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人理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投资者,投资决策,个人信息,信用卡,公民,个人理财,人民银行。
个人理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1](2019)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急剧升温 消费者收支规划亟待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增长率陡峭上行,一场全民消费的狂欢,正伴随“消费升级”、“普惠金融”概念的引导,悄然兴起。“双十一”前夕晚11点,某行信用卡中心灯火通明,各部门仍在对系统的承压能力做最后演示。技术负责人李(工)告诉记者,这一周他几乎天天加班到半夜(本文来源于《中国产经新闻》期刊2019-11-20)
蒲薪羽,郑兴山[2](2019)在《世俗理性主义与建言:个人主动性和他人导向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建言的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视角出发,基于期望效用理论,通过52名主管和198名员工的配对数据,探讨了世俗理性主义与员工建言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显示:世俗理性主义对建言有显着促进作用,个人主动性在世俗理性主义与建言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员工的他人导向会调节世俗理性主义对建言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建言的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的共存及相互促进提供了实证支持。(本文来源于《上海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乔雅琳[3](2019)在《非理性行为对于个人理财投资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国家金融市场的推进发展,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逐渐成了投资者关键性的投资形式。市场具有盲目性,非理性的理财行为会对个人理财投资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探究的就是非理性行为对于个人理财投资决策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9年29期)
张硕[4](2019)在《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股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证券市场也逐步趋向成熟,证券市场因其能够对市场起到定价作用,从而合理高效地实现对资源的分配,进一步促成经济活动的优化。证券市场中的重要角色便是投资者,其投资行为可极大程度地影响到证券市场的效能。长期以来,有效市场等假设前提条件都是金融学界开展研究的根基,其常用MPT等主流方法对投资者的活动开展研究。但是这种经典的方法却无法在实际运作中解释市场中存在的许多非正常情况。最近开始流行的行为经济学打破了传统经典理论的观念,其没有遵循完全理性人、效用最大化等假说,而是把其他社科的理论如心理学、人类学等运用到了对投资者的行为分析里,通过这些社科理论来分析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时的相关特征。分析表明,非理性行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投资者作为人,其天生的心理与知识特征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行为经济学的出现更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更好地对金融活动中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解释,能以更加新颖的角度来分析证券市场中投资的决策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9年16期)
赵中昊,林荣华[5](2019)在《机构提醒个人投资者理性参与科创板》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创板开市渐行渐近。机构人士7月17日表示,科创板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理性参与成为主基调,个人投资者参与科创板亦需坚持基本面投资,对公司研究要到位。投资者切勿跟风盲目买入,需警惕短线资金炒作思维。坚持基本面投资“机构会密切关注基本面情况和估(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9-07-18)
兰俊美,郝旭光,卢苏[6](2019)在《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理性程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健康稳定。本文基于有情境元素的问卷调查,构建包含投资者类别为自变量,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16种常见非理性行为为因变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相比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非理性程度更为严重;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偏好逆转、证实性偏差、沉没成本、模糊厌恶、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为投资者防范非理性行为提供建议,为市场稳定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兰俊美[7](2019)在《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近叁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成为推动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日趋成熟。作为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中国投资者结构经历了从个人投资者占绝对主导,到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日趋平衡,再到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主要力量的演进。证券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证券市场资源配置、融资、投资与资本资产定价功能,经济及社会发展对证券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国证券市场现状滞后于经济发展,存在不稳定、效率低下、价格扭曲及GDP占比偏小等问题;机构投资者功能缺位、个人投资者过度交易严重;这些都与市场非理性密不可分,都受到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严重影响。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对平稳发展证券市场、系统防范金融风险提出了迫切要求,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非理性问题产生强烈的倒逼因素,亟需深入研究和突破。基于行为金融视角,论文以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比较研究。论文按照“差异比较——模型判别——机制研究”的路线展开,采用有情境元素的问卷搜集第一手数据,运用方差分析、二项逻辑回归、判别分析、聚类分析、Bootstrap分析进行实证研究。针对十六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比较分析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程度及差异;在比较研究基础上,实证构建分析投资者异质性线性判别模型;以具体非理性因素为切入点,通过中介效应检验,进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发生机制研究。论文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普遍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相比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更严重。个人投资者在损失厌恶、后悔厌恶等十二种非理性行为方面严重于机构投资者,而机构投资者在偏好逆转等四种非理性行为方面严重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偏好逆转、证实性偏差、沉没成本等六种非理性行为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投资者类型对非理性行为产生影响。基于非理性行为构建投资者差异线性模型,不同实证方法都将偏好逆转、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和维持现状偏差纳入模型。分析认为,偏好逆转反映了投资者的具体决策情境变化;损失厌恶反映了投资者的基本投资心态;框架效应体现了投资者的决策线索和认知需求;维持现状偏差直接反映了投资者的决策倾向。通过线性模型,能够判别投资者的类别异质性和非理性程度,进而预判市场非理性程度,预测金融风险。研究表明投资者类型与非理性行为之间存在更深层次的关系,需要进一步考察非理性行为发生的中间过程。通过聚类分析发现非理性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回归分析发现证实性偏差在框架效应和过度自信的发生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处置效应在心理账户和风险寻求的发生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证实性偏差影响投资者对信息的态度和处理,同一信息若表述地符合投资者“证实”需要,就会被关注和采纳,反之就会被忽视和舍弃,产生“相同信息不同表达”的框架效应。证实性偏差的证实过程实际是自我实现与自我肯定的过程,引起或强化了投资者的自我归因心理,提高投资者自信度。处置效应的出盈保亏策略形成亏损账户与盈利账户,投资者采用不同期望与管理运作盈亏账户,发生非替代性的心理账户。处置效应盈利后的前期业绩使得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上升,为追求更多盈利发生风险寻求;账面亏损后,强烈的回本愿望促使投资者发生风险寻求。论文针对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比较研究是对现有文献的补充,具有一定的创新。在研究问题与视角方面,实现维护金融稳定、建立良性循环金融体系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论文研究将宏观层面的金融风险防范问题推进至微观层面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在研究设计方面,从整体层面、具体层面、重点层面进行递进式系统研究。论文的研究结论为揭开非理性“黑箱”丰富了证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为投资者和监管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9-05-01)
吕卓洋[8](2019)在《非理性行为对个人理财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居民家庭收入与储蓄的不断增加,个人金融资产管理和消费合理配置需求日益增长。为了实现家庭金融资产的多元化,我国城市居民投资方式已经由单一的银行储蓄逐渐转变为兼顾资金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理财产品投资,理财产品的家庭购买需求不断上升,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所推出的理财产品更是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投资产品之一,其意味着以存贷利差等传统服务为主的商业银行也将面临转型,提供优质的银行理财产品是其面临的新机遇。与此同时在金融资产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趋势下,家庭投资者能否最大程度的合理配置金融资产,不仅关系到其资产的有效保值和增值,更会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现实中诸多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投资风险过高,金融市场波动性将会不断加大。由此可见,居民个人理财投资决策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问题,对居民的投资收益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非理性行为对个人理财投资决策过程的影响及导致其产生因素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本论文梳理总结了非理性行为对个人理财投资决策影响的相关文献,以生命周期及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非理性行为对个人理财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搜集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居民个人的微观数据432份,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非理性行为,将非理性行为分为外部环境偏差和内部决策偏差,并将个人理财投资决策过程划分为理财产品购买前、中、后叁个阶段,建立非理性行为的指标释义。采用Ordered Logistic、OLS和二项Logistic模型叁个模型,为动态剖析叁个阶段中居民个人基本特征、非理性行为对个人理财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做了进一步实证分析,通过OLS模型对不同收入人群的非理性行为表现对投资时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年龄、风险厌恶程度、外部金融环境等因素显着影响不同阶段的个人理财投资决策行为和不同收入人群的投资时长;代表性启发式偏差、易得性启发式偏差及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偏差对购买前决策影响显着;购买行为发生阶段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和情绪效应等非理性因素对其决策影响显着;而对比效应、稀释效应、沉没成本等非理性行为显着影响购买后阶段的决策行为;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非理性行为对不同收入群体有显着影响。最后,本论文分别就个人、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提出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金融监管者、居民、金融机构提供有价值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赵中昊,林荣华[9](2019)在《参与科创板 个人投资者需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相关规则,科创板网下配售向机构倾斜,个人投资者或只能参与网上打新。业内人士表示,科创板股票自上市首日起可作为融资融券标的,这有助于防止股票遭爆炒,但融券券源需进一步拓展。无论对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科创板的参与难度都比现有A股更高,个人投资者更需(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9-03-21)
陈姝,翟薇[10](2019)在《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入罪标准的理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刑事立法之态势随着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快步迈入信息化社会,社会生产、生活模式都发生了全新的变革。信息化社会中,个人信息作为最基本的资源之一,被各行业收集、利用,但目前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论从制度上还是技术上,都与其获取、流通的便易性不相匹配,大量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由此滋生。(本文来源于《人民司法》期刊2019年07期)
个人理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建言的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视角出发,基于期望效用理论,通过52名主管和198名员工的配对数据,探讨了世俗理性主义与员工建言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显示:世俗理性主义对建言有显着促进作用,个人主动性在世俗理性主义与建言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员工的他人导向会调节世俗理性主义对建言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建言的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的共存及相互促进提供了实证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人理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波.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急剧升温消费者收支规划亟待理性[N].中国产经新闻.2019
[2].蒲薪羽,郑兴山.世俗理性主义与建言:个人主动性和他人导向的影响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9
[3].乔雅琳.非理性行为对于个人理财投资决策的影响[J].纳税.2019
[4].张硕.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股市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9
[5].赵中昊,林荣华.机构提醒个人投资者理性参与科创板[N].中国证券报.2019
[6].兰俊美,郝旭光,卢苏.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差异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7].兰俊美.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8].吕卓洋.非理性行为对个人理财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赵中昊,林荣华.参与科创板个人投资者需理性[N].中国证券报.2019
[10].陈姝,翟薇.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入罪标准的理性思考[J].人民司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