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医用射线工作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剂量估算,归一化工作量法,个人剂量
医用射线工作者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1](2017)在《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归一化工作量法,估算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信息,为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队列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剂量依据,进而为低剂量辐射致癌的危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我国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天津队列射线接触史资料,得到X射线工作者从事放射工作时间、工作种类、门诊量、防护情况等信息。通过采用归一化工作量法,利用天津市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的X射线接触史信息,计算得出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自参加放射工作至1990年间的个人累积剂量,1990年之后的剂量使用1990年的年剂量和个人工龄相结合得出,两者结合得出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自参加放射工作至结束放射工作期间的个人累积剂量。结果81.7%的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自参加放射工作至结束放射工作期间的累积皮肤剂量集中于20-150mGy之间,其平均值是108.0mGy。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工龄大部分集中于16-40年之间,平均工龄为27年。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年剂量绝大部分低于20mGy/年,其平均值为4.1mGy/年。结论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不同年代开始从事放射工作的各组平均累积剂量和平均年剂量低于文献报道的全国数值,但随年代变化趋势一致。(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5-01)
吴德元,钟逸菲,王伟平[2](2015)在《职业外照射对医用X射线工作者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东莞市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放射损伤状况,探讨医用X射线对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84名医用X射线工作者为放射组,782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按微量全血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并按微核的标准阅片,工作者的职业外照射剂量用热释光剂量计测得。结果放射组的工作者的微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95,P=0.000);职业外照射5年累积剂量当量与微核率呈正相关(r=0.244,P=0.00);不同工龄、不同性别工作者微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莞市医用X射线照射对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微核率有较大影响,说明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遗传物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应加强对X射线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以保障他们的健康安全。(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5年12期)
陈维,张乙眉,杜翔,曹兴江,余宁乐[3](2015)在《拉萨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拉萨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职业照射剂量水平和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方法,佩戴周期为3个月。结果监测了拉萨市区及其辖7县共10家医院,共34名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其中个人剂量结果合格人数为31人,占总人数的91%。结论拉萨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防护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5年02期)
庄家毅,周日辉,朱磷扬,苏旭[4](2014)在《连云港市第五次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受照剂量与效应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接触小剂量辐射致癌症和非癌症健康效应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方法对定群队列人群进行第五次调查,收集1950-2011年间癌症发病资料,其相对危险(RR)采用SPSS 13.0软件计算。结果连云港市定群队列研究共432人,放射组194人,对照组238人,失访21人,累计观察人年数26 013。发生恶性肿瘤36例,经性别、年龄调整,放射组全部癌症的相对危险RR=1.6,95%CI为0.82~3.29;食管癌、胃癌相对危险小于1,甲状腺癌1例、垂体瘤1例、鼻咽癌1例、白血病2例均出现在放射组。结论放射组和对照组癌症发病率不存在显着差异,可能是样本量不足的缘故。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症发病人数呈倒"U"字型趋势,放射组趋势更为明显,还需进一步结合全省和全国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4年01期)
刘宇飞,王福如,孙全富,牛昊巍,傅颖华[5](2013)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队列研究数据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江苏省第五次医用X射线工作者肿瘤流行病学调查随访数据库。其方法通过双录入及CHECK程序保证录入数据质量,导入单机版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建立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队列研究数据库。使用一般统计分析软件完成数据清理和初步分析。拟利用GIS对调查对象进行空间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由队列随访总表等6个表组成的属性数据库和包括调查对象工作单位、住址信息的GIS数据库,并获得83%队列成员的GIS信息,失访人员比例为9.8%。经过数据录入质量控制及数据清理,建立了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队列研究数据库,满足队列研究终生累积剂量估算和辐射致癌危险模型分析的条件,并可以采用空间流行病学技术分析显示研究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曾泽明,孙杰,詹红婷,李森华[6](2010)在《医用X射线工作者不同放射工龄与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长期接触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不同放射工龄与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关系。方法选择本省285名从事医用X射线的工作人员,根据不同放射工龄分3组(1年~、10年~、20年~),采集周围血淋巴细胞,采用培养法测定微核指标。结果放射组微核细胞率(0.39%)比对照组(0.26%)明显升高(P<0.01),放射组微核细胞阳性检出率(18.95%)比对照组(5.00%)明显升高(P<0.01);放射组随着放射工龄段的增长其微核细胞率有增加的趋势(按工龄由低至高依次为0.33%、0.40%、0.48%),均比对照组(0.26%)明显升高(P<0.01)、微核细胞阳性检出率亦有增加的趋势(从低至高依次为10.26%、20.45%、31.25%)。结论医用X射线放射工作人员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细胞阳性检出率可随着放射工龄的增长而增加,提示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医学》期刊2010年03期)
丁艳秋,周莉,焦玲,张文艺,寇明英[7](2010)在《牙釉质EPR剂量学方法应用于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剂量重建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牙釉质EPR剂量学方法应用于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剂量重建的方法。方法利用电离辐射在牙釉质中诱导产生的CO2-自由基浓度与牙釉质剂量成正比的特点,通过EPR方法测量电离辐射在牙釉质中诱导产生的自由基浓度,得出牙釉质吸收剂量信息,重建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受照剂量。结果重建了1985年之前参加工作的14名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牙釉质剂量,剂量范围为89~870mGy。结论提供了一种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剂量重建的直接测量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0年01期)
叶倩鸥,刘越,邢新国[8](2010)在《大连市医用X射线工作者健康状况动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观察长期接触小剂量照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影响,为职业病诊断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大连市从事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进行4年的观察研究分析内在变化及影响因素,同时选取非接触射线的人群进行对照。结果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神经衰弱综合征、手部损伤发生率、眼晶体混浊、及外周血象、微核异常率及染色体畸变率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加强放射防护工作,定期健康监护,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对保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与安全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0年05期)
刘祥铨,张忠,吴京颖[9](2009)在《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对放射医务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状况。[方法]全面检索相关文献,以检查细胞数、染色体畸变细胞数和畸变率为基本数据,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研究进行数据的合并与分析。[结果]共7篇文献入选,累计放射组1 240例,对照组412例,放射组与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相差0.282,95%可信区间为0.277~0.286)。[结论]医用诊断X射线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必须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本文来源于《海峡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姚玉华,姚文,杨平,陈道涌,戴江红[10](2007)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职业性低剂量外照射对射线工作者的细胞遗传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进行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职业外照射剂量,采用TLD剂量计测得。结果(1)放射组的畸变细胞率为0.464%,比对照组的0.149%,差异明显(P<0.01)。(2)放射组各类型的染色体畸变率与性别没有关系(P>0.05);(3)放射组不同工龄组之间双+环畸变率、无着丝粒畸变率、畸变细胞率均无显着性差异,但单体型畸变在工龄为10~29年工龄组最高,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P<0.05);(4)染色体畸变率随着累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高剂量组无着丝粒畸变率0.448%、畸变细胞率为0.586%、单体型畸变率为1.241%,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结论长期受职业性小剂量外照射可引起染色体畸变率增高。因此,必须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本文来源于《地方病通报》期刊2007年05期)
医用射线工作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东莞市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放射损伤状况,探讨医用X射线对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方法选取684名医用X射线工作者为放射组,782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按微量全血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并按微核的标准阅片,工作者的职业外照射剂量用热释光剂量计测得。结果放射组的工作者的微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95,P=0.000);职业外照射5年累积剂量当量与微核率呈正相关(r=0.244,P=0.00);不同工龄、不同性别工作者微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东莞市医用X射线照射对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微核率有较大影响,说明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遗传物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应加强对X射线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以保障他们的健康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用射线工作者论文参考文献
[1].张欣.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估算[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2].吴德元,钟逸菲,王伟平.职业外照射对医用X射线工作者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5
[3].陈维,张乙眉,杜翔,曹兴江,余宁乐.拉萨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5
[4].庄家毅,周日辉,朱磷扬,苏旭.连云港市第五次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受照剂量与效应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4
[5].刘宇飞,王福如,孙全富,牛昊巍,傅颖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队列研究数据库[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
[6].曾泽明,孙杰,詹红婷,李森华.医用X射线工作者不同放射工龄与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关系[J].中国职业医学.2010
[7].丁艳秋,周莉,焦玲,张文艺,寇明英.牙釉质EPR剂量学方法应用于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剂量重建的方法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0
[8].叶倩鸥,刘越,邢新国.大连市医用X射线工作者健康状况动态观察[J].职业与健康.2010
[9].刘祥铨,张忠,吴京颖.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Meta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9
[10].姚玉华,姚文,杨平,陈道涌,戴江红.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的影响[J].地方病通报.2007
标签:天津市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者; 剂量估算; 归一化工作量法; 个人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