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问题;策略探微
1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复杂的,涉及理念落后、规划碎片化、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城市改造难度大、设计与技术上存在困难、规划与执行难等众多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起着障碍作用。
1.1理念落后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以及城市建设经验欠缺,普遍存在着城市发展速度过快而理念传统陈旧的问题,表现为:注重地面的“面子”工程而忽视地下的“里子”工程,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轻日常有效的管理,注重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而忽视绿色化、智慧化、人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地下管网建设上的投入往往占到城市建设经费的一半以上,而我国许多城市不重视地下管网建设,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城市成为钢筋水泥丛林。许多城市由于习惯于用水泥硬化路面,原先的草地、水沟都演变成马路和停车场,许多河流、湿地被夷为不渗水、不透气的坚实平地。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此外,城市建设普遍忽视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忽视植被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的功能发挥,往往填湖平壑,截弯取直,使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荡然无存,严重削弱了城市抗击雨洪的能力。
1.2建设规划碎片化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城市建设规划的碎片化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有些城市不注意或不善于对城市综合问题的梳理和把握,也没有制定科学系统的建设方案,仅停留在简单盲目地上一些支离破碎的项目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南琪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应该是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而不是一个点一个点地进行治理,采取碎片化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应该以自然为先导,以循环为关键,以功能为切入点。海绵城市建设并非“治水”“堵水”,而要与水为友,以水养人。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回归自然和顺应自然,修复自然和尊重自然,要避免开启新一轮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以及陷入“唯工程”论的工程依赖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功能净化、生态修复、健康循环,要通过政府主引导、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的目标。
1.3地区差异性大,需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不同地区的城市无论是在气象水文、地形地势,还是城市形态、建筑格局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性,每个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也不尽相同。如果仅仅依照国外或者其他国内城市经验进行建设,忽视自身特点,则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以2015年4月公布的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例,遍布南北16个省份,既有降雨量丰沛的城市(如常德、南宁等),城市内水资源丰富但却面临严重的城市洪涝和水污染问题,也有年降雨量相对较少的城市(如西咸新区、白城等),城市水资源缺乏问题较为严峻;既有平原滨水之地(如嘉兴、遂宁),湖泊水系交叉,历史上即建有防洪抗涝的设施并沿袭至今;也有山地城市(如重庆、贵安新区),源短流急,水环境敏感。各城市所面临的城市水问题各具差异,水资源缺乏、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形式也有所区别。不同的城市水问题,对各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也会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建设管理困难。
1.4城市改造难度大
海绵城市建设必然涉及城市改造中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合理组合好绿色基础设施和各种灰色基础设施,如何综合整治以及恢复城市原先的河道和湖泊的生态系统,如何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顺利实施,如何确保各个具体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建设的高标准和不走样;等等。此外,由于中国各地城市都有新老城区混杂交错的特点,这也对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提出了挑战。老城区一般绿地率比较低,缺少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能够吸纳雨水的基础设施,而原有基础设施的改造、水涝点的整治、绿化带的调整由于涉及部门利益和居民利益的调整,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新城区尽管具有相对高的绿化率,但是硬质化的建设使其普遍缺乏海绵体功能。
2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时间短、速度快,在面对理念、专业、法规、体制、资金等困难的情况下,需要强化政府主导、加强规划引领、完善标准规范、统筹有序建设、创新融资渠道、引入智慧城市的手段,来推进海绵城市在全国的普及和发展。
2.1强化政府主导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必须承担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政府应担当主导者,除提供公共政策、财政支持、制定法律规范,还应统筹协调规划、国土、交通、道路、园林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协调多部门和社会利益,统筹海绵城市的各项工作。
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由原来大统一传统职能积极向服务型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的引导与监督功能。如强化城市洪涝预警调度能力,加强城市防汛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政府要在国民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真正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培养和传播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让公众充分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
2.2加强规划引领
海绵城市涉及“多规融合”问题,在专项规划基础上,可借助现代先进的BIM技术,来衔接各部门规划、分区规划及衔接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具体实现。海绵城市的规划管理和法律规范建设还缺乏必要的研究,虽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但应继续建立完善规划机制,真正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法定化。
2.3完善标准规范
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需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还要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的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构建我国较为完备的海绵城市法律和政策体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影响,对海绵城市建设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但其不具备法律强制效力,除需其他相关的雨水规范标准支持外,还需政策和法规等强制性手段来支持。近期新编的《城市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以及修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等,如何系统协调、整合各个规范标准,使它能更全面、清晰、实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成为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治水的重要契机,是学科交叉、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机遇,应避免各自为政、急功近利。政府层面应科学制订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方案,相关领域的学者应系统深入研究海绵城市构建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强化学科交叉和沟通。同时,还要科学定位海绵城市的角色和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估判断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海绵城市万能论和无用论的争论困境。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