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钯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l2O3,钯,甲醇,铈
单钯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乔,詹江波,余静,刘建英,刘洁[1](2018)在《改性Al_2O_3对单钯催化剂净化甲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稀土助剂Ce,Zr,La改性的Al_2O_3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单Pd催化剂,运用低温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对甲醇的催化氧化性能以及对氧的利用性能。结果表明:Ce与Al_2O_3可形成均一的固溶体结构,改善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增加金属与载体界面上晶格氧的浓度,进而提高催化剂对氧的利用性能,使氧完全利用窗口宽至0%~1.88%;La通过电子效应改善了Pd与载体间相互作用,重新分配催化剂表面碱性位,生成有利于甲醇活化的Lewis强碱性位,并使Pd向高氧化态过渡,两者协同作用改善了催化剂对甲醇的催化活性,T50,T90以及ΔT分别降低28,52和24℃;Zr引起催化活性下降可能与碱性位数量减少以及较低氧化态的Pd物种的存在有关。3种助剂助催化效果递变规律为:La2O3>Ce O2>Zr O2。(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郭晶,朱敬芳,何洁丽,杨冬霞,李翔[2](2015)在《CeO_2-ZrO_2-Al_2O_3材料的制备及其单钯催化剂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晶化法制备了Ce O2-Zr O2-Al2O3储氧材料,详细考察了制备过程中水热时间和温度对储氧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热重分析技术(TG)表征结果表明,当水热温度为100℃,水热时间为12 h时,制备的Ce O2-Zr O2-Al2O3材料具有优异的结构性能、织构性能、还原性能和储氧性能。分别以较优水热条件下制备的Ce O2-Zr O2-Al2O3储氧材料和商用的铈锆铝储氧材料为载体,制备Pd/Ce O2-Zr O2-Al2O3催化剂,考察了其对汽车尾气中碳氢化合物的催化转化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马富顺[3](2009)在《优化载体粒径单钯催化剂性能及组分间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Pd催化剂以其低廉的价格和高效的催化活性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制备工艺、催化剂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出发的催化剂性能是目前的研究潮流。本论文以优化催化剂工艺作为研究目标,主要对优化载体粒径Pd/CeO_2-ZrO_2/Al_2O_3催化剂的性能进行考察,并且对Pd与CeO_2-ZrO_2载体之间发生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在不同载体粒径催化剂性能上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数据。优化载体粒径催化剂性能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优化粒径的Pd/CeO_2-ZrO_2与Pd/Al_2O_3样品的性能均不同程度优于商用普通粒径样品。采用300℃、500℃的还原温度,还原后新鲜样品的叁效催化转化性能出现下降趋势,并且还原处理温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储放氧性能(OSC)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样品在低温测试条件下的储放氧性能差异较大,测试温度升高后,差异逐渐减小,TOSC实验结果差异很小,这是因为氧化处理能降低金属-载体的强相互作用。采用700℃的再氧化处理温度,样品的各方面性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实验结果证明,载体CeO_2-ZrO_2粒径越小,金属与载体间越容易发生强相互作用,样品催化性能越容易受到影响。水热老化后样品的结构性能趋于稳定,不容易发生强相互作用,本实验中金属包覆可能对样品的性能变化起主要作用。采用BET实验对样品在氧化还原过程中的比表面积变化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说明本实验中催化剂性能的变化不是烧结所致。采用CO-TPD对各样品的CO吸附性能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说明还原过程产生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导致样品吸附性能的下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5-01)
温静[4](2008)在《单钯催化剂制备工艺及组分间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对叁效催化剂(TWCs)的性能提出了愈加苛刻的要求。在TWCs的改进过程中,寻找最佳的催化剂制备工艺,及进行催化剂组分间相互作用对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以叁效催化剂Pd/Ce0.7Zr0.3O2/Al2O3为研究对象,将获得优越性能催化剂作为研究目标,比较了不同的催化剂制备工艺路线,优化制备条件后获得了最佳路线,进一步研究了TWCs中Pd、Ce0.7Zr0.3O2及Al2O3间相互作用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作用。经研究确立,使用前驱溶液混合方法制备Ce0.7Zr0.3O2-Al2O3复合载体,等体积浸渍Pd溶液,可制备得到热稳定性优良、储氧性能及叁效催化转化性能突出的Pd/Ce0.7Zr0.3O2/Al2O3催化剂。使用不同钯负载方式制备Pd/Ce0.7Zr0.3O2可控制组分间相互作用程度。比较五种不同方式获得样品,等体积浸渍法制备催化剂Pd分布于表面具有较多表面活性位,表现出最优的储放氧以及叁效催化性能。研究表明,使用前驱溶液混合方法制备的复合载体,Ce0.7Zr0.3O2与Al2O3间存在强相互作用。此强相互作用有利于形成规则大孔的均匀材料并可提高载体热稳定性,抑制高温老化过程中Al2O3相变以及Ce0.7Zr0.3O2分相。同时也能提高材料的Ce3+与氧空位浓度,提高氧迁移速率,增强材料储放氧性能。采用原位红外漫反射、H2吸附等表征手段研究不同载体负载Pd样品,结果显示:Pd-Al2O3相互作用使Pd具有更适合NO与C3H8转化的粒径与形貌,促进C3H8的吸附、N-O键的断裂和N-N键的重组。Pd-Ce0.7Zr0.3O2间相互作用使Pd更倾向于以氧化价态存在,并具有较高分散度以及较小粒径,形成大量的活性位,有利于CO氧化反应发生。(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5-01)
史雯,何阿弟,陈晓银,陈建民[5](2003)在《氧化钡对氧化铝及不同铝源负载的单钯催化剂的高热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BET和XRD对拟薄水铝石、硫酸铝和硝酸铝制得的氧化铝,以及由这叁种铝源经过钡改性制得的氧化铝,在1000℃和1150℃下焙烧后的比表面积和晶型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C3H8、C3H6和CO在这叁组氧化铝样品制成的单钯催化剂上的氧化活性,Pd在涂层中的重量为0.96g/L.结果表明,经过钡改性后,粉末样品的热稳定性和催化剂的氧化活性都有所提高.不同铝源的选择对样品的高热稳定性及催化剂的活性都有很大的影响.由硫酸铝制得的氧化铝经钡改性,1150℃焙烧后粉末样品的比表面积增加幅度最大,而硫酸铝为铝源的催化剂经钡改性,1000℃焙烧后氧化活性提高得最明显.(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郭清华,李鑫恒,贺红军,吴克明,安立敦[6](2001)在《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单钯催化剂催化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 Pd- Ce- Ba催化剂活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具有低温活性好、高效和热稳定性好的性能特点。对 CO、HC的起燃温度和半转化温度分别为 1 2 0℃、 1 60℃和1 40℃、 1 90℃ ,经原料气预处理或经原料气多次评价后的氧化反应结果明显优于催化剂未经受任何预处理的结果。稀土元素 Ce及碱土金属 Ba的氧化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富聚和在活性氧化铝涂层中的存在 ,对 Pd组分起到分散、隔离和稳定结构的作用 ,保证了催化剂良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01年03期)
单钯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水热晶化法制备了Ce O2-Zr O2-Al2O3储氧材料,详细考察了制备过程中水热时间和温度对储氧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附、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热重分析技术(TG)表征结果表明,当水热温度为100℃,水热时间为12 h时,制备的Ce O2-Zr O2-Al2O3材料具有优异的结构性能、织构性能、还原性能和储氧性能。分别以较优水热条件下制备的Ce O2-Zr O2-Al2O3储氧材料和商用的铈锆铝储氧材料为载体,制备Pd/Ce O2-Zr O2-Al2O3催化剂,考察了其对汽车尾气中碳氢化合物的催化转化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钯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乔,詹江波,余静,刘建英,刘洁.改性Al_2O_3对单钯催化剂净化甲醇性能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2018
[2].郭晶,朱敬芳,何洁丽,杨冬霞,李翔.CeO_2-ZrO_2-Al_2O_3材料的制备及其单钯催化剂性能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5
[3].马富顺.优化载体粒径单钯催化剂性能及组分间相互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
[4].温静.单钯催化剂制备工艺及组分间相互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
[5].史雯,何阿弟,陈晓银,陈建民.氧化钡对氧化铝及不同铝源负载的单钯催化剂的高热稳定性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6].郭清华,李鑫恒,贺红军,吴克明,安立敦.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单钯催化剂催化行为的研究[J].工业催化.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