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俄政策论文-左双文,贾玮

联俄政策论文-左双文,贾玮

导读:本文包含了联俄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宋子文,鲍罗廷,联俄政策,中苏关系

联俄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左双文,贾玮[1](2016)在《宋子文与国民党人大革命时期的联俄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革命时期,宋子文既是国民党人联俄政策的受惠者,又是后期重要的参与者,甚得苏俄顾问的信赖和支持。宋凭借其身上的"左派"亲苏光环和与苏方的良性互动,得以在政治舞台上快速崛起。北伐军兴,受命执掌财政大权,成为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政治新贵。他一度在若干问题上秉持左翼立场,并试图化解蒋介石与鲍罗廷的矛盾。但随着革命危机的日益严重和内部分歧的加剧,宋子文的认知和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产生了抵牾和怀疑,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打下了他其后在政治上剧烈反转的伏笔。(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6年05期)

丁军勤[2](2015)在《论孙中山由亲欧美向联俄政策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党与苏俄、共产国际在20世纪20年代曾走过一段较为亲密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国民党与西方列强关系破裂,转向亲苏从而争取苏联援助成为国民党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面。从孙中山亲欧美政策的屡次尝试及其失败、孙中山联俄的内外背景和联俄的实现、孙中山联俄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孙中山的联俄,可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孙中山的联俄政策。(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5年06期)

雷大川[3](2013)在《“联俄政策”与近代中国的困厄——晚清对外政治战略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鼎欧洲、进军亚洲,对中国实施战略分割与包围是近代俄国对外战略的一贯传统,自《尼布楚条约》签订以来,被近代俄国侵占的中国领土至少有350万平方公里之多,约占当今中国领土总面积的叁分之一,近代中国几近分崩离析。"安全两难"的战略困境决定了中俄两国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与内在冲突。然而近代中国的统治者为一时权宜之计,竟然以敌为友,一度以"联俄政策"为国策,从而给中华民族带来不可估量的重大祸患。(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3年10期)

陈志刚[4](2013)在《新视角下蒋介石与联俄政策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蒋介石与联俄政策的离合关系,关键在于广东统一问题。蒋介石很早就认识到了军政统一的重要性,从二次革命后就不断向孙中山建言献策,主张先定根本再图发展,但并没有实现。游骋苏俄后劳多而功少的蒋介石更加认识到外力之不可恃和自强自立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国民党的联俄改组工作并不积极。但是之后不久,随着一系列旨在统一广东的军事行动的展开,蒋介石不但参与其中而且声望和权力日增,这使得蒋长久以来的政治主张有望实现,蒋俄关系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广东统一后不久,在要不要立即北伐的问题上双方发生龃龉。自负且多疑的蒋介石利用中山舰事件先发制俄,对国民党同苏俄的关系做出调整,中山舰事件也成为国民党联俄政策的一个拐点。(本文来源于《民国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廖朝晖[5](2012)在《国民党联俄政策的政治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理论体系是非常严谨的,是针对非常态政治下最有效的武器,洞穿了政治的实质问题。全能主义是现代化的产物,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理论系统及组织模式,最大的优势是其社会动员模式。当孙先生发现这种模式时,立即敏感地意识到,这种模式对提高组织效率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效率是最有帮助的,他需要这套全新的管理理念改造处于涣散状态的国民党。(本文来源于《大经贸》期刊2012年12期)

雷大川[6](2011)在《晚清政府“联俄政策”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俄国特定的地缘形态与大国沙文主义心态,决定了中俄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与战略冲突。然而,浑噩愚钝的晚清统治者囿于战略眼光的短浅与战略思维的错乱,竟然以敌为友,贸然奉行"联俄政策",致使近代中国陷入四面楚歌的战略死角。近代中国惨遭俄国分割瓦解的历史事实表明,"联俄政策"即是"亡国之策"。(本文来源于《长白学刊》期刊2011年02期)

张玉芬[7](2010)在《论清政府的联俄政策及其社会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衰微,国际地位骤降。为延续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把其惯用的"以夷制夷"政策具体化为联俄制日。联俄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这一政策的实施即《中俄密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历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致使中国东北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引起列强瓜分中国并最终引发日俄战争,导致日本侵略势力再次侵入东北,中国的民族危机从此更加严重。清政府联俄政策的失败再次说明"弱国无外交",同时也说明发展才是硬道理。(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李文平[8](2005)在《“孙俄”互动对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联俄政策的形成,不单纯是苏俄帮助孙中山和孙中山单方面转变的结果,而是双方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苏俄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苏俄对内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对华方面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转变对吴佩孚、张作霖的态度等政策调整,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孙中山对外政策的转变和联俄政策确立。(本文来源于《闽江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戴兰华[9](2005)在《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过程中与苏俄的分歧及其解决》一文中研究指出20 世纪20 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舞台呈现出一派乱象。中外各实力集团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分合不定。孙中山与苏俄从接触到最终确立同盟关系,其间亦经历了诸多分歧和争议。以往学者只是对孙苏之间的分歧和争议做过一些零散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明显有着不够集中、不够专门性等弊端。本文力图对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过程中的分歧做一个相当集中而且专门的梳理工作,意图将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过程中过程中的分歧全景展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本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国家利益的分歧及其解决。主要从孙苏双方关于中苏建交谈判和蒙古两个问题上的分歧及其解决入手。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分歧及其解决。主要描述和分析孙苏双方在共产主义在华地位和国民党改组两个问题上的分歧及其解决。第叁部分,军阀问题上的分歧及其解决。主要以吴佩孚和张作霖为个案揭示孙苏双方在联张反吴或联吴反张问题上的分歧及其解决。本文也力图证明:在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过程中,双方固然有推进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共同革命利益,而且也承认,在反帝反封问题上双方也存在着明显共识,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利益原则和实力思想在双方得以最终结盟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5-05-01)

陈朝晖[10](2004)在《论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后对英美日列强的期望》一文中研究指出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标志着孙中山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结盟的政策,但孙中山在 确立了联俄政策后继续期望英美日等列强支持中国革命,尤其对日本的期望更为强烈,并且为之进行了积极的努力。(本文来源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联俄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民党与苏俄、共产国际在20世纪20年代曾走过一段较为亲密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国民党与西方列强关系破裂,转向亲苏从而争取苏联援助成为国民党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面。从孙中山亲欧美政策的屡次尝试及其失败、孙中山联俄的内外背景和联俄的实现、孙中山联俄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孙中山的联俄,可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孙中山的联俄政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联俄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左双文,贾玮.宋子文与国民党人大革命时期的联俄政策[J].史学月刊.2016

[2].丁军勤.论孙中山由亲欧美向联俄政策的转变[J].传承.2015

[3].雷大川.“联俄政策”与近代中国的困厄——晚清对外政治战略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3

[4].陈志刚.新视角下蒋介石与联俄政策的考察[J].民国研究.2013

[5].廖朝晖.国民党联俄政策的政治逻辑[J].大经贸.2012

[6].雷大川.晚清政府“联俄政策”刍议[J].长白学刊.2011

[7].张玉芬.论清政府的联俄政策及其社会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8].李文平.“孙俄”互动对孙中山联俄政策确立的影响[J].闽江学院学报.2005

[9].戴兰华.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过程中与苏俄的分歧及其解决[D].湘潭大学.2005

[10].陈朝晖.论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后对英美日列强的期望[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标签:;  ;  ;  ;  

联俄政策论文-左双文,贾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