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径流论文-刘煌,曹琳,聂煜东,周德柱,陈芳

城市雨水径流论文-刘煌,曹琳,聂煜东,周德柱,陈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雨水径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期雨水,地表径流,下垫面,山地城市

城市雨水径流论文文献综述

刘煌,曹琳,聂煜东,周德柱,陈芳[1](2019)在《典型山地城市初期雨水径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典型山地城区重庆北碚区香溪美林区域选择屋面及道路、砖石、绿地3类不同下垫面进行降雨采样监测并结合现有资料,分析初期雨水径流特征。结果表明:2016—2017年重庆北碚区小雨占总降雨天数的80.4%,暴雨仅占1.3%,平均降雨量为9 mm,平均降雨强度为9.75 mm/h,降雨历时以中、短历时(1 h~6 h)为主,多为单峰降雨。降雨初期径流量变化较快,中后期变化平稳。降雨强度相同时,屋面及道路径流量最大,绿地最小。初次径流形成时间随屋面及道路、砖石、绿地依次递增,随降雨强度增强而缩短。(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程笑婕,常远,刘茜,叶婉璐[2](2019)在《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研究——以顺义区新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作为污染程度较高的道路初期雨水则对水环境污染影响十分严重。因此,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对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治理控制日渐成熟。结合国内外技术经验,本研究首先提出顺义区新城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标准、控制策略及控制原则,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对顺义区新城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进行研究规划。结果表明,顺义区新城约1000km城市道路在源头采取生态处理措施控制道路初期雨水,同时设197个海绵体调蓄设施和13座初期雨水调蓄池在中途及末端对城市道路初期雨水进行调蓄,以达到削减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城市雨季内涝灾害,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目的,为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规划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郭葵香[3](2019)在《旋流分离技术在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特性,简述了旋流分离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旋流分离技术简单实用、效果好、无能耗,但受技术原理所限,其主要适用于去除粒径较大、沉降性能较好的悬浮颗粒物、漂浮物和油脂类物质。分析了旋流分离技术应用于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适用性、应用方式、使用效果、影响因素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顾韫辉,郑涛,程炜,徐竟成,黄菊文[4](2019)在《城市居住社区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控制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城市居住社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对雨水面源污染控制能力分析的需求,采用物元可拓-层次分析的数学模型,构建适合城市居住社区的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控制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上海浦东某已建居住社区的海绵城市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该设计方案的改造后,居住社区的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控制综合评价指数从55提升到82,对径流污染削减能力显着提高。这一评价方法可为城市居住社区等区域径流污染削减现状分析与相应的海绵化改造项目方案的比选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07期)

李怀恩,贾斌凯,成波,郭超,李家科[5](2019)在《海绵城市雨水径流集中入渗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海绵城市研究的热点主要有海绵城市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效果,而对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缺乏研究。近几年雨水径流集中入渗类设施在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集中入渗的影响及风险研究严重滞后,不利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海绵城市雨水径流集中入渗与传统入渗的差异切入,分别从集中入渗对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影响、集中入渗对土壤与地下水影响的数值模拟、集中入渗污染物的累积效应与风险评价研究等方面,综合评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不足。建议今后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①土壤污染风险及其影响因素;②雨水径流集中入渗的土壤污染累积效应;③地下水污染风险预测;④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措施。(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明瑞平[6](2019)在《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为特征的水危机愈发严峻,海绵城市相关理念应运而生。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我国各地取得飞速发展,但由于对城市化基本理论认识不够充分,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考核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和更科学地构建海绵城市,本文以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X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济南市某处农耕区(J区)和未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的城区(W区)为参照对象,利用现场试验和水文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科学有效地评估研究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对地表雨水径流的影响。针对低影响开发措施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我国海绵城市健康发展提供经验支持。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区域水质监测分析工作,初步评估了城市化建设对水体水质和海绵城市建设对径流水质的影响。由水质监测结果可知,与城区水体相比,J区水体受到的有机污染较轻,水体自净能力较强;对比W区和X区雨水径流水质监测结果可知,由于海绵城市建设X区雨水径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由在X区进行的模拟径流试验结果可知,透水路面、生物滞留单元和雨水花园均能显着改善径流水质,其中生物滞留单元和雨水花园对地表径流中总磷、总氮和氨氮污染物的改善效果更好,透水路面对地表径流中固体悬浮污染物浓度值的削减效果更突出。(2)利用SWMM数值模拟技术评估城市化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水径流关系的影响。由设计降雨事件下研究区域雨水径流数值模拟结果可知,J区24小时径流产生量仅为降雨量的22.8%~33.41%,雨水径流转化比例远低于传统快排系统下的城区;X区海绵城市建设满足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海绵城市建设后X区实验组场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升41.7%~44.4%,各排放口出流峰值流量降低5.4%~87.9%,峰值时刻延后1~20分钟。(3)利用SWMM数值模拟技术评估研究区域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由数值模拟结果可知,X区雨水花园的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优于透水铺装;随着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处理不渗透面积百分比的提高,雨水径流总量控制比例显着增加,径流峰值时刻基本延后。(4)结合试验分析提出低影响开发措施管理和维护方案。随着低影响开发措施服务年限的增加,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单元和透水铺装等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不断遭到削弱,因此对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定期维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试验分析提出了解决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单元和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措施淤堵问题的方案,有效保障海绵城市长期健康运营。(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雷晓玲,余乙民,杨程,魏泽军[7](2019)在《典型植物对山地城市雨水径流净化效果及其生长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在山地海绵城市建设中,植物对雨水径流的改善效果,根据重庆市雨水径流特征,配制模拟雨水径流,对10种本地植物进行为期2个多月培养实验,对植物的生长情况、模拟雨水中重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等定期检测。结果表明:植物有利于模拟雨水中氮、磷、COD_(Cr)的去除;培养45 d后,再力花培养组对氨氮去除率98. 3%;黄菖蒲培养组对总氮(TN)去除率96. 5%;水竹、德国鸢尾培养组对总磷(TP)的去除率达到90. 0%;大漂、美人蕉培养组对COD_(Cr)的去除率分别为79. 0%、76. 9%。总的来说,植物对模拟雨水中氮、磷、有机物的去除贡献率分别达到16. 9%~29. 9%、10. 0%~30. 0%、5. 5%~23. 9%。德国鸢尾、水竹、美人蕉、金鱼藻生长适应性及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推荐为人工浮岛、生物滞留带等海绵设施优先植物。(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许浩浩,吕伟娅[8](2019)在《下凹式绿地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下凹式绿地因具有快速消纳暴雨径流量、改善雨水径流水质和补给地下水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综述了国内外下凹式绿地净化雨水径流污染的研究,总结了影响系统削减径流污染效果的因素,分析了下凹式绿地对径流中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并对该技术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04期)

张湖川[9](2019)在《海绵城市建设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削减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我国得到快速的推广和发展,重庆市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15年,重庆市璧山区绿岛新区成为重庆市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海绵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和削减率进行研究有助于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工作。本研究在璧山区绿岛新区选取了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商业用地、广场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分别简称:居住、道路、商业、广场和公共)的初期雨水径流作为研究对象,以固体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总氮(TN)、总磷(TP)和Fe含量为污染指标,对降雨历时变化规律、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初期冲刷效应、场次降雨污染物的平均浓度(EMC)、径流污染负荷和径流污染因素等进行研究,并利用SWMM模型考察低影响开发(LID)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率,主要结论如:1、污染物瞬时浓度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道路各类污染物的浓度波动范围较大,平均浓度远高于其他4个功能区。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污染物浓度有一定波动,但整体呈衰减态势,且递减趋势前陡后缓,污染物的衰减主要发生在降雨的10~20 min左右,在径流形成的50~60 min左右,污染物浓度基本都趋于稳定。2、SS与其他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和污染物可生化性研究结果表明,各功能区SS与COD和BOD_5的相关性较好,与TP和Fe的相关性较差。各功能区的BOD_5/COD比值均远小于0.3,说明璧山区绿岛新区各功能区的初期雨水可生化性较差,不宜生化处理。3、基于M(v)曲线和b参数的初期冲刷效应分析表明,璧山不同功能区的雨水径流都存在初期冲刷效应,居住雨水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冲刷效应强弱为Fe>TN>SS>BOD_5>COD>TP;道路雨水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冲刷效应强弱为Fe>SS>COD>BOD_5>TN>TP;商业雨水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冲刷效应强弱为SS>COD>Fe>TN>BOD_5>TP;广场雨水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冲刷效应强弱为Fe>SS>TP>COD>TN>BOD_5;公共雨水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冲刷效应强弱为TP>BOD_5>COD>Fe>TN>SS。比较不同功能区场次降雨事件污染物的b参数平均值,可以得出商业的初期冲刷效应最强,公共的初期冲刷效应最弱。居住、道路、商业、广场和公共适宜的初期径流截流率分别为30%、30%、40%、40%和40%。4、EMC和年污染负荷分析得出,居住雨水径流中SS、COD、BOD_5、TN、TP和Fe的EMC平均值分别为66.56、56.70、4.15、2.52、0.09和0.12 mg/L;道路的分别为250.59、80.04、7.35、4.30、0.17和0.25 mg/L;商业的分别为101.03、60.45、4.86、3.80、0.11和0.05 mg/L;广场的分别为106.99、55.93、4.57、3.87、0.07和0.13mg/L;公共的分别为117.60、68.10、5.51、3.94、0.13和0.28 mg/L。居住雨水径流中SS、COD、BOD_5、TN、TP和Fe在研究区域内的年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17.58、14.98、1.10、0.67、0.02和0.03 t/km~2;道路的分别为238.39、76.14、6.99、4.09、0.16和0.24 t/km~2;商业的分别为46.04、27.48、2.21、1.73、0.05和0.02 t/km~2;广场的分别为23.18、12.12、0.99、0.84、0.02和0.03 t/km~2;公共的分别为20.88、12.09、0.98、0.70、0.02和0.05 t/km~2。道路是璧山区绿岛新区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5、径流污染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初期雨水径流中道路各污染物的浓度远高于其他功能区。污染负荷与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相关性较强,与雨前干期天数相关性较差。6、基于SWMM模型的削减率研究表明,LID改造前后各污染物排放总量均随着重现期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加数值有所减小,重现期为10年一遇时排放总量最大;各污染物的削减率随着重现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均达到50%。(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5)

李晨[10](2019)在《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分析与资源化利用渗滤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按照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越来越严重,雨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再利用的水资源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对雨水进行简单的资源化后就可以达到回用的目的,主要用来景观、绿化、洗车、冲厕等。目前雨水资源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绿色屋顶、渗透性路面和生物滞留池,而这些工程措施对污染物的去除都无一例外的用到了填料的吸附渗滤作用,因此,填料层是工程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分析雨水中的污染物成分和特性,研究填料的吸附性能,考察渗滤系统对雨水的净化效果成为目前雨水资源化的研究热点。针对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文在分析雨水径流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旨在构建一种短流程雨水资源化渗滤系统,以期达到对雨水污染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回用的目的。选取重庆市悦来国博中心为研究区域,分析了雨水径流污染物成分组成和污染特性。以模拟雨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等填料的吸附性能和影响因素,考察了雨水渗滤系统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构建了短流程雨水回用系统,用于处理实际雨水污染,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该系统放大到工程规模后对其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重庆市悦来国博中心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分析表明:pH、SS、TN、TP、TFe和COD等污染物浓度随降雨时间的进行而不断下降,最终趋于稳定。绿地、屋面和道路雨水径流的污染较为严重,各污染物的浓度均超过GB/T 18921-2002《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直接排入受纳水环境会造成污染,需要经过处理。初期冲刷效应分析表明,道路、屋面和绿地雨水径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初期冲刷效应,其中道路雨水径流FF30-FF40携带的污染物Fe、TP、TN、SS、COD分别为80%-84%、78%-88%、46%-54%、65%-74%、84%-85%;屋面雨水径流FF30-FF40携带的污染物Fe、TP、TN、SS、COD分别为79%-81%、53%-64%、37%-51%、69%-89%、63%-74%;绿地雨水径流FF30-FF40携带的污染物Fe、TP、TN、SS、COD分别为38%-47%、55%-63%、63%-81%、58%-71%、69%-89%。2、考察了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四种填料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对P、Fe的吸附均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拟合。P的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14 mg/g)>沸石(0.09mg/g)>陶粒(0.08 mg/g)>(0.06 mg/g);Fe的吸附量依次为活性炭(0.79 mg/g)>陶粒(0.76 mg/g)>沸石(0.51 mg/g)>石英砂(0.26 mg/g)。活性炭、沸石、陶粒和石英砂对P和Fe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活性炭和沸石对P的吸附更好地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即物理吸附为主导,是速率控制步骤;陶粒和石英砂对P的吸附则更好地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化学吸附为主导,是速率控制步骤。活性炭对Fe的吸附更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沸石、陶粒和石英砂对Fe的吸附更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此外,各填料对P、Fe的吸附均分为2个阶段,且颗粒内扩散为主导,是主要的速率控制步骤。各填料对P的吸附能力均随pH的升高而下降,而对Fe的吸附能力随pH的增大而增大。酸性条件有利于P的吸附,碱性条件有利于Fe的吸附。结合实际水体的pH情况和实验结果,确定最佳pH为7.0。随着填料投加量的增加,去除率是先增大而后趋于稳定,但单位吸附量减小。综合考虑,适宜投加量为100 g/L。3、渗滤系统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水力负荷对SS的去除率影响不大,而TP、TFe和COD的去除率随水力负荷的增大而下降,最佳水力负荷为0.2747 m~3/m~2·h,此时滤速为1.38 L/h;在较低污染负荷下,4个单填料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即在污染物浓度为COD(151.79 mg/L)、TFe(0.98 mg/L)、TP(0.64 mg/L)和SS(505.36 mg/L)时,可以实现最佳的去除效果;8个(单填料和复合填料各4个)渗滤系统的累积100%的粒径明显小于进水SS的粒径,说明渗滤系统拦截了大部分粗颗粒,但粒径≤16.19μm的细颗粒并没有完全去除。8个快速渗滤系统对模拟雨水中的SS、TFe、TP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可以有效的去除COD,但是渗滤系统对TN和NH_4~+-N的去除效果不佳。总体而言,复合填料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单填料系统。8个渗滤系统对SS去除效果相差不大,均超过90%;QZSC(渗滤柱组成)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最好,达到58.50%;QZSC系统对TP、TFe的去除效果都是最高的,分别为86.38%和85.96%;QZSC系统对TN的去除率为60.24%,QZSC对NH_4~+-N的去除率为89.78%。综合而言,选取QZSC填料组合系统最为合适,它对SS、TFe、TP、COD、TN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4.64%、85.96%、86.38%、89.03%、60.24%、89.78%。此系统的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GB/T 18921-2002《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可以直接回收利用。4、构建了短流程雨水回用渗滤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实际雨水径流污染处理的性能评价。短流程雨水回用渗滤系统对SS、TN、TP、COD和TFe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80%、76%、90%和90%,出水浓度分别介于10~20、1.0~2.5、0.1~0.2、10~20和0.9~1.4 mg/L范围内。达到了地表水GB/T18921-2002《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要求,可作为景观环境用水加以利用,达到了本文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的。5、对实验室研究的短流程雨水回用系统进行放大后,按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设计每天雨水处理规模约为15 m~3,年处理规模总量约为5475 m~3,将处理雨水的价格转化为自来水的价格,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雨水回用成本为2.35元/m~3,雨水回用工程年收入为1.92万元/m~3,雨水回用的年利润为0.12万元/m~3。雨水回用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设雨水回用工程在经济上可行,回收期内回报较高。雨水回用除了带来可观的经济优势以外,还蕴含着巨大的间接综合效益,主要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减轻了市政网雨水排放压力,提升了整体城市水体环境,缓解了经济负担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社会和谐和幸福感。(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5)

城市雨水径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作为污染程度较高的道路初期雨水则对水环境污染影响十分严重。因此,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对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治理控制日渐成熟。结合国内外技术经验,本研究首先提出顺义区新城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标准、控制策略及控制原则,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对顺义区新城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进行研究规划。结果表明,顺义区新城约1000km城市道路在源头采取生态处理措施控制道路初期雨水,同时设197个海绵体调蓄设施和13座初期雨水调蓄池在中途及末端对城市道路初期雨水进行调蓄,以达到削减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减轻城市雨季内涝灾害,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目的,为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规划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雨水径流论文参考文献

[1].刘煌,曹琳,聂煜东,周德柱,陈芳.典型山地城市初期雨水径流特征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9

[2].程笑婕,常远,刘茜,叶婉璐.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研究——以顺义区新城为例[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3].郭葵香.旋流分离技术在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上海建设科技.2019

[4].顾韫辉,郑涛,程炜,徐竟成,黄菊文.城市居住社区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控制潜力评价[J].给水排水.2019

[5].李怀恩,贾斌凯,成波,郭超,李家科.海绵城市雨水径流集中入渗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9

[6].明瑞平.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评估[D].山东大学.2019

[7].雷晓玲,余乙民,杨程,魏泽军.典型植物对山地城市雨水径流净化效果及其生长适应性[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8].许浩浩,吕伟娅.下凹式绿地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研究进展[J].人民珠江.2019

[9].张湖川.海绵城市建设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削减率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10].李晨.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分析与资源化利用渗滤系统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标签:;  ;  ;  ;  

城市雨水径流论文-刘煌,曹琳,聂煜东,周德柱,陈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