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发育论文_张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穗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基因,玉米,孕穗期,耐旱性,渍水,小穗。

穗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19)在《OsHAK1基因参与糖运输调控水稻根生长和穗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离不开能量的供给,光合作用可以为植物提供必要的能量。水稻的生长受到OsHAK1基因功能的制约,当该基因功能缺失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都会受到影响。OsHAK1基因敲除,编码蔗糖转运蛋白的基因(SCUT基因)在叶鞘和穗柄中均显着下调表达,影响水稻根和小穗的蔗糖分配;且编码单糖转运蛋白基因(MST基因)在水稻根和小穗中均显着下调表达,分蘖期测定的突变体根系和灌浆期测定的小穗中的蔗糖合成酶、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均显着低于野生型;突变体中总可溶性糖、葡萄糖和果糖供应减少,根系生长和穗部结实率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与野生型植物相比,OsHAK1基因敲除突变体在植物体内积累的钾(K)更少。研究表明OsHAK1基因敲除导致钾摄取不足,植物体内糖代谢紊乱,并引起库器官同化物分配不足,影响根系生长发育及小穗结实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靳亚军,石雨鹭,邳瑞雪,王荃,孔晓聪[2](2019)在《过量表达OsDTH11基因对水稻穗发育和花粉育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水稻成花转变基因家族成员OsDTH11的功能,采用反向遗传学方法,构建OsDTH11的过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获得了水稻OsDTH11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结果表明:OsDTH11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明显上升,说明过量表达载体正常工作,起到了过量表达作用.表型分析发现,过量表达OsDTH11不影响水稻成花转变的时间,但转基因植株表现出穗发育不良、结实率降低(只有野生型的46%).通过碘染法进行花粉育性鉴定,与对照植株相比,过量表达OsDTH11的转基因植株花粉育性明显降低,从而降低了水稻结实率,表明OsDTH11可能在水稻穗及花的发育方面发挥作用.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OsDTH11在水稻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穗中表达量很高,在分生组织、叶片和根中表达较弱.这一结果也说明OsDTH11有可能在水稻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智慧,张伟,唐婵娟,杨军军,刁现民[3](2018)在《谷子正在发展成为禾本科穗发育功能基因分析的模式作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谷子(Setaria italica)正在迅速发展成为C4光合作用和植物耐旱抗逆分子机理研究的模式植物,这已被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界所熟知,主要是因谷子具有较小的二倍体基因(400Mb)、白花授粉且生育权短(60-90天)、大量的单株结实(数百到数干粒)、易于实验室操作的植株的大小、C4光合作用途径和突出的适应旱地栽培的生物学特点。禾本科为人类贡献了主要的粮食,很多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珍珠粟、黍稷等均是禾本科作物,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禾谷类作物家族。穗发育对产量的最终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穗发育的分子机理对基于分子设计的禾谷类作物柱型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谷子属于圆锥穗状花序,和水稻、玉米、高粱、黍稷、珍珠粟等有着相似的穗型结构。我们在对谷子资源和谷子EMS突变体库的研究中发现,存在丰富的穗发育变异,可以作为穗发育研究的模式植物。在过去的10年间,我们构建了一个含42300份材料的谷子EMS突变体库,从其中鉴定出大量穗发育相关的突变体,如穗变小突变体Sisp1,一级分枝数减少的突变体Siaux1和Sibnr 1-Sibnr3,一级和二级分枝数均减少的Silp 1,刚毛不发育的SiBrll-SiBrl3,一级分枝变小突变体(谷码变小)Sisb1,穗秃尖突变体Sippa1-Sippa5等。对这些突变进行突变性状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我们己克隆了多个和穗发育相关功能基因,且分析表明,在谷子上执行分枝数目控制的基因在玉米等其他禾本科作物中也执行相同和相似的功能,如谷子穗码(一级分枝)变少的Siaux1和玉米穗分枝的控制基因ZmAUX1有着基本相同的功能。谷子为二倍体且基因组小,像拟南芥类似一样很容易进行实验室操作研究,已建立了高效的转化技术体系,为穗发育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谷子的穗发育功能基因研究必将促进禾谷类作物穗发育研究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禾谷类作物产量性状的改善和提高。(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8)

吴永波,郝转芳,王楠,宋洁,周跃恒[4](2018)在《玉米雄穗发育早期耐旱相关转录因子的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发掘更多与玉米雄穗生长发育早期耐旱性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因,选用耐旱型玉米自交系(DT)铁7922、X178,以及干旱敏感型自交系(DS)吉81162和丹340为试验材料。使用盆栽方法进行育苗,并在一致且适宜的肥水条件下培养至雄穗发育前期,通过人工模拟田间干旱胁迫及正常灌溉的方法对材料进行处理。采用RNA-Seq技术检测玉米雄穗发育早期在受到干旱胁迫后相对于正常灌溉处理而言,耐旱相关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在转录水平上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共发现287个转录因子基因在受到干旱胁迫后相对于正常灌溉呈现差异表达。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和注释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中具有耐旱调控功能的转录因子基因34个。其中在2个耐旱型材料中共有且表达模式一致的基因6个;在2个干旱敏感型材料中共有且表达模式一致的基因3个;在4个材料中均呈显着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基因1个。研究结果为玉米雄穗发育早期耐旱功能转录因子基因发掘和耐旱分子育种提供了基因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邓尧,李懿星,王天抗,邱牡丹,宋书峰[5](2018)在《水稻穗发育基因OsD1功能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对一个水稻穗发育相关基因OsD1进行了定点编辑。通过定点编辑载体的构建、水稻愈伤组织的转化、转基因植株的鉴定及突变类型的分析,获得了4株OsD1功能缺失型突变体,其中2株属于纯合突变类型。表型分析发现,OsD1突变体的内外稃出现显着的畸形发育,花粉粒的淀粉充实度降低且颖花不结实,初步推断水稻OsD1基因可能参与花器官的建成和发育。(本文来源于《杂交水稻》期刊2018年05期)

王振学,胡信民,马超[6](2018)在《夏玉米雌穗发育不良的原因和防控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山东省邹城市夏玉米部分地块出现不同程度的"空秆、秃顶、缺粒"等雌穗发育不良现象,导致发病地块减产。现将其发生原因和防控措施介绍如下:一、雌穗发育不良的原因1.高温、高湿等气候因素2017年夏季,鲁西南地区气温异常偏高,据邹城市气象局统计的气象资料显示:全市7月平均温度为28.9℃,较常年偏高1.5℃,其中32℃以上天数为22天;极端温度分别出现在7月10~14日、7月23~24日,温度最高达36℃。此时正值玉米雌穗分化期,玉米雌穗分化的适宜温度为22~26℃,35℃高温持续10(本文来源于《科学种养》期刊2018年06期)

高祺[7](2018)在《拔节孕穗期弱光和渍水胁迫对玉米生理特性及穗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玉米拔节到乳熟期,持续降雨往往在局部地方造成阶段性寡照湿渍逆境,导致玉米产量损失严重,因此,有必要探究逆境下玉米生长发育特点及空杆形成的机理,为东北地区玉米抗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6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园艺站进行盆栽试验,以高产品种德美亚1号和德美亚2号为研究对象,拔节孕穗期进行10-20d的弱光渍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1.弱光+渍水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严重,玉米叶面积平均降低29-38.5%,降低幅度高于弱光或渍水单独逆境;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平均降低25.3-34.5%,高于弱光胁迫但是明显低于渍水胁迫,这显示了两种逆境的互作在这两个光合指标的影响上明显不同。德美亚1号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德美亚2号,德美亚2号对弱光+渍水胁迫抗性更强一点。渍水处理影响根的功能引起叶片提前衰老,而弱光处理则是影响了叶片的生长速度,二者的影响机理不同,均对叶面积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而弱光+渍水从两个方面同时胁迫,因而影响巨大。2.弱光+渍水导致德美亚1号根长、根尖数和直径分别降低了65.9%、60.4%和6.9%,德美亚2号分别降低67.0%、38.5%和14.3%。玉米的伤流量平均降低65-93.7%,渍水胁迫对伤流量影响显着,而弱光胁迫对伤流影响较小。弱光+渍水胁迫后N,P的积累受到显着影响,但是对钾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氮磷钾积累的减少,影响了地上部光合和营养生理过程,削弱了植株光合产物的积累量和积累速度,进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3.弱光+渍水胁迫后玉米叶片的CAT,SOD和POD叁者的活性显着下降,而MDA含量升高,弱光处理平均升高27%,渍水处理平均升高13%,弱光+渍水处理MDA含量平均升高38%,保护酶系统遭到破坏,加剧了膜脂过氧化作用,进而导致叶绿素被降解,叶片衰老加速。4.弱光+渍水胁迫玉米干物质积累减少37.2%-58.1%,超过单独弱光或渍水,导致雌穗发育不良,穗粒数和粒重减少50.1%-68%和22.6%-50.1%,籽粒减产61.8%-75.4%。5.玉米拔节孕穗期遭遇严重弱光渍水胁迫,严重抑制了根系的生长和活力,抑制了光合面积的增加速度,降低了光合色素含量,从根端和苗端两个方面限制了玉米的营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并进而影响玉米的穗发育,导致小穗小花的退化和不正常,严重的引起空杆,最终导致产量的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陆昊[8](2018)在《玉米雄穗发育状态自动观测中的图像理解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穗、果实等作物性状反映作物不同时期的发育状态。监测其生长状态对于育种、指导耕种、发育期观测、估产等农事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作物性状自动观测手段仅针对盆栽等受限环境下的作物,对于田间作物目前仍主要依赖于人工观测。考虑到实验室中培育出的作物品种最终都需要种植在温室或大田中,田间观测在实际中更加重要。如何为这类传统主要依靠人工完成的田间监测任务带来自动化的解决方案是当前智慧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由于大部分获取的数据多以图像和视频的形式呈现,计算机视觉因而在帮助机器理解田间对象、场景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更好解决田间的视觉问题,研究者需要回归到计算机视觉本身理解田间环境、田间对象究竟带来了怎样的视觉挑战,并思考如何克服这些田间特有的难点。基于以上动机,本文以田间玉米雄穗为研究对象,围绕其生长过程中涉及的若干典型视觉问题,从计算机视觉的角度开展基础研究。首先,针对复杂场景下不同颜色属性对象的自动分割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区域颜色建模的分割算法。通过融合不同粒度的超像素以及构建组合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可适用于以颜色作为主要视觉线索的语义分割任务。作物和玉米雄穗联合分割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通用性与可扩展性。其次,针对田间不同开花状态的纹理识别问题,本文首次引入了“部分开花”这一概念。本文研究发现不同开花状态的视觉差异反映到特征空间中通常表现为较大的类内差异和较小的类间差异。受最大间隔思想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度学习方法直接优化特征投影到低维空间后的类内类间欧式距离。在玉米雄穗开花状态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提出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开花状态识别率。再次,针对不同作物品种的细粒度视觉分类问题,本文首次展示了可基于作物穗的视觉特性对品种识别(相比常规基于种子的视觉特性)。在该细粒度视觉分类任务中,不同品种体现出的视觉差异更加细微。为了突出目标的局部差异,本文提出了一种由滤波器引导的卷积响应特征编码与选择机制以提取具有判别力的二值化特征。玉米雄穗品种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显示提出的方法可高效准确的对玉米品种完成识别。另外,本文首次考虑了非受限田间环境下以植物为研究对象的目标计数问题。为了克服田间目标表现出的外观、姿态、尺度及物理尺寸等差异,本文基于局部回归的思想,提出直接建立局部图像与局部计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基于深度学习构建了局部计数回归网络模型,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学习这种映射关系。在田间玉米雄穗计数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显着优于当前技术发展水平。进一步,本文意识到农业背景下的计算机视觉应用存在着一个尴尬现状:受作物自然生长规律所限,农业图像数据的采集代价十分昂贵且耗时,研究人员往往只能通过历年来收集的历史数据建立模型,却需要将模型应用到尚且未知的田间场景中。年份、地域和品种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内在、外在视觉差异易导致数据分布差异,从而造成模型性能显着下降。本文从领域适应的角度尝试纠正这种分布差异。基于实验中观察到的卷积神经网络特征所呈现出的模式规律,本文提出了一种无显式适应的视觉领域适应方法,可适用于任意以分类为目的视觉领域适应问题。在公共数据集与跨域开花状态识别数据上的实验结果均显示所提方法能以轻量的计算代价取得高质量的适应性能。最后,本文将所提出的相关技术集成到了一个作物发育期自动观测系统中,并展示了该系统在玉米抽穗期和开花期自动检测上的应用。在与国内各地气象站观测员2010至2015年间实地观测的结果对比后发现,该系统能取得与人工观测相当的精度,验证了本文研究内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总之,本文希望通过以上这些围绕玉米雄穗的视觉问题为例,向读者展示田间环境下的各种视觉挑战,因为这些视觉挑战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会出现于多数田间视觉问题中。因此,计算机视觉是农业自动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的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对于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17)

徐珍媚,邓光兵,张海莉,梁俊俊,苏燕[9](2018)在《基于BSA分析定位控制西藏大麦侧小穗发育的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侧小穗结实与否导致了二棱/六棱性状的分化,从而显着影响其籽粒产量,因此大麦二棱到六棱的变化具有显着驯化特征.青藏高原野生和栽培大麦资源丰富,被认为是栽培大麦的驯化和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大麦棱数调控的遗传基础以及西藏栽培大麦驯化的过程,以西藏野生二棱大麦和六棱大麦地方品种为亲本构建遗传分离群体,遗传分析发现二棱性状受单个显性基因位点控制.通过集群分离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分别建立含有22个F2单株的二棱混池和六棱混池,基于SLAF-seq(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共获得456 691个SLAF标签,通过SNP-index和ED两种关联算法交集得到3个与棱数性状相关的侯选区域,总长度为53.84M b,包含536个基因,其中能分别被3个数据库GO、K EGG和COG注释的基因有413、189和160个基因.上述研究实现了对控制西藏大麦侧小穗发育性状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结果可为后续目标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10](2018)在《小麦受冻后穗发育不良》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淡4月24日发微信: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小麦穗出现黄色空壳?早早4月20日发微信: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方圆:这是冻害造成的小麦穗发育不良。“清明”前后我省出现强降温低温霜冻天气,对处于幼穗分化期的小麦危害较大,部分田块的小麦因受冻(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8-05-02)

穗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水稻成花转变基因家族成员OsDTH11的功能,采用反向遗传学方法,构建OsDTH11的过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获得了水稻OsDTH11过量表达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结果表明:OsDTH11在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明显上升,说明过量表达载体正常工作,起到了过量表达作用.表型分析发现,过量表达OsDTH11不影响水稻成花转变的时间,但转基因植株表现出穗发育不良、结实率降低(只有野生型的46%).通过碘染法进行花粉育性鉴定,与对照植株相比,过量表达OsDTH11的转基因植株花粉育性明显降低,从而降低了水稻结实率,表明OsDTH11可能在水稻穗及花的发育方面发挥作用.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OsDTH11在水稻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穗中表达量很高,在分生组织、叶片和根中表达较弱.这一结果也说明OsDTH11有可能在水稻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穗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宇.OsHAK1基因参与糖运输调控水稻根生长和穗发育[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2].靳亚军,石雨鹭,邳瑞雪,王荃,孔晓聪.过量表达OsDTH11基因对水稻穗发育和花粉育性的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智慧,张伟,唐婵娟,杨军军,刁现民.谷子正在发展成为禾本科穗发育功能基因分析的模式作物[C].2018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2018

[4].吴永波,郝转芳,王楠,宋洁,周跃恒.玉米雄穗发育早期耐旱相关转录因子的发掘[J].华北农学报.2018

[5].邓尧,李懿星,王天抗,邱牡丹,宋书峰.水稻穗发育基因OsD1功能的初步分析[J].杂交水稻.2018

[6].王振学,胡信民,马超.夏玉米雌穗发育不良的原因和防控对策[J].科学种养.2018

[7].高祺.拔节孕穗期弱光和渍水胁迫对玉米生理特性及穗发育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

[8].陆昊.玉米雄穗发育状态自动观测中的图像理解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8

[9].徐珍媚,邓光兵,张海莉,梁俊俊,苏燕.基于BSA分析定位控制西藏大麦侧小穗发育的基因[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

[10]..小麦受冻后穗发育不良[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使用Ds+FDsR比较ORFS在02428,Ballila,...在02428,Balila,南京11和Balilla/...南京11和Ballil盯南京1...从发生穗发育畸形的植株中提取...1.2突变体民1338(右)与野生型...1.2突变体民334(右)与野生型~...

标签:;  ;  ;  ;  ;  ;  ;  

穗发育论文_张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