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增湿论文-常国峰,徐迪,常志宏,许思传

膜增湿论文-常国峰,徐迪,常志宏,许思传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增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膜,燃料电池,传热,传质

膜增湿论文文献综述

常国峰,徐迪,常志宏,许思传[1](2017)在《燃料电池膜增湿器建模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膜增湿的仿真模型,用于研究膜增湿器的传热、传质特性,分析了气体工质参数和结构参数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湿侧压力增加,水蒸气分子渗透量增加.干侧压力增加,水蒸气分子渗透量减少;干侧气体湿度增加,会减少水蒸气分子的渗透量.湿侧气体的湿度增加,会增加水蒸气分子的渗透量;逆流布置的传热、传质性能优于顺流布置,优先考虑逆流布置.(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陈武斌,常国峰,许思传[2](2013)在《PEMFC用板式膜增湿器流道流量分配CF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各流道流量分布均匀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板式增湿器增湿性能的好坏.本文通过已设计出一种新型板式膜增湿器结构,建立了六种不同流道尺寸的板式增湿器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流道高度增大,流动均匀性变差;对于同一种方案,湿空气侧流动均匀性要优于干空气侧.随着流道高度增加,进出口压力损失减小.因此,在进出口压力损失范围内,可以通过适当减小板式增湿器每层流道高度来提高流动均匀性.(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王鸿鹄,吴兵,何雍,李亚超[3](2013)在《新型膜增湿器实验方法研究及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发挥膜增湿器的工作性能,有效地对空气进行增湿,对燃料电池系统用膜增湿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性能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增湿后气体的相对湿度作为性能指标,确定了影响膜增湿器性能的主要因素,分别分析了各个因素对性能的影响程度,为今后膜增湿器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有效依据。(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3年07期)

程良奖,李保群,曾宏[4](2012)在《常压燃料电池系统膜增湿器与焓轮增湿器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的膜增湿器和焓轮增湿器性能,基于一维扩散方程建立了膜增湿器性能分析模型,基于表面扩散方程建立了焓轮增湿器性能分析模型,模拟了各操作参数对二者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分析表明,低空气流量、高进气温度和高转轮转速有利于提高焓轮增湿器表面扩散系数,膜增湿器内水含量梯度随空气流量增加而减小并在进气温度约40℃时达到最小值;焓轮增湿器动态响应能力优于膜增湿器。(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2年07期)

冯寒凝,明平文,侯明,衣宝廉,邵志刚[5](2009)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平板膜增湿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影响燃料电池系统中平板膜增湿器性能的因素,基于溶解扩散理论,描述平板膜增湿器增湿机制。利用费克定律、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建立了平板膜增湿器传质传热模型,通过实验和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各个参数如何对平板膜增湿器传质、传热起作用,为气液换湿的平板膜增湿器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09年07期)

胡宗成,曾宏,劳星胜,张扬军[6](2008)在《PEMFC空气膜增湿系统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和膜增湿器一维性能分析模型,模拟了空气流量、压力和温度等条件对PEMFC及膜增湿器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根据模型对PEMFC膜增湿系统的非稳态性能进行了预测。空气进气温度的动态响应特性对膜内水含量梯度的影响显着,对膜内水的扩散系数几乎无影响。(本文来源于《电池》期刊2008年03期)

劳星胜,王建伟,曾宏,诸葛伟林,张扬军[7](2008)在《大功率燃料电池堆氢气膜增湿系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70kW常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氢气膜增湿系统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管壳式膜增湿器应用于大功率燃料电池堆氢气增湿系统具有增湿速率快、被增湿氢气润湿程度好的优点。利用液态水对氢气进气进行增湿,实验中被增湿后氢气总能够达到过饱和状态,氢气流量一定时,膜增湿器增湿水进出口温差随水流量增大而降低,氢气出口温度随着液态水流量升高而接近增湿水进口温度;增大增湿水流量能够降低增湿水通过膜增湿器前后温差。增湿水温度和流量一定时,燃料电池堆负荷增大,被增湿氢气出口相对湿度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08年03期)

劳星胜,曾宏,诸葛伟林,张扬军[8](2007)在《燃料电池系统膜增湿器传热传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功率常压燃料电池系统膜增湿器的传热传质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确定了影响膜增湿器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膜增湿器传热传质数学模型,仿真研究了这些因素对膜增湿器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降低增湿器操作压力,增大空气流量,提高进气温度有利于提高扩散系数;减小空气流量和降低干空气进口温度有利于降低膜内水含量梯度。(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07年05期)

杨绍军[9](2005)在《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增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采用的固体电解质,只有在有较高的含水量条件下才具有较高的电导率,才能取得较高的能量密度,但在电池的一般工作条件下水平衡难以达到,必须对电池进行增湿。论文分析了燃料电池增湿的方法与优缺点,阐述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中和膜表面水的输运过程及燃料电池失水机理,从蒸发理论入手讨论了燃料电池阴阳极要达到水平衡增湿温度与增湿湿度的关系,从模拟和实验两方面讨论了增湿湿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膜增湿实验,为膜增湿器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模拟和实验中发现: (1) 从气体分子运动论出发,发现质子交换膜失水是因为膜两侧水的蒸发而导致的,其蒸发速度由式(2-17)确定。对燃料电池的阳极,蒸发和从阳极到阴极水的净迁移导致失水,要维持水平衡就必须对电池进行增湿,而且增湿(饱和增湿)温度要高于电池的温度,在本文模型下量化关系由式子(2-29)确定。对于阴极,由于有从阳极到阴极的水的净迁移量和电化学反应生成的水,因此气体要将阴极富余的水带走,就要求增湿气体中水蒸汽分压低于电池工作温度的饱和蒸汽压,在本文模型下量化关系由(2-36)确定。 (2) 模拟:阳极70℃饱和增湿,随着阴极增湿温度的升高,膜阴极侧含水量有所增加但增加量不大,阳极侧膜含水量基本不变。低电流密度时,对电池阴极进行适当增湿有利于提高电池的性能,高电流密度时电池性能随着增湿量的增加而降低。阴极70℃饱和增湿,随着阳极增湿温度的升高,膜阳极侧含水量显着增加,阴极侧膜含水量基本不变是因为阴极趋于饱和。电池性能随着阳极增湿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实验:a阳极增湿对电池性能影响很大,增加阳极湿度能显着提高电池的性能。b提高阴极增湿湿度,电池性能有少许下降,但下降不大,阴极增湿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小 (3) Nafion膜的渗透通量与时间成严格的线性关系;与气体的流速成线性关系;低温下,由于水从膜表面脱附是控制步骤,因此膜厚度对渗透通量几乎没有影响,高温下,水通过膜的渗透是控制步骤,膜越薄渗透通量越大,但流速过低时容易在膜气侧积聚成液态水;渗透通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超过60℃时渗透通量增长速度加快;渗透通量随着湿度的升高而减少,温度升高,湿度对渗透通量的影响减弱。(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5-06-01)

膜增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各流道流量分布均匀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板式增湿器增湿性能的好坏.本文通过已设计出一种新型板式膜增湿器结构,建立了六种不同流道尺寸的板式增湿器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流道高度增大,流动均匀性变差;对于同一种方案,湿空气侧流动均匀性要优于干空气侧.随着流道高度增加,进出口压力损失减小.因此,在进出口压力损失范围内,可以通过适当减小板式增湿器每层流道高度来提高流动均匀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增湿论文参考文献

[1].常国峰,徐迪,常志宏,许思传.燃料电池膜增湿器建模及仿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陈武斌,常国峰,许思传.PEMFC用板式膜增湿器流道流量分配CFD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王鸿鹄,吴兵,何雍,李亚超.新型膜增湿器实验方法研究及结果分析[J].电源技术.2013

[4].程良奖,李保群,曾宏.常压燃料电池系统膜增湿器与焓轮增湿器性能比较[J].舰船科学技术.2012

[5].冯寒凝,明平文,侯明,衣宝廉,邵志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平板膜增湿器性能[J].电源技术.2009

[6].胡宗成,曾宏,劳星胜,张扬军.PEMFC空气膜增湿系统的性能[J].电池.2008

[7].劳星胜,王建伟,曾宏,诸葛伟林,张扬军.大功率燃料电池堆氢气膜增湿系统实验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8

[8].劳星胜,曾宏,诸葛伟林,张扬军.燃料电池系统膜增湿器传热传质性能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7

[9].杨绍军.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增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标签:;  ;  ;  ;  

膜增湿论文-常国峰,徐迪,常志宏,许思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