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始盆地恢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鄂尔多斯,原始,地层,厚度,侏罗纪,延安。
原始盆地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王筱箐[1](2018)在《原始盆地恢复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始盆地的恢复在油气勘探和盆地动态演化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中,由于研究重点不同、所得资料的限制,往往是针对原始盆地某一内容进行恢复。本文通过分析近些年原始盆地研究相关文献,总结出了原始盆地恢复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将资料、内容、方法叁者结合起来,阐明其关系。以期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更容易的判断所得资料可恢复沉积盆地何种特征,并且确定其所能用到的方法;或是在明确某一研究内容的情况下,更容易地寻找所需资料并且确定适当的方法进行恢复。(本文来源于《西部资源》期刊2018年04期)
陈梅,左银辉,韩鹏辉[2](2014)在《通过恢复沉积盆地原始沉积形态研究西沙海槽盆地的沉积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西沙海槽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与珠江口盆地毗邻,是一个新生代陆缘裂陷盆地[1],沉积厚度达到1200-8500m。该盆地构造演化已基本明确,但具体的沉积过程还没有明确定论。欲要进行进一步油气勘探,了解其沉积演化过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选择一条典型的地震剖面,恢复其各地层原始沉积形态,来揭示该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沉积演化过程,探究该盆地是否具备油气勘探前景。(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8:油藏地球物理论文集》期刊2014-10-20)
张参[3](2010)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侏罗纪延安期原始盆地沉积面貌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中生代原始盆地的沉积面貌尤其是延安期的原始盆地沉积面貌,虽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认识不一,争议较大。本文以“整体、动态、综合”盆地分析的叁项原则和改造型盆地研究理论为指导,从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今鄂尔多斯盆地及周邻地区残存沉积建造和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两方面)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成果,通过系统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分析、物源综合分析、边缘相的识别等方法综合研究,对研究区侏罗纪延安期的原始沉积盆地的面貌获得一定新认识。通过古生物化石分析、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岩性组合对比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等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侏罗纪延安期的地层均可与盆地内部的延安组进行对比,河西走廊过渡带的麻黄沟、上流水地区和鄂尔多斯盆地有密切联系。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分析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河流冲积体系(辫状河和曲流河)和叁角洲沉积体系,另外盆地西北部汝箕沟地区和西南部海原盘探3井发育有冲积平原上河道两旁的洪水盆地中的湖沼相沉积。同时在盆地边部贺兰山北段柳树沟一带和二道岭南段红沟煤矿以及新井地区西部发育有冲积扇沉积体系,较好的指示了盆地边缘相。区域地层厚度和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分析、砾岩和古水流、岩石矿物学以及碎屑锆石定年测试分析等物源综合分析显示:盆地西缘的物源区主要为西北方向的阿拉善变质岩和西南方向位于盆地西南缘的南华山、西华山等老地层出露区(祁连造山带变质岩、岩浆岩),另外正西方向可能存在物源区。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中侏罗世延安期原始盆地的沉积边界范围为:西北部以贺兰山西缘断裂带与阿拉善古陆为界;中南部向西可能与六盘山盆地及河西走廊过渡带相连通;西南部至六盘山西麓断裂与陇西古陆分界;南部的沉积边界应进入渭河盆地南部,甚或北秦岭。(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0-06-30)
赵俊峰,刘池洋,梁积伟,王晓梅,喻林[4](2010)在《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安定组沉积期原始边界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各时期原始沉积面貌的探讨,长期以来深受关注但认识和研究程度不一,其中对于直罗组—安定组沉积期的研究尤为薄弱。本文针对鄂尔多斯克拉通内大型坳陷型盆地的属性及其演化-改造特点,从今盆地及邻区残存沉积建造、现今构造格局两方面出发,在大量野外露头观测、钻井与测井资料分析及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分析、物源综合分析和对周邻构造单元形成演化史的分析,认为直罗组—安定组沉积期盆地的原始沉积边界大致为:东在今太行山脉以西;北在今河套盆地一带;西北部边界在狼山—巴彦浩特盆地—科学山一带;西南部边界在今六盘山西缘;南部边界在今渭河盆地一带。自盆地周缘向湖盆中心有大致7个方向的物源供给,沉积中心位于原始盆地中心偏南。该期盆地的演化记录了华北克拉通西部由印支期的南北分异向燕山期东西分异的转变过程与时限。该研究对于构建完整的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时空坐标和铀矿、石油等能源矿产勘探评价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杨磊[5](2008)在《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期原始盆地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为迭加在早、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大型盆地之上,历经多期不同形式改造的残留克拉通内盆地。有关该盆地中生代原始沉积面貌的探讨,长期以来深受关注但认识不一。侏罗纪延安组沉积期是盆地发展演化的重要阶段,为油、气、煤等矿产形成转化的主要时期,但研究程度较弱。本文在广泛吸收和客观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整体、动态、综合”的叁项原则和改造型盆地研究理论为指导,从今鄂尔多斯盆地及周邻地区残存沉积建造和盆地构造演化特征两方面实际出发,通过系统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分析、物源综合分析、边缘相的识别、地震剖面解释、沉积速率对比和裂变径迹测年等综合研究方法,取得对原始盆地沉积面貌的认识。受后期强烈而不均匀的剥蚀改造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与周邻地区同期地层的分布和厚度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在今盆地本部,延安组大范围整体分布,主体厚度在160~300m之间,呈东薄西厚和南薄北厚的特征;在盆地周邻的山西、河南、内蒙古及宁夏贺兰山、六盘山等地区均有同期可对比的地层零星分布。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孢粉、古植物和双壳类等化石,划分其时代属于中侏罗世早期。根据岩性颜色、标志层分布、沉积旋回及煤层发育特征将延安组划分为4段10个油层组,除东部露头区外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只发育延10~延4层,盆地周邻地区同期地层同样可以与延安组进行分段式岩性及古生物对比。通过对盆地内大量岩心、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和钻、测井资料分析解释并结合岩矿鉴定、粒度分析等多种方法,识别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主要以曲流河、辫状河、叁角洲和浅湖相沉积体系为主,盆地边缘局部发育有冲积扇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富县期至延安期经历了由填补、区域沉降-沉积到缓慢抬升的演化过程,相应的沉积体系划分为富县期至延10期的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延9~延6期的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以及延4+5期的交织河-湖泊沉积体系。对周邻地区同期地层的沉积相分析表明,义马地区义马组以冲积扇、河流、湖泊相发育为特征,济源地区杨树庄组发育滨、浅湖沉积体系。山西地区大同至宁武一线大同组自北向南由含煤的河流-叁角洲相为主的沉积序列变为不含煤或含煤性差的湖泊相为主的沉积序列。汝箕沟煤田延安组的岩性、岩相、含煤性及地层的分段性与盆地西缘完全有可比性。石拐地区五当沟组自身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冲积扇-河流-滨浅湖-深湖相的沉积旋回。通过沉积相、古水流、轻、重矿物含量、石英阴极发光和稀土元素含量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期存在多个物源区,而西部、西北部又为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从古流向平面分布看,山西地区大同组古流向皆以指向今盆地东部延安及其以东地区为主,显示与今盆地东部露头具统一汇水中心。贺兰山汝箕沟煤田延安组古流向亦指向盆地本部,与盆地西缘的石沟驿古流向一致。河南义马盆地义马组、内蒙古石拐盆地五当沟组古流向均具有指向今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的趋势。首次采用了最新的测井和露头资料,系统的编制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组和延安组各层段厚度等值线图和底面构造图,发现现今残余地层厚度在古河道发育区明显增厚。通过采用Surfer8软件的叁维建模技术,真实直观的重塑了富县组和延安组各层段底面的构造面貌,以及六条古河道的河谷阶地和分布位置,盆地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西倾单斜的构造格局,东北缘和南缘微微翘起。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期的原始沉积边界大致为:向东在今太行山脉以西,包括了大同、宁武、义马和济源盆地。西北边界为贺兰山西侧的贺兰山西缘断裂带;西南边界为六盘山西侧的六盘山西缘断裂带。北部边界位于黄河断裂以南的乌兰格尔-罕台川一线,即伊盟隆起的北部一带。南部边界大致位于陇县-千阳-麟游-彬县-旬邑-宜君一线,即渭河盆地以北。(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8-06-01)
王建强,翁望飞,刘池阳,李琼[6](2006)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原始地层厚度恢复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为盆地演化末期最晚沉积的地层,也是自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以来后期遭受剥蚀改造最为强烈的地层。残存范围最小,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内部,地层总体呈东老西新,东薄西厚的分布格局,在盆地南缘和东部,下白垩统大部已被剥蚀殆尽,体现后期剥蚀改造具东强西弱、边缘强内部弱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08-01)
李伟,吴智平,周瑶琪[7](2005)在《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剥蚀厚度、原始厚度恢复及原型盆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采用各种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济阳坳陷中生代各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及地震资料,对中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原始地层厚度进行了恢复。以此为切入点,对济阳坳陷区中生代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划分为5期盆地原型:早-中叁迭世为一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晚叁迭世整体挤压抬升剥蚀;早一中侏罗世为弱挤压背景下的山间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受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为断陷后的坳陷盆地。(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5年05期)
赵俊峰,刘池阳,喻林,梁积伟,黄雷[8](2005)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原始面貌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鄂尔多斯盆地的发育和演化受控于中特提斯和古太平洋两大动力体系的联合作用,是在古生代大华北盆地分化瓦解、不断向西退缩迁移基础上形成的。经过燕山运动早期的差异抬升剥蚀作用,直罗组沉积前古构造格局为南高北低、东(本文来源于《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10-01)
王建强,翁望飞[9](2005)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早白垩世原始地层厚度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为盆地演化末期最晚沉积的地层,其受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部普遍抬升,地层剥蚀改造尤为强烈。然而早白垩世以来也正是盆地油、气及铀等矿产大规模运聚、成藏(矿)及定位的主要时期。早白垩世地层强烈而不均匀(本文来源于《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5-10-01)
翁望飞[10](2005)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原始地层厚度恢复及后期改造对矿产成矿(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中晚叁迭世-早白垩世,是一个在古生代大华北克拉通盆地上迭合沉积了中生代地层的含油气盆地,有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煤系地层和中生代内陆坳陷河湖体系(含有风成)等叁套沉积盖层。鄂尔多斯盆地含有石油、天然气、煤及铀等众多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型沉积盆地。论文通过野外剖面观测,测井资料数据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的沉积格局,分析计算了受构造运动作用而抬升遭剥蚀的地层厚度,总结了地层抬升剥蚀对石油、天然气、煤及铀等矿产赋存所带来的影响。 地层剥蚀是多期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特别是代表每一期盆地主要反转期的构造抬升对原始盆地充填层序的剥蚀尤为强烈,这对沉积盆地中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且使原来的盆地充填沉积面目全非,同时限制了对盆地构造演化史、盆地充填史、沉积演化史、热史以及油气成藏史的深入研究。因此,地层剥蚀量的恢复和确定在沉积盆地分析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已有很多方法应用于沉积盆地地层剥蚀的研究,包括地质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及地球物理方法等。本文依据正常压实带泥岩声波时差的变化趋势估算了盆地早白垩世以来遭剥蚀的地层,并结合地层对比法,估算了早白垩世的地层剥蚀厚度,恢复了盆地早白垩世的沉积面貌。 论文在统一编制盆地早白垩世残留地层等厚图、早白垩世地层剥蚀等厚图、早白垩世地层厚度恢复图等图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盆地早白垩世地层的沉积范围、分布层位。指出盆地早白垩世时为现今盆地形成的主要时期,沉积了由东往西逐渐增厚的地层,沉积东缘达现今黄河并延入山西省境内,而西部则逐渐过渡至六盘山盆地。通过声波时差、联井剖面地层对比等方法估算了盆地早白垩世的剥蚀厚度,总体格局是盆地东部剥蚀程度强烈,盆地西部剥蚀程度较小。 论文从构造演化史,尤其是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期次上分析了地层遭抬升剥蚀的动力学背景。认为盆地中、新生代以来发生了二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尤其是燕山运动晚期和喜马拉雅运动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起着深远的影响,这两次运动控制着盆地的总体构造、沉积格局。说明了太平洋板块俯冲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对鄂尔多斯盆地有远程效应。 最后,本论文在地层抬升剥蚀的基础上分析了岩石减负荷所带来的地层压力变化。并说明了由此对石油、天然气、煤及铀等众多能源矿产赋存成藏所产生的影响。认为地层抬升剥蚀使得地层释压而破裂,产生大量微小裂隙,油气得以再次运移成藏或逸散遭破坏;能使煤炭层位抬升至地表成为露天煤田(神府煤田)或氧化自燃而破坏;油气运移(逸散)过程中产生的H_2s等还原性气体能对地层中铀元素发生化学作用,使得金属铀能富集成藏。(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5-06-01)
原始盆地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引言西沙海槽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与珠江口盆地毗邻,是一个新生代陆缘裂陷盆地[1],沉积厚度达到1200-8500m。该盆地构造演化已基本明确,但具体的沉积过程还没有明确定论。欲要进行进一步油气勘探,了解其沉积演化过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选择一条典型的地震剖面,恢复其各地层原始沉积形态,来揭示该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沉积演化过程,探究该盆地是否具备油气勘探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始盆地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1].王筱箐.原始盆地恢复综述[J].西部资源.2018
[2].陈梅,左银辉,韩鹏辉.通过恢复沉积盆地原始沉积形态研究西沙海槽盆地的沉积演化[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8:油藏地球物理论文集.2014
[3].张参.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及邻区侏罗纪延安期原始盆地沉积面貌恢复[D].西北大学.2010
[4].赵俊峰,刘池洋,梁积伟,王晓梅,喻林.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安定组沉积期原始边界恢复[J].地质学报.2010
[5].杨磊.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期原始盆地恢复[D].西北大学.2008
[6].王建强,翁望飞,刘池阳,李琼.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原始地层厚度恢复及其地质意义[C].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7].李伟,吴智平,周瑶琪.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剥蚀厚度、原始厚度恢复及原型盆地研究[J].地质论评.2005
[8].赵俊峰,刘池阳,喻林,梁积伟,黄雷.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原始面貌恢复[C].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
[9].王建强,翁望飞.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早白垩世原始地层厚度恢复[C].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
[10].翁望飞.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原始地层厚度恢复及后期改造对矿产成矿(藏)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