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句法范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句法,范畴,语义,词类,语法,不完全,助动词。
句法范畴论文文献综述
卢涛[1](2018)在《汉语句法范畴再议——从日本汉语学习者偏误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日本汉语学习者作文中出现的偏误例子,尝试对汉语句法范畴进行一些新的分析,以促进汉语句法研究。这里我们讨论与助动词、介词、连词这叁个范畴有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申小龙[2](2016)在《四字格与中文句子建构的二重模式——中文本土句法范畴系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文最具文化本色的结构单位是字、句读段和四字格。四字格在中文的散句组织中就已经若隐若现,而在中文的骈句组织中又是最为活跃的语块。它是开启中文句子的散句模式与骈句模式无缝衔接、相起相生之谜的一把钥匙。一旦我们用中国文化的视角来认识中文句法之"骈",四字格的文法价值就跃然而出。一旦我们用中国语文传统的功能主义和音句思维来理解句子的格局,四字格的句法难题就迎刃而解。文本研究了四字格的句法功能,探讨了四字格在句读段的事理铺排中积极的联想和选择功能,提出了中文句法散句模式和骈句模式二重建构的思想。(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胡佳佳[3](2016)在《四岁幼儿语义句法范畴及语义句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国内外幼儿句法的研究,主要采用传统语法学方法,对幼儿句子的组成成分、句长等进行研究。本文以语义语法学理论为指导,以四岁幼儿的日常会话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对语义句法范畴的定义、语义特征,语义句模的分类、特点及其与句法结构的对应关系,语义句模的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借鉴语义句法范畴与幼儿句法研究的理论成果,建立起四岁幼儿语义句法范畴的标注体系。该体系包括结核范畴、角色范畴、情态范畴、语气范畴、关联范畴和独语范畴六个部分,将语义句法框架主要分为陈述结构范畴和指称结构范畴两个大类,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级,进而进行下位分类。其次,研究四岁幼儿语义句法范畴的语义特征,并详细分析了陈述结构范畴下位体系中施动类陈述结核范畴、祈使类陈述结核范畴、参与类陈述结核范畴、遭致类陈述结核范畴、存有类陈述结核范畴、感知类陈述结核范畴、评判类陈述结核范畴、性状类陈述结核范畴的语义特征。重点运用语义语法学的句法语义研究方法,在语料标注的基础上,利用语料库技术抽取了四岁幼儿日常会话句模。并根据动核数量和所结合的语义角色、情态范畴情况,将抽取的幼儿句模分为简单句模和复杂句模两大类。最后,对抽取的四岁幼儿简单句模和复杂句模的特点进行考察,指出四岁幼儿简单句模的习得优于复杂句模,并且分析了复杂句模中两个或多个结核范畴之间的语义角色共用和语义相关联现象,同时研究了四岁幼儿习得的谓词性主谓句和主谓谓语句这两种句型与语义句模之间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描写了幼儿语义句模的语用功能。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对四岁幼儿语义句模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语料标注基础之上的,采取理论与实际研究相结合,运用了语料库标注和统计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幼儿语言研究中相对具有独特性,能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研究对丰富语义语法学理论,拓宽语义句法范畴和语义句模研究的新视野以及归纳幼儿语义句模,丰富幼儿句法研究理论和幼儿教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10)
余盼盼[4](2015)在《试论《语法哲学》中句法范畴背后意念》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法哲学》是世界级语言学家叶斯柏森的代表作,普遍语法思想则是贯穿于该书始终的核心思想。全书围绕着句法范畴背后的意念范畴来论证叶斯柏森的普遍语法观,因此本文主要从性、数、格、时态、人称、比较级这几个句法范畴背后的意念来论述叶斯柏森的普遍语法观。(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5年03期)
胡月朦[5](2014)在《叶斯柏森和布隆菲尔德的句法范畴理论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托·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1860~1943)是丹麦声名显赫的世界级语言学家,对普通语言学和语法学的贡献尤为显着,影响了包括布龙菲尔德、乔姆斯基等语言学泰斗在内的大批学者。本文对叶思柏森和布隆菲尔德两位学者的句法范畴理论进行了对比概述。(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4年35期)
卢婧溢[6](2013)在《从句法范畴分析德语口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对象,德语口语在上世纪70年代才正式进入语言学研究者的视线。虽然德语口语体系与德语书面语体系是密不可分并且以之为前提的,但是德语口语体系仍然有其特有的语法现象及规律,且这些特点既不能被忽视也不能被称作"不符合正确语法"。在口语中所使用的这些不同于书面语的句法结构正在逐渐自我完善成为一个有着自身语法标准的体系。笔者将从句法范畴对德语口语的特殊语法现象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期刊2013年03期)
孙道功[7](2012)在《试论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汇语义—句法语义"的衔接是句法—语义接口的重要内容,也是句法结构生成的关键。句法范畴义征是词汇语义与句法语义的衔接桥梁,其提取和标记集的建构是衔接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基于语义范畴的义征分析和语义子场的概括抽象,共提取句法范畴义征61个,经过对《受限词元表》中50个常用词(包括名、动、形叁类)所形成的组合结构以及汉语简单句型(220个)的验证增补,建构了优化的《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76个),并对所提取的范畴义征进行了界定。作为工程语言学项目,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的建构,最终是为句法结构的理解生成服务的。(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2年01期)
杨晓倩[8](2011)在《探索中西文化精神差异在汉英语法层面的体现——以形态句法范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句子的结构存在一些差异。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词汇和篇章结构层面,对语法层面方面讨论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列举分析一些英语语法方面的典型例子,从形态和句法范畴对其进行分析,以此来体现两种语言在语法层面的差异,从而得出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异。(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1年23期)
张文瑶[9](2009)在《汉语习得首词输出前言语输入句法范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是一种缺少形态变化和标记的语言,词类的辨别主要依赖于词语中句法信息的分布,这种词类分布对汉语儿童词类习得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研究分析了儿童言语产出前母语为普通话的父母对儿童进行言语输入时,所产生的词类信息能否为语言获得提供可靠的词类信息,并论述了由高频框架提供的词分布信息对儿童获得词类知识的作用。这里的框架是指:语句中相继发生且中间有一个词分隔的两个词共同构成的结构。通过对父母输入语句中出现的一些高频框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高频框架能够准确而高效地提供词类信息。首先,少量的高频框架提供了大量的词类信息。所有框架中不到3%的高频框架为父母话语中超过叁分之二的词汇提供了词类信息。其次,高频框架的准确值和突显值很高。这说明,从高频框架里可以得出可靠的词类信息。最后,本文在分析中利用词的分布可以引导儿童获得词类知识的方法分析父母言语输入的特点,发现高频框架能准确有效地提供词类信息;高频框架所突显的词类不仅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实词,也有诸如副词,助词等功能词。总之,用词的分布信息来引导儿童获得汉语词类的分布规则是一种可行的语言获得机制。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中,儿童两岁前话语中出现的词类体现了其在成人语言中的分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09-03-01)
岳中奇[10](2007)在《“几乎”的句法范畴意义及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个句法结构中,程度副词"几乎"具有"不完全饱和"的句法范畴意义。随着句法结构的不同,"几乎"这一句法范畴意义所表述的具体语义也有所不同。在肯定句中,它既可以表述不完全饱和的数量意义,又可以表述事件结果或有关情状之不完全实现的意义;在否定句中,不管它所表述的是数量还是事件或有关情状,则都具有不完全否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语言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句法范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文最具文化本色的结构单位是字、句读段和四字格。四字格在中文的散句组织中就已经若隐若现,而在中文的骈句组织中又是最为活跃的语块。它是开启中文句子的散句模式与骈句模式无缝衔接、相起相生之谜的一把钥匙。一旦我们用中国文化的视角来认识中文句法之"骈",四字格的文法价值就跃然而出。一旦我们用中国语文传统的功能主义和音句思维来理解句子的格局,四字格的句法难题就迎刃而解。文本研究了四字格的句法功能,探讨了四字格在句读段的事理铺排中积极的联想和选择功能,提出了中文句法散句模式和骈句模式二重建构的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句法范畴论文参考文献
[1].卢涛.汉语句法范畴再议——从日本汉语学习者偏误说开去[J].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2018
[2].申小龙.四字格与中文句子建构的二重模式——中文本土句法范畴系列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胡佳佳.四岁幼儿语义句法范畴及语义句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4].余盼盼.试论《语法哲学》中句法范畴背后意念[J].现代交际.2015
[5].胡月朦.叶斯柏森和布隆菲尔德的句法范畴理论比较[J].学园.2014
[6].卢婧溢.从句法范畴分析德语口语的特殊语法现象[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
[7].孙道功.试论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的建构[J].语言文字应用.2012
[8].杨晓倩.探索中西文化精神差异在汉英语法层面的体现——以形态句法范畴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1
[9].张文瑶.汉语习得首词输出前言语输入句法范畴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
[10].岳中奇.“几乎”的句法范畴意义及功能[J].语言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