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佳: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及其关系论文

霍雨佳: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及其关系论文

主持人语:

中国逻辑学会会长 邹崇理 研究员

批判性思维是当今思维教学科研的一个热门话题。《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及其关系》一文在比较既有的两个批判性思维8要素理论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第九个要素“感受”,构成了一个新的批判性思维要素理论。而且按论证系统的不同,论证了不同系统的要素构成,以及“感受”要素在其中的作用。该文颇具新意。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石,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浅谈批判性思维在高校汉语类通识课中的培养方式》一文总结了通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采用批判性阅读、即兴口语演讲、无领导小组讨论,以及自主策划组织课堂教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该文值得一读。

摘要:批判性思维包括事实、观点、感受、理由、证据、假设、条件、概念和问题等9个要素,其中“观点”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动力。同时,探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事实、观点、理由、证据、假设、条件、概念和问题等要素可以组成论证系统、创新系统和决策系统等3个思维系统来共同完成批判性思维的功能;感受对论证、创新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9要素理论;要素;论证;创新;决策

要了解人体是怎样运转和工作的,就必须对人体的构造有一个了解,比如我们了解到人体是由大脑、心脏、肺、胃和肾脏等器官所组成的。同样,如果要理解批判性思维的运作过程,我们也必须对批判性思维的构成有一个了解和认识,即批判性思维到底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同时,在认识批判性思维要素的基础上,还应该搞清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就像在知道人体的各个器官后,我们还应该知道人体的各个器官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所以,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及其关系就是本文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当然,光营造氛围还是不够的,利丰雅高同时也在用“智慧”用人留人:1.提供广阔的平台,给予员工充足的信任。相信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地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放手让员工完成自己的工作,建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双向信任;2.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和培养机制。员工培训有利于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凝聚力。外部营造氛围,内部完善体系,由内而外落到实处。

一、批判性思维的要素理论

美国批判性思维学会会长理查德·保罗教授最早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8要素理论,认为批判性思维由观点、目标、问题、信息、概念、假设、结果和结论这8个元素所组成[1]。其中,“信息”是指事实、数据和经验。保罗的8要素理论为分析和认识批判性思维提供了一个结构框架,但是其理论却存在3个问题:第一, 观点和结论两个要素之间有重复,所谓的“结论”就是有证据或理论支持的观点,所以结论本质上就是“观点”,观点和结论其实是同一个要素。第二,目标、结果和概念这3个要素之间有归属关系,“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概括,或是一种抽象的观点,如公平、进化、效率等都是常用的一些概念。“目标”是个体期望达到的状态,“结果”是事物实际所达到的状态,目标和结果是我们理解事物时常用的视角和框架,比如我们常说:“我的目标是考上大学”或“考试结果很不理想”,可见目标和结果本质上也是概念。第三,“信息”这个要素过于概括,信息可以包含事实、数据和经验等诸多内容,所以为了使思维的要素划分更加细致和清晰,有必要把信息这个要素中所包含的内容进一步细化。

针对上述问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诺希克教授提出了一个改进后的批判性思维的8要素理论,认为批判性思维由观点、事实、问题、证据、理由、概念、假设、条件这8个要素所组成[2]。可以看出,这个理论新增加了事实、证据、理由和条件这4个要素。其中,“条件”是指对事物具有一定影响的因素。条件会制约个体的决策过程,在不同条件下,个体决策的结果可能不同。诺希克的理论去掉了重复的要素,合并了有归属关系的要素,并且进一步细化了保罗理论中的信息要素,把信息要素划分为事实和证据两个要素,同时还新提出了理由和条件这两个要素,这种划分不仅使批判性思维的结构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利于对各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和比较。

二、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构成

在对已有批判性思维要素理论进行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9要素理论,认为批判性思维由观点、事实、问题、证据、理由、概念、假设、条件和感受这9个要素所组成。可以看出,我们在诺希克的8要素理论中又新增加了感受这个要素,其在任何已有的批判性思维要素理论中都是没有的。

选择1:某个游戏,有10%的概率会赢得95元,有90%的概率会损失5元,你会玩这个游戏吗?

“感受”是指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主观体验。感受与情绪不同,是一个比情绪包含范围更广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感受一般包括生理感受和情绪感受。以往认为情感与思维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情感会对思维过程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阻碍,因此个体在思维过程中应该竭力把情感阻挡在思维过程之外,那么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要把感受作为思维的要素之一呢?其理论依据何在呢?将感受纳入思维要素之中是以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对思维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的。

在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达玛西奥教授通过多年来对人类感受和思维的研究发现,思维离不开感受,感受是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他的实验中最著名的案例是:一个叫艾利奥特的股票经纪人,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智力极高,能完成很多高度抽象的计算和推理问题,而且是你所能见到的最冷静和最不情绪化的一个人,他能以超然世外的态度来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悲剧经历。但是,当实验人员和他确定下一次见面的时间时,却出现了问题,他会在两个可供选择的日期上反复地思考,不厌其烦地列举选择或不选择某个日期的各种理由,其实这两个日期间隔很近,只相差几天。一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没有能做出最后的选择,很显然,他丧失了做出决策的能力。一个如此理性的人,为什么却无法完成如此简单的任务呢?实验人员发现艾利奥特在智力测验、注意和记忆能力测验、执行控制任务和人格测试等方面都表现正常,但是当实验人员给他看一些包含地震过后坍塌的房屋、失火的房屋、交通事故中鲜血淋淋的伤者,以及洪水中快要淹死的伤者等内容的图片时,他却没有任何情绪体验和反应,无论是积极的情绪感受还是消极的情绪感受都没有。很显然,感受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他的决策能力。无法做出决策,推理和判断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感受是思维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水很深,差不多没到乔瞧胸口,好在她会水,并不如何害怕。乔瞧走了几十步,腿脚就不那么麻了。几个踩藕人见了,都感吃惊,一黑脸男子说:“乔大小姐,你怎么来踩藕?使不得!快上去!你要吃藕,我送你几斤就是。”

在心理学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卡鲁索和萨洛维最早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并提出了“情绪即信息”的观点。他们认为情绪感受当中包含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思维来说至关重要,情绪非但不会阻碍理性思维,反而有利于理性思维的形成[4]。试图忽视和隐藏自己的情绪,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没有思维,比如头脑一片空白的时候,但不可能没有感受(头脑空白本身就是一种感受)。思维和感受是密不可分的,不存在没有感受的思维过程,一味地要把感受排除出思维过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我们应该主动接受情绪,并将其融入到决策和思维过程之中。

在行为科学方面,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提出了人类思维的双系统加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由快速的自动加工系统1和需要付出认知资源和努力的相对缓慢的加工系统2组成,系统1是人与生俱来并通过进化而形成的,个体可以控制系统2的加工过程,但不可能关闭和控制系统1的加工过程,因为系统1的运行是自动的和无意识的,有时候个体甚至都无法感知到其在工作[5]68-69。系统1和系统2之间是密切合作的关系,系统1会自动产生很多印象、直觉和感受,并自动提取很多信息,系统2则会利用这些感受和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在大部分情况下,系统2利用这些感受和信息做出的判断和决策都是正确的,但是有时候也会犯一些严重的系统性错误,比如当我们判断哪种交通工具最容易出事故时,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飞机失事的场景和新闻报道,在提取这些信息时,我们会感到很容易和轻松,而且这些信息也很生动,所以这种轻松感和生动感使我们认为飞机更容易出事故,但是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可见,我们的基本认知过程是以感受作为其基础的,把感受排除在思维之外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把感受作为思维的要素,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探究感受的类型及其对观点的影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对思维过程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从以上3个方面看,将感受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感受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但这里要指出把感受分为好的感受和坏的感受是不正确的。我们通常认为快乐和幸福是好的感受,悲伤和愤怒是坏的感受,不好的感受会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和排斥。于是,我们常常听到“希望你永远快乐,没有忧伤;希望你万事如意,没有烦恼”等祝福语。其实,各种感受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别的,这种差异完全是我们对感受的错误理解和判断所致。比如,我们都认为快乐是一种好的情绪感受,大家都想天天快乐地生活,但卡尼曼却指出当人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和决策[5]93-94。大家可以想一想,当你心情大好去逛街的时候,是不是常常会买很多东西,但回到家冷静下来才发现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没有用的,当时只是一时兴起才买了回来。同样,悲伤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感受,但是梅耶尔和萨洛维等人指出当人处于悲伤状态时,是最谨慎和细心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在悲伤情绪状态下个体在从事计算和核对账目等任务时更不容易出错[6]。可见,负性情绪对于我们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另外,每种感受都具有不同的强度水平,比如愤怒可以按从强到弱的水平划分为狂怒、暴怒、大怒、生气等不同强度,这种感受强度的差异会对判断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卡尼曼将这个过程称为强度匹配(intensity match)。强度匹配就是指个体在判断时会将两个属性按强度进行匹配[5]323,比如当被问到你会为拯救濒临灭绝的海鸟捐多少钱的时候,可能首先就会唤起你对海鸟的喜爱程度,并将其与所捐的钱数进行一个匹配,你对海鸟越喜爱,所捐的钱自然也就越多。

2.3.1 准噶尔乌头中乌头碱和脱氧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本课题组前期已对乌头碱和脱氧乌头碱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15]。

观点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对于观点的含义,可以从哲学和心理学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在哲学中,观点就是个体头脑中的主观认识,是与客观事实相对的一个范畴。这也是我们将事实和观点作为批判性思维基本要素的哲学基础。在心理学中,观点被认为是联想记忆网状结构中的结点,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其表达方式也非常多样,可以是名词、形容词或者动词。这些结点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结构。联结的类型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因果关系的联结(病毒→发炎),属性关系的联结(香蕉→黄色),类关系的联结(西红柿→蔬菜)。思维活动在激发起一个观点的同时,也会激发起与这个观点相联系的其他观点,而其他观点又会唤起更多的观点,这个激活的过程会一直扩散下去,这就是心理学中的激活扩散模型,它是以大脑的神经网络联结为生物基础的[7]。在批判性思维视角下,任何观点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比如,我们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这个定理只有在欧式几何空间中才成立。如果要是在非欧式几何空间中,三角形的内角和就不一定是180度了。所以,当我们接受一个观点的时候,应该清楚这个观点成立的前提条件,而不是把其当作无条件的永恒真理。

利用品管方法的目标值设定公式,对我院收治的规律透析的90例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进行目标设定。设定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渗血发生率为3.86,设定理由:拟定圈能力为60,按品管圈方法给出的公式计算出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9.65-(9.65×60)=3.86[4]。

证据是用来支持观点的材料,其表征形式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文字、图片、图像或视频等形式,其中可以用数字表示的证据就是数据。感受是不可以作为证据的,比如在法庭上你说被告威胁过你,那么你就必须拿出被告威胁你的证据,比如恐吓信或威胁你的视频资料等,如果你只是感到被告会威胁你,那么这并不能作为证据,因为这只是你的个人感受,所以法官很可能也不会接受你被威胁的观点。证据可以分为例证、观察、测量和实验等不同类型。例证就是一些事例和轶事,这些例子和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你从报纸、杂志或其他人那里获得的。例证由于是一个个孤立的案例,所以其代表性不高,事实上你可以为任何一个观点找到相应的例子。观察证据是指通过观察所得到的材料,观察得到的信息较为真实,但是也容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测量证据是指使用一定的测量工具所获得的数据,其信息的质量直接依赖于测量工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比如心理学中的智力测验。实验证据是指在控制某些条件下所收集到的数据,因为实验设计的程序和要求较为严格,所以实验证据的信度和效度也相对较高。

事实:1万元没有了

假设是指保证观点成立的隐含前提,比如你和同事约好下午5点见面,但是到点后他没有来,你这时候想:“他今天可能要晚来一会。”这个判断就隐含了一个前提假设:他今天一定回来,如果没有这个假设,那么你前面那个判断就没有意义了。任何一个论证当中都含有前提假设,但是前提假设都是隐藏在论证过程中的,一般不会清楚地表现出来,所以这就需要把论证中隐含的前提假设显现化,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和检查。

①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离不开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针对生态问题范围广、难度大、所需经费多的现实,虽然佛罗里达州政府全力支持水资源管理局为环境修复所做的各项努力,但两者的力量仍远远不够,联邦政府的支持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观点1:损失了1万元(以损失为概念框架)

三、批判性思维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明确了批判性思维是由事实、观点、感受、理由、证据、假设、条件、概念和问题这9个要素构成的以后,还要对其组成的功能系统有一个认识。就像在认识了人体的各器官之后,我们还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系统一样,比如:口腔、食道、胃、肠和肝脏等器官组成了消化系统,共同负责人体的消化功能。人体由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等诸多功能系统组成,与之相类似,思维按其功能也可以划分为论证系统、创新系统和决策系统等3个系统,每个系统都由不同的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所组成。

论证系统就是承担对核心观点进行论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问题、观点、前提假设和证据4个要素。比如心理的生理机制问题,就可以用论证系统的四要素来表示:

问题:产生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观点:大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动态光散射技术(DLS)及透射电镜(TEM)测定结果显示,阳离子脂质体与siRNA可以形成球形纳米颗粒,大小均匀,阳离子脂质体质量:siRNA质量=5:1比例的纳米脂质体粒径在(152.69±59.47)nm,见图7,8。

前提假设:人的心理现象是存在的;人的身体也是存在的;人的心理和人的身体是有关系的

证据:脑损伤病人的案例

感受也会对论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只是当心脏变得太热的时候帮它冷却下来的一个散热器。他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就是他的个人感受,他感到当自己变得兴奋、生气或恐惧时,他的心脏会跳得很快,而他的大脑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因此他认为是心脏引起了人的心理反应。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但是也难以抵御强烈的个人感受对自己判断和论证的影响。个人感受虽然是一种真实的个人体验,但是其并不能作为支持论证的有效依据。那么,感受与逻辑之间产生冲突时,人们是会遵守逻辑原则,还是会被个人感受所支配呢?下面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Linda,31岁,单身,一位聪明和率性的独立女性,大学主修哲学专业。在学生时代,她就对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比较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

通过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数据统一格式、统一基准并空间化,导入到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中,导入完成后分布式文件系统自动触发档案内容提取流程,将办公文档、pdf、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内容提取出来,按照特定的约束方式存到HBase构建的内容库中,同时将结构化数据发布到GIS服务集群中,供数据管理层提取和访问[3]。

下面两种情况哪种可能性更大?

λ1(q)是单重的,且满足比较定理:若q1(x)≥q2(x),则λj(q1)≥λj(q2)(j=1,2,3,…);若q1(x)≢q2(x),则λj(q1)>λj(q2)。特别地,当q(x)=0,记λ1(0)=λ1对应的特征函数记作φ1>0。现考虑椭圆方程

1.Linda是银行出纳

2.Linda是银行出纳,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女权运动

大部分受试者都认为“Linda是银行出纳,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女权运动”比“Linda是银行出纳”的可能性要大。这就犯了逻辑学中的“合取谬误”,即认为两个事件(在本题中即为银行出纳和参加女权运动)联合出现的概率比只出现其中一个事件(银行出纳)的概率要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个体在进行判断时,认为题中的描述与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很相似,这种相似感直接决定了个体最后的判断。这也表明当感受与逻辑之间产生冲突时,大部分人都会被个人感受所支配,而弃守逻辑原则。

创新系统主要负责产生与已有观点相竞争的新观点,其主要包括事实、概念和观点3个要素。概念为观点的形成提供了框架,同一事实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下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比如当一个年轻人拿着1万元做生意,1年后血本无归,不同的人对这件事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他是败家子,一下子损失了这么多钱,但是也有的人认为,这是年轻人学习经商必须交的学费而已。

以补肾强腰、活血化淤、舒经通络、理筋整复为治则,采用红花、地龙、全蝎、五加皮、毛姜、独活、乳香等纯中药组方 (国家发明专利号:ZL 01 1 15142.0)内服,同时结合中医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累计治疗患者达1860人,总有效率99.8%。本法具有治愈率高、恢复快、复发率低、简便易行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问题就是需要解答的题目,生活中我们常把问题看作是一种疑问,但是“疑”和“问”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疑”是一种感受,而“问”是一种技能,能够提出高质量和创新的问题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并且需要以大量的知识储备为基础。批判性思维需要质疑[8],而质疑的本质不是“疑”,而是能提出恰当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和回答。中国学生普遍不善于提问,很多人认为这是缺少质疑的精神和氛围所致。其实,这是对质疑本质的误解,质疑不仅仅是一种感受[9],更重要的是一种提出问题的技能。而技能是需要系统的练习和反馈才可以习得的,中国学生缺少提问技能的训练才是导致其不善于提问的真正原因。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动力,当你停止提问的时候,你也就停止了批判性思维。

理由是做出决策的基础,即你接受一个观点或做出一个行动的依据。理由、原因和借口之间是有差异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三者混为一谈。原因是与结果相对的一个概念,它主要用在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过程之中,比如为什么他迟到了半个小时?因为路上堵车。借口是我们为自己不想做的事或做错的事找的“理由”。那么,理由和借口到底有何区别呢?借口是你已经对一个观点做出了判断,或对一件事做出了决定,然后去寻找支持这个观点或这么做的“理由”,比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以看出,借口与理由的本质区别就是在思维程序上的差异,借口是在已经接受观点的基础之上,再寻找“理由”,可想而知这样的“理由”肯定都是支持其观点的,不会有反对其观点的“理由”。在正常的判断过程中,理由应该是在还未做出判断之前给出的,其中既包括了支持这个决定的理由,也包括了不支持这个决定的理由。

观点2:为了学习做生意,花费了1万元(以成本为概念框架)

感受对新观点的形成和产生也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让被试想一些愉快的事,使他们拥有一个好心情,那么他们对一件事的理解会更加的多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让被试想一些不愉快的事,使他们的心情变得不好的话,那么被试就很难形成新的观点了,可见感受对新观点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决策系统主要是对已有的观点和新观点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主要包括条件、观点和理由3个要素。首先,从做出决策的条件来看,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比如两个追星族准备到离他们70公里远的地方看自己偶像的演唱会,其中一个人的门票是自己买的,另一人的门票是朋友送的,如果听到天气预报称演唱会当晚会有暴风雪,那么他们谁更有可能冒着雪去呢?一般来说,买票的那个人更有可能冒雪去,而另一人可能不会去。在批判性思维中,还涉及到一种反事实思维过程。反事实思维是指在与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同的条件下,个体会如何做出决定的思维过程[10]。这种思维需要考虑与现存事实不同的情况,所以需要一定的训练才可以获得。比如在本例中,那个买了票的人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的票是朋友送我的,那么我还会冒着雪去吗?”

其次,从决策涉及的选项来看,决策就是从多个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选项的数量直接决定了最后决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犯虚假两难的逻辑错误,所谓虚假两难谬误就是指决策过程中可供选择的选项远远不止两个,但个体却误认为只有两个选项可供选择[11]。比如,星期五的下午你和女朋友约好了一起看电影,可就在快要下班时,你的老板却临时要你加班,这时你会怎么做?很多人在面对这个决策情境时,往往认为只有留下加班和看电影两种选择,其实,还有很多方案可供选择,比如你可以和老板商量,今天晚上你先和女友看电影,明天(周六)再完成工作,还有一种方案就是把电影票改签到明天晚上,你甚至还可以推荐其他人来帮你完成这个工作。

最后,从做出选择的理由来看,每个人因为所持的理由不同,最后做出的选择和决定也会不同。如果决策的对象是一个理论,那么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理由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比如,对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理论,有的人可能仅仅因为崇拜和相信弗洛伊德本人,就轻易接受了这个理论,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光环效应;也有的人可能会以该理论没有科学依据为由而拒绝接受这个理论;还有的人可能对该理论持一个更加开放的态度,认为应该等待科学方法的发展来检验这个理论。当然决策的对象也可以是问题解决的方案,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理由也会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在选择上什么大学的问题上,有人可能会选离家近一些的学校,也有人可能会选择比较出名的学校,还有人可能会为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选择一所普通的学校。

感受对个体的决策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一般都是理性的,不会让自己的感受对自己的决策过程产生影响。但是,随着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这种理性决策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12],即人们在决策时,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而是以感受为基础的, 下面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

屈哨兵:我一直主张要开开心心办教育。教育是一个永远难以满足所有人要求的事业,并且是一个投入与产出不能即时做出量化评价的事业。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和议论,那是发展和前进中的正常现象,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和态度来理解它、面对它。

选择2:若某彩票有10%的概率会赢得100元,有90%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你会花5块钱买这张彩票吗?

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其实是相同的,你面临的决策都是——是否要接受得到95元或损失5元的可能,如果人的决策是完全基于事实的,那么他们会对这两个问题给出相同的答案,但是在这个实验中,大多数人都接受第二个选项,拒绝第一个选项,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厌恶损失,所以损失比成本引起了更加强烈的负面情绪和倾向,可见个体感受会对决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在决策时,感受与理性之间产生冲突,人们是会遵守理性,还是会被个人感受所支配呢?下面的捐助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捐助实验是以Exxon-Valdez号原油泄漏事件为背景设计的,实验者给被试观看了一段视频,内容是奄奄一息的鸟类在满是泄漏原油的海面上无力地挣扎着和凄惨地哀鸣着。观看完视频后,实验者把被试分为了3组,实验者对3组被试所提的问题如下:

第1组:为了拯救2 000只鸟类,你愿意出多少钱?

“我们每个月都要跟中西药房的负责人去沟通,反馈患者排队数据变化,寻找数字变化背后的原因,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

仓虫检查的周期应根据种子贮藏期间的水分、温度和季节来定,同时还应根据仓虫习性、栖息部位和发育阶段等情况,在仓虫经常密集的部位加以补充检查。夏季每3—5天,春季5—10天检查一次。检查不是目的,而是准确掌握玉米种子贮藏期的状态和变化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确保种子安全。

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不断加大水利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与涉水高等院校、地方水利厅(局)联合建立水利科技推广地方工作站13个,认定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24处;发布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成功举办第十届国际水利先进技术(产品)推介会和首届国际水文技术推广会,搭建了水利行业科技交流与推广的国际性舞台;重点关注微润灌溉技术最新进展,推进突出领域技术的广泛应用,切实提高水利科技的行业贡献率。

第2组:为了拯救20 000只鸟类,你愿意出多少钱?

第3组:为了拯救200 000只鸟类,你愿意出多少钱?

如果被试在决策时,是基于理性的,那么第三组被试应该比第二组被试出的钱更多,因为第三组比第二组拯救的鸟类数量更多,同理,第二组被试也应该比第一组被试出的钱多。但是,实验的结果却表明,3个组的平均捐款分别为80元、78元和88元,这表明被试在做出决策时,并不是依据拯救鸟类的数量来做决定的,而是根据视频内容激发的情绪感受做出决策的。一大群鸟的羽毛浸泡在粘稠污浊的原油中,几只无助的小鸟已经被淹死并漂浮在黑色的油面上,这些可怕和极具震撼力的视频画面引发了被试强烈的情绪感受,并使被试几乎完全忽视了鸟类数量的概念。可见,当感受与理性之间产生冲突时,大部分人都会被个人感受所支配,而丧失理性。根据卡尼曼的双系统加工理论,以上决策过程与系统1的替代功能有直接关系,替代(substitute)是指系统1在激活一个问题的同时还会激活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并自动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替换为一个相对容易回答的问题。比如,在上面的捐款实验中,确定捐款数量是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而“这些被淹的鸟可怜吗?”是一个非常容易做出判断的问题,因此大多数人会把难以回答的捐款问题替换为一个容易回答的情感问题。同时,系统1还具备强度匹配(intensity match)的功能,即个体在判断时会将两个属性按强度进行匹配。在这个例子中,被试会将自己对鸟类的同情程度与捐款进行一个匹配,你越同情这些鸟类,你捐的钱就越多。

可见,感受这个要素与上述3个系统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思维的双系统加工理论,感受是由系统1自动产生的,会对论证和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喜欢跟着自己感觉走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支持自己观点和决定的依据,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有的时候,人的感受是非常不准确的。感受也会影响人的创造性思维,人在心情轻松和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产生创造性的观点,反之,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创造性。

四、结语

本文围绕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及其关系,得到以下3点结论:

首先,批判性思维包括事实、观点、感受、理由、证据、假设、条件、概念和问题等9个要素,其中观点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动力。

其次,这9个要素可以组成论证系统、创新系统和决策系统3个思维系统来共同完成批判性思维的功能,其中,论证系统主要由问题、观点、前提假设和证据4个要素构成,其功能主要是对核心观点进行论证。创新系统主要由事实、概念和观点3个要素组成,主要负责产生与已有观点相竞争的新观点。决策系统由条件、观点、理由3个要素构成,其作用是对已有的观点和新观点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和选择。

最后,感受对论证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当感受与逻辑之间产生冲突时,大部分人都会被个人感受所支配,而弃守逻辑原则。感受也会影响人的创造性思维,人在心情轻松和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产生创造性的观点,反之,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创造性。

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对思维过程和结果的检查和诊断,当病人经过医生的各项检查后,医生可能会告诉他:“你的胃出了问题,所以影响到了你的消化功能。”同样,在明确了思维的要素以及各要素所组成的系统之后,你也可以准确地知悉自己的思维过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比如,你对思维进行诊断和检查后,可以得出结论认为:“这个证据有瑕疵,所以影响到了论证(系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M].3版.侯玉波,姜佟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0.

[2] 杰拉尔德·诺希克.学会批判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M].柳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9-51.

[3]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大脑[M].殷云露,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2.

[4] CARUSO D,SALOVEY P.The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manager[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4: 9.

[5] KAHNEMAN D.Thinking fast and slow[M].London:Allen Lane,2011.

[6] MAYER J D,SALOVEY P,CARUSO D R.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ory,findings,and implications[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4,15(3):197-215.

[7] COLINS A M,LOFUS E G.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J].Psychological Review,1975,82(6):407-428.

[8] 武晓蓓.论批判性聆听[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0):10-15.

[9] 杜国平.批判性思维辨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9):1-5.

[10] 迈克尔·刘易斯.思维的发现:关于决策与判断的科学[M].钟莉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303-305.

[11] 布鲁克·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M].10版.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151-154.

[12] 赫伯特·西蒙.人类活动中的理性[M].胡怀国,冯科,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2-27.

Theelementsofcriticalthinkingandtheirrelations

HUO Yuji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critical thinking includes nine elements: facts, opinions, feelings, reasons, evidence, assumptions, conditions, concepts and questions. Among them, opinions are the core elements of critical thinking, questions are the driving force of critical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elements is discussed. Facts, opinions, reasons, evidence, assumptions, conditions, concepts and problem can form three thinking systems, namely, argumentation system, innovation system and decision-making system, to jointly accomplish the func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Fee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rgumentation, innov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and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s of critical thinking.

Keywords: critical thinking; theory of 9 elements; elements; argumentation; innovation; decision making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9)07-0016-08

收稿日期:2018-10-22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不同数感水平儿童的认知差异及干预研究”(EBA160405)

作者简介:霍雨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维科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9.07.002

本文引用格式:霍雨佳.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及其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7):16-23.

Citationformat:HUO Yujia.The elements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ir relations[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9(7):16-23.

(责任编辑张佑法)

标签:;  ;  ;  ;  ;  ;  ;  ;  ;  ;  ;  ;  ;  ;  

霍雨佳:批判性思维的要素及其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