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年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年龄,差异,蚌埠,性别,学龄儿童,地区,方差。
年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何静[1](2019)在《二语习得中年龄差异对成年人外语学习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年龄孩子学习语言的效果是不同的,年龄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很多孩子叁四岁时开始第二门语言的学习应该也是基于这种原因。研究二语习得年龄差异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影响,需要先了解二语习得的主要理论,然后详细分析儿童和成年人在二语习得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适合成年人学习外语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22期)
陈习琼[2](2019)在《曲靖市麒麟区劳动力资源地区差异及年龄结构变动——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曲靖市麒麟区"五普"和"六普"数据,沿用原定义,把15~64岁规定为劳动年龄,通过整理11个乡镇或街道劳动力资源人口规模、各年龄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综合评价劳动力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年龄结构的变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劳动力资源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社会问题及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33期)
周晟,陈健,张健,谈强,陈钢[3](2019)在《参与体育活动学龄儿童视功能的年龄与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参与体育活动儿童青少年年龄、性别与动态视敏度、静态视敏度的关系。方法 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方便抽取学龄儿童1465例参与静态视敏度和动态视敏度测量。结果 6~9岁儿童动态视敏度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1~14岁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生动态视敏度显着高于女生(t=5.147, P <0.001)。6~8岁儿童静态视敏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8~11岁呈波动式变化,11~14岁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生下降幅度较大。男生静态视敏度显着高于女生(t=3.692, P <0.001)。6~8岁儿童近视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上升,8~11岁波动较大,11~14岁近视百分比大幅上升。年龄与动态视敏度低度正相关(r=0.046, P <0.05),与静态视敏度中度负相关(r=-0.364, P <0.05),动态视敏度与静态视敏度呈中度正相关(r=0.409, P <0.05)。路径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动态视敏度、右眼视力、左眼视力和静态视敏度。结论男生视力总体优于女生;年龄与动态视敏度呈正相关。应根据年龄和性别发展差异,特别是视功能发展的敏感期,设计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法,以提升体育锻炼改善青少年视功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何苗[4](2019)在《性别、年龄在腹透各指标及中医证型中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在腹膜透析各指标中及中医证型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分组比较其性别、年龄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198例患者,男性92例,女性106例,其中医证型脾肾阳虚(32.1%)、气阴两虚(49.3%)居多,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男性在腹透肌酐、总肌酐清除率、尿素氮、血肌酐上高于女性;女性在腹透Kt/V、总Kt/V上高于男性。其中年龄小于60岁男性在血肌酐及总肌酐清除率上高于任意年龄段女性,而60岁以上男性血肌酐只高于同年龄段女性;任意年龄段女性腹透Kt/V及总Kt/V分别显着高于男性;年龄小于60岁男性血清白蛋白明显高于年龄超过60岁同性(P<0.05)。结论 60岁以下男性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总肌酐清除率均高于女性,但至60岁以后男女患者在总肌酐清除率方面无显着差异,有文献提示腹透患者的蛋白摄入量应控制在0.65 g/kg/天再加上腹透液中丢失的蛋白量,而非1.2-1.3g/Kg/天,本研究提示男性(60岁以下)更应注重适当控制蛋白摄入,以提高腹透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2期)
葛鑫,潘启红,梁正娟[5](2019)在《蚌埠地区不同年龄层次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水平的差异及防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蚌埠地区不同年龄层次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抗体水平的差异及防治策略。方法选择蚌埠地区居住时间≥6个月,年龄20~70岁人群172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基本信息、免疫史及其他人口学特征,同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VZV抗体水平,根据一周是否患有带状疱疹(HZ),分为健康组(n=142)和HZ患者(n=30),对比分析健康组和HZ患者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结果蚌埠市20~70岁人群的VZV-IgG抗体阳性率为89.53%,人口标准化后VZV-IgG抗体阳性率为91.42%。不同性别、不同户籍人群之间的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中位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免疫接种史和患病史的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中位数均显着高于无免疫接种史及既往无发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组(20~49岁)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中位数均高于高龄组(≥5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周内有HZ患病的患者的VZV-IgG抗体阳性率、抗体中位数均显着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蚌埠市20~70岁人群的VZV-IgG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仍维持较高水平,但需重点关注年龄≥50岁人群,尤其是检测VZV-IgG水平明显低于成人平均值的。一旦出现HZ,应及早、足量、足疗程治疗,降低HZ相关疼痛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云翔,方程,朱琳,高广雄,叶礼[6](2019)在《公猪精液品质和精子形态的品种差异及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综合评价公猪精液质量,研究公猪精液质量参数和精子形态参数的品种差异,并探讨公猪精液质量随年龄的变化规律,选取杜洛克、长白和大白公猪共114头,采用一般线性模型,以品种和年龄为固定因素对其精液质量参数、精子形态参数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杜洛克公猪的精子密度(619.20百万个/mL)显着(P<0.05)高于长白公猪(363.18百万个/mL)和大白公猪(336.92百万个/mL);杜洛克与大白公猪的精子活力和直线运动率均显着高于长白公猪(P<0.05);长白公猪精子正常形态率(92.95%)显着(P<0.05)高于杜洛克公猪(90.78%);1年龄的公猪精子密度(556.98百万个/mL)显着(P<0.05)高于2、3年龄(382.44百万个/mL、373.32百万个/mL);大白公猪精液的弯尾率、卷尾率均显着(P<0.05)低于杜洛克公猪和长白公猪,长白公猪的精子近端质滴率(2.28%)显着(P<0.05)低于杜洛克公猪(3.94%)和大白公猪(2.92%),3年龄的公猪精子近端质滴率显着(P<0.05)低于2年龄;在正常精子形态参数方面,杜洛克公猪和大白公猪精子的头部长度、尾巴长度均显着高于长白公猪(P<0.05),杜洛克公猪(2.96μm)和长白公猪(2.94μm)精子的头部宽度均显着(P<0.05)高于大白公猪(2.87μm),杜洛克、大白、长白公猪精子的头部周长依次降低且彼此间差异显着(P<0.05),长白公猪精子的头部面积/总精子长度显着(P<0.05)高于大白公猪,长白公猪的头部宽度/头部长度显着(P<0.05)高于杜洛克公猪和大白公猪,1、2年龄的公猪精子头部长度、头部周长、头部长度/总精子长度、头部长度/尾巴长度均显着(P<0.05)高于3年龄,1、2年龄的公猪精子尾巴长度/总精子长度和头部宽度/头部长度均显着(P<0.05)低于3年龄。综上,杜洛克公猪常规精液质量参数最优,其次为大白公猪和长白公猪,但其精子形态参数相比于长、大白公猪较劣。年龄因素对公猪精液质量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慧君,杨汝[7](2019)在《农村老人丧偶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居住安排的调节作用及年龄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安徽省老年福利调查" 2009-2015年的纵向调查数据,运用含时依协变量COX回归模型,考察了中国农村老人丧偶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居住安排对丧偶效应的调节作用以及年龄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丧偶会显着降低农村老人的死亡风险,并且在高龄群体中,影响效应更为显着。此外,居住安排对丧偶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尽管和孩子一起居住会显着提高普通老人的死亡风险,但是会降低丧偶老人的死亡风险。(本文来源于《南方人口》期刊2019年04期)
陈慧莹,张子衡,袁慧书,朗宁[8](2019)在《椎体脂肪含量的年龄、性别及空间分布差异:一项应用水脂分离定量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水脂分离IDEAL IQ技术评估腰椎骨髓脂肪含量随年龄、性别及椎体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方法对97名志愿者(男女比例47∶51,年龄范围22~69岁)进行腰椎部位IDEAL IQ扫描,在轴位图像上分别测定L_(1~5))椎体内各层面的骨髓脂肪比(FF)。经过BMI校正后,对所得腰椎纵向不同水平的FF值进行分析,采用单变量协方差分析评估腰椎整体FF随年龄、性别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出不同性别的L_(1~5))椎体中心层面FF、边缘层面FF及单个椎体平均FF随年龄增长的变化曲线。结果年龄为影响椎体脂肪含量变化的主效应(P <0. 001),性别作为主效应的统计学意义不明显(P=0. 736),但与年龄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 011)。BMI对椎体脂肪含量的影响不显着(P=0. 824)。在20~29岁时,男性和女性L_(1~5))椎体FF处于相近的水平(30%~40%),此后女性椎体FF在30~39岁时出现轻微下降,40~49岁时逐渐增加,之后加速增长,并在60~69岁达到较高的峰值(60%~65%);男性椎体FF在20~59岁平稳增加,60岁前即出现峰值(45%~55%),此后趋于稳定。椎体边缘部位FF的增加稍快于中心部位,随年龄增长椎体内脂肪分布逐渐由"中心高"向"边缘高"过渡。结论腰椎骨髓脂肪含量随年龄、性别及椎体部位不同存在正常的生理变化,该项数据可为进一步的临床病理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姜远达,杨雨薇[9](2019)在《关于高校后勤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年龄差异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不同年龄段高校后勤员工在工作满意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对高校162位后勤员工工作现状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认为不同年龄段的总体方差无显着差异(Leven=2. 999,P> 0. 05),满足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高校后勤员工的不同年龄段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产生了显着影响(P <0. 05)。通过采用最小显着差异法(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发现不同年龄段后勤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着较大差异,后勤员工的工作满意度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段越低,工作满意度也越低,年龄段越高,工作满意度也越高。研究认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在人文关怀、岗位设置、薪资制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动年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高校后勤的整体服务水平。(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9年07期)
程昉,邵壮,陈浩扬,赵福涛,高洁[10](2019)在《大动脉炎397例临床特征分析:性别和年龄差异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年龄大动脉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397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男女患者及不同性别中≤40岁和> 40岁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397例大动脉炎患者中男64例、女333例(男女比例为1∶5.2),发病年龄为2~67岁。> 40岁男性大动脉炎患者多于女性[17例(26.6%)vs 53例(15.9%),χ~2=4.190,P=0.041]。相比女性患者,男性患者首发症状以高血压最多见[31.2%(20/64) vs16.5%(55/333),χ~2=7.605,P <0.01],而以头晕、头痛或晕厥起病者较少[28.1%(18/64)vs 46.5%(155/333),χ~2=7.409,P <0.01]。病程中,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常出现高血压[70.3%(45/64)vs 56.8%(189/333),χ~2=4.076,P <0.05],较少发生脉搏减弱或消失[51.6%(33/64)vs 76.0%(253/333),χ~2=15.885,P <0.01];男性发病年龄≤40岁的患者较> 40岁者高血压的发生率更高[78.7%(37/47)vs 47.1%(8/17),χ~2=5.997,P <0.05],而脉搏减弱或消失的发生率较低[40.4%(19/47)vs 82.4%(14/17),χ~2=8.787,P<0.01]。男性患者并发动脉瘤形成、主动脉瓣反流的比例较女性患者更高[39.1%(25/64)vs 17.4%(58/333)、23.4%(15/64)vs 10.8%(36/333),χ~2=15.210、7.644,P均<0.01]。男女患者及各年龄亚组之间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和C-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血管受累及临床分型方面,相比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常见肾动脉受累和Ⅳ型[54.7%(35/64)vs 32.7%(109/333)、32.8%(21/64)vs 18.9%(63/333),χ~2=11.194、6.212,P均<0.05],颈总动脉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和Ⅰ型较少见[37.5%(24/64)vs 64.3%(214/333)、37.5%(24/64)vs 56.5%(188/333)、21.9%(14/64)vs 42.3%(141/333),χ~2=16.016、8.416、9.449,P均<0.01];男性发病年龄≤40岁的患者较>40岁者更常见Ⅳ型[44.7%(21/47)vs 0(0/17),χ~2=11.305,P <0.01],颈总动脉受累、锁骨下动脉受累和Ⅰ型较少见[29.8%(14/47)vs 58.8%(10/17),25.5%(12/47)vs 70.6%(12/17),14.9%(7/47)vs 41.2%(7/17),χ~2=4.491、10.814、5.046,P均<0.05]。结论男性大动脉炎患者发病晚于女性,男性患者尤其发病年龄≤40岁的患者以高血压和肾动脉受累(Ⅳ型)多见,女性和发病年龄> 40岁的男性患者常见脉搏减弱或消失和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受累(Ⅰ型),并发高血压、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瓣反流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年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曲靖市麒麟区"五普"和"六普"数据,沿用原定义,把15~64岁规定为劳动年龄,通过整理11个乡镇或街道劳动力资源人口规模、各年龄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综合评价劳动力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年龄结构的变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劳动力资源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社会问题及解决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年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何静.二语习得中年龄差异对成年人外语学习的启示[J].现代交际.2019
[2].陈习琼.曲靖市麒麟区劳动力资源地区差异及年龄结构变动——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J].经济研究导刊.2019
[3].周晟,陈健,张健,谈强,陈钢.参与体育活动学龄儿童视功能的年龄与性别差异[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4].何苗.性别、年龄在腹透各指标及中医证型中的差异[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5].葛鑫,潘启红,梁正娟.蚌埠地区不同年龄层次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水平的差异及防治策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
[6].赵云翔,方程,朱琳,高广雄,叶礼.公猪精液品质和精子形态的品种差异及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7].刘慧君,杨汝.农村老人丧偶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居住安排的调节作用及年龄组差异[J].南方人口.2019
[8].陈慧莹,张子衡,袁慧书,朗宁.椎体脂肪含量的年龄、性别及空间分布差异:一项应用水脂分离定量技术的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9].姜远达,杨雨薇.关于高校后勤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年龄差异化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10].程昉,邵壮,陈浩扬,赵福涛,高洁.大动脉炎397例临床特征分析:性别和年龄差异分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