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分析论文_张芝娟,衣育红,陈斌,杜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气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天气,异常,温度,尺度,潜热,高温,气溶胶。

天气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芝娟,衣育红,陈斌,杜晖[1](2019)在《2018年春季中国北方大范围沙尘天气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天气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源卫星数据、空气质量数据和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分析了2018年春季中国北方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及垂直结构、沙尘天气对颗粒物浓度及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2018年3月27—30日中国北方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吸收性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气溶胶指数分别大于0.4、0.035和1.0。沙尘气溶胶主要分布在地面至8 km的范围内,且体积退偏比大部分在0.06~0.4,色比0.6~1.2。(2)各城市颗粒物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均受到沙尘天气的影响。3月27—28日,PM_(2.5)和PM_(10)的平均值分别是国家一级标准的4.1倍和4.3倍。29—30日,PM_(2.5)和PM_(10)的平均值分别是国家一级标准的3.5倍和3.4倍。28日河北张家口PM_(10)/PM_(2.5)达4 d之最,最大比值为10.9。(3)低层贝加尔湖高压南压对内蒙古西南部及河西走廊地区的起沙有重要影响,河套地区地面气旋和低层切变是造成华北西部起沙的关键因素,鄂海地区高压脊和东北地区地面的低压系统有利于东北地区的起沙。(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邵宇翔,谷秀杰,齐伊玲[2](2018)在《初冬河南省暴雪天气学分析与诊断——以2015年11月23日—24日暴雪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分析方法,对2015年11月23—24日河南北中部暴雪过程的成因和动力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降水相态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发生在河套锢囚锋稳定维持的形势下,对流层中层强西南低空急流、切变线及低层强东北风共同作用,造成强暴雪天气.(2)低层西南急流把水汽输送到河南地区,并在暴雪区上方产生强的水汽辐合中心,为本次暴雪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3)西南低空急流与偏北风在河南北中部上空辐合,是强降雪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重要原因.(4)强冷空气降温使得雨快速转雪,降雪持续时间长,导致强降雪发生.(5)对流层中低层的温度和厚度是影响降水相态的关键因子.豫南冻雨发生时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为明显的冷-暖-冷的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董元昌,陈功,吴遥[3](2017)在《一次非典型西南低涡与降水过程相互关系的天气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大气加热角度分析了发生于2014年10月27~28日的一次非典型西南低涡生成、发展过程及其降水特征,揭示了西南低涡和降水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西南低涡发生之前的降水使得降水区空气的非绝热加热率随高度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此次西南低涡的生成;(2)此次西南低涡的降水主要以对流性降水为主,降水大值中心位于涡心的偏东侧;(3)强盛期的西南低涡伴随有次级环流,次级环流既促进了低涡的进一步发展,又有利于触发涡心东侧的对流从而引发强降水。(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肖丹,翟银铃,许勇[4](2017)在《川西平原一次暖区暴雨的能量天气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应用能量天气学方法对发生在2015年8月14日的川西平原暖区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能量在8月14日经历了在上午积聚和午后释放的过程,并且随着时间由北向南增加,这和雨带从成都往眉山、乐山移动一致。总能量极大值14时出现在30°N附近,这和强降雨中心午间出现在眉山吻合。14日白天潜热能和总能量变化趋势一致,且不同时段变化值接近,潜热能的变化是导致总能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潜热能是此次川西平原暖区暴雨的主要贡献者。川西平原潜热能明显增大,有利于出现降水,潜在不稳定区和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饱和能差较小,对流不稳定能量增加,有利于出现降水。14日14时对流不稳定能量和潜在不稳定能量显着增大,能量平衡高度达到200h Pa附近,导致成片暴雨区的出现。(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李子良,任景倩,杨军[5](2016)在《2016年6月12日哈尔滨冰雹过程的天气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和哈尔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6月1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这次过程是受低涡影响产生了区域性冰雹天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500 h Pa处在冷涡前部,925-850 h Pa低空为暖脊前部,冷槽后部。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冰雹落区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高空槽前及850 h Pa干线前方的中尺度对流潜势区内。雷达回波演变表明,初始阶段强回波高度迅速上升,降雹时有叁体散射、V型缺口特征,此次强对流天气是由超级单体和几个单体风暴组成的。(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2016年04期)

周玉都,刘东东,刘艳杰[6](2016)在《冀中地区异常温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天气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廊坊市9个气象站的温度数据分析了廊坊市异常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MICAPS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不同类型异常温度进行成因分析。结论如下:(1)倒降类型和恒温类型异常温度的区域分布差别较小,区域温差大类型异常温度在每个台站出现的站次差别较大,高温类型异常温度呈现南多北少。(2)所有类型异常温度均随年份和季节的变化明显,不同类型异常温度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3)不同类型异常温度对应不同的地面气压场和500hpa环流形势场。(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6-11-01)

姚素香[7](2016)在《PBL教学法在《天气学分析》课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天气学分析》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情况,对多年来实践教学工作所得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该课程应采取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强理论,重实践,并对课程设置给出了具体建议。(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6年09期)

贾建颖,邓伟涛[8](2015)在《“天气学分析基础”教学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气学分析基础"是大气科学专业学生进入专业技能学习的入门课程,它强调实践教学,并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天气学原理理论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良好的习惯,深刻理解天气分析规范将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加深对大气科学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姜海泉,刘行军,吴萍,陈蕾[9](2014)在《2013年夏季异常高温干旱的力子天气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7月2日至8月16日,株洲出现了长达46天的连续高温天气,其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35.0℃持续日数等高温特征量均破历史纪录。从物理机制和力子天气学原理分析这次异常高温天气的成因:1物理机制,包括辐射增温、下沉增温、增温效率、散热功能、额外热源、累积效应等;2力子天气学机制,异常高温天气直接的力子天气学原因是西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子对目标区域长期稳定的控制,而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南亚大尺度反气旋环流子和西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子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机制;3南亚大尺度反气旋环流子的异动提前7天预示高温天气即将出现,主体在西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子对目标区控制的消失提前2天预示高温天气即将结束。(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 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期刊2014-11-03)

姜海泉,刘行军,吴萍,陈蕾[10](2014)在《2013年夏季异常高温干旱的力子天气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7月2日~8月16日,株洲出现了长达46 d的连续高温天气,其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35.0℃持续日数等高温特征量均破历史纪录。从物理机制和力子天气学原理分析这次异常高温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物理机制包括辐射增温、下沉增温、增温效率、散热功能、额外热源、累积效应等;力子天气学机制,异常高温天气直接的力子天气学原因是西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子对目标区域长期稳定的控制,而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南亚大尺度反气旋环流子和西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子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机制;南亚大尺度反气旋环流子的异动提前7 d预示高温天气即将出现,主体在西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子对目标区控制的消失提前2 d预示高温天气即将结束。(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9期)

天气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分析方法,对2015年11月23—24日河南北中部暴雪过程的成因和动力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降水相态的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雪发生在河套锢囚锋稳定维持的形势下,对流层中层强西南低空急流、切变线及低层强东北风共同作用,造成强暴雪天气.(2)低层西南急流把水汽输送到河南地区,并在暴雪区上方产生强的水汽辐合中心,为本次暴雪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3)西南低空急流与偏北风在河南北中部上空辐合,是强降雪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重要原因.(4)强冷空气降温使得雨快速转雪,降雪持续时间长,导致强降雪发生.(5)对流层中低层的温度和厚度是影响降水相态的关键因子.豫南冻雨发生时大气温度的垂直结构为明显的冷-暖-冷的结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气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张芝娟,衣育红,陈斌,杜晖.2018年春季中国北方大范围沙尘天气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天气学分析[J].中国沙漠.2019

[2].邵宇翔,谷秀杰,齐伊玲.初冬河南省暴雪天气学分析与诊断——以2015年11月23日—24日暴雪为例[J].河南科学.2018

[3].董元昌,陈功,吴遥.一次非典型西南低涡与降水过程相互关系的天气学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7

[4].肖丹,翟银铃,许勇.川西平原一次暖区暴雨的能量天气学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7

[5].李子良,任景倩,杨军.2016年6月12日哈尔滨冰雹过程的天气学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6

[6].周玉都,刘东东,刘艳杰.冀中地区异常温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天气学分析[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6

[7].姚素香.PBL教学法在《天气学分析》课程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6

[8].贾建颖,邓伟涛.“天气学分析基础”教学体会[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

[9].姜海泉,刘行军,吴萍,陈蕾.2013年夏季异常高温干旱的力子天气学分析[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2014

[10].姜海泉,刘行军,吴萍,陈蕾.2013年夏季异常高温干旱的力子天气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宁夏固原市2012年6月26日21:00~29日20...年5月5日20时常规观测分析(同图4)(...~2010年冬半年气旋频次与同期850...年5月5日08时常规观测分析(同图4)(...年6月3日12:00(UTC)高低空系统配...东亚地区沙尘天气年平均日数分布

标签:;  ;  ;  ;  ;  ;  ;  

天气学分析论文_张芝娟,衣育红,陈斌,杜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