林的趋势,灌木林和农田间差异不显着,其他植被群落间差异显着。典型植被土壤PSD的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的体积分数和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但与砂粒的体积分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 <0.01),与有机碳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 <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典型剖面论文参考文献

[1].高强山,彭韬,付磊,王世杰,曹乐.探地雷达技术对表层岩溶带典型剖面组构刻画与界面识别[J].中国岩溶.2019

[2].马文芳,朱云鹏,郭倩倩,党亚爱.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土壤剖面的颗粒分形特征[J].土壤.2019

[3].孙萍萍,冯立,张茂省,王晓飞,刘蒙蒙.洛川典型剖面黄土的非饱和参数测试与分析[J].西北地质.2019

[4].王磊,卓小雄,李兆谊,李杰,韦雪姬.广西凤山县典型土壤垂向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世界有色金属.2019

[5].Rais,Nazia.长期施肥条件下中国典型农田旱地土壤剖面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6].季宏兵,常成,Howard,BeckFord,张言.喀斯特关键带中典型剖面土壤中Li、Si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7].马智勇,贾俊香,熊正琴,许剑敏,王玲.典型菜地土壤剖面N_2O浓度、扩散通量与净周转率变化[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8].徐志豪,吴健,王敏,黄宇驰,鄢忠纯.典型复垦工业场地土壤垂直剖面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J].水土保持通报.2019

[9].王龙江.新疆东、西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穿时地层典型剖面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9

[10].陶晓杨.新疆东、西准噶尔下泥盆统典型剖面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大朝阳沟色尔腾山群实测剖面图模拟结果显示图玉北地区奥陶系鹰山组裂缝充填物分布...典型干燥箱上风腔速度场弧环境斑岩型矿床火山-岩浆系统的#~宝清七星泡镇泥盆系黑台组实测剖面图

标签:;  ;  ;  ;  ;  ;  ;  

典型剖面论文_高强山,彭韬,付磊,王世杰,曹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