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潮延续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黑潮,通量,矢量,不平衡,方法,论文,POC。
黑潮延续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宁[1](2017)在《黑潮延续体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真光层颗粒有机碳(P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的输出通量反映了海区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因此常被用于评估海洋固碳能力。西北太平洋海域作为一个人为CO2重要的汇,吸引着众多海洋研究者的目光。但是针对碳通量的研究大多在其北方的黑潮-亲潮混合区中进行,其在南方的黑潮延续体区却鲜有人为之。黑潮延续体区中终年存在大量的中尺度行为,而中尺度行为,无论是气旋涡还是反气旋涡,都可能改变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所以黑潮延续体区可能有较大的碳吸收潜力。本文使用234Th/238U不平衡法,对黑潮延续体内不同区域的真光层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进行研究,探讨其控制因素,为更准确的评估西北太平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做出数据支持。在2015年4月期间,对30°N至40°N,140°E至160°E内的黑潮延续体中的总态234Th、颗粒态234Th、颗粒有机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根据温度、盐度、海表面高度等基础参数,将采样区域划分为两类:反气旋涡区与一般大洋区。两个区域内所有站位,在真光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234Th亏损,且最大亏损均发生在表层,并在约100m深处达到234Th/238U平衡,234Th/238U活度比值范围为0.57 ± 0.02至1.15 ± 0.04。总体来说,反气旋涡区的234Th亏损程度大于一般大洋区,叶绿素与颗粒有机碳浓度同样如此,这也暗示了两个区域内的234Th亏损均由生物颗粒所致。黑潮延续体区中234Th输出通量分布与水体234Th亏损分布一致。反气旋涡区234Th输出通量平均为1470 ± 120 dpm m-2 d-1,高出黑潮延续体内一般大洋区234Th输出通量467 ± 380 dpm m-2 d-1叁倍多。而在使用POC/234Th比值将234Th输出通量转化为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后,发现反气旋涡区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8.4 ±3.5 mmolC m-2 d-1,高于一般大洋区(4.5 ± 0.7 mmolC m-2 d-1)。在一般大洋区,不同站位因混合作用的强弱,也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混合作用较弱的站位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高出混合作用强的站位近一倍。对比世界其他海区,黑潮延续体区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相对较高。对不同区域内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与颗粒有机碳储量进行线性分析,讨论二者关系。结果发现,在反气旋涡区和一般大洋区中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与颗粒有机碳储量都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8-01)
徐龙[2](2003)在《日本以南黑潮与黑潮延续体叁维流场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用美国海军GDEM全球气候月平均温盐资料,空间分辨率为0.5°×0.5°,应用P矢量方法对日本以南黑潮和黑潮延续体叁维流场进行了诊断计算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该海域(25°N~40°N,134°E~178°E)流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黑潮路径的弯曲情况。研究表明,该研究海域的流场特征,包括流轴、流幅、流速、流量等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本文选用的P矢量方法是基于β螺旋方法和热成风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动力诊断方法,将P矢量方法用于本文研究海域(日本以南黑潮和黑潮延续体)得到较好的叁维流场诊断结果。这表明了基于β螺旋方法和热成风关系建立起来的P矢量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在大洋海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并能得到较好的诊断结果。 日本以南黑潮弯曲路径呈一“V”字型,黑潮延续体西段的大弯曲路径呈现一“M”字型,即“两峰一谷”的弯曲形态,两峰分别位于144°E和150°E,且弯曲程度和弯曲位置都呈现较明显的季节变化。黑潮延续体东段分为南北两支,北强南弱,分支点的位置亦随季节变化。另外流幅的宽度也存在着夏宽冬窄的季节变化规律。 黑潮最大流速主轴在日本以南海域,春、夏、秋季路径与年平均路径基本一致,冬季流轴偏离海岸,位于叁季的外侧。黑潮延续体最大流速主轴在西段的第一个峰处,冬季的峰值点比其它各季向东移了一个经度;第二个峰处,则以夏季弯曲最为平缓,且在155°E附近有一个向南的小弯曲路径。在东段夏季流轴波动幅度最大,秋季流轴最为平直。 黑潮表层流速最大值同样存在着季节性变化特征:日本以南黑潮表层流速最大值由12月份的71.6cm/s(最大值)变化到5月份的55.4cm/s(最小值),极值均出现在纪伊半岛以南海域。黑潮延续体的表层流速最大值则由6月份的61.5cm/s(最大值)变化到3月份的48.1cm/s(最小值),极值则出现在黑潮延续体西段大弯曲路径的第一个峰处。当深度增加时,各层的极值均相应减小,且出现极值的月份和位置均有所变化。 本文共选取了136“E、140“E、152oE和170“E四个经向断面来研究黑潮流速、流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穿过这四个断面的流量均呈现夏大冬小的季节变化趋势,其中140“E和170“E两个断面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黑潮延续体另一显着特征是主轴南北两侧的多涡结构。总体而言,涡旋在春季较弱,夏季最强,秋末冬初较强,随后又逐渐变弱。其中比较明显的涡旋包括中心位置分别位于34oN,164oE和33“N,176“E附近的两个气旋涡和中心位置在33ON,175OE和32oN,162.5OE的两个反气旋涡。本文认为涡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与黑潮路径的弯曲程度以及主轴流速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从叁维流场图可以看出,黑潮的强度随深度明显地减弱。200m层的流场特征与表层基本一致,且存在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当深度增至soom甚至1000m时,黑潮的流轴己经无法辨认。(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3-05-01)
黑潮延续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用美国海军GDEM全球气候月平均温盐资料,空间分辨率为0.5°×0.5°,应用P矢量方法对日本以南黑潮和黑潮延续体叁维流场进行了诊断计算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该海域(25°N~40°N,134°E~178°E)流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黑潮路径的弯曲情况。研究表明,该研究海域的流场特征,包括流轴、流幅、流速、流量等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本文选用的P矢量方法是基于β螺旋方法和热成风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动力诊断方法,将P矢量方法用于本文研究海域(日本以南黑潮和黑潮延续体)得到较好的叁维流场诊断结果。这表明了基于β螺旋方法和热成风关系建立起来的P矢量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在大洋海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并能得到较好的诊断结果。 日本以南黑潮弯曲路径呈一“V”字型,黑潮延续体西段的大弯曲路径呈现一“M”字型,即“两峰一谷”的弯曲形态,两峰分别位于144°E和150°E,且弯曲程度和弯曲位置都呈现较明显的季节变化。黑潮延续体东段分为南北两支,北强南弱,分支点的位置亦随季节变化。另外流幅的宽度也存在着夏宽冬窄的季节变化规律。 黑潮最大流速主轴在日本以南海域,春、夏、秋季路径与年平均路径基本一致,冬季流轴偏离海岸,位于叁季的外侧。黑潮延续体最大流速主轴在西段的第一个峰处,冬季的峰值点比其它各季向东移了一个经度;第二个峰处,则以夏季弯曲最为平缓,且在155°E附近有一个向南的小弯曲路径。在东段夏季流轴波动幅度最大,秋季流轴最为平直。 黑潮表层流速最大值同样存在着季节性变化特征:日本以南黑潮表层流速最大值由12月份的71.6cm/s(最大值)变化到5月份的55.4cm/s(最小值),极值均出现在纪伊半岛以南海域。黑潮延续体的表层流速最大值则由6月份的61.5cm/s(最大值)变化到3月份的48.1cm/s(最小值),极值则出现在黑潮延续体西段大弯曲路径的第一个峰处。当深度增加时,各层的极值均相应减小,且出现极值的月份和位置均有所变化。 本文共选取了136“E、140“E、152oE和170“E四个经向断面来研究黑潮流速、流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穿过这四个断面的流量均呈现夏大冬小的季节变化趋势,其中140“E和170“E两个断面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黑潮延续体另一显着特征是主轴南北两侧的多涡结构。总体而言,涡旋在春季较弱,夏季最强,秋末冬初较强,随后又逐渐变弱。其中比较明显的涡旋包括中心位置分别位于34oN,164oE和33“N,176“E附近的两个气旋涡和中心位置在33ON,175OE和32oN,162.5OE的两个反气旋涡。本文认为涡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与黑潮路径的弯曲程度以及主轴流速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从叁维流场图可以看出,黑潮的强度随深度明显地减弱。200m层的流场特征与表层基本一致,且存在相似的季节变化规律;当深度增至soom甚至1000m时,黑潮的流轴己经无法辨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潮延续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宁.黑潮延续体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D].厦门大学.2017
[2].徐龙.日本以南黑潮与黑潮延续体叁维流场的季节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