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先验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验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体性,主体,解释学,哈维,康德,胡塞尔,费希特。

先验主体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李哲[1](2018)在《先验还原的“彻底化”问题与主体性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验还原的彻底化问题和主体性悖论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两者共同涉及的是先验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却长久地存在着争议。胡塞尔的断言和多数的现象学者的论述只强调了经验层面和先验层面的对立,而鲜少触及经验和先验的同一。但是此同一关系却是解决先验还原的彻底化问题和主体性悖论的关键。首先,主体性悖论的出现是随着先验还原不断地彻底化而出现的。胡塞尔从悬搁最基础的事物为意识的相关项开始,通过悬搁不同的对象推进还原的彻底化。这样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主体性悖论,先验主体就取代了与其对立的经验主体,现象学进入先验层面。但这时在先验层面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第二种主体性悖论,指示先验还原的彻底化是有问题的,以先验主体的出现去解决第一种主体性悖论的做法也是不可行的。这样先验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被更深入地探究,先验还原的彻底化问题和主体性悖论需要在此深化的基础上被探究。其次,两者的同一关系是指先验并非纯粹的先验,它仍然带有经验成分;经验也并非纯粹的经验,它总是已经带有先验成分,先验与经验并非绝对地对立。这样纯粹的先验主体和经验主体就是不可能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在先验-经验的结构中被阐明。先验还原的不彻底和主体性悖论的无法解决应该在此基础上得到说明。最后,先验还原尽管是不彻底的,但是有必要的进行。卡尔认为先验还原是人工建构的方法,不必要进行,芬克主张应该停留在自然态度内部,两者都站在先验与经验对立的立场上否认先验还原的必要性。而坚持在先验-经验结构中看待先验与经验的关系,先验还原就是有必要进行的。并且只有进行了先验还原,现象学才处于非纯粹或非素朴的哲学态度中。(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8-11-22)

张俊国[2](2017)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主体性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胡塞尔而言,合理解释主体性悖论对于理解先验构造以及先验现象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主体性悖论不仅关涉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问题,比如主体的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也涉及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论的合理性。在《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后文简称为《危机》)中,胡塞尔明确地提出了人的主体性悖论:"人既是构建世界的主体,又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对象。"(1)面对这一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吴静[3](2017)在《先验的经验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德勒兹的主体性哲学思想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勒兹的"主体性"概念试图从根基上矫正在主体性哲学中存在的二元对立以及对差异的压制。因此,德勒兹反对固定的"主体"和僵化的"客体",强调一种流动的主体性和偶然发生的事件,并从这一点出发提出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先验的经验主义。德勒兹把经验主义的任务界定成为分析"事物的状态,以此从中析取出非现在性的概念";为了分析"事物的状态",他力图寻找到一个非人格化的、前个体性的场域,主体性正是由这个场域生发而来。这个主体性概念是德勒兹的积极建构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核心。(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姬海涛[4](2014)在《论康德哲学的先验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哲学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创立的先验主体性哲学,它主要包含认识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它对当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正确认识当代人类发展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刘森林[5](2008)在《先验的自然性事实,抑或实践的社会性事实?——劳动主体性的根基重建与性质追问》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之为主体,既然不再是由于意识的内在性,而是因为具有社会性特质的"劳动",那劳动是一种自然性事实还是以文化象征或某种社会性为前提的活动?它作为主体性的新奠基是意味着自然性在先还是社会性在先?由此,为新主体性奠基的"劳动",根本上首先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还是后天的、随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的社会性事实?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理论在根本上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理论还是非先验的社会性理论?本文力图阐明劳动的社会性之表现:第一,劳动者依赖于相互触发和相互承认;第二,劳动的实现受制于市场供求;第叁,劳动还受到文化符号和象征逻辑的内在牵制和冲击。(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02期)

李云飞[6](2002)在《“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着名哲学家阿尔弗莱特·怀特海曾经说过,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是在为柏拉图作注脚。如果说新的哲学问题的生成和展开通常是向哲学史上某个古老命题的恢复和回溯的话,那么我们这里所要探究的论题就可归结为是在苏格拉底哲学那里就已潜藏着的问题的展开和深化。在苏格拉底那里,这一问题表现为从“认识你自己”与“自知自己无知”这两个命题中所可能生长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运思趋向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而在我们这里的论域中则表现为“历史性”意识与“先验主体性”观念之间突显的张力。文章认为,“先验主体性”观念是近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伴随着哲学反思意识的觉醒而必然产生的一个主导性的哲学观念。但正是由于这一主导性哲学观念所愈益暴露出的理论局限性及其理论自身悖论性质的凸显,就迫使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由“主体性的凯旋”走向“主体性的黄昏”,由对主体性的终极追问过渡到对“历史性”意识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当代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均从对“先验主体性”范畴的批判性反思入手并非是纯属巧合。尼采、舍勒、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雅斯贝尔斯、萨特、弗洛伊德等都分别从各自独特的理论视域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也都在其自身的理论视域中各以独特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于“先验主体性”范畴的超越。德国当代着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追随近现代哲学这一主要运思路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思考。文章主要从“解释学境遇”范畴的本体论意蕴入手,试图阐明在其哲<WP=4>学解释学的理论视域中,伽达默尔是如何实现对“先验主体性”观念的超越的,并对其运思路向作一个整体的反思。文章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文章首先梳理了主体性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萌芽、发展,着重描述了自笛卡儿起,途经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最后至康德和胡塞尔的主体性观念先验化演变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力图揭示出“先验主体性”观念自身所蕴涵五个理论困境,籍以展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对问题的解决。文章从探讨“解释学境遇”范畴入手,首先阐述了“解释学境遇”的存在论结构及其本体论意蕴。在此基础上试图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理论视域中,对“解释学境遇”范畴和先验反思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点分析和思考。最后从伽达默尔以“解释学境遇”范畴的本体论意蕴和历史性内涵消解“先验主体性”观念的五个理论困境这一角度出发,力图勾勒出当代哲学解释学超越“先验主体性”观念的哲学运思脉络。第叁部分是评论。文章首先揭示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理论中所存在的两个悖论,即“解释学境遇”范畴的历史性内涵与客观性概念之间的悖论和“解释学境遇”意识与反思的限度之间的悖论;籍此,对于伽达默尔以“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超越“先验主体性”观念的这一理论尝试作出评论。(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02-05-26)

D,扎哈维,臧佩洪[7](2001)在《胡塞尔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象学思潮从胡塞尔 1 90 0— 1 90 1年发表《逻辑研究》起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本栏目首先是为了纪念它的百年历程。此外 ,它还具有一个现实的目的 :即庆贺北京大学现象学文献馆暨研究中心在千年之交的成立———这是现象学在中国土地上立足的一个重要形式象征。当代国际现象学研究潮流虽然已距胡塞尔当年所处的源头甚远 ,但诸多的研究者仍然还在不懈地同时也是有效地尝试着在他的现象学初衷中发掘出富有活力的启示。这里的叁篇文字便是最新验证。它们选自 2 0 0 0年末在胡塞尔家乡捷克奥洛莫乌茨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两次国际现象学研讨会的论文。这些文字同时也在论题上反映出当代国际现象学研究的基本取向 :实践现象学 (这里主要是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叁位作者分别来自丹麦、法国和日本 ,均为青年一代现象学研究的出色代表。(本文来源于《哲学译丛》期刊2001年04期)

郭大为[8](1998)在《从先验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费希特伦理学思想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费希特的伦理学是其整个知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自由即人的现实能动性作为最高的原则,并最终把伦理关系理解为主体间相互限制、相互要求又相互给予自由的关系,从而结束了笛卡尔以来单纯以思维来描述主体性的片面性,克服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形式主义缺陷,在西方思想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费希特伦理学中首要的和独创的东西就是以自由为原则的主体间性的演绎,这一演绎不但使他的伦理学具有广泛的哲学意义,可以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相互印证和沟通,而且为我们思考现当代的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崔伟闳[9](1988)在《论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的先验批判理论和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分别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哲学变革,这一变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的先验主体性理论上。康德在接受了休谟的怀疑论立场之后,把哲学进一步推向对于主(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1988年06期)

先验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胡塞尔而言,合理解释主体性悖论对于理解先验构造以及先验现象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主体性悖论不仅关涉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问题,比如主体的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也涉及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论的合理性。在《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后文简称为《危机》)中,胡塞尔明确地提出了人的主体性悖论:"人既是构建世界的主体,又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对象。"(1)面对这一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验主体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哲.先验还原的“彻底化”问题与主体性悖论[D].华侨大学.2018

[2].张俊国.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主体性悖论[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7

[3].吴静.先验的经验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德勒兹的主体性哲学思想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

[4].姬海涛.论康德哲学的先验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5].刘森林.先验的自然性事实,抑或实践的社会性事实?——劳动主体性的根基重建与性质追问[J].天津社会科学.2008

[6].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

[7].D,扎哈维,臧佩洪.胡塞尔先验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J].哲学译丛.2001

[8].郭大为.从先验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费希特伦理学思想简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

[9].崔伟闳.论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理论[J].探索与争鸣.1988

标签:;  ;  ;  ;  ;  ;  ;  

先验主体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