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体制转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济体制,财政政策,经济,体制,无锡市,计划,税制。
经济体制转轨论文文献综述
林源,马金华[1](2019)在《70年: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税制改革的演变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方向与目标定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税制体系于国民经济恢复中实现集中统一,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片面削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开放布局与制度创新后,持续深化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税制体系框架。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制度背景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税收制度的变革始终根植于经济体制改革,为实现国家治理目标调整税制结构,优化税收体系,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渐进式演变路径。(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9年19期)
陈梦溪[2](2018)在《浅析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历程及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优先试点的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全方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数次转轨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经济发展曾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应继续深入进行经济体制的再次转轨,以期实现经济体制与生产力水平在21世纪的高度融合,实现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主体微观主导有机结合的协调发展,进而达到21世纪下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螺旋上升态势。(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萌[3](2017)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退役军人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和人才资源,其安置工作不仅关系到退役军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军队的建设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要做好退役军人的安置工作,保证军人不仅在军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回到地方后也能成为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在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对于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国以来,退役军人安置一直采取计划分配的方式,在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计划分配的指令性安置方式比较有效。但是1992年之后,计划安置与市场安置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逐渐不能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直到2001年颁布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暂行办法》,才把自主择业与计划分配的安置方式相结合,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退役军人安置方式。本文研究的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主要研究1978-2000年这一阶段退役军人安置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安置政策的影响。同时指出了这一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为现阶段退役军人的安置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全局性的,国家的各项政策都要为其服务。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的研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各方面改革的缩影,也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中所遇到的诸多困难。退役军人安置政策是上层建筑,虽然落后于经济基础但是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现阶段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肖炎舜[4](2017)在《处理好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体制转轨之间关系的对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财政政策调控要与经济体制基础相适应。经过引入市场机制,到建立市场机制,再到完善市场机制这么几个阶段的改革后,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已经是市场化的,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同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参考》期刊2017年18期)
汤吉军[5](2017)在《经济体制转轨、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体制转轨是一个动态变迁过程,很容易造成路径依赖,难以顺利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轨道。因此,在有限理性、交易成本、沉淀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不仅仅需要分析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风险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效率,更需要考虑根本不确定性条件下动态转轨的适应性效率。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下,采取恰当的非正式和正式规则,以加强根本不确定性和沉淀成本管理,突破经济体制转轨的路径依赖,全面深化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制度创新。这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肖炎舜[6](2017)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体制转轨是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过程,它对财政政策调控具有全方位的基础性影响。本文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时间节点为依据,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分为叁个阶段,相应分析了叁个阶段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中国正在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体制转轨之间关系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来源于《财政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刘洋[7](2016)在《经济体制与转轨模式:对转轨经济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对其未来的改革与转轨进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转轨前的经济绩效以及经济转轨的空间与环境,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经济转轨的初始条件,从而进一步决定了(后)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转轨模式。进一步地,对传统计划经济所进行的体制内改革的成败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国家未来的转轨进程。因此,并不是不同的转轨国家选择了具体的转轨模式,而是转轨模式在这些国家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已被形塑。如果理论界对转轨国家的整个制度变迁进程给予更多的关注,"激进主义"或"渐进主义"的先入之见将不会把问题的研究引向歧途。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初始条件的显着差异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能够实现赶超式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6年06期)
麦拉苏,乌日陶克套胡[8](2015)在《经济体制转轨以来蒙古国畜牧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原畜牧业是蒙古国传统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体制转轨以来,蒙古国草原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牲畜头数不断增加,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然而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最求"人-牲畜-牧草"和谐发展的传统畜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牧民市场主体地位弱等困境。本文认为,坚持游牧生产方式,完善牧区市场化服务体系,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是传统畜牧业走出困境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刘洋[9](2014)在《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转轨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前苏东国家的剧变后,这些国家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市场化转轨道路,由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转轨绩效。对此,一些学者坚持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采取渐进式转轨的国家,因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转轨方式和政策,从而实现了转轨过程中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受“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前苏东地区的转轨国家,则多数采取了“休克疗法”的激进转轨方案,从而造成了这些国家在转轨伊始严重的经济衰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经济转轨的不同初始条件是引致这些国家在未来的转轨过程中具体模式和路径差异的根本原因。然而,由于“激进”或“渐进”的转轨方式所形成的经济绩效差异更直观地被中国遥遥领先的经济增速所表现出来,这使得“转轨方式决定论”的观点一度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进一步地,作为对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的“中国模式”也被认为是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经济转轨的最优模式和路径。尽管如此,看似盖棺定论的研究“共识”实则是基于市场化转轨以来不同国家绩效差异的表象而对经济转轨过程的一种经验论认识。它忽略了同样作为一种制度变迁过程的,经济体制转轨的初始条件,从而割裂了转轨国家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组织与制度的演化过程。随着转轨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基于“转轨方式决定论”思维进路的“激进”与“渐进”的两分法已经不足以独立地解释经济转轨问题的全部。而基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视角尽管能够结合中国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的现实场景而对渐进式的转轨过程进行较为直观的解释,但作为经济转轨的特殊性个案,“中国模式”则无法对其它转轨国家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框架。本文以转轨经济学为选题语境,综合运用转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比较体制研究等相关经济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在对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的历史主义的制度分析基础上,主要就这些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不同模式展开比较研究。为了突破以往类似的许多研究中对相关问题形成的错误的思维定势,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对不同转轨国家从计划体制的形成到现今在后危机时代的制度改革进行了大跨度的历史回顾。其中包含了对这些国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差异性所进行的考察;市场化转轨初期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转轨政策的比较;市场化转轨与全球化接轨互动过程中的战略选择和后危机时代持续改革与转型发展的探讨;对转轨国家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的形成与演化的重新认识,并基于长期、动态的视角对转轨绩效进行的客观评判;以及对转轨经济的政府职能转型、腐败治理和政治发展等问题的关注。笔者希望借助对上述问题的分析,通过“转轨——接轨”与“转轨——发展”的双重视角,系统阐释转轨国家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中转轨模式的差异性及其动态演化过程,进而更全面、清晰地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转轨国家在经济改革、转轨与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模式和路径。笔者坚信,本文的分析将在不断丰富转轨经济问题研究的同时,也对转轨国家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全文一共分为七章,每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通过对前苏东国家与中国自转轨以来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来引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其次,是对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最后,就本文的选题语境、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是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部分。由于本文对经济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基于一个历史主义的制度分析框架,所以,笔者围绕经济学研究中不同学派和代表性学者对制度问题的分析或制度理论展开概括性地回顾。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有关经济体制转轨研究的主要国内外文献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梳理,进而为后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主要对转轨前的这些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计划体制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围绕对不同计划体制及其改革过程的分析,指出这些国家经济转轨初始条件的差异所在,并以此为研究出发点,进一步挖掘转轨国家从“计划”到“市场”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与转轨路径选择背后深层的制度因素。第四章围绕经济转轨的驱动机制、遗传与选择机制,以及市场化转轨初期不同国家采取的具体转轨方式和政策来综合比较经济体制转轨的不同模式。笔者根据前苏东国家与中国在市场化过程中不同的转轨方案与制度安排,结合当时转轨经济的具体情况,对激进式转轨的“休克疗法”,以及以“双轨制”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与“中国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第五章以“转轨——接轨”为研究视角,一方面,详细介绍市场化转轨与全球化接轨互动过程中转轨经济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并进一步阐释不同的市场化转轨模式对这些国家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全球后危机时代的大背景,在具体介绍转轨国家应对和处理全球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同时,深入剖析这些国家在市场化改革、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第六章以“转轨——发展”为研究视角,基于对转轨国家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的动态演化分析,以及市场化以来这些国家长期转轨绩效的客观评价,深入探讨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路径对转轨经济长期增长的具体影响。此外,笔者对转轨国家的政府职能转型、腐败治理、市场化与政治发展等议题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进而寻求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与其未来发展和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与评述。笔者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详细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基本观点,并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以及有关转轨经济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共识或一般性的政策建议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最后是对本文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与不足之处的总结和归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11-01)
周蕾,杨山,臧磊[10](2014)在《经济体制转轨下的无锡市城乡地域结构演变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地域结构与经济体制响应关系研究,是从体制变革出发剖析中国城乡地域空间演变规律的重要视角。对比1978-2010年长叁角地区无锡市城乡地域结构演变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进程,发现二者变化阶段具有一致性,城—郊—乡地域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地域结构演变,响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通过选取经济体制核心要素(固定资产投资所有制结构)为体制变量、地域结构要素(城乡地域范围)为空间变量,建立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IRF),刻画城乡地域空间对体制变量的响应状态,并利用方差分解函数(VD)进一步分析体制变量对城乡地域结构演变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城乡地域结构中,城乡过渡地域对体制变量的响应强度最高;2城乡地域各个空间对私有经济投资变化均表现出响应强度相对较大、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城市建成区扩展对国有经济投资变化响应迅速,并呈负响应关系,而乡村建设用地增加主要响应集体经济投资变化;3在体制影响下,城市建成区和乡村自身发展状态的惯性对其演变依然长期起着重要作用,而城乡过渡地域的自身发展状态惯性在经济体制转轨影响下很快失去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4年08期)
经济体制转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沿海发达城市和地区优先试点的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全方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数次转轨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经济发展曾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应继续深入进行经济体制的再次转轨,以期实现经济体制与生产力水平在21世纪的高度融合,实现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主体微观主导有机结合的协调发展,进而达到21世纪下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螺旋上升态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体制转轨论文参考文献
[1].林源,马金华.70年: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税制改革的演变路径[J].财政监督.2019
[2].陈梦溪.浅析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历程及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
[3].张萌.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7
[4].肖炎舜.处理好财政政策调控与经济体制转轨之间关系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7
[5].汤吉军.经济体制转轨、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
[6].肖炎舜.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财政政策调控[J].财政研究.2017
[7].刘洋.经济体制与转轨模式:对转轨经济的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6
[8].麦拉苏,乌日陶克套胡.经济体制转轨以来蒙古国畜牧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9].刘洋.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0].周蕾,杨山,臧磊.经济体制转轨下的无锡市城乡地域结构演变响应[J].地理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