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侵蚀论文_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

导读:本文包含了耕作侵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磁性,水溶性,微生物,颗粒,生物量,容重。

耕作侵蚀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1](2017)在《黑土坡耕地有机碳及其组分累积-损耗格局对耕作侵蚀与水蚀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耕作与水蚀是黑土区坡耕地碳库退化的主导因素,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对不同侵蚀驱动力(耕作、水力)的响应格局,基于该区耕作侵蚀与水蚀模型,在定量表达耕作侵蚀-沉积量与水蚀量的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地形坡面尺度SOC及其3种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耕作侵蚀与沉积速率分别表现为坡上>坡下>坡中>坡脚和坡脚>坡下>坡中>坡上;水蚀速率表现为坡下>坡脚>坡中>坡上;坡下陡坡位置耕作侵蚀与水蚀协同引起严重的土壤流失.虽然耕作侵蚀速率(0.02~7.02t·hm~(-2)·a~(-1))远小于水蚀速率(5.96~101.17 t·hm~(-2)·a~(-1)),但耕作侵蚀在全坡面范围均可对SOC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水蚀则主要在坡下径流汇集区显着影响SOC的累积-损耗.受水蚀与耕作侵蚀-沉积作用影响,SOC、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在侵蚀点含量低于沉积点,而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化趋势相反;耕作侵蚀通过影响颗粒有机碳参与SOC的积累-损耗过程.(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赵鹏志[2](2017)在《黑土区耕作侵蚀及其与碳氮磷分布格局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坡耕地,以往研究多关注水蚀而忽略了耕作侵蚀的存在。为印证并定量描述该区耕作侵蚀速率及其效应:首先,采用物理示踪法模拟铧式犁田间耕作、测定典型坡耕地耕作位移量及其分布格局、构建耕作侵蚀模型;其次,基于耕作侵蚀与水蚀模型,在定量表达耕作侵蚀-沉积量与水蚀量的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地形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碳(DOC)、全氮(TN)、全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究了土壤碳氮磷对不同侵蚀驱动力(耕作、水力)的响应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铧式梨单次作业后,土壤平均位移和位移量可达0.10~0.34 m和32.68~134.14kg·m~(-1),耕作迁移系数为234 kg·m~(-1)。耕作方向和坡度对耕作位移影响显着,且对上坡耕作的影响大于下坡耕作。2)耕作侵蚀与沉积速率分别表现为坡上>坡下>坡中>坡脚、坡脚>坡下>坡中>坡上;水蚀速率表现为坡下>坡脚>坡中>坡上;坡下陡坡位置耕作侵蚀与水蚀协同引起严重的土壤流失。全坡面耕作侵蚀与SOC、POC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水蚀与SOC及其组分都不相关,但局部坡位(坡下径流汇集区),水蚀速率与SOC、POC、MBC均显着负相关;坡面尺度耕作侵蚀对有机碳的影响较为一致,而水蚀与有机碳的关系受地形的影响更为明显。土壤侵蚀加剧C库空间变异,致使SOC、POC、DOC在侵蚀点低于沉积点,而MBC变化趋势相反;耕作侵蚀通过POC参与SOC积累-损耗过程。3)受不同侵蚀外营力(耕作、水力)影响,TN、TP呈现出由坡上至坡中含量从低到高、在坡中位置累积而在坡下区域流失严重的总体趋势。全坡面尺度耕作侵蚀、水蚀速率与TN、TP含量均无相关性,但坡上、坡下位置,TP含量与水蚀速率显着负相关,水蚀导致了坡上、坡下位置磷素流失。TN未与耕作侵蚀、水蚀速率在任意坡位呈现显着相关性。本研究印证了黑土区坡耕地耕作侵蚀的存在,并在定量表达耕作侵蚀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不同侵蚀类型在黑土坡耕地养分空间变异的过程中贡献不同,耕作侵蚀对有机碳的影响较为显着,水蚀在土壤磷素流失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而氮素均不受受两种侵蚀的显着影响。可为正确认识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机制、针对性地减缓黑土侵蚀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贾立志,张建辉,王勇,张泽洪,魏宇航[3](2016)在《耕作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容重和有机质二维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耕作侵蚀对坡耕地土壤容重、有机质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影响,选择四川盆地中部的简阳县的坡耕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耕作的方法,通过对比模拟耕作前与5次、20次模拟耕作之后的土壤容重、有机质的水平以及垂直变化与分布规律,并探讨耕作侵蚀对两者关系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耕作侵蚀的搬运作用,5次和20次耕作之后坡顶位置的表层土壤被不断搬运至下坡位置,从而导致坡顶表层土壤容重增加;并且耕作过程中锄头的翻转作用改变了土壤容重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耕作前土壤有机质在各坡面位置的垂直分布可用对数方程描述,然而5次和20次耕作之后其两者之间没有显示任何关系。耕作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5次和20次耕作之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之间无相关关系。因此,耕作侵蚀改变土壤有机质和容重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并且改变有机质和容重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6年06期)

赵鹏志,王恩姮[4](2016)在《耕作侵蚀对黑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耕作侵蚀条件下土壤有机碳(SOC)的损耗途径,本文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分别研究了SOC、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碳(DOC)对耕作侵蚀的空间响应格局及敏感性,结果表明:针对铧式犁单次往复翻耕,黑土坡耕地耕作侵蚀速率为-9.41~6.63 Mg/hm~2/a。机械耕作加速坡顶、坡下土壤侵蚀,促进坡中、坡脚土壤沉积。耕作侵蚀速率与SOC、POC显着负相关,与MBG正相关,但与DOC无明显相关关系。认为黑土区耕作侵蚀主要是通过损耗POC途径影响SOG循环,同时伴随着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异。(本文来源于《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9-19)

李富程,花小叶,江仁涛,樊敏[5](2016)在《紫色土坡地土壤性质对耕作侵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土壤性质对耕作侵蚀土壤的敏感性,为紫色土区域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磁性示踪技术定量旋耕机上下耕作和等高耕作的土壤耕作位移和土壤位移量,选取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有效磷、土壤抗剪强度和土壤紧实度等土壤理化性质和力学性质指标,研究土壤性质对旋耕机上下耕作和等高耕作的耕作侵蚀的影响特征。[结果]旋耕机上下耕作和等高耕作的土壤净位移和净位移量不仅受坡度影响,也受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力学性质和土壤物理性质对旋耕机耕作侵蚀有显着影响,对于上下耕作的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与土壤净位移量呈显着正相关。对于等高耕作措施的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净位移量呈显着正相关,其他指标关系不显着。[结论]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可以作为评价耕作侵蚀的土壤可蚀性指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4期)

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6](2016)在《东北黑土区典型坡面耕作侵蚀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坡耕地,以往研究多关注水蚀而忽略了耕作侵蚀的存在。为印证并定量描述黑土耕作侵蚀,该文采用物理示踪法,测定了典型坡耕地耕作位移量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铧式犁耕作后示踪剂沿耕作方向发生扩散,上坡耕作示踪剂集中分布在0~20 cm范围,而下坡耕作示踪剂集中分布在0~20和50~150 cm。一次耕作引起的耕作位移量为32.68~134.14 kg/m,耕作迁移系数234 kg/m。坡度是影响耕作位移的重要因素,二者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对上坡耕作的影响大于下坡耕作。研究区耕作年侵蚀速率0.4~11.0 Mg/(hm2·a),凸起的坡背、坡肩处及坡度较大的位置侵蚀严重。虽然黑土区坡度较小,但由于耕作深度大,速度快,耕作侵蚀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李富程,江仁涛,樊敏[7](2016)在《耕作侵蚀磁性示踪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钛铁矿粉作为磁性示踪剂,研究土壤磁化率背景值、操作方式、测定条件对耕作侵蚀磁性示踪的影响,确定耕作侵蚀磁性示踪技术的适宜测定条件。结果表明:紫色土研究样地的耕层土壤磁化率背景值和空间变异性都较小,对示踪剂磁性强度要求不高;土壤磁化率与示踪剂浓度可以利用线性方程拟合,示踪剂浓度在20~70g/kg时,拟合效果较好(R~2=0.999 6,P<0.001);当土壤颗粒组成中粗颗粒(粒径>5mm)占主导时,土壤磁化率与粒径<2mm和2~5 mm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粒径5~10 mm和10~20mm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然而当细颗粒(粒径<5mm)占主导时,土壤磁化率与土壤颗粒组成无关;土壤磁化率与堆积厚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紧实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取样间距、示踪剂老化、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耕作侵蚀磁性示踪技术的适宜测定条件为:钛铁矿粉磁性示踪剂浓度为20~70g/kg,土壤磁化率测定时细颗粒占多数(>50%),堆积厚度在5cm以上,土壤紧实度在50~150N/cm~2,保持耕作前后土壤磁化率测定中堆积厚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紧实度等条件基本相似。试验和应用表明钛铁矿粉的性能较适合作为耕作侵蚀磁性示踪剂。(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花小叶[8](2016)在《紫色土退化坡地耕作侵蚀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紫色土低阈值生态安全和高风险生态退化的特点,本研究采用磁性示踪法分析不同耕作工具的耕作侵蚀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模拟耕作检验不同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长期作用对土壤剖面性质和微地貌演化的影响,从而探索适合紫色土坡耕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川中紫色土区叁种常规耕作方式中,旋耕机上下耕作的耕作侵蚀速率相比顺坡锄耕和等高犁耕可减少88%和71%,从耕作侵蚀的防治角度出发,叁种常规耕作方式中旋耕机上下耕作最优。不同耕作工具不同耕作方向下的耕作侵蚀强度大小依次为:向下锄耕>等高锄耕;向下犁耕>向上犁耕>等高犁耕>上下坡交替犁耕;等高机耕>上下机耕。耕作侵蚀随耕作深度的增加而增强。旋耕机快档耕作时上下交替耕作的耕作侵蚀强度明显小于等高耕作,慢档耕作时两者相当。不同类型锄头耕作侵蚀速率大小依次为:宽锄(50.36t/hm2)>空心锄(41.59 t/hm2)>窄锄(40.49 t/hm2)>双齿锄(37.7 t/hm2)。土壤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与耕作侵蚀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长期顺坡锄耕使得坡顶土壤流失母岩裸露,土层厚度在0 m、5 m处显着减小,20 m处显着增加;长期等高犁耕使上坡土层深度减小32.6%,坡脚增加25.1%,坡顶土壤流失明显,但不会导致坡顶母岩裸露;旋耕机耕作,亦不会造成坡顶母岩裸露,对坡耕地海拔也无明显影响。长期耕作使得土壤碳氮磷有顺坡增加的趋势。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的耕作技术应该根据不同的坡度范围进行合理的配置:0~5°缓坡耕地适宜采用牛拉铧式犁上下坡交替耕作;5~15°中等坡度以及15~25°较高坡度坡耕地适宜采用旋耕机上下耕作;而25°以上坡地必须退耕还林。(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6-04-11)

张加琼,杨明义,刘章,张风宝[9](2016)在《耕作侵蚀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耕作位移和耕作侵蚀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由耕作工具触发的土壤侵蚀;是造成坡耕地土壤重新分布和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重要过程之一;对坡面地形演化、土壤性质改变、土壤养分流失与重新分布、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壤碳储存变化等都有重要影响。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耕作侵蚀的基本过程和机制、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侵蚀速率的研究进展,讨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不同于风蚀和水蚀,耕作侵蚀发生的动力条件是人为影响,而非自然发生的降水或风力;因而,其侵蚀过程和机制、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侵蚀速率分布等均不同于风蚀和水蚀。耕作侵蚀主要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驱动耕作侵蚀发生,坡面是耕作侵蚀的地形基础。人为因素主要有耕作工具特性、耕作方向、速度和深度等;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坡面的形状和尺寸、地形、坡度和土壤性质等。强烈的耕作侵蚀主要发生在坡面上部和坡面曲率剧烈变化的部位。耕作侵蚀研究主要通过基于示踪技术的实测方法,结合模型预测开展。由于耕作侵蚀、风蚀和水蚀的研究方法各成体系,通用方法较少,因而,多营力侵蚀研究难度巨大。以137Cs为代表的核素在研究水蚀、风蚀和耕作侵蚀中均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为区分多营力侵蚀中各种侵蚀的速率和贡献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富程,花小叶,赵丽,王彬[10](2015)在《紫色土坡地犁耕方向对耕作侵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磁性示踪法测定等高犁耕、向下犁耕和向上犁耕的耕作位移和土壤位移量,定量评价耕作方向对牛拉犁耕作侵蚀的影响,比较四川紫色土区牛拉犁常用的等高犁耕与上下坡交替犁耕的耕作侵蚀强度。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土壤和牛拉叁角铧式犁耕作条件下,向下犁耕的耕作位移明显大于向上犁耕和等高犁耕,坡度对向下犁耕土壤位移量影响显着,而对向上犁耕和等高犁耕影响较小;等高犁耕和上下坡交替犁耕引起的土壤位移量分别为40.97~70.42kg/m和0.68~34.58kg/m;耕作方向由等高犁耕改为上下坡交替犁耕可显着减小耕作侵蚀,当坡度为10%时,耕作侵蚀可减少98.5%,当坡度为40%时,耕作侵蚀可减少33.3%。对于紫色土区牛拉犁耕作,上下坡交替犁耕是减少耕作侵蚀和防治土壤退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耕作侵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坡耕地,以往研究多关注水蚀而忽略了耕作侵蚀的存在。为印证并定量描述该区耕作侵蚀速率及其效应:首先,采用物理示踪法模拟铧式犁田间耕作、测定典型坡耕地耕作位移量及其分布格局、构建耕作侵蚀模型;其次,基于耕作侵蚀与水蚀模型,在定量表达耕作侵蚀-沉积量与水蚀量的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地形坡面尺度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碳(DOC)、全氮(TN)、全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探究了土壤碳氮磷对不同侵蚀驱动力(耕作、水力)的响应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铧式梨单次作业后,土壤平均位移和位移量可达0.10~0.34 m和32.68~134.14kg·m~(-1),耕作迁移系数为234 kg·m~(-1)。耕作方向和坡度对耕作位移影响显着,且对上坡耕作的影响大于下坡耕作。2)耕作侵蚀与沉积速率分别表现为坡上>坡下>坡中>坡脚、坡脚>坡下>坡中>坡上;水蚀速率表现为坡下>坡脚>坡中>坡上;坡下陡坡位置耕作侵蚀与水蚀协同引起严重的土壤流失。全坡面耕作侵蚀与SOC、POC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水蚀与SOC及其组分都不相关,但局部坡位(坡下径流汇集区),水蚀速率与SOC、POC、MBC均显着负相关;坡面尺度耕作侵蚀对有机碳的影响较为一致,而水蚀与有机碳的关系受地形的影响更为明显。土壤侵蚀加剧C库空间变异,致使SOC、POC、DOC在侵蚀点低于沉积点,而MBC变化趋势相反;耕作侵蚀通过POC参与SOC积累-损耗过程。3)受不同侵蚀外营力(耕作、水力)影响,TN、TP呈现出由坡上至坡中含量从低到高、在坡中位置累积而在坡下区域流失严重的总体趋势。全坡面尺度耕作侵蚀、水蚀速率与TN、TP含量均无相关性,但坡上、坡下位置,TP含量与水蚀速率显着负相关,水蚀导致了坡上、坡下位置磷素流失。TN未与耕作侵蚀、水蚀速率在任意坡位呈现显着相关性。本研究印证了黑土区坡耕地耕作侵蚀的存在,并在定量表达耕作侵蚀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不同侵蚀类型在黑土坡耕地养分空间变异的过程中贡献不同,耕作侵蚀对有机碳的影响较为显着,水蚀在土壤磷素流失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而氮素均不受受两种侵蚀的显着影响。可为正确认识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机制、针对性地减缓黑土侵蚀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作侵蚀论文参考文献

[1].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黑土坡耕地有机碳及其组分累积-损耗格局对耕作侵蚀与水蚀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7

[2].赵鹏志.黑土区耕作侵蚀及其与碳氮磷分布格局的关系[D].东北林业大学.2017

[3].贾立志,张建辉,王勇,张泽洪,魏宇航.耕作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容重和有机质二维分布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6

[4].赵鹏志,王恩姮.耕作侵蚀对黑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C].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6

[5].李富程,花小叶,江仁涛,樊敏.紫色土坡地土壤性质对耕作侵蚀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6

[6].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东北黑土区典型坡面耕作侵蚀定量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

[7].李富程,江仁涛,樊敏.耕作侵蚀磁性示踪的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6

[8].花小叶.紫色土退化坡地耕作侵蚀防治技术[D].西南科技大学.2016

[9].张加琼,杨明义,刘章,张风宝.耕作侵蚀研究述评[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

[10].李富程,花小叶,赵丽,王彬.紫色土坡地犁耕方向对耕作侵蚀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耕作侵蚀区坡面上137Cs、210Pbex...研究地块耕作侵蚀占总土壤侵蚀百...研究地块耕作侵蚀占总土壤侵蚀百...研究地块耕作侵蚀与土壤有效P含量...研究地块耕作侵蚀与土壤养分含量...川中丘陵区锄耕工具的改良

标签:;  ;  ;  ;  ;  ;  ;  

耕作侵蚀论文_赵鹏志,陈祥伟,王恩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