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垂直产业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贸易,产业,转型
垂直产业内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仇实,曹本宏,李文倩,姜泓宇[1](2018)在《浅析贸易开放与产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完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常常被主流经济学家忽视。具体的工业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可能具有特殊意义。对中国而言,过去30年主要依靠的是自由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政策,而不是有效的产业升级政策或战略。这种"重启轻工业"的政策组合不同于中国在东亚、日本、韩国和台湾的经验,但含蓄地符合上述自由贸易理论和禀赋理论。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近几十年来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产品升级过程,最近的实证研究普遍支持这一观点。中国出口导向型国家人均GDP水平远高于中国,出口的复杂性也在不断上升。(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8年01期)
陈楠,刘学敏,长谷部勇一[2](2016)在《中日产业转移及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研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进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析法(SDA),根据净出口消费指数及垂直专业化率,分别测算1995—2011年中日两国污染产业的转移情况、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及垂直专业化率与隐含碳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并未成为"污染者天堂",日本主要向中国转移了化工业、采掘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及机械设备制造等高、中碳产业,中国则向日本转移了木材加工业、其他制造业等中碳产业及大部分低碳产业。在影响因素中,能源使用效率及中间技术效应减少了隐含碳的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70.12%及-6.37%;规模效应及结构效应促进了隐含碳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58.06%及39.54%。中国垂直化率与出口隐含碳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垂直专业化率每增加1%,出口CO2增加0.974%。(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6年15期)
郑国姣,杨来科[3](2015)在《东亚地区产业垂直专业化、贸易细分与中国的贸易隐含碳》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东亚地区产业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在承接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收了大量的隐含碳排放。基于进口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将垂直专业化率引入碳排放测算模型,利用1995-2007年中国的产业、贸易和能源数据估算中国各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再结合中国产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考察垂直专业化水平对各行业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各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与垂直专业化水平呈正向变动关系,在高碳产业中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表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处于产品生产网络的高碳排放环节。(本文来源于《产经评论》期刊2015年02期)
姚远[4](2015)在《垂直专业化视角下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想要完成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离不开垂直专业化分工这个大环境。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次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一方面,这体现了我国加工贸易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加工贸易抗冲击性较差的现实。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加工贸易大国,增加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附加值,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全球地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由此,本文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背景,通过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路径以及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期探究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具有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之前国内外学者,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以及加工贸易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当前全球范围内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发展的现状以及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直观的得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并以H-K模型为基础,借鉴我国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内涵及路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然后,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选取了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较大的七个省市自2004到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结合以上分析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希望切实促进对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5-03-15)
孙娟[5](2014)在《台商直接投资与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Fukao等学者(2003)的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外商直接投资成本和贸易成本较低的情形下,当两国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时,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两国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生。本文首先基于Fukao的模型和相关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利用1992-2010年祖国大陆和台湾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的数据以及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进一步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证实了台商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直接投资、两岸资源禀赋差异促进了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4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ICESS 2014 V62)》期刊2014-07-29)
刘磊,张猛[6](2014)在《贸易成本、垂直专业化与制造业产业集聚——基于中美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出口基地和制造业生产基地,工业制成品出口极大地拉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本文利用中美数据分别计算了中美两国间贸易成本、垂直专业化指数和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并实证分析了叁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成本不断下降,中国对美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逐渐提高。贸易成本的下降和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的扩大,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加剧了中国制造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王恕立,刘军,胡宗彪[7](2014)在《FDI流入、动机差异与服务产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动机差异及服务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将FDI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研究拓展至服务领域。通过构建服务业资本市场的局部均衡模型,证明了市场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两种动机的服务业FDI均对服务产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前者的促进效应要大于后者。为验证这一理论假说,本文首先从资本密集度视角测算了具有垂直质量差异服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经验检验结果与理论假说相一致,且根据要素禀赋差异细分总样本后的估计结果显示,与母国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地区)是总样本估计呈现上述结论的主要贡献者。研究结论对于一国服务业引资政策的制定、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贸易促进机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期刊2014年02期)
李娜[8](2013)在《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增加,随之新的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以解释这一新现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贸易也便显出了同样现象,尤其是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增长迅速,这与中国的要素禀素有关,宏观地从产业链条来看,中国位于底层,竞争力与稳定性较弱,需要向产业链的上端转移以提升竞争力。(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3年24期)
张键[9](2013)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报酬差距的影响途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国内技术性劳动力和非技术性劳动力报酬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是我国参与的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和区域内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开展。其影响途径在于:企业基于对华外国垂直型生产投资的增加必然增大对技术性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这种投资造成跨国公司内部人员工资的调整;同时源自行业内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延伸至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岚,盛斌[10](2013)在《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贸易成本:国际生产分割下垂直关联产业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生产分工背景下,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成为影响企业生产区位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构建开放条件下理论模型,探讨不同贸易成本下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对垂直关联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刻画出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共同作用下,伴随贸易成本变化出现的4种垂直关联产业空间分布模式。表明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是在现有贸易成本条件下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果,而吸引上游产业在中国聚集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合理路径。(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垂直产业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改进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析法(SDA),根据净出口消费指数及垂直专业化率,分别测算1995—2011年中日两国污染产业的转移情况、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及垂直专业化率与隐含碳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并未成为"污染者天堂",日本主要向中国转移了化工业、采掘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及机械设备制造等高、中碳产业,中国则向日本转移了木材加工业、其他制造业等中碳产业及大部分低碳产业。在影响因素中,能源使用效率及中间技术效应减少了隐含碳的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70.12%及-6.37%;规模效应及结构效应促进了隐含碳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58.06%及39.54%。中国垂直化率与出口隐含碳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垂直专业化率每增加1%,出口CO2增加0.97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直产业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1].仇实,曹本宏,李文倩,姜泓宇.浅析贸易开放与产业垂直专业化分工[J].商业故事.2018
[2].陈楠,刘学敏,长谷部勇一.中日产业转移及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研究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
[3].郑国姣,杨来科.东亚地区产业垂直专业化、贸易细分与中国的贸易隐含碳[J].产经评论.2015
[4].姚远.垂直专业化视角下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5].孙娟.台商直接投资与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C].Proceedingsof2014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conomicsandSocialScience(ICESS2014V62).2014
[6].刘磊,张猛.贸易成本、垂直专业化与制造业产业集聚——基于中美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4
[7].王恕立,刘军,胡宗彪.FDI流入、动机差异与服务产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J].世界经济.2014
[8].李娜.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及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3
[9].张键.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劳动力报酬差距的影响途径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3
[10].王岚,盛斌.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贸易成本:国际生产分割下垂直关联产业的空间分布[J].世界经济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