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调控论文_张秀琼,吴殿星,袁名安,舒小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陕南,肠道,微生物,抗旱性,土壤,营养盐。

生物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肠道微生物小生物调控大健康》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肠道是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的栖息地,这些微生物被称作肠道菌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肠道菌群的功能所知甚少。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对人类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超过30多种疾病与肠道菌群有关,包括糖尿病、肥胖、抑郁症甚至癌症。肠道菌群的研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领域。(本文来源于《张江科技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张秀琼,吴殿星,袁名安,舒小丽[2](2019)在《稻米脂类的功能特性及其生物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脂类是稻米的重要营养组分之一,对稻米品质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阐明稻米脂类的营养价值、功能特性及脂肪含量相关QTL的定位。本文对稻米脂类的分布,种类及组成、脂类对水稻生长发育,稻米品质的功能特性及稻米脂类的生物调控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脂类相关稻米品质改良育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耸耸[3](2018)在《干旱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生物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团聚体为维持其碳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下降不仅会造成土壤结构退化,还会严重干扰土壤碳循环过程,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植物根系、微生物、土壤碳氮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参与调控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化显着增强了极端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这些变化对植物根系、微生物活动以及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可能会严重影响土壤团聚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研究极端干旱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对于我们准确预测和评估全球碳收支平衡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平台,选取林龄为50-70年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PVC透明塑料隔离板进行自然降水隔离来模拟极端干旱,同时利用壕沟法(无根处理)来评估探讨植物根系的调控作用。监测指标包括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形态结构、微生物PLFAs、土壤碳氮含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探讨干旱下植物根系、微生物对团聚体的综合调控机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干旱对植物根系生物量、形态结构及氮含量产生重要影响。干旱显着增加总根生物量、细根(<2mm)生物量、比根长、比表面积、细根氮含量,但显着降低根组织密度,同时对细根平均直径和碳含量没有影响。干旱显着降低壕沟外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但对壕沟外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没有显着影响。干旱对壕沟内以及壕沟外的土壤碳氮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但在对照和干旱处理下,壕沟外土壤碳氮含量均显着高于壕沟内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细根生物量、比根长与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2mm团聚体颗粒比重存在显着正相关,但与土壤大团聚体(0.25-2mm)和微团聚体(<0.25mm)颗粒比重均无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干旱背景下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形态结构是调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2)对于壕沟内土壤,干旱并未改变微生物总的PLFAs,但显着降低丛枝菌根真菌的PLFAs,显着增加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同时对真菌与细菌比无明显影响。而对于壕沟外土壤,干旱对土壤微生物总的PLFAs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均没有显着影响。干旱显着增加壕沟内土壤的微生物胁迫指数,但对壕沟外的土壤无显着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2mm团聚体的比重与微生物总的PLFAs、细菌PLFAs、真菌PLFAs、革兰氏阳性菌PLFAs、革兰氏阴性菌PLFAs、丛枝菌根真菌PLFAs和放线菌PLFAs呈显着正相关关系。(3)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壕沟内土壤,土壤微生物是影响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和>2mm团聚体的主要因子,而土壤水分水影响0.25-2mm团聚体和<0.25mm团聚体的主要因子。对于壕沟外土壤,细根是影响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和>2mm团聚体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干旱背景下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发展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共同调控,而这些因子的调控作用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也存在差异。与此同时,不同因子对干旱的响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土壤团聚体形成过程更加复杂化。因此,未来的地球系统模型在预测和评估陆地碳储量时应考虑植物根系、微生物、土壤碳氮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对团聚体形成的影响过程,以便能更精确和高效地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12)

马静[4](2017)在《油松人工林土壤健康评价及生物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健康是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该区典型植物群落白桦天然林和虎榛子灌丛土壤为对照进行分析,对油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油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机理,并对土壤健康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土壤健康生物调控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在油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林龄对土壤物理性质改善作用明显。土壤容重随林龄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幼龄林和成熟林之间差异显着(P<0.05)。林龄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之间呈显着相关,变化趋势表现出随林龄的增长而随之增加。白桦天然次生林、虎榛子灌丛的土壤物理性质优于油松人工林。2.各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属弱碱性,pH值为7.59~7.93,随林龄增加没有酸化的迹象。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和电导率呈现出随林龄增加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低是油松人工林生长的限制因素之一。3.油松人工林随着林龄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呈现出随林龄增加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成熟林最高。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总体上有正相关趋势。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油松人工林土壤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油松人工林土壤健康状况由高到低的土壤综合指数排序结果为:油松人工成熟林>油松人工幼龄林>油松人工近熟林>油松人工中龄林,油松人工林生长发育有利于土壤地力的良性发展。天然白桦林和虎榛子灌木林的土壤健康状况优于油松人工林。5.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含有乡土菌根真菌菌剂加有机肥组合(OM+Sp)为促进油松幼苗生长及改善根际土壤养分状况和抗干旱胁迫的较优组合模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徐晓玉[5](2017)在《“肾精通于脑”的生物调控假说验证与“补肾益精健脑”药效筛选平台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补肾益精健脑法"临床应用甚广,但"肾精"实质至今未明。假说:依据EPO来源及活性与"肾精"内涵的相似性,提出"EPO可能为‘肾精'的物质基础之一"的假说。目的:探索"肾精"和"肾精通于脑"的生物学基础;拟建立评价"补肾益精健脑"药效的试验技术平台。方法:观察EPO对幼鼠生长发育的影响,"补肾益精"方药对衰老大鼠、肾虚大鼠的治疗作用与EPO的相关性。采用课题组创建的3种脑细胞共培养"脑神经血管单元体外模型(NVU)",观察"补肾益精"方药对模型中内源性EPO的促生成作用,以及外源性EPO对3种脑细胞的促生长作用。结果:1.衰老大鼠脑中EPO/EPOR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右归饮组、熟地黄组EPO以及EPOR显着增加。2.肾阳虚大鼠血EPO和脑EPO、EPOR表达以及Bcl-2/Bax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右归饮能显着升高肾阳虚大鼠外周血EPO和脑EPO、EPOR以及Bcl-2/Bax,显着促进大脑EPOR阳性细胞表达。3.缺氧缺糖损伤可极显着下调NVU模型细胞EPO和EPOR表达(其余试验还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2017创新经济和新兴产业论坛——2017第二届国际现代中医药大会 & 2017第四届国际高科技针灸与中西医结合大会会刊》期刊2017-09-25)

张亚锋[6](2017)在《近海浮游植物粒级及被摄食和河口pH的生物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植物、小型浮游动物和细菌之间的关系受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以及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黄海与南海,远海与河口水域具有明显不同的环境状态,进而使这些水域中的海洋生物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这些生态特征直接影响着水体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方式,对认识海洋碳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尺度海洋生态系统的对比研究仍然不足。为了研究富营养和寡营养海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河口富营养对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动物的相互关系的影响,以及在河口藻华爆发水体中浮游植物如何克服碳限制以维持生长,本研究通过收集历史黄海和南海的历史数据、南海航次实验、以及珠江口和特拉华湾水体的室内培养实验,开展四方面的研究工作:(1)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受营养盐调控,进一步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活动,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类型和碳循环产生影响。黄海3月与5月和南海5月叁个航次的历史数据表明:与黄海相比,南海水温较高、水体层化较强、无机营养盐浓度较低,叶绿素浓度、初级生产力和细菌生物量较低;而细菌生产力、小型浮游动物摄食及其摄食粒级偏好较高。与黄海相比,南海较高的小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和较低f值意味着:循环营养盐在维持南海浮游生物群落方面作用更大,细菌在寡营养盐的南海的碳循环过程中更加重要。以上这些在富营养和寡营养水域所表现出来环境因子和生物变量的差异,促使了生物群落在富营养的黄海由经典食物链主导,而在寡营养的南海由微食物环主导。从黄海到南海,随着无机营养盐降低、水温和小型浮游动物摄食活动增加,水柱积分细菌生产力与积分初级生产力的比值增加,这意味着生物群落从黄海的自养型变成了南海的异养型,同时水体也从大气的碳汇变成了碳源。(2)南海海域表层和叶绿素最大层中的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活动以及浮游植物对光照和营养的响应实验表明:叶绿素最大层小型浮游动物在白天的摄食活动强于晚上,但总体小于表层水体。另外,表层水体的小型浮游动物倾向于摄食大粒级的浮游植物(>5μm),而叶绿素最大层的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没有粒级选择性。真光层内粒级>70μm浮游动物的丰度在白天明显小于晚上,说明较大粒级的浮游动物的昼夜变化是影响小粒级浮游动物摄食活动的重要的原因。光照能明显促进叶绿素最大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大粒级浮游植物的占比;叶绿素最大层浮游植物对营养加富能快速响应,而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粒级结构不产生明显变化。该研究表明:深层浮游植物面临较小的摄食压力,拥有更大的光照和营养盐需求潜能。这对理解海洋在物理作用下发生垂向混合后,藻类出现短暂爆发的生态现象具有一定的帮助意义。(3)为探究河口水体中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对藻华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珠江口水域水样进行连续5天稀释培养实验,来探究浮游植物的生长速率(μ),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速率(m),以及它们在藻华爆发生长过程中的耦合关系。相比控制组,营养盐加富不仅能增加水体中叶绿素最大值,而且能延长藻华的持续时间。总体而言,m在培养的前2,3天逐渐增加,然后下降。在培养结束时,低盐度水体中的叶绿素已经开始下降,而中、高盐度水体中叶绿素的浓度依然在增加,并且μ仍然保持增长。在培养开始时,水体由超微型和微型浮游植物主导,而培养结束时优势种变为小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被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的比例(m/μ)随着浮游植物的比生长速率降低而增加,这意味着在藻华爆发生长过程中,下行控制随着浮游植物的生长速率降低而增强。m/μ和超微型浮游植物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比例显著负相关,说明下行控制对超微型浮游植物严格控制。因此,我们认为在浮游植物爆发生长过程中,富营养水体中浮游植物群体粒级结构的变化是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4)浮游植物的生长会造成水体pH升高,而河口富营养水体藻华过程中浮游植物如何摆脱无机碳限制以维持光合作用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特拉华湾和珠江口水域的3组(低、中和高盐度水体)连续5天的培养实验表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pH值持续增大,溶解无机碳(DIC)的减少量大于颗粒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增加量,这意味着部分DIC消失了。同时发现,在低盐度水体,pH的最高值最大,消失的DIC也最多。在培养结束时,水体总碱度(TA)在低盐度水体中出现了大幅度下降。TA的下降和DIC的消失说明随着pH的升高,水体中形成了碳酸盐沉淀。因为浮游植物只能直接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在pH很高时,存在某种生成CO2的机制,以维持浮游植物的生长。我们假设:当浮游植物快速生长提高水体的pH后,高pH能促使碳酸盐沉淀形成并释放CO2,释放的CO2被浮游植物利用后,促进pH的进一步升高。基于DIC、pH和TA的实验数据建立的模型的模拟结果证实了该假设,说明碳酸盐沉淀释放的CO2维持了在高pH条件下浮游植物的生长,驱动了水体pH的进一步升高。由于较高盐度水体拥有较强的水体缓冲能力,该机制的效率在河口随水体盐度升高而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期刊2017-05-23)

刘运华[7](2016)在《陕南茶区茶树病虫害生物调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南茶区主要集中在汉中、安康、商洛等地,近年来,陕南茶区茶树病虫害不断增加,且防治难度较大。笔者针对陕南茶区的特有的气候环境特征,通过叁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该地区茶树病虫害的生物调控技术。以期促进陕南地区茶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王宏利,吴丽莉[8](2016)在《振荡周期不受温度影响的生物调控网络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学中普遍存在的生物钟的基本特性之一是其振荡周期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即具有温度补偿特性,其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具有振荡周期不随温度变化的基因调控网络做了数值分析.温度补偿振荡是一种系统水平的性质,跟网络的拓扑结构具有密切联系.对多节点的仅有抑制性调控关系的随机网络的计算表明,温度补偿的振荡行为可以仅仅通过采用适当的拓扑结构实现,而不需要细调的动力学参数.对所有3个节点网络的穷举发现,温度补偿振荡网络结构上是两种性质互补的振荡网络模体的组合,即延迟的负反馈网络)、抑制子振子和激活抑制振子、底物耗尽振子的组合.对网络振荡周期随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温度补偿振荡可以通过熔断机制来实现,振荡周期仅敏感依赖于极少数的反应速率常数,而这些常数的活化能很小因为阻断了温度对振荡周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史艳财[9](2016)在《猪粪、沼液农用重金属和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及生物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畜禽养殖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畜禽粪便,畜禽粪便及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液都是优质有机肥。广东省的丘陵山地是林业生产的重点区域,其土壤酸性高、养分含量低,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施用畜禽粪便和沼液于酸化贫瘠的林地土壤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促进林木高效生长。畜禽粪便和沼液中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普遍超标,长期施用具有潜在生态危害。蚯蚓和菌肥可促进有机质分解、矿物营养释放,进而影响重金属和抗生素迁移转化,但关于自然条件下蚯蚓、菌肥对猪粪、沼液农用生态风险调控方面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以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罗陈猪场黄梁木速生林为试验区域,研究了猪粪、沼液农用后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及蚯蚓和菌肥调控作用,进行了四环素类抗生素降解菌筛选和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猪粪可提高土壤pH,沼液作用不明显。猪粪-沼液配施降低交换性酸的速度大于单施猪粪,蚯蚓和蚯蚓-菌肥配施可快速降低交换性酸。猪粪和猪粪-沼液配施可提高土壤电导率,两者间无显着差异(P>0.05)。蚯蚓和蚯蚓-菌肥配施都可提高土壤电导率,蚯蚓效果更为明显。施加猪粪可提高盐基离子浓度,尤其是交换性钙、镁,沼液作用较小,蚯蚓和蚯蚓-菌肥配施可促进交换性钙、镁累积。单施猪粪和猪粪-沼液配施土壤C/N基本相同,接种蚯蚓可降低土壤C/N。蚯蚓和蚯蚓-菌肥配施土壤有机质组分相似度较高。猪粪、沼液及添加生物对土壤物理性质无显着影响(P>0.05)。蚯蚓可降低细菌、真菌多样性,蚯蚓和菌肥配施对真菌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猪粪可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沼液作用较小,蚯蚓和菌肥可提高土壤缓冲和保肥能力。(2)单施猪粪土壤中Pb含量上升,施加沼液可降低其含量,蚯蚓和蚯蚓-菌肥配施土壤中Pb含量呈下降趋势。单施猪粪和猪粪-沼液配施土壤中Cu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蚯蚓可降低Cu含量。单施猪粪和猪粪-沼液配施土壤中Zn含量差异显着(P<0.05),蚯蚓可降低Zn含量。各处理土壤中As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蚯蚓和菌肥可提高土壤中As含量。蚯蚓可提高黄梁木对Pb、Cu、Zn、As的富集和转运,减轻污染和生态危害。长期施加猪粪主要导致Cu、Zn污染,施加沼液可降低其含量。蚯蚓可有效降低重金属生态危害,菌肥作用相对较弱。(3)单施猪粪土壤中土霉素含量(138.26μg·kg-1)显着高于对照(40.5μg·kg-1)和猪粪-沼液配施(37.84μg·kg-1)(P<0.05),蚯蚓和蚯蚓-菌肥配施土霉素含量上升。单施猪粪土壤中四环素含量(175.56μg·kg-1)显着高于对照(20.63μg·kg-1)和猪粪-沼液配施(74.35μg·kg-1)(P<0.05),蚯蚓和蚯蚓-菌肥配施可提高四环素含量,且单独接种蚯蚓含量最高(226.55μg·kg-1)。施加猪粪和猪粪-沼液配施可提高土壤中金霉素含量,猪粪-沼液配施高于单施猪粪,接种蚯蚓后金霉素累积最为明显。施加猪粪可造成四环素类抗生素富集,沼液可降低其含量,蚯蚓和菌肥可促进其富集。(4)筛选出2株四环素降解菌,4株土霉素降解菌,1株金霉素降解菌,1株四环素和金霉素复合降解菌。6株为杆状菌,2株为球形菌,都为革兰氏阴性菌。确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werkmanii、雷氏普罗威登菌Providencia rettgeri strain、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werkmanii、巨大芽孢杆菌Bacillμs mega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高地芽孢杆菌Bacillμs altitudinis、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e。以上菌株能以四环素类抗生素为唯一碳源,促进其降解,有望用于抗生素污染治理。(5)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微生物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的最重要因子,蚯蚓和菌肥可降低阳离子交换量从而降低细菌多样性。交换性铝对真菌群落影响最大,蚯蚓和菌肥可通过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真菌多样性。在所测重金属和抗生素中,对细菌和真菌影响最大的是Cu、Zn,蚯蚓和菌肥可减轻其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杨志枫[10](2016)在《原核生物调控模体预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信息学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先进的测序技术使得各种生物的基因以及蛋白质序列被大量测出,为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带来了方便,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海量的生物学数据,为我们如何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带来了挑战.基因的表达调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过程,基因调控网络模型的构建也是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是通过RNA聚合酶与调控因子之间相互作用进行的,调控因子与DNA序列上特定的片段结合,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这些特定的片段通常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我们称之为调控模体.调控模体尤其是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准确预测是建立准确的调控网络模型的关键所在,本文中主要对原核生物调控模体进行预测分析.在本篇论文中,首先介绍了调控模体预测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生物学意义,然后对已存在的调控模体预测算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构造一个无向加权图,并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图理论的调控模体预测算法MDS,MDS算法主要包含搜索极大团、加点合并、细化叁个过程.然后通过结合regulonDB数据库中真实数据与BOBRO,MEME,MotifClick调控模体预测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可知,MDS算法能够快速地识别调控模体序列同时能够保证了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是一个好的算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图理论的调控模体预测算法MDS,该算法中给出的极大团搜索的方法以及加点合并原则可以得到较多包含真实模体实例的子序列,同时又能减少了一些极大团的重复搜索,能够在保证最终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降低调控模体的预测时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22)

生物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脂类是稻米的重要营养组分之一,对稻米品质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阐明稻米脂类的营养价值、功能特性及脂肪含量相关QTL的定位。本文对稻米脂类的分布,种类及组成、脂类对水稻生长发育,稻米品质的功能特性及稻米脂类的生物调控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期为脂类相关稻米品质改良育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肠道微生物小生物调控大健康[J].张江科技评论.2019

[2].张秀琼,吴殿星,袁名安,舒小丽.稻米脂类的功能特性及其生物调控[J].核农学报.2019

[3].李耸耸.干旱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生物调控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4].马静.油松人工林土壤健康评价及生物调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5].徐晓玉.“肾精通于脑”的生物调控假说验证与“补肾益精健脑”药效筛选平台构建[C].2017创新经济和新兴产业论坛——2017第二届国际现代中医药大会&2017第四届国际高科技针灸与中西医结合大会会刊.2017

[6].张亚锋.近海浮游植物粒级及被摄食和河口pH的生物调控机制[D].中山大学.2017

[7].刘运华.陕南茶区茶树病虫害生物调控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6

[8].王宏利,吴丽莉.振荡周期不受温度影响的生物调控网络的数值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9].史艳财.猪粪、沼液农用重金属和抗生素的生态风险及生物调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10].杨志枫.原核生物调控模体预测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几种典型的生物矿化物质与工业上苛刻...图为正常人气道结构;B图为哮喘病患...哈氏弧菌多重QS系统的作用通路--引用自...植物体内JA及其有活性共扼物的合成途径...环南大洋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主成分分...褐藻胶的单糖组成结构示意图b褐藻胶...

标签:;  ;  ;  ;  ;  ;  ;  

生物调控论文_张秀琼,吴殿星,袁名安,舒小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