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伊宁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伊宁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生烃条件
伊宁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许光,姜亭,郭望,陈高潮,史冀忠[1](2018)在《新疆伊宁盆地石炭系阿克沙克组烃源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纵向展布、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热演化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新疆伊宁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烃源岩特征。石炭系阿克沙克组烃源岩分布集中,厚度较大,阿克沙克剖面累计厚度达202.1m,总有机碳(TOC)含量平均为1.19%;干酪根类型为Ⅱ1型;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为1.56%,表明干酪根演化进入高成熟阶段。综合评价认为,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伊宁盆地石炭系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吴正义[2](2016)在《伊宁盆地中二迭统沉积相及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宁盆地二迭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盆地内找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页岩气资源。本次研究提高了对中二迭统沉积特征的认识,为进一步预测有利成藏地质条件和进行资源勘探潜力评价提供基础地质支撑。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弄清了中二迭统地层接触关系和发育规律,同时收集了大量沉积相标志,分析了岩性组分、化石、地球化学及颗粒粒度结构等特征,识别出中二迭统沉积相类型,主要有冲积扇相、辫状河流相、湖泊相、辫状河叁角洲相和水下扇,并建立中二迭统沉积模式。二迭纪沉积环境经历3个演化阶段:(1)早二迭世乌郎期盆地进入断陷湖盆发展阶段,湖盆演化趋于稳定;(2)中二迭世晓山萨依期,由于区域构造运动与火山活动,影响了盆地的沉积环境;哈米斯特期为弱伸展环境,盆地沉降幅度平缓;塔姆其萨依期,盆地再一次进入沉降,断陷湖盆特征再现;(3)晚二迭世巴斯尔干期,盆地进入衰竭期。影响中二迭统沉积相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盆地内部的4组断裂体系:(1)北侧科古琴-博罗霍洛带(简称科-博带)断裂系;(2)南缘哈尔克-那拉提山北缘断裂系;(3)近东西向断裂系;(4)中部北东和北西向X型剪切断裂系。(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6-06-20)
吴正义[3](2015)在《伊宁盆地石炭-二迭系地层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宁盆地中石炭-二迭系地层出露齐全,通过野外实地地质观察、测量,进行系统采样和室内数据资料整理,描述各个层组的岩性情况和生物化石等,为伊宁地区石炭-二迭系地层划分对比提供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5年11期)
周利明[4](2015)在《伊宁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生物礁基本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露头观察,搜集大量沉积相标志,系统分析了伊宁地区的生物礁相,发现在伊宁地区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中存在生物礁。生物礁形成于活动陆缘碳酸盐台地缓坡边缘,生物礁相由5个沉积韵律旋回组成,单体厚39 m,迭加总厚度大于176 m,平面规模大于3 km,内部相带发育齐全,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和生物碎屑泥灰岩,厚层块状构造,下部见纹层、变形纹层构造。单个礁体为浑圆形,沿走向成串珠状分布。造架生物主要为藻类、珊瑚、有孔虫等,粘结生物主要为藻类,附礁生物有海百合茎、角石、腕足类以及腹足类等。生物礁的发现对该区域岩相古地理的细化具有重要意义,可能为伊宁盆地的油气勘探开辟新的领域。(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冯杨伟,姜亭,陈高潮,许伟[5](2015)在《伊宁盆地铁木里克组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宁盆地是发育在中天山微板块上的独立单元(Wang,et al,2007;Han,et al,2011),属于山间迭合盆地(Dai,et al,2015)。盆内发育4个一级构造单元:伊宁凹陷、尼勒克凹陷、巩乃斯凹陷和阿吾拉勒凸起(李玉文等,2011;Li,et al,2014)(图1)。早二迭世晚期一晚二迭世伊宁盆地进入陆内裂谷盆地的陆相湖盆发展阶段,发育良好的中二迭世晚期铁木里克组湖相暗色泥岩,已有(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4)
冯杨伟[6](2015)在《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宁盆地发育良好的中二迭世晚期铁木里克组湖相暗色泥岩和早石炭世晚期阿克沙克组海相暗色泥岩,已有研究结果表明这两套泥页岩地层具备发育页岩气藏的物质条件。盆地内上古生界非常规页岩油气调查尚未开展过,本次研究以国内外页岩气、地温年代学、泥页岩纳米级微孔隙研究现状与进展、伊宁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程度和伊宁盆地地质概况为基础,立足伊宁盆地野外露头剖面、钻井资料、地震解释资料、样品测试分析结果及前人研究成果等资料,依据钻井地层镜质体反射率Ro随深度的变化、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恢复盆地古地温场。对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开展温度—时间反演模拟,探讨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过程;然后依据伊宁盆地古地温梯度、构造—热演化史和钻井地层岩性,运用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恢复盆地埋藏史。分析伊宁盆地页岩气成藏要素:包括烃源岩特征、泥页岩储层特征、盖层发育情况、成藏动力和成藏方式等,综合分析总结伊宁盆地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伊宁盆地是伊犁—中天山微板块发展演化形的成一个西天山山间盆地,盆内发育4个一级构造单元:伊宁凹陷、尼勒克凹陷、巩乃斯凹陷和阿吾拉勒凸起。伊宁盆地从中新太古代(或古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四大演化阶段:基底演化阶段(前南华纪)、超大陆裂解及洋陆演化阶段(南华纪—中泥盆纪)、后造山板内伸展阶段(晚泥盆世—早二迭世)及陆内演化阶段(中二迭世—现今)。伊宁盆地陆内演化阶段依据二迭纪以来伊宁盆地的属性变化,分为二迭纪陆内裂谷盆地演化期和中新生代陆内坳陷盆地演化期。结合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剥蚀厚度恢复、古地温场恢复、沉降史、钻孔岩性与分层以及暗色泥页岩地球化学参数等,运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恢复了宁4井、宁3井埋藏史和热史,伊宁盆地二迭纪以来主要经历了4个构造沉降—抬升剥蚀阶段,中二迭世—叁迭纪初期沉降率最大,二迭纪末期短暂抬升,隆升幅度小:早叁迭世—晚白垩世早期盆地较快速沉降,早白垩世晚期伊宁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隆升剥蚀,剥蚀量较大;晚白垩世早期—古近纪末期沉降速率减小,古近纪末期24Ma左右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短暂快速隆升;新近纪早期—更新世晚期缓慢沉降,现今盆地处于剥蚀状态。铁木里克组暗色泥岩主体为深湖—半深湖相黑一深灰色钙质泥岩、泥灰岩及灰黑色页岩、泥岩,暗色泥岩的厚度大多在150-600m,陆源高等植物为主要生源,沉积环境为半咸水且水体分层不强的缺氧还原环境。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TOC)含量平均为1.86%,生烃潜量S1+S2平均为1.79 mg/g,且具有从南部向北部依次增好的趋势。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部分Ⅱ2型干酪根。伊宁盆地目前热演化程度呈现从盆地周缘向盆地中心逐渐增高的趋势,盆地周缘Ro在0.8%左右,盆地中部Ro加权平均为1.29%。阿克沙克组暗色泥岩为海湾沉积环境,在伊宁南-察布查尔东南部和尼勒克东北两个区域较厚,残余厚度大于130m。有机碳(TOC)含量平均值为1.2%,干酪根类型以Ⅲ型-Ⅱ2型为主。阿克沙克组Ro值在1.56~2.47%,加权平均为1.72%,烃源岩已经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铁木里克组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平均为68.8%,泥页岩中的孔隙以有机质生烃体积缩小形成的微孔隙为主,同时发育有机质生烃产生的水平微裂缝,也可见构造力形成的垂直泥页岩层高角度裂缝。泥页岩孔隙度为2.3-3.1%,平均为2.7%;渗透率为0.002-0.008md,平均为0.005md。伊宁盆地中二迭世铁木里克组存在异常过剩压力,中侏罗世伊宁盆地上古生界进入大量生干气阶段,泥页岩层中广泛发育超压。纵向上因暗色泥岩段厚度变大岩性变纯和热演化程度较高等原因出现若干异常压力突然增高的压力层段,且较高的过剩异常压力具有较好的横向连续性,在盆地伊宁凹陷中央洼陷带形成若干个高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对泥页岩排烃与页岩气的成藏提供了动力条件。伊宁盆地暗色泥页岩生烃、排烃和充注具有幕式特点,存在两次较大的生排烃和油气充注过程。伊宁盆地异常过剩异常压力是烃源岩排烃主要动力,含烃流体的过剩压力值达到地层的破裂压力或先存裂隙的开启压力时,泥页岩中产生大量处于开启状态的微裂缝,含烃高压流体以瞬态方式排出,存在多个生烃增压→地层破裂→烃类排出成藏的幕式过程。沸腾包裹体和次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伊宁盆地页岩气幕式成藏,次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显示:一次温度集中在80~130℃,代表了早叁迭世—中侏罗世烃源岩因构造沉降速率大而迅速增温大量生油:另一次温度集中在160-180℃,代表了侏罗末期—早白垩世早期盆地构造沉降达到最大值左右时候的大量天然气生成。制作了含油气系统相关的图表来系统分析伊宁盆地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认为伊宁盆地上古生界铁木里克组具有优越的页岩气成藏条件,阿克沙克组页岩气成藏条件次之。(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姜亭,陈高潮,史冀忠,郭望,许伟[7](2015)在《新疆伊宁盆地石炭系—二迭系油气调查发现两套烃源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为目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重新厘定了石炭系—二迭系地层接触关系;建立了伊宁盆地石炭纪—二迭纪层序地层格架;查明了伊宁盆地石炭纪为"一谷一链"的沉积格局,即整体为一东西向裂谷,北部发育近东西向岛链,二迭纪为一向西开口的近东西向的陆相裂陷盆地;在石炭系阿克沙克组和二迭系铁木里克组发现2套优质烃源岩层。(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期刊2015年05期)
高志军,焦叶红,范士彦,张心彬[8](2012)在《伊宁盆地古近系底界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伊宁盆地古近系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姜黄色砾岩层,其底部存在的不整合面反映了伊宁盆地自中侏罗世末期至新生代初期的长期沉积间断。古近系广泛超覆于下伏中生代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总体表现出自盆中向南北盆缘、沿盆缘自中部向东西两侧其超覆层位逐渐偏低的接触规律,在地质研究、勘查工作实践中发现,姜黄色底砾岩及其底部的不整合面、古风化壳及其组合均可作为良好的地质标志层。(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2年05期)
李建秋[9](2012)在《伊宁盆地中生代含煤地层的赋煤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聚煤盆地的形成条件聚煤盆地的形成取决于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以及古植物等几方面的因素,经过华力西旋回之后,天山已经形成。进入中生代以后,新疆广大地区形成准平原化,为中生代的聚煤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条件。伊犁中生代含煤盆地是由一系列小型的山间盆地,即伊宁、昭苏、(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08期)
孟福印,施哈宁,娜莉莉[10](2009)在《伊宁盆地的“红层”与找煤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宁盆地是新疆主要聚煤盆地之一,预测煤炭资源总量2178.8亿t。通过对含煤盆地岩石地层分析,发现研究区发育叁套红层,即叁迭系小泉沟群(T2-3xq)红层,侏罗系水西沟群(J1-2sh)红层及古近系红层,叁套红层分属于两个构造层。根据红层与煤系地层的关系分析,认为古近系红层覆盖区最有可能发现隐伏的整装大煤田。查清红层的层序,对指导找煤及加速进行煤田地质勘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09年07期)
伊宁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伊宁盆地二迭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盆地内找到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页岩气资源。本次研究提高了对中二迭统沉积特征的认识,为进一步预测有利成藏地质条件和进行资源勘探潜力评价提供基础地质支撑。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弄清了中二迭统地层接触关系和发育规律,同时收集了大量沉积相标志,分析了岩性组分、化石、地球化学及颗粒粒度结构等特征,识别出中二迭统沉积相类型,主要有冲积扇相、辫状河流相、湖泊相、辫状河叁角洲相和水下扇,并建立中二迭统沉积模式。二迭纪沉积环境经历3个演化阶段:(1)早二迭世乌郎期盆地进入断陷湖盆发展阶段,湖盆演化趋于稳定;(2)中二迭世晓山萨依期,由于区域构造运动与火山活动,影响了盆地的沉积环境;哈米斯特期为弱伸展环境,盆地沉降幅度平缓;塔姆其萨依期,盆地再一次进入沉降,断陷湖盆特征再现;(3)晚二迭世巴斯尔干期,盆地进入衰竭期。影响中二迭统沉积相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盆地内部的4组断裂体系:(1)北侧科古琴-博罗霍洛带(简称科-博带)断裂系;(2)南缘哈尔克-那拉提山北缘断裂系;(3)近东西向断裂系;(4)中部北东和北西向X型剪切断裂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伊宁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许光,姜亭,郭望,陈高潮,史冀忠.新疆伊宁盆地石炭系阿克沙克组烃源岩特征[J].地质通报.2018
[2].吴正义.伊宁盆地中二迭统沉积相及控制因素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6
[3].吴正义.伊宁盆地石炭-二迭系地层简介[J].辽宁化工.2015
[4].周利明.伊宁盆地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生物礁基本特征及其意义[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
[5].冯杨伟,姜亭,陈高潮,许伟.伊宁盆地铁木里克组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C].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2015
[6].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
[7].姜亭,陈高潮,史冀忠,郭望,许伟.新疆伊宁盆地石炭系—二迭系油气调查发现两套烃源岩[J].中国地质调查.2015
[8].高志军,焦叶红,范士彦,张心彬.伊宁盆地古近系底界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分析[J].中国煤炭.2012
[9].李建秋.伊宁盆地中生代含煤地层的赋煤规律[J].科技信息.2012
[10].孟福印,施哈宁,娜莉莉.伊宁盆地的“红层”与找煤方向[J].中国煤炭地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