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论文_樊秀丽,王志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人类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类学,徽州,回族,方法论,方法,花鼓,范式。

教育人类学论文文献综述

樊秀丽,王志燕[1](2019)在《异文化的追寻——江渊一公的美国教育人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教育人类学在人类学确立独立专业地位这一背景下开始起步,阐释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双重性格。江渊一公从美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史入手,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叁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对小规模社会中的文化传递、少数民族教育以及微观学习过程等研究领域就文化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作为文化生态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接近法和作为文化心理学接近法的研究方法与分析视角,为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刘谦,李飔飏[2](2019)在《幻灭的“美国梦”——一个教育人类学视角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美国价值观念中,这是一块"充满机遇的土地",每个人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在这里寻求"美国梦",只靠自己就能够完成梦想。但美国女性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的力作《不平等的童年》,通过对9个不同性别、种族、阶层的孩子及其家庭进行深入观察与访谈,得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结论:美国社会的不同阶层崇尚并实践着不同的教养模式。中产阶级倾向于"协作培养"式教养,而劳工阶层和贫困阶层的教养则以"成就自然成长"模式更为典型。在此,阶层的不平等得以固化和再生产。本研究通过对此书问题意识和展开框架、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作品风格特点等方面分析与讨论,借助美国场景,以教育人类学视角和方法,探讨教育中的阶层分化问题及其对中国情境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汤琳琳,陈美娜,冯帆[3](2019)在《教育人类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外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外语教育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正处在困境当中,表现为现代与传统的撕裂、经济对教育的侵蚀、同一对差异的消解。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少数民族大学生外语教育应培养穿梭于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的双向沟通型人才,同时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提升外语教育的人文服务功能,并建构"彼此平等,互有差异"的外语教育体系。(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青[4](2019)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高等专业舞蹈教育的理论体系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民族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研究方法与主要理论模式的分析审视,试图就民族高等专业舞蹈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建构进行初步探索。(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9年07期)

张晓文,吴晓蓉[5](2019)在《乡村教师生活世界遮蔽与回归——基于教育人类学生命价值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乡村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其中乡村教师是关键,必须全方位关注乡村教师生存状态。乡村教师生活世界是其整体生存状态的表征,可从乡村教师职业身份、专业发展、教学生活及话语权利四方面阐释其生活世界的现实样态。基于现实呼唤和学科属性,运用教育人类学生命价值视角来解锁乡村教师生活世界之奥秘为应然之举,以祛魅乡村教师圣化身份、消解专业发展重压、关怀碎化教学生活、重拾内生话语权利来重塑乡村教师生活世界。(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河尔伦(Glenn)[6](2019)在《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蒙古族安代舞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安代是科尔沁蒙古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宗教治疗仪式,以载歌载舞的形式驱邪治病,其宗教原型是蒙古族萨满教(在科尔沁地区称为“博”)。安代舞不同于传统安代,它是科尔沁蒙古族萨满在历史进程中受到外来宗教冲击以及社会变迁影响走向衰落时的一种生存策略,(1)是萨满教的音乐、舞蹈、唱词等转型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得以传承的一种艺术变形。安代舞是蒙古民族体现其族群特质和生活方式的文化体系,是民族内聚力和整合力的体现,是呈现蒙古人精神与性格的载体,是这个民族自我认同的标志之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人类学者常把教育理解为根植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过程,(2)而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就构成了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形态。安代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蒙古民族的日常生活当中,其传承有赖于教育,而同时教育发展又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丰富。学校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主要任务,那么学校就成为安代舞传承的重要场所。然而学校与社会因为学校的封闭化管理模式而走向隔离(3)。但是安代的教育意义与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对安代舞教育功能的肯定,才能够有利于解决现代教育中对传统文化传承青黄不接的状况。本研究将科尔沁蒙古族安代文化作为文化因素,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教育人类学研究,结合对库伦旗、前郭县和阜蒙县叁地的田野调查,以文化相对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符号与象征为理论基础,运用比较的方法,深入分析安代文化的重要意义与教育功能,研究安代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整体论的视角下探讨安代文化在正规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方式。本文由绪论和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从安代的本体入手,追溯其源流,厘清其变迁发展过程。第二章笔者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叁个田野地点的历史源流、地理人文和安代舞传承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学校纸质问卷和社会网络问卷调查,找到安代舞传承中的困境。第叁章通过田野调查结果深入挖掘安代舞的教育功能,提出安代舞进入校园的必要性。第四章以非遗的完整性保护视角,地区性传承优势相互借鉴的方法,结合“家庭、学校、社区”叁位一体的传承保护机制,提出在校园传承安代舞的建议与意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期刊2019-06-01)

孟凡翠[7](2019)在《教育人类学视阈下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体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传承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教育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对象和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教育的实施者和文化的创造者,安徽花鼓灯的传承要通过教育实施与人来进行。在中小学及高校教育中,要进行相关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人要具有主观能动性。(本文来源于《职大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史一丰[8](2019)在《徽州民歌在高校教育传承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探索——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教育教学研究置于人类学的视阈之中,既是将教育教学活动与研究人的文化结合起来,又是将人的文化传播和传承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予以实现。用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将徽州民歌的传承和传播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专业教育来实现,在意识导向、理论架构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滕星[9](2019)在《书斋与田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方法与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人类学是由教育学和人类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开放性综合学科。其研究的理论范式主要是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进行文化意义的阐释和理论的建构。其研究方法论往往是站在不同理论流派的立场上去关注他者,并从整体论、比较论和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来进行个案的研究。在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在陌生与熟悉之间实现身份的转换,并通过叁角印证来处理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在具体研究中更加强调通过访谈、观察、体验和反思来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从而形成"书斋与田野"的研究环,通过不断地反思来建构理论。(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马颖[10](2019)在《洁净:从身到心的教化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婴儿呱呱坠地到临终去世,洁净贯穿人的一生。在回族人的生活中,把从身到心的洁净看作是一个人形成的关键。通过清洁的动作重复发生,清洁的仪式更迭进行,回族人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认同及传承机制。回族文化作为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的产物,有许多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质,却能够薪火相传、延绵不绝,其表象的背后是复杂的教化之道。对于当今社会而言,这种根植于日常生产生活的言传身教,对教育学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对社会治理具有推动作用。回族人是如何传承文化?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价值?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借鉴的意义?这些需要用事实来回答。因此,本文对云南回族进行了系统的教育人类学考察。围绕着洁净观念的“行为表现——价值维度——教化方式——运用之道——审视反思”的思路,对回族洁净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传统价值、当代价值及教化之道等问题进行阐释。考察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深入到回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事实背后的潜藏规律。通过行为方式和具体案例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教化功能,解读其从“显”的行为到“隐”的教化过程,反思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及解决之道,寻找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结合点。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所研究问题的背景进行介绍,从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入手,提出洁净观念是各民族文化之中共有的文化基因,洁净观念研究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多元文化繁荣具有现实意义。围绕研究的主题,理清研究的思路,明确研究的方法,对涉及到的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本领域的研究状况、调查点的选择进行说明。第一章主要是对洁净观念进行文化解读。围绕回族这一群体对洁净观念做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从精神文化、行为规范、物质基础等不同层面,分别对洁净观念所蕴含的要素进行细描,对洁净观念背后的文化行为和表征物件的意义做出解释。提出洁净观念在回族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洁净观念具有全面性、持久性的特征,强调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第二章主要是对洁净观念的传统价值进行探讨。从文化哲学入手,通过比较、划分和归类,把洁净观念放到多元文化的视域下,分析洁净观念在民族文化中的存在与价值。把洁净观念放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分析回族洁净观念的丰富内涵及价值取向。从洁净观念的形成、洁净行为的实施,洁净仪式的强化、洁净心理的认同及洁净思想的升华出发,提出回族洁净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归纳总结洁净观念具有评价和导向、规范和约束、教化和凝聚等功能。第叁章主要是强调民间教化的意义,对回族洁净观念的教化之道进行剖释。描绘洁净观念的教化之道及其具体结构,分析在教化过程中家庭、学校、经堂、寺坊等的影响作用,细致划分儿童、少年、青年、老年不同年龄段的教化特点及方法。特别说明了随着网络的兴起,教化的重心也逐渐迁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以回族为例分析少数民族民间教化的模式,提出少数民族民间教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第四章主要是对洁净观念的当代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对新时期回族在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洁净观念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进行考察。提出洁净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需要从“大洁净”的视角出发,研究其在当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田野调查成果,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维度,对洁净观念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从具体案例出发,探讨洁净观念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国际贸易、预防艾滋病、推动禁毒工作、改善家庭环境等实践工作之中的运用之道。第五章主要是对现代化背景下洁净观念与教化之道的反思与审视。提出回族洁净观念是对事物分类体系的个性化解读,是对哲学中“善”的观念具现。回族的教化之道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并由此,提出可以通过对洁净观念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国家、民族、教育及宗教四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洁净观念的正确引导,能够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民族文化的亲和,民族自身的发展。本文的核心观点是:民族不等同于宗教。民族文化不等同于宗教文化。回族的洁净观念起于伊斯兰教文化影响,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改造,发展于时代的进步。洁净观念处于回族文化系统的核心地位。回族人的洁净观念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现象的层面包含个人清洁,饮食卫生,行为合法及环境清新等方面,从内涵的方面包含身体洁净、行为洁净及心理洁净等方面,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这套观念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贯穿于人从生到死、从始至终,于人的行为、思想、道德及情感等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相对于法治,这种由“洁净”带来的道德影响和自我约束,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洁净观念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不但具有传统价值,而且具有现代价值。在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于解决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推动作用。包括回族洁净观念传承在内的少数民族民间教化方式,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弥补学校教育泛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举措。“洁净”是回族文化的特色,也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洁净观念在各个民族表现形式并非一成不变,每个民族从自身的传统与现实出发,都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表达路径是相似的——通过身与心的洁净,通往美好的未来。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需要从洁净观念这个共同的文化基因出发,寻找文化共生点和利益连接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0)

教育人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传统美国价值观念中,这是一块"充满机遇的土地",每个人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在这里寻求"美国梦",只靠自己就能够完成梦想。但美国女性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的力作《不平等的童年》,通过对9个不同性别、种族、阶层的孩子及其家庭进行深入观察与访谈,得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结论:美国社会的不同阶层崇尚并实践着不同的教养模式。中产阶级倾向于"协作培养"式教养,而劳工阶层和贫困阶层的教养则以"成就自然成长"模式更为典型。在此,阶层的不平等得以固化和再生产。本研究通过对此书问题意识和展开框架、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作品风格特点等方面分析与讨论,借助美国场景,以教育人类学视角和方法,探讨教育中的阶层分化问题及其对中国情境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人类学论文参考文献

[1].樊秀丽,王志燕.异文化的追寻——江渊一公的美国教育人类学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刘谦,李飔飏.幻灭的“美国梦”——一个教育人类学视角的解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汤琳琳,陈美娜,冯帆.教育人类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外语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榆林学院学报.2019

[4].周青.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高等专业舞蹈教育的理论体系建构[J].艺海.2019

[5].张晓文,吴晓蓉.乡村教师生活世界遮蔽与回归——基于教育人类学生命价值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9

[6].河尔伦(Glenn).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蒙古族安代舞传承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9

[7].孟凡翠.教育人类学视阈下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体制研究[J].职大学报.2019

[8].史一丰.徽州民歌在高校教育传承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探索——教育人类学的视野[J].黄山学院学报.2019

[9].滕星.书斋与田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方法与技术[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10].马颖.洁净:从身到心的教化之道[D].西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江渊一公对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过...一10绣球的代际相传[’!JI孔韶.教育专题研究“走向田野”也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走向田野”也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走向田野”也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专题研究“走向田野”也是中国教育社会学的...

标签:;  ;  ;  ;  ;  ;  ;  

教育人类学论文_樊秀丽,王志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