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支循环论文_卫晓红,宋艳玲,刘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侧支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脉,冠状动脉,闭塞,脑中,卒中,脑梗死,血管。

侧支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卫晓红,宋艳玲,刘燕[1](2019)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脑血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与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使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全部患者在入院确诊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基础上联合使用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持续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并于各治疗时点检测患者侧支循环血流,评价其侧支循环改善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4天,检测并对比2组患者脑血流变化情况,包括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血流速度;记录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各时点,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2组患者MC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ACA、PC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前后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时点侧支循环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一溶栓治疗对患者侧支循环与脑血流的影响更好,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显着改善,且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李永霞,马跃虎,彭明洋,耿文,殷信道[2](2019)在《急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前、后FLAIR血管高信号与侧支循环、预后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VH)与侧支循环、血管再通治疗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血管再通治疗患者37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MRI检查,大部分患者于治疗后24 h内复查MRI。FVH根据改良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系统进行评分,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SITN)分级系统评估侧支循环。3个月后的功能预后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mRS 0~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3~6分为预后不良组。统计分析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预测FVH与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37例中,预后良好组16例,预后不良组21例。预后良好组较不良组治疗前FVH(FVH1)评分更高(4.63±1.20 vs 3.14±1.15;P=0.001),ASITN等级更高(3.31±0.48 vs 2.00±1.22;P=0.000)。与FVH1相反,预后良好组治疗后FVH(FVH2)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0.125±0.50 vs 1.44±2.16;P=0.030)。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FVH1评分(r=-0.525,P=0.001)、ASITN分级(r=-0.478,P=0.003)与预后呈负相关,而FVH2与预后呈正相关(r=0.376,P=0.034)。此外,FVH1评分与ASITN分级之间呈正相关(r=0.704,P=0.000)。结论治疗前FVH的存在可预测卒中良好的功能预后,而治疗后FVH则与预后不良有关。综合评估治疗前、后FVH的评分可以有效地判断卒中的功能预后、指导治疗。(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赵局,王桂华,李陶然,岳军艳,闫海清[3](2019)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对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同侧支循环与对早期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同时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子项目评分与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入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静脉溶栓的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73例患者,根据头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CTP)成像检查选择目标患者,并评估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据此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侧支循环状态与入院时NIHSS评分子项目的关系,同时探讨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与溶栓后患者临床转归[主要结局:发病90 d时m RS评分0~1分;次要结局:早期神经功能显着改善(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为0~1分,或较基线NIHSS评分降低8分)及发病后90 d时m RS评分为0~2分;安全性结局:脑出血转化及发病后90d死亡]的关系。结果 73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3例,侧支循环不良组30例。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分别为2. 00(1. 00,5. 00)分比7. 00 (3. 75,10. 00)分,1. 00 (0. 00,3. 00)分比5. 00 (1. 75,6. 25)分; Z值分别为-3. 793、3. 447,均P <0. 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构音障碍评分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OR值及95%CI分别为5. 058 (2. 249~11. 372)、1. 465 (1. 024~2. 094)、1. 633 (1. 069~2. 495)、2. 669(1. 072~6. 647),均P <0. 05]。在主要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67. 4%(29/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40. 0%(12/30)患者m RS评分为0~1分(OR=1. 686,95%CI:1. 068~3. 105,P=0. 020)。对于次要结局,侧支循环良好组53. 5%(23/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20. 0%(6/30)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OR=2. 672,95%CI:1. 241~5. 765,P=0. 004);侧支循环良好组86. 0%(37/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63. 3%(19/30)患者m RS评分为0~2分(OR=1. 359,95%CI:1. 009~1. 830,P=0. 024)。在安全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的患者中分别有2例和7例出现了出血转化(OR=0. 199,95%CI:0. 044~0. 894,P=0. 043);死亡风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 698,95%CI:0. 104~4. 682,P=1. 000)。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良好的侧支循环与较轻的临床症状有关,NIHSS评分子项目中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及构音障碍评分增加可反映侧支循环不良;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利于静脉溶栓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及良好的预后,可能降低出血转化风险,但不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孟爽,石寰,毋建,黄榕翀,王欣[4](2019)在《舒张早期整体纵向应变率指数评估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侧支循环的代偿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CTO)病变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功能的价值。方法对46例LVEF保留的单支CCTO病变患者及2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A1组)和侧支循环良好组(A2组)。测量整体纵向舒张早期应变(GLSe)及应变率(GLSRe),整体纵向舒张早期应变率指数(GLSRe-DI)。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变量比较,除E/A和TR差异不具有显着性,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GLSRe-D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是评价LVEF保留的单支CCTO病变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重要手段,且对评估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谢文刚,黄芝芹[5](2019)在《RDW、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务川升辉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3例NSTE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Rentrop分级法对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其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42例为A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欠佳61例为B组。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两组病人RDW和MPV进行检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NSTEMI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B组RDW水平[(18.16±1.94)%]较A组[(13.26±2.17)%]明显升高(P<0.01),且MPV水平[(8.27±2.18)fL]较A组[(10.86±2.53)fL]明显降低(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无梗死前心绞痛、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RDW、MPV水平为NSTEMI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无梗死前心绞痛、CK-MB、RDW、MPV水平与NSTEMI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可作为评估NSTEMI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王健,夏爽,祁子禹,冯学泉[6](2019)在《脑侧支循环评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侧支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区存活时间至关重要,侧支循环状态与病情进展、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临床预后均密切相关,有必要了解脑侧支循环类型、特点、影像学评价方法及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袁庆芳,李欣欣[7](2019)在《颈内动脉闭塞的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与近期预后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的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及其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ICAO脑梗死病人72例,根据脑梗死病灶数量分为单发脑梗死组29例、多发脑梗死组43例,比较两组侧支循环建立数量及分级。采用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入院时、入院后2周的脑神经功能,分析侧支循环对病人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发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开放数量≥2支(79.3%)及一级侧支循环开放的比例(93.1%)较多发脑梗死组明显增多(55.8%、74.4%)(P<0.05);合并侧支循环组病人入院时(4.14±0.84)分、入院后2周NHISS评分(0.94±0.32)分与未合并侧支循环组[(5.18±1.27)、(2.36±0.66)分]比较,显着降低,而NHISS评分降幅显着升高(P<0.05);Willis环开放组病人入院时(4.05±0.65)分、入院后2周NHISS评分(0.87±0.30)较Willis环未开放组明显降低[(5.31±1.34)、(2.47±0.73)分],而NHISS评分降幅更为明显(P<0.05)。结论 ICAO病人脑梗死类型与侧支循环形成数量和分级密切相关,侧支循环形成尤其是一级侧支循环(Willis环)的开放可有效改善近期临床预后。(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于秀英,隋汝德,何勇,赵小燕,刘松国[8](2019)在《双参数3D ASL联合MRA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双参数3D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技术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后的侧支循环代偿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单侧MCA闭塞的患者38例,测定双侧MCA供血区脑血流量(CB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侧MCA闭塞患者患侧CBF在PLD1525ms组与2525ms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而健侧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双参数3D ASL联合3D-TOF-MRA在评估单侧MCA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评估中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1期)

包春茶,舒彬[9](2019)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冠心病(CHD)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冠脉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近年,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以其独特的血管生物力学效应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就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孟新颜,耿德勤[10](2019)在《奥扎格雷联合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灶侧支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病灶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8年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扎格雷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炎性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包括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病灶侧支循环微血管分级,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ADL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升高,NIHSS评分降低(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IL-8、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IL-8、hs-CRP、TNF-α水平降低(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D62p、CD63、PM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D62p、CD63、PMA水平降低(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PT、APTT延长,FIB降低(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病灶侧支循环微血管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病灶侧支循环微血管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联合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凝血功能,减轻炎性反应,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及血栓形成风险,促进病灶侧支循环形成,且安全性较高。(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侧支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FVH)与侧支循环、血管再通治疗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血管再通治疗患者37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MRI检查,大部分患者于治疗后24 h内复查MRI。FVH根据改良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系统进行评分,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SITN)分级系统评估侧支循环。3个月后的功能预后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mRS 0~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3~6分为预后不良组。统计分析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预测FVH与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37例中,预后良好组16例,预后不良组21例。预后良好组较不良组治疗前FVH(FVH1)评分更高(4.63±1.20 vs 3.14±1.15;P=0.001),ASITN等级更高(3.31±0.48 vs 2.00±1.22;P=0.000)。与FVH1相反,预后良好组治疗后FVH(FVH2)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0.125±0.50 vs 1.44±2.16;P=0.030)。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FVH1评分(r=-0.525,P=0.001)、ASITN分级(r=-0.478,P=0.003)与预后呈负相关,而FVH2与预后呈正相关(r=0.376,P=0.034)。此外,FVH1评分与ASITN分级之间呈正相关(r=0.704,P=0.000)。结论治疗前FVH的存在可预测卒中良好的功能预后,而治疗后FVH则与预后不良有关。综合评估治疗前、后FVH的评分可以有效地判断卒中的功能预后、指导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侧支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卫晓红,宋艳玲,刘燕.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及脑血流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

[2].李永霞,马跃虎,彭明洋,耿文,殷信道.急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前、后FLAIR血管高信号与侧支循环、预后的相关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3].赵局,王桂华,李陶然,岳军艳,闫海清.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对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

[4].孟爽,石寰,毋建,黄榕翀,王欣.舒张早期整体纵向应变率指数评估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侧支循环的代偿功能[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9

[5].谢文刚,黄芝芹.RDW、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6].王健,夏爽,祁子禹,冯学泉.脑侧支循环评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

[7].袁庆芳,李欣欣.颈内动脉闭塞的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与近期预后的相关分析[J].安徽医药.2019

[8].于秀英,隋汝德,何勇,赵小燕,刘松国.双参数3DASL联合MRA对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9].包春茶,舒彬.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

[10].孟新颜,耿德勤.奥扎格雷联合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灶侧支循环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自制水囊缩窄器开胸、暴露心脏;B:暴露冠状动脉左室...可控性水囊缩窄器示意图B:植入水囊前...超声心动图检测兔心功能各组缺血心肌组织免疫组化CD31染色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CD34与Fl...

标签:;  ;  ;  ;  ;  ;  ;  

侧支循环论文_卫晓红,宋艳玲,刘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