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固体论文_匡政,白晓宇,张明义,王永洪,闫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锚固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锚固,锚杆,楔形,刚度,应力,水灰比,节理。

锚固体论文文献综述

匡政,白晓宇,张明义,王永洪,闫楠[1](2019)在《考虑锚固体不均匀及杆体脱黏效应的GFRP抗浮锚杆杆体荷载分布函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荷载传递理论及Kelvin位移解,推导得出理想条件下GFRP抗浮锚杆杆体与锚固体的剪应力、轴力沿锚固深度的分布函数,并通过对2根同型号GFRP抗浮锚杆的拉拔试验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锚杆杆体轴力及剪应力分布曲线与理论值形式相似,证明提出理论方法应用于求解GFRP锚杆杆体荷载分布函数的可行性。但由于锚固体成型后的不均匀性及杆体的脱黏效应,导致试验剪应力值低于理论值且实际曲线主要分布范围较深,同时造成轴力下降较慢,消失深度较深的现象。通过固定脱黏长度下的平均剪应力衰减法及下移弹性段起点的方法对理想条件下的杆体剪应力分布函数进行修正,并利用杆体轴力分布与剪应力分布之间的函数关系,对理想条件下的轴力分布函数进行修正,修正后剪应力及轴力分布曲线精度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渊[2](2019)在《间歇性振动扰动条件下锚固体的蠕变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锚固作为当下十分重要的支护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类隧道,边坡,地下硐室等岩土工程中,锚固体的蠕变不仅关系着工程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也是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目前对锚固体的蠕变研究多集中在静载条件下的研究,而在振动扰动条件下锚固体的蠕变特性研究较少,因此,研究间歇性振动扰动条件下锚固体的蠕变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锚固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对锚固体施加不同时间间隔的扰动荷载,通过分析平行加载方向和垂直加载方向的锚固体的应变变化,来探究锚固体在间歇性振动扰动条件下的蠕变特性。首先,自主设计了一套基于反力架的振动扰动锚固工程蠕变试验系统,利用该原理组装了一套试验装置,然后,采用水泥砂浆岩土相似材料制作锚固体试样;在锚固体中预置振动盒来模拟振动扰动环境,预埋一个振动盒,间隔20分钟施加一次扰动,来模拟低频振动扰动环境,预埋两个振动盒,间隔5分钟施加一次扰动,来模拟高频振动扰动环境;在锚固试样周围粘贴垂直和水平加载方向的应变片,来获取锚固体周围在扰动效应下的应变数据。其次,在试样部分侧面进行散斑处理,利用高速摄像机获取相关图片,利用MATLAB对特征图片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分析了低频振动扰动和高频振动扰动下的锚固体应变变化,得出了锚固体在间歇性振动扰动条件下的蠕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频振动扰动下锚固体垂直加载方向锚固体蠕变可大致分为缓慢增长阶段,等速增长阶段,趋于稳定阶段,但试验过程中发现施加扰动荷载时,锚固体应变会瞬时增加,扰动荷载消失时又恢复原蠕变速率,而水平方向呈现出破波动大的特点;在高频振动扰动下锚固体的蠕变速率会明显增大,大致分为蠕变缓慢增大阶段,等速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分析锚固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深入研究锚固体的蠕变特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期刊2019-04-01)

李金德[3](2019)在《基于Mindlin问题位移解的锚杆锚固体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indlin问题的位移解,推导得到了锚杆锚固体的刚度理论下限解,通过对比现行锚杆相关规范的刚度公式,综合分析了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得到有意义结论,以期有助于锚杆的工程实践及应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建材》期刊2019年03期)

何理礼,聂亚辉[4](2019)在《预紧力锚杆作用下锚固体内应力及锥形体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煤矿巷道预应力锚杆支护中,锚固体内锥形体的形成是预应力锚杆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为了研究预应力锚杆作用下锚固体内的应力分布和锥形体的形成规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含有单根锚杆的锚固体模型,并施加锚杆预紧力和围岩压力,研究了含预应力锚杆的锚固体内应力状态和锥形体的形成规律。结果显示:锚固体内的水平应力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凹"形;锚固体内锥形体呈中空的"拳头"状;在靠近锚杆端部位置,锚固体内会产生一定的拉应力;锥形体轮廓与锚杆的夹角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减小,随锚杆预紧力的增大而增大;锥形体端部高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随锚杆预紧力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1期)

杨庆光,梁凌川,杨诒飞,邓方根[5](2018)在《填土中锚固体–土接触面剪切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行研发了一种锚固体–土接触面剪切装置,该装置能够充分考虑锚杆的实际形状特征和剪切方向,并具有能够保证剪切过程中接触面面积不变等特点,并为研究锚杆锚固体–土剪切特性提供一种新方法。利用该装置,共完成了35个不同条件下的锚固体–土剪切试验,深入研究了法向压力、土样压实度和土样含水率等因素对锚固体–土接触面剪切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压实度相同情况下,土体含水率w大小,对锚杆抗拔力取值具有重要的影响,越接近最优含水率,越有利于接触面剪应力的发挥;土体压实度对接触面剪应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压实度越大,接触面剪切参数越大,但始终小于土体的剪切参数。(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高杰,朱世民,陈昌富[6](2018)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红黏土–锚固体界面蠕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黏土–锚固体界面蠕变特性是评价锚固红土边坡长期稳定性的关键。为进一步研究红黏土–锚固体界面剪切蠕变特性,利用自制的土–锚界面剪切蠕变性能测试系统展开蠕变试验。通过分级加载方式,获得了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界面剪切蠕变全过程曲线,并利用"陈氏加载法"将蠕变全过程曲线转换成为分别加载曲线。选用部分应力水平下的蠕变试验结果作为学习样本,通过对样本有监督地学习,建立了红黏土–锚固体界面剪切蠕变的RBF神经网络模型,并将所建模型对未参与建模的蠕变试验结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和预测性能。(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付宪章,陈佃浩,叶胜林,武登辉,赵亮[7](2018)在《水灰比与复喷对高喷锚索锚固体强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水灰比与复喷对高喷锚索锚固体强度的影响,通过现场施工高喷锚索锚固体,并制作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条件下(粉土层、喷浆压力30MPa、提速15cm/min)不同水灰比高喷锚固体直径均为50cm左右,无明显差别;锚固体强度随水灰比的增加而降低;水灰比为1.0时,0.3MPa低压复喷芯体强度为38.6MPa,是同水灰比不复喷锚固体强度的2.8倍,并且是水灰比为0.6时不复喷芯体强度的1.8倍,低压复喷对改善锚固体强度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刘恒,王复明,石明生[8](2018)在《高聚物锚固体与土体黏结特征试验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聚物锚固体与土体相互作用机理认识不足、黏结强度参数不完善的问题,采用中心拉拔的大比尺模型试验,测试了低密度(0.11~0.13 g/cm~3)高聚物锚固体与土体间的黏结特性,获得了锚杆加载端的荷载-位移曲线以及锚杆轴力、界面黏结力的分布规律,得出了低密度高聚物锚固体与不同状态土体的黏结强度值;从细观力学角度出发,采用颗粒流软件(PFC2d),建立了锚杆杆体-高聚物锚固体-土体的叁相锚固体系数值模型,对拉拔荷载作用下高聚物锚固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和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合理性,并重点探讨了土体应力和孔隙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为高聚物锚固注浆设计及应用提供了参数依据,颗粒流模型为高聚物锚固机理的细观尺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手段。(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文彬[9](2018)在《煤矿巷道扩孔锚固体抗剪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巷道锚杆支护过程中,锚杆剪切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巷道支护的稳定性,特别是巷道周边岩层节理发育区域,其锚杆剪切破断最为频繁。论文针对煤矿巷道锚杆剪切破断的问题,通过现场调研锚杆破坏情况、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确定了造成煤矿锚杆剪切破断的主要原因,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了在剪切节理面处进行扩孔锚固的方式来提高锚固系统的整体刚度,进而增大锚固系统的整体抗剪切性能。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普通锚固、正楔形扩孔锚固和圆柱形扩孔锚固叁种锚固类型进行受力分析,以锚杆剪切位移、锚杆剪切变形影响范围及锚杆受力为指标,确定了剪切节理面的最佳锚固方式为正楔形扩孔锚固。在正楔形扩孔锚固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不同的扩孔位置,分析锚杆的剪切位移和剪切载荷,确定了扩孔位置在50mm处最佳。在确定正楔形扩孔锚固的最佳位置后,通过改变围岩的整体强度,发现锚固在软岩中的锚杆更容易产生较大的剪切变形,而锚固在硬岩中的锚杆能够调动围岩试块的抗压强度来综合抵抗来自于剪切节理面的切向载荷。设计加工了相应的锚杆剪切试验装置,并确定了相应的试验方法,通过实验室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正楔形扩孔锚固在剪切节理面处的作用机理和提升抗剪切性能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文玮,杨志青,李文祥,杜峰,李莉[10](2018)在《楔形锚固体在后锚式抗浮锚杆中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抗浮锚杆在基础结构中的后锚固进行研究与应用,提出了一种楔形锚固形式及后施工方法,并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楔形角对锚固力的影响。试验证明,楔形锚固体具有很强的抗拉拔能力,能够增大锚固体在基础中的锚固能力。同时结合工程实践,后施工方法有效加快了施工进度,增强了基坑稳定性,缩短了地基暴露时间。(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锚固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锚固作为当下十分重要的支护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类隧道,边坡,地下硐室等岩土工程中,锚固体的蠕变不仅关系着工程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也是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目前对锚固体的蠕变研究多集中在静载条件下的研究,而在振动扰动条件下锚固体的蠕变特性研究较少,因此,研究间歇性振动扰动条件下锚固体的蠕变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锚固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对锚固体施加不同时间间隔的扰动荷载,通过分析平行加载方向和垂直加载方向的锚固体的应变变化,来探究锚固体在间歇性振动扰动条件下的蠕变特性。首先,自主设计了一套基于反力架的振动扰动锚固工程蠕变试验系统,利用该原理组装了一套试验装置,然后,采用水泥砂浆岩土相似材料制作锚固体试样;在锚固体中预置振动盒来模拟振动扰动环境,预埋一个振动盒,间隔20分钟施加一次扰动,来模拟低频振动扰动环境,预埋两个振动盒,间隔5分钟施加一次扰动,来模拟高频振动扰动环境;在锚固试样周围粘贴垂直和水平加载方向的应变片,来获取锚固体周围在扰动效应下的应变数据。其次,在试样部分侧面进行散斑处理,利用高速摄像机获取相关图片,利用MATLAB对特征图片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分析了低频振动扰动和高频振动扰动下的锚固体应变变化,得出了锚固体在间歇性振动扰动条件下的蠕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频振动扰动下锚固体垂直加载方向锚固体蠕变可大致分为缓慢增长阶段,等速增长阶段,趋于稳定阶段,但试验过程中发现施加扰动荷载时,锚固体应变会瞬时增加,扰动荷载消失时又恢复原蠕变速率,而水平方向呈现出破波动大的特点;在高频振动扰动下锚固体的蠕变速率会明显增大,大致分为蠕变缓慢增大阶段,等速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研究结果可为分析锚固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深入研究锚固体的蠕变特性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锚固体论文参考文献

[1].匡政,白晓宇,张明义,王永洪,闫楠.考虑锚固体不均匀及杆体脱黏效应的GFRP抗浮锚杆杆体荷载分布函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李渊.间歇性振动扰动条件下锚固体的蠕变特性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9

[3].李金德.基于Mindlin问题位移解的锚杆锚固体刚度分析[J].福建建材.2019

[4].何理礼,聂亚辉.预紧力锚杆作用下锚固体内应力及锥形体特征分析[J].煤矿安全.2019

[5].杨庆光,梁凌川,杨诒飞,邓方根.填土中锚固体–土接触面剪切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6].高杰,朱世民,陈昌富.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红黏土–锚固体界面蠕变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8

[7].付宪章,陈佃浩,叶胜林,武登辉,赵亮.水灰比与复喷对高喷锚索锚固体强度的影响[J].工程技术研究.2018

[8].刘恒,王复明,石明生.高聚物锚固体与土体黏结特征试验与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2018

[9].李文彬.煤矿巷道扩孔锚固体抗剪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

[10].王文玮,杨志青,李文祥,杜峰,李莉.楔形锚固体在后锚式抗浮锚杆中的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8

论文知识图

模型扩体锚杆纵墙倒塌(清溪镇)墙角破坏(茂县县城)爆炸形成的底端扩体型锚杆一10锚固体厚度为O7m时X方向位移...一6锚固体厚度为0.5m时X方向位移...

标签:;  ;  ;  ;  ;  ;  ;  

锚固体论文_匡政,白晓宇,张明义,王永洪,闫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