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论文-刘科,何爱斌,龙继锐,田小海,张运波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论文-刘科,何爱斌,龙继锐,田小海,张运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两系超级杂交稻,实时实地氮肥管理,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科,何爱斌,龙继锐,田小海,张运波[1](2015)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两系超级杂交稻的最佳养分管理措施,以Y两优1号为供试材料,比较不同氮肥管理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高产生理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地氮肥管理(SSNM)处理的超级杂交稻产量达8 900kg/hm2,比对照(不施氮肥)和农民模式(FFP)分别提高35.7%和11.9%,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比FFP提高153.0%,SSNM处理提高超级杂交稻的产量主要在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大幅度提高;2)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SNM处理比FFP模式分别提高9.6%、9.3%和7.9%。结论:SSNM处理较FFP模式能提高灌浆期根系活力、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改善齐穗期剑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从而提高超级杂交稻产量。(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何佳芳,肖厚军,黄宪成,周琴,胡德平[2](2010)在《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以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以黔两优58杂稻为材料,贵州省中低产稻田面积最大的黄泥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叶绿素含量、产量、植株吸收氮素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实时、实地处理水稻叶片在抽穗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高;产量显着高于常规施氮水平(N8、N12和N16);实时、实地处理水稻植株氮素吸收量在主要生育时期介于N8和N16处理之间;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均最高,与3种常规施肥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贺帆,黄见良,崔克辉,王强,汤蕾蕾[3](2008)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杂交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两系和叁系杂交水稻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对氮素的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方法】试验于2004和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优培九、汕优63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不同叶绿素仪(SPAD)预设阈值对其吸氮特性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水稻叶片叶色存在基因型差异,汕优63顶叶的SPAD值比两优培九平均低1.7~2.0个数值单位。在实时氮肥管理模式下,施氮量与SPAD预设阈值呈指数相关关系。对于汕优63而言,Nrate=0.9956e0.132SPAD(r2=0.8338**),对于两优培九则为Nrate=0.1565e0.173SPAD(r2=0.9508**)。在SPAD预设阈值介于36~40的范围内,若要保持两个品种同一时期顶叶的SPAD值相同,汕优63比两优培九需要多施用氮肥37.3kgN·ha-1。【结论】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当氮肥平均用量接近160kgN·ha-1时,两优培九的吸氮能力、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汕优63相当;其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高于汕优63;其氮素收获指数低于汕优63。此外,两优培九比汕优63表现出较高的耐肥抗倒伏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2期)

贺帆,黄见良,崔克辉,曾建敏,徐波[4](2007)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于2004和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优培九、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叶绿素仪(SPAD)预设阈值指导下的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方式的产量与产量形成以及相应的稻米品质特性。【结果】在实时氮肥管理(RTNM)模式下,两优培九和汕优63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增产幅度分别达21.12%~57.65%和15.00%~31.18%。在实地氮肥管理(SSNM)模式下,两优培九和汕优63SSNM处理比不施氮小区增产幅度分别达45.44%~50.71%和28.53%~32.40%。两优培九SPAD阈值分别由34~45的RTNM模式下,当SPAD阈值介于38~41之间时(氮肥用量120~165kgN·ha-1)可以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汕优63则以SPAD阈值36~39(氮肥用量:120~165kgN·ha-1)范围内有利于改善米质。SSNM模式下以SPAD施肥阈值为37-39(氮肥用量130kgN·ha-1)进行氮肥运筹能显着改善两优培九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SSNM模式下汕优63以SPAD阈值为35~37时稻米品质相对较好,同时产量也比较高。【结论】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能较好地协调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关键措施是依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预设SPAD阈值。在本试验条件下,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两优培九以SPAD38~39、汕优63以SPAD35~37左右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部分地改善米质,可以作为生产上应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时的推荐阈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贺帆[5](2006)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效率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肥利用率低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水稻实时(Real-time NitrogenManagement,RTNM)、实地(Site-specific Nitrogen Management,SSNM)氮肥管理是中国科学家根据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实时实地养分管理(Real-time and Site-specificNutrient Management)原理,结合中国水稻生产的特点,研创的以氮肥管理为中心的一项新型水稻高产高效氮肥管理技术。本项研究在2004和2005年于湖北省孝南区新铺镇徐山村的大田条件下进行。采用叶绿素速测仪(SPAD-502)监测水稻氮素营养状况,RTNM根据移栽后每周一次SPAD测定值确定是否施氮:SSNM则根据关键生育期SPAD测定值确定施氮量。研究了不同施氮模式对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叁系杂交稻汕优63的生长发育、稻谷产量、氮肥利用率、冠层小气候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评价RTNM和SSNM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生产上推广应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选择适宜的SPAD阈值。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SPAD阈值设置越高施氮量越多,两供试品种的施氮量与SPAD阈值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但施氮量与SPAD阈值的相关回归方程的斜率年度之间相差较大,这说明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能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实行氮肥用量的动态调节。在RTNM模式下,随着SPAD阈值的提高,施肥次数和施肥量随之增加;在相同的SPAD阈值下,汕优63比两优培九多增加一次施肥次数,施氮量增加30kg N.hm~(-2)-45kg N.hm~(-2)。在SSNM模式下,采用相同的SPAD阈值时汕优63比两优培九施氮量增加10kg N.hm~(-2)-20kg N.hm~(-2)。(2)在实时氮肥管理模式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随SAPD阈值的升高而增加,但当SPAD阈值提高到一定值后,再提高SPAD阈值对增加干物质的效果不明显。施肥时期和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两优培九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比汕优63高;在抽穗期以前,汕优63和两优培九干物质积累量接近;抽穗后,两优培九干物质生产能力高于汕优63,最终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0%左右:这是两优培九最终产量较高的主要生物学基础。(3)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稻谷产量与SPAD阈值及施氮量均呈二项式相关,存在一个最适SPAD阈值(最适施氮量值)。不同水稻品种在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最适施氮量不同,汕优63达到其最高产量时的需氮量比两优培九少,且汕优63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最适SPAD阈值比两优培九小。这表明在应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时,对于与汕优63品种特性相类似的品种或组合,在生产中应采用较小的SPAD阈值;而对与两优培九品种特性相类似的品种或组合,在生产中应适当调高SPAD阈值。不同SPAD阈值处理对水稻的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各不相同。两优培九在RTNM模式下,以SPAD阈值39-41(氮肥用量:155kg N·hm~(-2)-165kg N·hm~(-2))时施氮量中等,产量较高;相应地汕优63以SPAD阈值在36-37(氮肥用量:120kgN·hm~(-2)-165kg N·hm~(-2))为适。(4)在实时氮肥管理模式下,随SPAD阈值的提高,施氮量增加,两优培九和汕优63两个品种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两优培九和汕优63的SPAD阈值分别为35-39、34-36时能获得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两个品种基于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各项指标相比其在实时氮肥管理模式下的最优值,两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均较佳。在RTNM模式下,具有相同的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两品种比较分析发现,当施氮量为90kgN.hm~(-2)时,汕优63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比两优培九高70.7%,但生理利用率却比两优培九低16.6%;当施氮量为120 kgN.hm~(-2)以上时,两优培九比汕优63具有更高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这表明汕优63具有更高的利用低氮能力,而两优培九利用高氮的能力强。(5)在RTNM模式下,SPAD阈值设置越高施氮量增加相应地影响稻米品质。整精米率随SPAD阈值的增加而升高,当SPAD阈值过大时,整精米率下降,两品种表现的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品种整精米率的最高值所对应的SPAD阈值不一致,对两优培九,以SPAD为39的处理整精米率最高,而对汕优63则宜选择SPAD38左右。在适宜的SPAD阈值下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较低,过高时垩白率和垩白度增加。两优培九的整精米率显着高于汕优63,粒型优于汕优63,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则比汕优63的低,差异均达显着水平。综合分析RTNM对稻米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可知,两优培九以SPAD阈值38-41(氮肥用量120kg N.hm~(-2)~165kg N.hm~(-2))有利于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而对汕优63 SPAD阈值为36-39(氮肥用量:120kg N.hm~(-2)~165kg N hm~2)。而在采用SSNM时,对于两优培九及其类似品种应选用38-39作为SPAD阈值;而对于汕优63及其类似品种应选用36左右作为SPAD阈值。(6)以微型温湿度自动记录仪记录和冠层取样测定相结合,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水稻冠层内的温度与相对湿度变化,结果表明:a)水稻冠层内的温、湿度受冠层外大气的影响,但昼夜变化趋势与冠层外大气一致。温度在夜间(19:00-7:oo)低且稳定,白天(7:00-19:oo)高且变化幅度大,至13:00左右达最高值。冠内最高温度与冠外大气最高温度之间呈显着线性相关关系,群体越大,冠内的温度变幅越小。冠层相对湿度在夜间高且稳定(达90%-10096),在白天小但变幅大,至13:00左右达最低值。b)水稻冠层内温度、湿度的昼夜变化幅度受群体大小的影响显着,处理组合之间温度变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昼温的差异,以日最高温度的变异最大,处理间可达2℃-5℃。冠内昼温在处理间的变化规律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昼温依次的差异,以日最低相对湿度的差异最大,处理之间相差可达25%。冠内湿度在处理之间的变化规律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昼湿依次增大,与群体大小相对应:冠内日相对湿度总体表现是大于冠外大气。c)冠内温、湿度大小受生长期的影响。从分蘖期至蜡熟期,处理之间以在分蘖期差异最小,齐穗前后差异最大。d)水稻株高、茎蘖数、LAI与冠内日最高温度呈显着负相关,与冠内日最低相对湿度显着呈正相关,冠层昼温、冠层昼湿与LAI和茎蘖数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达极显着水平,齐穗期单位株高的冠层降温效应为0.216℃,增湿效应为0.53%。(7)本研究证明,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中,SPAD阈值设置越高,所有品种在全生育期中叶片的氮浓度较高,需要施用更多的氮肥。设置为同样的SPAD阈值时,叶色偏淡、叶片较薄的水稻品种或组合相比叶色较深、叶片较厚的需要施用更多的氮肥。因此,在生产上如果根据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设定SPAD阈值时,需要考虑品种的叶色深浅和叶片厚薄(比叶重的大小)作适当调整。叶色较深、叶片较厚的品种或组合,采用的SPAD施肥阈值应适当提高。对于与汕优63品种特性相类似品种或组合,适宜SPAD阈值为36左右,而与两优培九品种特性相类似品种或组合则为39左右。而且,在采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选择SPAD阈值时,应当考虑品种的差异作出相应调整,对于同一品种在不同年度之间可保持不变。综合考虑不同水稻品种特性,产量,施氮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在生产上应用实地氮肥管理模式时,对于与汕优63品种特性相类似的品种或组合,SPAD阈值以36为宜;如果采用实时氮肥管理模式,SPAD阈值为36-38时进行氮肥运筹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农学利用率。对于与两优培九品种特性相类似的水稻品种或组合,应适当提高SPAD施肥阈值(如SPAD=38-39),以采用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为佳。这样氮肥施用量适宜,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增产增收。(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刘立军,桑大志,刘翠莲,王志琴,杨建昌[6](2003)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籼型叁系杂交稻汕优 63为材料 ,对不同氮肥管理的农艺和经济表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未施氮肥 (空白区 )的产量为 6.8~ 7.4t·ha- 1,表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 (氮肥 2 40kg·ha- 1)相比 ,改良的农民施肥法 (农民习惯施氮量的 70 % )、实时氮肥管理 (依据叶绿素仪测定值进行的施肥方法 )和实地氮肥管理(施氮时期、施氮量和叶绿素仪测定值相结合的施肥方法 )分别增产 9.2 %~ 10 .3 %、3 .3 %~ 7.0 %和 8.9%~ 9.3 % ,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110 .5%~ 13 5.6%、2 0 4.3 %~ 2 97.0 %和 2 0 0 .9%~ 2 76.4%。以上结果表明 ,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的前提下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 ,较大幅度地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另外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还可以降低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 ,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3年12期)

黄见良[7](2003)在《水稻氮素营养特性、氮肥利用率与实时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氮肥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30%,中国稻田氮肥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但水稻的氮肥利用率低于一些主要产稻国家。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不仅有利于增加水稻的施肥效益,而且可以减少稻田氮肥过量施用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本项研究于2002年旱季和2003年旱季在菲律宾国际水稻所,以及2001年和2002年在中国湖南两个不同的生态气候区的大田条件下进行。采用田间试验,结合~(15)N示踪技术和水稻液培试验,系统地研究了氮肥施肥时期、氮肥用量和施用方法对水稻的生长发育、稻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客观分析和确立了测定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的适宜方法。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 水稻自移栽至幼穗分化始期,肥料氮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植株吸收的氮素60%以上来自肥料。至成熟期,水稻地上部积累氮素,有40%来自肥料,其中20%来自幼穗分化始期追肥,来自分蘖期和基肥各10%左右; (2) ~(15)N分别标记基肥、分蘖期追肥和幼穗分化始期追肥的研究表明,水稻对基肥吸收的持续时间长达30天,对分蘖期追肥吸收的持续时间为14天,对幼穗分化始期追肥吸收的持续时间仅为10天。幼穗分化期水稻对氮素吸收速率最大,在此时期追肥后水稻氮素的最大吸收速率达9.5 kgN hm~(-2) d~(-1),其中对~(15)N标记肥料的最大吸收速率为5.4~6.4 kgN hm~(-2) d~(-1); (3) 水稻对不同时期施用的氮肥其吸收利用率相差较大。在热带地区,~(15)N示踪法测定的水稻对幼穗分化期追肥的的吸收利用率为59%,对分蘖期追肥和基肥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26%和24%,差减法测定值分别为67%、54%和45%; (4) 只要选择某一时期不施氮处理作为对照区,除基肥以外差减法测得的氮肥吸收利用率与~(15)N示踪法的测定结果相接近,但如果用全生育期均没有施用氮肥的空白区作为对照,由于施肥的激发效应而偏高导致差减法测定值偏高; (5) 水稻与某些旱地作物相似,在抽穗后植株组织中的氮素存在着挥发损失,在分蘖期吸收的~(15)N至成熟期通过这一途径损失的氮素占原吸收总量的16%,幼穗分化期吸收的氮素至成熟期通过这一方式损失其吸收总量的13%; (6) 不同的叶绿素仪对同组水稻叶片样品测定值之间存在偏差,最大偏差达2.7个读数单位,在进行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时,应考虑这种偏差带来的影响,试验前有必要对各台仪器进行标准化处理或调节补偿值; (7)中国杂交稻汕优63在热带生态气候条件下的生物产量与热带釉稻IR72相当,氮肥的吸收利用率与差异不显着。因此可以认为,品种不是导致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8)在中国湖南亚热带与菲律宾热带生态气候条件下进行的相同设计的试验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中国稻田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并不如先前报道的那样低,汕优63在中国湖南亚热带生态气候条件下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平均为65%,而在菲律宾国际水稻所的吸收利用率为50%。但中国稻田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极显着低于热带地区; (9)在中国应用实时实地氮肥可以降低氮肥用量30%一50%,水稻产量稳中有升,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可以由农民的习惯施肥法的4k泌ralnk扩N提高到13一巧kgGralnug-,N。因此,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在中国稻田氮肥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3-11-08)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以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以黔两优58杂稻为材料,贵州省中低产稻田面积最大的黄泥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叶绿素含量、产量、植株吸收氮素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实时、实地处理水稻叶片在抽穗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高;产量显着高于常规施氮水平(N8、N12和N16);实时、实地处理水稻植株氮素吸收量在主要生育时期介于N8和N16处理之间;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均最高,与3种常规施肥水平存在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刘科,何爱斌,龙继锐,田小海,张运波.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5

[2].何佳芳,肖厚军,黄宪成,周琴,胡德平.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0

[3].贺帆,黄见良,崔克辉,王强,汤蕾蕾.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杂交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8

[4].贺帆,黄见良,崔克辉,曾建敏,徐波.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

[5].贺帆.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效率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6].刘立军,桑大志,刘翠莲,王志琴,杨建昌.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3

[7].黄见良.水稻氮素营养特性、氮肥利用率与实时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

标签:;  ;  ;  ;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论文-刘科,何爱斌,龙继锐,田小海,张运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