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沿边论文_杜建录,邓文韬

导读:本文包含了宋夏沿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沿边,西夏,封建,生产关系,北宋,人口,土地。

宋夏沿边论文文献综述

杜建录,邓文韬[1](2017)在《宋夏沿边熟户若干问题研究——以陕西志丹县何家圾石窟党项人题记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志丹县何家坬石窟为陕北地区石窟中唯一一座几乎全由北宋内属党项熟户出资开凿的石窟,是党项熟户从事佛事活动的重要资料。由题记中出现的十余名维那头可以得知,德靖寨管辖的一百余名党项人以家庭为单位结成了10个小佛教社邑,以宗教社邑的形式组织开窟造像。开窟造像的首领为小胡族第二十四指挥,结合《宋史》所载小胡族兵力数,该蕃落每指挥不足叁百人。遍布于该窟前廊门楣与窟室北壁上的党项人题款应为党项人名而非前人所推定的姓氏或部族名,而他们隐去部族名或姓氏或许受吐蕃文化影响。题记中首领吃多遇所带的"叁班"头衔应为宋朝武阶官叁班借职或叁班奉职之略称,其妻子题名"叁娘",其长子题名"李叁",则应视为宋夏沿边地区蕃汉融合的缩影。(本文来源于《西夏学》期刊2017年02期)

缪喜平,路小庚,苟丽娟[2](2014)在《宋夏沿边环州地区的寨堡及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环州(今甘肃环县)长期属于北宋与西夏的边缘地区,蕃部众多,民族成分复杂。为了适应长期的边界争夺战争,宋夏双方在其边界建立了大量的寨堡进行屯兵戍边,安抚蕃部。宋夏为了争夺这些寨堡及周边土地,多次发生战争,对当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危害,但在今看来,这些寨堡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发了边疆,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4年14期)

陈冠男[3](2011)在《宋夏沿边侵耕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近些年来逐渐被很多历史地理学人所关注。随着近些年来自然环境变化地加剧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地不断恶化,学者们越来越注意对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并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深入和扩大。总的来讲,这类研究多集中在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植被破坏,河渠修建、农业发展、土地开垦等问题的考察上,但这些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在某-政权的范围内进行探讨,对于政权间的人地关系的讨论尚不多见。本文以北宋与西夏沿边的侵耕为例,对宋夏双方的侵耕行为进行详细讲解,并对侵耕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并从中提炼出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文分以下几部分:一、系统分析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到目前为止,对于侵耕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学术界还比较少见,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不够,并且几乎没有具有代表性的专业研究论文。本文以宋夏侵耕为立足点,结合前人对北宋和西夏的环境、气候、农业、植被、疆域等研究做出自己的探讨,以期能弥补这-领域的空白。二、阐述了宋夏沿边的地理环境,西夏境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西夏的经济社会结构等问题。叁、详细说明了宋夏双方侵耕的具体过程。四、分析探讨了宋夏双方侵耕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并根据侵耕造成的影响剖析了此一时期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杨蕤[4](2007)在《宋夏沿边人口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夏时期,吐蕃、回鹘、党项叁足鼎立,在西北地区形成了"六支力量,两个结构圈"民族关系格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宋夏沿边地区的党项人口不断地向南迁徙,致使宋夏沿边地区的蕃汉人口比例出现的新的变化,西夏部分沿边的城镇人口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杨蕤,乔国平[5](2007)在《宋夏沿边地区的植被与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夏沿边地区东起麟府,西止河湟,长约两千余里,在西夏的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章在分析宋夏沿边历史地位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宋夏沿边的麟府地区、横山及环庆路沿边、泾原路沿边等区域的自然植被状况,勾勒出宋夏沿边地区自然环境的概貌。(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佟建荣[6](2007)在《宋夏沿边蕃部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夏西北缘边分布着大量的蕃部族帐。北宋中后期,在汉地农业文明的影响下,这些蕃部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了其封建土地占有制及租佃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佟建荣[7](2007)在《宋夏沿边蕃部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夏西北边缘分布着大量的蕃部族帐。北宋中后期,在汉地农业文明的影响下,这些蕃部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了其封建土地占有制及租佃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佟建荣[8](2006)在《宋夏沿边蕃部人口流动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民族迁移、流动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正是连绵不断的民族迁移、流动,打破了原有的五方之民格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不同时期的民族迁移,其表现形式、特点及影响不尽相同。受宋夏战争的影响,北宋西北地区的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宋属蕃部的投夏以及夏境蕃部的归宋,具有鲜明的时代及民族特点。所以本文论述的流动也有两层含义:一为空间上的迁徙转移,二为政治隶属意义上(本文来源于《西夏学》期刊2006年00期)

佟建荣[9](2006)在《宋夏沿边蕃部人口流动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民族迁移、流动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正是连绵不断的民族迁移、流动,打破了原有的五方之民格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不同时期的民族迁移,其表现形式、特点及影响不尽相同。受宋夏战争的影响,北宋西北地区的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宋属蕃部的投夏以及夏境蕃部的归宋,具有鲜明的时代及民族特点。所以本文论述的流动也有两层含义:一为空间上的迁徙转移,二为政治隶属意义上(本文来源于《西夏学(第一辑)》期刊2006-12-01)

程龙[10](2006)在《论康定、庆历时期西北沿边屯田与宋夏战争的互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屯田是北宋西北地区守边宋军的一项重要后勤补给方式,因此,屯田的发展与宋夏战争的进程密切相关。康定、庆历时期,宋夏之间接连爆发了几次大规模战役,在这几次战役中,西北沿边屯田的分布与规模直接决定了夏军的进攻方向以及战役的爆发地;战斗结束后,战局结果又反作用于沿边屯田,大大促进了战役发生地区后勤经济的发展。后勤补给地理与战争进程的互动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宋夏战争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06年01期)

宋夏沿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宋时期,环州(今甘肃环县)长期属于北宋与西夏的边缘地区,蕃部众多,民族成分复杂。为了适应长期的边界争夺战争,宋夏双方在其边界建立了大量的寨堡进行屯兵戍边,安抚蕃部。宋夏为了争夺这些寨堡及周边土地,多次发生战争,对当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危害,但在今看来,这些寨堡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发了边疆,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夏沿边论文参考文献

[1].杜建录,邓文韬.宋夏沿边熟户若干问题研究——以陕西志丹县何家圾石窟党项人题记为中心[J].西夏学.2017

[2].缪喜平,路小庚,苟丽娟.宋夏沿边环州地区的寨堡及作用[J].黑龙江史志.2014

[3].陈冠男.宋夏沿边侵耕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4].杨蕤.宋夏沿边人口考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杨蕤,乔国平.宋夏沿边地区的植被与生态[J].宁夏社会科学.2007

[6].佟建荣.宋夏沿边蕃部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佟建荣.宋夏沿边蕃部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07

[8].佟建荣.宋夏沿边蕃部人口流动考论[J].西夏学.2006

[9].佟建荣.宋夏沿边蕃部人口流动考论[C].西夏学(第一辑).2006

[10].程龙.论康定、庆历时期西北沿边屯田与宋夏战争的互动关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

论文知识图

庆历以前西北沿边屯田示意图北宋西北沿边草场焚毁分布图1前廊题记拓片(部分1?“2首领叁班吃多遇家族世系图李叁口...

标签:;  ;  ;  ;  ;  ;  ;  

宋夏沿边论文_杜建录,邓文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