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及其建议王勇

浅谈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及其建议王勇

新安县房地产管理局河南洛阳471800

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内涝灾害频发,海绵城市这一概念逐渐得到了社会及中央的关注。在2014年11月2日,中央下发了关于海绵城市的第一个建设标准,并在全国30个城市进行试推行,寻找海绵城市规划在全国范围推进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与原因;优化建议

引言

海绵城市的建设对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洪涝、水资源紧缺、雨水径流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以及提升我国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及其优化建议。

1建设海绵城市概念及意义

1.1概念

生态城市的定义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生态城市是指社会中的人,通过对于自身与所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认知建立起的一种不同于前的社会观念。这种观念将会综合考虑人文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关系,并以此为原则而提倡生产生活的新方式与新理念。而狭义的生态城市则是在城市设计中融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则,从而构筑一个生态的、宜居的、绿色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这样的人居环境将会是一个集合人文社会、经济生产与自然环境等多种要素相辅相成、协调共存,促进和谐系统和具有可持续性的人居生态系统的发展。

1.2意义

1.2.1治理径流污染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于通过低影响开发方式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生态处理径流污染,相比过去依靠人工设备进行工业收集和处理的方式,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方式更加贴近生态,更加遵循可持续化发展理念。

1.2.2保护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虽然作为弹性城市的一个子分类,但是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生态保护,通过调整良性生态循环,建立在自然环境下的和谐城市。因此对海面城市作为针对生态环境出现的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城市建设理念,完美的符合了生态城市的要求。

1.2.3防治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的含义是城市由于降水量过大,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导致城市积水造成涝灾的现象。近年来由于环境影响,城市植被过少,无法发挥锁水、阻水、吸水的能力,导致各大城市内涝频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所以中央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推广,通过修复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控水锁水的目的,从自然角度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1.2.4雨水利用系统

在很多北方内陆城市,水资源匮乏,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完善的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收集并在水资源紧缺时进行二次利用;而在南方,雨水利用系统的主要作用则是减少径流外排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际计划。

2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在很多不同的城市空间(如街道空间、滨水空间、企事业单位等)中,均采用传统制式化的“乔灌草藤”种植模式。并认为这种强调回归自然的多群落种植就是生态城市的理想建设模式。

(2)城市建设中功能空间的划分较为模糊,尤其是与人关系较为紧密的滨水空间改造。例如,调查发现常州滨水区功能目前大多较为混杂(居住区、休憩区与工厂区间等几大功能区之间空间形态与划分以及职责的混杂),从而造成整个滨水区的景观效果较差。

(3)特色景观构建不明显,容易出现千城一面的景观效果。由于明确的指导思想或发展目标或急功近利等原因直接照搬或模仿其他城市的景观模式进行施工,没有或很少考虑地方性元素的挖掘与表现,因而只是景观元素的简单堆砌。

(4)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其城市遗产的保护工作不到位,而造成个别遗产景点的散落或破损,甚至灭亡与消失。此外,新开展的一些建设活动对文物古迹造成一定不必要的干扰。所以并没有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进行呈现,因而其相关开发与更新工作处于无序状态。

3生态城市建设优化建议

3.1以转变理念为先导,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

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主要将解决城市逢雨必涝、雨后必旱问题、收集雨水、美化景观等内容为目的城市开发设计的内涵,但是我国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经济的过快发展致使环境破坏严重,比如:水资源被污染等。因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应从系统工程和当下社会需求出发,加强城市水环境规划和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继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对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为主,修复城市中的水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中防涝系统,将公共产品投资扩大,将当下新型城镇建设质量提高,以便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海绵城市中的“渗、滞、蓄、净、用、排”六字建设方针,将城市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减小。

3.2以工程技术为关键,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工程建设技术比较关键。因此,从城市暴雨径流管理入手,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降雨量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充分性考虑周全。当前的城市中雨水进入雨污河流制的小排水系统,想要充分发挥小排水系统的排放功能,应采用削锋和错峰两种方式,有利于排水强度的降低,为市政小排水系统排水压力减轻提供基础。不过这种小排水系统只适用于一些小城市,大城市还是需要采用大排水系统。目前,我国的大排水系统已经被做出。且在武汉大东湖深邃工程中就应用到了大排水系统。最后,针对城市中的水资源污染形成黑臭水的整治,应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暴雨储蓄的基础上,做好城市污水全部截流工作,加强对补水充足、流动性工作,最后建立人工强化自然处理系统,促使城市自然生态净化功能得以提高。

3.3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中:①从城市建设应以水系统规划、整治角度出发,将该项内容充分的融入到城市化总体建设规划中,做到以湖泊河流为单位的综合性考虑,将自然生态功能与人工强化功能两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②在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还应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做好因地制宜的全面性考虑,促使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实际情况相符;③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将循环作为发展关键,进而从功能的角度推动城市水系统综合性治理。

3.4以智慧水务为目的,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

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利用当下发展中的信息化技术,将海绵城市水系统推动智能化,或者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将水资源信息数据整合,进而利用仿真模拟技术再水资源系统在实施前,进行城市水数值模拟仿真,以便突出海绵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的特征。此外,为确保水资源系统运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水系统功能的结合,实施运行全过程的监控,以便保证水系统运行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不同类型的生态城市在建设中讲求实用和可操作性性,强调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政府主导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而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增长,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产生的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等,都对生态城市的建设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些成功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和实践经验,“拿来主义”通常不具有可行性,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身条件,将经济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创建健康、科学、具有可行性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樊佳婷.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与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1).

[2]李敬,唐国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与策略[J].林业科技情报,2016,48(2):82~84.

[3]李伟伟,俞丽君.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创新,2017(12):249.

[4]周光伟.浅谈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与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17(1).

标签:;  ;  ;  

浅谈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及其建议王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