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程序升温还原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程序,催化剂,还原法,负载,官能团,形态,金属。
程序升温还原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彬[1](2011)在《程序升温还原法和程序升温脱附法表征全Pd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的新型储氧材料具有高的储氧量和大的比表面积,显示出良好的抗高温老化性能。将新型的储氧材料作为载体添加到Pd/Al2O3催化剂中,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和程序升温脱附法(TPD)对催化剂Pd/Al2O3、Pd/OSZ及Pd/Al2O3+OSZ性能进行表征,表明储氧材料的添加,影响了Pd的氧化还原性能和氧脱附性能,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本文来源于《贵金属》期刊2011年01期)
钱东,陈启元,尹周澜[2](2004)在《程序升温还原法表征负载贵金属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考察了PdO/Al_2O_3、PdO/Al_2O_3(含QYZH)、PdO/Si02-A1203、PtO.yAl20.J、PtO_2-Re_2O_7/Al_2O_3、PdO-PtO_2/Al_2O_3等催化剂活性组分之间以及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问的相互作用。发现催化剂经NaOH水溶液浸渍或添加了助剂QYZH能增强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证明了PtO_2/Al_2O_3催化剂中载体表面存在着强弱不同的Pt离子吸附中心(低温吸附中心和高温吸附中心),而且双金属催化剂中双金属组分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期刊2004-08-01)
李文,于惠梅,陈皓侃,李保庆[3](2003)在《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氧化对煤中硫形态及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了叁种不同硫含量的煤被空气和HNO3氧化后含硫气体的逸出规律。结果表明,空气和HNO3氧化后,尽管煤中有机硫总量变化不大,但煤中H2S的释放量有所下降,而COS和SO2的生成量明显增加,这说明氧化作用使得煤中弱的有机硫变成S=O和 SO2结构。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发现CS2的生成与FeS密切相关,同时对HNO3氧化后的煤来说,CS2的生成主要以气相中H2S和COS的反应为主。空气氧化后煤中CS2的生成量与原煤的差不多,但HNO3氧化后煤中释放出的CS2有所下降。提出通过(COS+SO2)/H2S的比值来研究煤及其中硫被氧化的程度,并对比了不同煤种及氧化后样品的气相含硫化合物发现:随变质程度的提高和煤中噻吩硫含量的增加,煤被氧化的程度下降。对同一煤种而言,HNO3的氧化程度要高于空气氧化的。(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张明慧,李伟,关乃佳,陶克毅[4](2001)在《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环己醇脱氢催化剂的还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程序升温还原技术 (TPR)研究了由不同组成、不同制备方法、不同前处理条件以及加入不同助剂的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新型催化剂的还原性 ,并与催化反应活性和稳定性相关联 .结果表明 ,采用适当还原条件可显着提高催化剂活性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1期)
韩森[5](2000)在《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对双金属催化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纯金属氧化物具有特定的还原温度 ,但双金属 (或多金属 )氧化物由于金属之间相互作用 ,第二种金属的加入改变第一种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所以显示出TPR图就不同于一种纯属氧化物的TPR图 ,本文以Cu -Ni催化剂为模型 ,利用TPR技术指出双金属原子之间结合与组成有关。(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00年04期)
吴幼青,胡旭东,高晋生[6](1996)在《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煤中形态硫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煤中形态硫具有不同化学稳定性的原理,以若干模型化合物作对照,用程序升温还原法考察了6种煤样H_2S析出速度与加热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硫其H_2S析出速度达到最大时的特征温度有所不同,如黄铁矿为550℃,半胱氨酸为230℃,硫化橡胶为425℃和聚苯硫醚为615℃等。不同煤样由于形态硫分布各异,故H_2S析出速度曲线的形状互有区别,但峰的位置有共性。此法对定性和定量测定煤中的形态硫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B.B.Majchrowicz,李晓东[7](1990)在《用程序升温还原法表征煤中的有机硫官能团》一文中研究指出煤中的硫分为无机硫和有机硫。无机硫包括二硫化物和硫酸盐,系嵌入于煤中,而有机硫是由化学键联结于煤的有机基质上。煤中不同种类的硫化物可以用标准方法定量测定。硫酸盐以硫酸钙、硫酸铁和硫酸钡的形式存在,但其量微不足道。无机硫几乎都是立方晶格的黄铁矿或斜方晶格的白铁矿。有机硫则可能以下列官能团之一的形式存在,即二硫化物、硫醇、(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1990年01期)
马福泰,楼辉[8](1984)在《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还原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用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等方法对负载型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对已制备好的催化剂进行研究,而无法了解催化剂在还原活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事实上,这些变化对催化剂的性能关系很大. 在程序升温脱附(TP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程序升温还原(TPR)则可以提供(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1984年01期)
程序升温还原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考察了PdO/Al_2O_3、PdO/Al_2O_3(含QYZH)、PdO/Si02-A1203、PtO.yAl20.J、PtO_2-Re_2O_7/Al_2O_3、PdO-PtO_2/Al_2O_3等催化剂活性组分之间以及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问的相互作用。发现催化剂经NaOH水溶液浸渍或添加了助剂QYZH能增强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证明了PtO_2/Al_2O_3催化剂中载体表面存在着强弱不同的Pt离子吸附中心(低温吸附中心和高温吸附中心),而且双金属催化剂中双金属组分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程序升温还原法论文参考文献
[1].赵彬.程序升温还原法和程序升温脱附法表征全Pd催化剂[J].贵金属.2011
[2].钱东,陈启元,尹周澜.程序升温还原法表征负载贵金属催化剂[C].200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2004
[3].李文,于惠梅,陈皓侃,李保庆.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氧化对煤中硫形态及结构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03
[4].张明慧,李伟,关乃佳,陶克毅.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环己醇脱氢催化剂的还原性[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5].韩森.用程序升温还原法对双金属催化剂性能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
[6].吴幼青,胡旭东,高晋生.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煤中形态硫的分布[J].燃料化学学报.1996
[7].B.B.Majchrowicz,李晓东.用程序升温还原法表征煤中的有机硫官能团[J].煤炭转化.1990
[8].马福泰,楼辉.程序升温还原法研究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还原过程[J].催化学报.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