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虞城高中姬源清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能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有趣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文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情境.
在讲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恰当的引入课题:古印度国王非常喜欢国际象棋,他要求奖赏发明者,可以满足发明者的任何要求,发明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用麦粒来填棋盘:第一个格子放1个麦粒,第二个格子放2个麦粒,第三个格子放4个麦粒,以后每个格子放的麦粒都是上一个格子的两倍,国王满口答应,经过大臣的计算原来发明者的“胃口”大得很,他要了国王全国几十年麦子产量的全部,由此发明者要的麦粒个数为:S=1+2+22+…+263,这个和S怎样求出呢?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必然尽力听讲.
二、通过“生活化”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脱离实际的,教师应从实际生活中入手,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
案例1:在“算法语句”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个问题:编一个程序,交换两个变量A和B的值,并输入交换后的值,如何交换A、B的值,
学生1:输入A,输入B,然后A=B,B=A.
教师:这样做行吗?大家想想这样真的交换了A与B的值了吗?
学生2:不可以,这样输出的都是B或A的值了.
教师:这个问题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两瓶红、黑墨水,你想交换两者,可不可以直接把黑的倒到红的瓶里,在倒回来?
学生2:不对,应先把其中一瓶倒入空瓶,再来换.
教师:也就是说要借助空瓶才可以实现交换,所以这里也应该引进一个变量T.用数学符号语言:T=A,A=B,B=T.这样学生能更快、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与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运用“直观性”问题创设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一定要有好的题材才行,有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群体,设学生于问题当中,置问题于情境当中,依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于选修2—1第一章:“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我们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比如:请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否定,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联系:
1:高二(3)班的所有学生都是男生.
否定:高二(3)班至少存在一个学生是女生.
2:高二(3)班至少存在一个学生是女生.
否定:高二(3)班的所有学生都是男生.
特点与联系:命题1是全称命题,它的否定式特称命题,命题2是特称命题,它的否定式全称命题.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很轻松的理解并掌握了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概念与写法,所以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对知识的掌握是较扎实的.
四、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在“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已知+=1,求的值,学生感到很容易,很快计算出:,再提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这样接着就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取值情况.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将来开拓性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