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对痹症疼痛患者的效果观察

中药穴位贴敷对痹症疼痛患者的效果观察

刘黎(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肾病风湿科361009)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痹症引起的非感染性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痹症疼痛患者74例。分两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和常规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分析其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0%和78.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穴位贴敷治疗痹症疼痛效果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与常规综合疗法配合推广应用,【关键词】痹症穴位贴敷【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267-02痹症是因风、寒、湿、邪侵袭引起,湿寒留于经络,使之闭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临床症状多以气血瘀滞,肌体关节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属现代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强直性脊柱炎”等类疾病。疼痛是其首发症状,剧烈的痛疼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所以对此类患者止痛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中药穴位贴敷通过穴位和患处贴敷.使药物通过穴位经络的作用和局部皮肤、粘膜、毛孔的吸收,达到驱邪外出,使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寒凉症状消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穴位贴敷法历史久远,《本草纲目》记有药敷神阙疗水肿法:至清代吴师机则对这一疗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其所著《理瀹骈文》系统阐述了以穴位贴敷法为主干的熔针灸学与方药于一炉的外治理论。对该疗法无论从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得到了较全面发展,如《药物敷贴疗法》《脐疗》等专著较系统地整理和阐述了穴位贴敷法理论和临床应用范围,使这一疗法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2]。而且,中药穴位贴敷简单易行,安全,副作用小,患者容易接受。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我科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住院的痹症疼痛患者74例,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发病部位:双膝7例,右膝5例,左膝7例,足背4例,内外踝6例,手腕5例,肘部3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26岁,病程最长18年,最短5个月。治疗组男18例,女19例,发病部位:双膝9例,右膝6例,左膝7例,足背6例,内外踝5例,手腕3例,肘部1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6个月。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表现多为: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等部位疼痛,或肿胀、晨僵、麻木重着、关节屈伸不利,病久肢体畸形、肌肉萎缩、或痛有定处、或游走不定等症状。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期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法,我科采用白芷、大黄等中药,并根据中医辩证施治,将选定的中药研为细末,用白酒或冰片等介质调匀成糊剂使用,软硬度适宜,暴露所要敷药处,貼敷前确认皮肤清洁、干燥,范围应大于中药贴敷面积,在将自制膏药涂抹于患者疼痛部位或选定穴位皮肤上,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好,每次4小时,一般不超过8小时,两周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对于耐受能力差,局部反应明显者可提早取下,而对于毒性比较大的药物,也可适当提早取下,贴敷后有热感或微痒,局部皮肤轻度发红为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若皮肤有过敏者,贴敷边缘有红色丘疹者,可给予抗过敏的外用药涂擦患处,如症状不能缓解应停止贴敷。

1.2.2貼敷穴位的选择(1).手背小关节:合谷、中褚、腕骨、后溪、液门;(2).手腕关节:外关、内关、列缺、阳谷、阳池、太渊、支沟;(3).手肘关节:尺泽、曲泽、少海、曲尺、小海;(4)、膝关节:阴陵泉、阳陵泉、阴谷、委中、委阳、内外膝眼;(5)、踝关节:太溪、商丘、丘墟、大钟、中封、水泉、跗阳;(6)、足背小关节:太冲、行间、大都、太白、足临泣;(7)阿是穴。

1.2.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疾证诊疗标准》[3]。临床治愈: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有好转;显效: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好转;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及缓解,关节功能亦有所改善,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改变不大;无效:治疗1~2疗程,关节疼痛、肿胀无缓解,关节功能无改善,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无改变。

1.2.4排除标准排除妊娠,晚畸形或残疾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或精神病者、结核、皮肤表面破损、溃烂不宜采用中药贴敷治疗患者。

2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1.90%和78.38%,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讨论3.1中医贴敷外治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数千年经久不衰[4],体现了中医学内病外治的思想,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自制的贴敷剂选用中药白芷、大黄。白芷性味辛、性温,具有祛风燥湿、抗炎消肿止痛的作用,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冰片性偏寒凉,宜用治热病,痰热内闭、温里祛寒及性偏温热的开窍药配伍,也可以治疗寒闭。冰片调配白芷,以其寒凉之性制约白芷的辛温而增强疗效。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以上中药泡酒后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除炎性水肿止痛之功效,促进功能恢复作用,不失为一种治疗关节疼痛的较好方法,同时充分发挥了中医中药之优势。

3.2穴位贴敷疗法是将药物敷在特定的部位,即腧穴,是有其道理的。穴位循序分布于十四经脉之上,为经气游行出入体表之所在,贴敷之药切于皮肤穴位之上,药气速到经脉,摄于体内而达到病所,从而达到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之效,祛邪外出之功[5],并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调节使药物有效成分从毛孔而入肌腠,调理经络脏腑功能,与口服药物相得益彰。

3.3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因为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较周围皮肤阻抗力为低,以及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道。[6]因此,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能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7]因此具有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的双重治疗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加常规的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及免疫抑制剂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90%,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功能,减轻疼痛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创伤,无痛苦,易于被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1]李国柱,子午效灵膏穴位贴敷治疗痹证218例[J].中国民间疗法,1医,2007,2O(2):11.[2]张艳宏.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目前应用现状[J].甘肃中临床研究,2010,10:62-64.[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4]万萍,赵隽,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关节疼痛的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6,8(15):934.[5]李亚娣,高明俐。穴位貼敷治疗风湿病的理论概述[J]。中医药杂志.2009.(4)3-81.[6]刘未艾,叶德宝.穴位贴敷疗法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04,8,3(4):59~62.[7]刘强,周莉玲,李锐.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思路[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l997,8(2):ll6~ll8.

标签:;  ;  ;  

中药穴位贴敷对痹症疼痛患者的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