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威慑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效性,核潜艇,核武器,战略,导弹,风级,核威慑。
威慑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彬,胡高辰[1](2018)在《美国视阈中的中国核威慑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核力量政策源于自己独特的核哲学,按照这个政策,中国发展了一个极为有限的核力量。考察中国核威慑的有效性,需要观察中国核对手的反应。在美国战略学界对中美战略稳定关系持续至今的辩论中,核心争议是如何评价中国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一派认为中国拥有核报复能力是个事实,而另一派则反对中美战略稳定关系,建议对中国实施限制损伤战略。从美国战略学界的辩论过程可以发现,美方的总体看法是中国具备一定的核报复能力,但这一能力并不显着。为了稳定中美战略关系,避免美方的机会主义,中国有必要提升自身战略威慑能力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冯潇然[2](2014)在《理性与重构——威慑有效性研究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主义的功利理性主义假设,与威慑共享同一假设基础,造就了功利理性主义路径在威慑有效性研究中的统治地位。但随着人们对威慑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有限理性以及知觉在威慑中所发挥作用的探讨,强功利理性主义在威慑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结合了认知与理性的认知理性主义路径初见端倪。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广泛的运用,使得研究者的目光投向威慑中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建构-诠释路径对威慑理论的重构由此展开。(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4年06期)
冯潇然[3](2014)在《威慑有效性研究:不同类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脉络是从理论分析到案例检测。从理论分析中总结一些具体的规律,再使用案例加以检测。研究的理论问题是国际关系中威慑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对象是影响不同类型威慑实现的因素。威慑战略是冷战开始后大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对当时国际格局的维持与变动发挥决定性作用;冷战结束后,威慑战略的核心地位有所动摇,但依然是大国战略的基石之一。鉴于威慑战略的重要性,威慑战略背后的理论建构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显学。威慑理论是对威慑概念进行界定和运行规律进行总结的理论。在威慑理论研究中,对如何实现有效威慑的研究是重点之一。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在深入剖析、掌握威慑概念的基础上,对先贤们在威慑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通过梳理已有的研究路径,了解影响威慑有效性的诸多因素,并探讨这些因素在国际关系现状中新的应用,希望能在威慑理论这一宏伟的建筑上添砖加瓦。国际关系中的威慑,是指威慑方以强制力为后盾威胁被威慑方,使之感到得不偿失而被迫中止先前的意图。对威慑有效性研究的主要路径包括强理性主义路径、认知理性主义路径和建构-诠释路径,研究层次则包括超国家、国家以及亚国家层次。本文采用认知理性路径,通过理论分析——案例检验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威慑实力是威慑有效性的基础。基于核武器与常规武器截然不同的物理效用,核威慑与常规威慑具有不同的威慑有效性。其有效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类威慑实力的计算标准不同、影响因素不同、影响因素作用的效果也不同。能够影响核威慑实力可信度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国家核战略、新防御技术和核武器效用逆序效应,而影响常规威慑可信度的是现役军事实力对比、特定战术运用和同盟变化。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核威慑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相比核威慑,常规威慑效力对相对军事实力变化、战术对比和同盟的变化更为敏感;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常规威慑的效力。在威慑的意志可信度方面,威慑意志的缺失和表达不充分是最常见的问题。造成意志不足现象的基本原因相同,包括利益佯谬、自我威慑效应和廉价信号。这些不利因素可以通过威慑互动双方的交流学习、部分依赖于偶然性策略和昂贵信号的释放等加以克服。在威慑信息的传达方面,信息的传递渠道和被威慑方对信息的知觉是关键。信息传递渠道的不可靠和被威慑方对信息的错误知觉都会影响威慑信息的传达,造成威慑效力的变化。反扩散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国家安全战略基石,反映出美国的绝对安全观。反扩散威慑是美国反扩散战略的具体手段之一。在叙利亚化武危机中,在美国做好充分的军事准备和舆论准备、并表达出坚定打击决心的情况下,叙利亚政府被迫放弃保存/使用化学武器,并最终作出全部销毁化学武器的决定。叙利亚放弃化学武器这一事实,从客观上达到了反扩散威慑的效果。美国在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上反扩散威慑的成功,来源于对威慑有效性要素的把握。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核威慑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无法动摇;在战略或政策制定中,以常规手段实现威慑目标必须更为审慎,且必须考虑常规威慑失败后的预备方案;加强国家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对威慑意志的表达和信息的传递都有正面效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4-01)
刘轶博[4](2012)在《俄导弹核潜艇将重启作战巡逻》一文中研究指出据俄罗斯《独立报》报道,俄海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海军上将日前在圣彼得堡海军会议全体大会上表示,“战略导弹核潜艇将于6月1日或稍后重新开始不间断作战巡逻”,“这一刻我们已经等待了26年”。 作战巡逻时断时续 俄《消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防报》期刊2012-02-21)
魏薇[5](2011)在《浅析威慑理论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威慑理论被一些学者称之为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里最重大、最深奥的学术创造。冷战的40年里,没有任何一个概念能像威慑那样主导国际战略理论,甚至有人认为冷战后超级大国间的"长期和平"就是核威慑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1年06期)
薛峰[6](2003)在《核战略对抗与核威慑有效性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分析核武器的毁伤效能出发,在借鉴一些已有核对抗模型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根据国际核军备的规模与类型和核裁军的发展趋势,考虑目前及未来的可能战略格局,建立了一套从不同角度研究核威慑有效性的核对抗模型和分析方法;二是对核武器的毁伤效能、各参量对毁伤效能的影响以及各参量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叁是研究了战略防御和突防、伪装成功率、假发射装置、武器的运用方式和武器的数量等对对抗模型的影响以及对核威慑有效性的影响;四是用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针对对抗双方在一定的核能力、不同的对抗模式下的核威慑有效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这些研究分析,得出了一些能对回答有关核战略问题提供一些定量认识和参考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03-05-01)
威慑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实主义的功利理性主义假设,与威慑共享同一假设基础,造就了功利理性主义路径在威慑有效性研究中的统治地位。但随着人们对威慑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对有限理性以及知觉在威慑中所发挥作用的探讨,强功利理性主义在威慑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结合了认知与理性的认知理性主义路径初见端倪。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广泛的运用,使得研究者的目光投向威慑中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建构-诠释路径对威慑理论的重构由此展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威慑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彬,胡高辰.美国视阈中的中国核威慑有效性[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8
[2].冯潇然.理性与重构——威慑有效性研究路径分析[J].理论界.2014
[3].冯潇然.威慑有效性研究:不同类型比较[D].复旦大学.2014
[4].刘轶博.俄导弹核潜艇将重启作战巡逻[N].中国国防报.2012
[5].魏薇.浅析威慑理论的有效性[J].大家.2011
[6].薛峰.核战略对抗与核威慑有效性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