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治疗频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继高[1](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骨质疏松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但其可防可治并且预防重于治疗,因此要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判别。目前的筛查工具主要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评估和筛查,多依靠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计算,而且各种工具评估的准确性、有效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旨在辨识出“未病”但具有较高风险容易发展成为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也就是将判别筛检的关口从骨质疏松症的标准前移至骨量减少阶段。中医辨识骨质疏松独具特色,已有研究表明中医证候的变化可在骨密度改变之前出现,但尚未有专门判别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工具。基于此,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根据骨质疏松领域专家经验探索实用性更强并具有中医特色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条目优化,旨在更好的判别骨量异常人群从而进行及早的防治,为临床使用和筛检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运用德尔菲法对骨质疏松领域专家进行调研,建立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2对该工具进行信度、效度的测试和优化,验证其判别效果。3分析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证候特征和生活质量,为该工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首先,系统检索各数据库中有关骨质疏松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及中医辨识的文献,结合专家咨询意见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设计调查问卷,指标选项采用GRADE工作组推荐的9分Likert评分系统。其次,根据遴选标准选择在骨质疏松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一定知名度的权威专家参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专家的一般信息、专家积极系数,计算各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等级和、变异系数等。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初步构建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明确本课题研究所用的其他监测指标、评估工具并形成完整的筛检问卷。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根据纳排标准,对40岁以上可能具有骨质疏松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检问卷调查,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检测骨密度。通过问卷的填写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因子分析等检测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克朗巴赫信度系数α、折半系数法考核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信度。根据测试结果对中医证候条目和选项进行部分删减和调整,优化后确定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效果进行对比,验证该工具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能力。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应用前期建立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以及IOF一分钟测试题、OSTA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228例40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选用SPSS 20.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舌脉特征、VAS疼痛评分、SF-36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候在不同骨量人群出现的频次频率并做方差分析和发生率检验,以了解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明确其中医证候特征。结果1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1.1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及参与专家信息第一轮专家调查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专家积极系数100%,第二轮发放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专家积极系数93.33%。参与调查的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陕西、吉林、湖南、湖北、黑龙江、河南10个省市的20余家医院或科研院所。参与第二轮调查调查的28名专家中男性23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53.07±8.66岁,平均工作年限28.55±10.97年,其中执业中医师14名、西医师9名、中西医结合医师5名,研究方向包括骨科、内分泌科等,具有较好的地域代表性和良好权威性。1.2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辅助检查、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专家对IOF测试题、OSTA与中医评估工具的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高,可作为初筛工具。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骨转换指标、血钙血磷三项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最高,均满足x>7、R=0、CV<20%,可作为主要的辅助检查内容。专家对骨密度、中医证候积分、血钙血磷、平衡能力、生活质量评分、骨转换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跌倒次数、骨折发生次数7项的选择均满足x>8、K>90%、CV<20%,可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主要评价指标。1.3专家对中医证候辨识条目的选择第二轮调查问卷共纳入32个中医症状、体征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中医辨识指标。专家对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7个指标的选择满足x>7、K>70%、R=0、CV<20%;专家对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3个指标选择满足K≥50%,且x>6.5、CV<25%,这10个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协调程度较好,可尝试作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条目。根据专家意见,初步形成的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问卷包含基本信息资料、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躯体症状、临床体征4部分内容。2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2.1调查问卷的可行性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式,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较高达90%,完成课题组筛检问卷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表明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2.2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信度评价本中医证候辨识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α值较高为0.882,其折半信度的Spearman-Brown系数为8.891,表明本问卷的中医证候领域的条目一致性较好,并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2.3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手足烦热(条目16)、健忘(条目25)2个条目的负荷值在所有因子上均较低,经课题组讨论予以删除。对其他30个条目重新进行因子分析,显示其Kaiser-Mayer-Olkin检验值为0.838,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2087.76,df=435,p<0.01,提取采用主成分法、旋转方法采用最大方差法,按照特征值>1.0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累计为61.215%,表明结构效度较好。提取的9个因子包含头目症状、下肢症状、躯体症状、疼痛症状、头目体征、躯体体征等维度,经过专家讨论和中医证候判别,9个因子体现的中医证候体现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病机特点,也基本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分型所符合。对根据专家意见确定的前10个中医证候条目进行检验,KMO值为0.831,Bartlett检验近似卡方=623.069(P<0.001),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61.2%,3个公因子依次命名为躯体症状、疼痛和躯体体征。运用AMOS 2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上述3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计算适配度指标,显示 CMIN/DF=2.052,GFI=0.949,NFI=0.897,IFI=0.944,CFI=0.943,RMSEA=0.068,表明各拟合指数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提示模型拟合较好。将骨密度作为校标来检验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校标效度,显示基于专家意见确定的10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及整个中医证候条目计分与BMD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272~-0.144,P<0.01或P<0.05),表示中医证候条目出现越多,骨密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骨密度值越低。2.4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得分分布中医证候按照“有”“无”2级分类计分,中医证候得分在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症三类人群中逐渐增加,经方差分析,前10个证候得分F=5.389,P=0.005,30个证候得分F=6.856,P=0.001;按照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组分类,前 10 个证候得分 F=10.817,P=0.001,30 个证候得分分 F=13.29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骨量不同人群的中医证候得分有差异。2.5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按照骨量的多少分为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将前1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30个中医证候计分与骨密度两类定性拟合ROC曲线,前10个中医证候AUC=0.636(95%CI:0.564~0.709),30 个中医证候 AUC=0.650(95%CI:0.579~0.721),表明两者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前10个中医证候得分当以2为截断值时,灵敏度为82.14%、特异度为45.69%,阴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5.9%、59.35%。当30个中医证候得分截断值取5时,灵敏度为79.46%、特异度为43.97%,阴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92%、57.79%。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IOF1分钟测试题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灵敏度98.21%、特异度仅为10.34%,AUC=0.543(95%CI:0.468~0.618);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为96.15%,特异度为 6.44%,AUC=0.513(95%CI:0.397~0.629)。OSTA 指数判别女性骨量异常的灵敏度是 49.46%、特异度是 81.67%,AUC=0.669(95%CI:0.585~0.754);判断骨质疏松症的灵敏度是38.10%、特异度95.45%,AUC=0.668(95%CI:0.524~0.812)。3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3.1年龄、体重等危险因素228例被调查者包括75例男性、15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4.8岁。对骨量不同的三组人群年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7.224,P=0.001,表明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值逐渐呈下降趋势。调查人群的身高平均数为163.62cm,标准差为7.143cm,经方差分析,F=13.248,P<0.001,表明随着骨密度的减少,身高呈降低趋势。调查人群的平均体重为67.88kg±11.786kg,显示随着骨密度的降低,体重逐渐下降,经方差分析,F=26.44,P<0.001。调查人群体重指数(BMI)平均值为 25.2545kg/m2、标准差为 3.42576kg/m2,经方差分析,F=18.441,P<0.001,提示调查人群随着骨量的减少,BMI也随着下降。3.2舌象、脉象分布特点调查人群中舌体正常者最多为161例,占比为70.6%,经卡方检验,χ2=8.989,P=0.174;调查人群中的舌苔以正常薄白苔最多为91例,占39.9%,其次为黄腻苔、薄黄苔分别占15.4%、14.9%,卡方检验示χ2=13.36,P=0.498;脉象以沉脉和弦脉最多分别为67例和66例,卡方检验示χ2=20.204,P=0.124,表明舌体、舌苔、脉象分布,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生活质量和VAS疼痛评分SF-36按照8个维度对三组人群得分进行统计,显示随着骨量减少,SF-36各维度得分逐渐下降,提示其生活质量越低。被调查人群VAS疼痛平均为3.63分±2.447分,说明有轻度疼痛,对三组人群的VAS评分统计发现随着骨量降低,疼痛增加。3.4中医证候特征分布本研究显示多数中医证候如腰痛、背痛、腰膝酸软、下肢拘挛等的发生率随着骨密度的降低而增高,即骨量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最低,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发生率最高。按照α=0.05的标准,可以得出背痛、膝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发脱齿摇、遇寒痛甚、畏寒、体重减轻、多梦易惊、气短、失眠、耳鸣、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20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两类人群的分布方差不同(P<0.05),表明这些中医证候的分布比例在两类人群是不同的。根据发生率检验的结果,腰痛、腰膝酸软、身高变矮、下肢拘挛、畏寒、多梦易惊、气短、失眠、健忘、目眩、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目睛干涩、头晕这14个中医证候在骨量正常和骨量异常的两类人群中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14个中医证候的发生率在骨量异常人群中高于骨量正常人群。结论1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总结了骨质疏松领域专家临床经验,条目包括腰痛、背痛、周身疼痛、腰膝酸软、驼背、身高变矮、下肢拘挛、倦怠乏力、下肢困重、足跟痛等指标,可为临床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参考。2经过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和优化,表明该工具的信度、效度较满意,且与BMD定性诊断、腰椎BMD、髋/股骨颈BMD均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校标效度较好。研究证明骨质疏松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具有较好判别骨量异常人群的能力,当出现前10个条目中两个及以上或者全部条目中5个及以上,则可判别为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示骨量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建议用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的筛查。3研究显示出中医证候在骨量不同人群的发生率不同,在低骨量等骨量异常人群中出现较多的这些症状体征可用来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为中医证候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该工具的进一步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张芸[2](2021)在《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药进行系统研究,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诊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经验,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提供文献依据及理论参考。方法:应用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技术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药进行分析研究。应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古今文献资料,将入选方剂归纳并规范化处理后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根据各项数据挖掘结果结合专业知识对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归纳和探讨。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经频数分析结果可知,各代医家高频应用的中药有熟地、杜仲、茯苓、牛膝、山茱萸等,功用多为补益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及祛风湿药,补益药中以温补肾阳药物为主。各代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分布基本一致,药性均以温、平最多,药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归经以肾、肝、脾三经最为常见。2.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秦汉至五代、宋金元、明代、清代、现代方剂以及现代血瘀证型的方剂经因子分析各生成了10、12、11、12、11、10个因子组合。各代方剂经聚类分析分别生成了4、6、7、7、6、5个聚类类别。各代的方剂经关联规则分析分别生成了22、30、17、22、17、12组药对组合。综合古今医家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直接、间接反映出的骨质疏松症的证型可分为如下几类:脏腑阴阳气血虚证类、虚热证类、寒湿证类、瘀血证类、气滞证类。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的药对功效可间接反映出骨质疏松症的证素有:肾虚、脾湿、肝虚、血虚、阳虚、阴虚、血瘀,寒湿、气虚、肾精不固。结论: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变以肾虚为主,肝脾肾三脏常交互为病;肾精不足、肝脾气衰、气血失和、阴阳失调、外邪侵袭、枢机不利、起居失养、味伤酸咸、嗜欲不节、五劳五志过极及多虚多瘀皆为其常见的病因及病机特点。2.各代医家的辨证分型经过了从秦汉至五代时期肾阳虚兼寒湿为主体的辨证体系,到宋金元及明代医家,医家重视肾虚的基础上兼顾肝脾两脏的辨证,而非单从肾而治。从明清时代肾阴虚证的比重升高,开始出现阴虚火旺及血瘀证的辨证分型,及至现代开始以肾阴虚证为主要辨证分型,血瘀证型辨证增加,同时兼顾肝脾辨证及气血辨证,虚瘀并治。随着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知的加深,辨证分型经历了各时代的演变发展之后也更加全面和丰富。辨证分型的演变规律体现了各代医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疾病观、方剂观与身体观。因学术流派及主流医家认知的不同,在辨证分型上虽各有侧重,但每个时代皆有进步。3.在临证治疗上当把握以肾虚为要,同时兼顾肝脾的治疗原则。组方用药上常以补肾壮骨的药物配伍应用补益肝肾、益气健脾、养血补血、祛湿通络、疏肝理气、和解少阳及健脾利湿之剂。药性、药味及归经的选择均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中医的阴阳理论及五行克入理论。重视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补肾常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滋阴补肾易滋腻生湿,多与利湿健脾之品相伍。注重气血调理,补肾药常与补血活血、补气行气药配伍应用。温肾阳常佐祛湿散寒;滋阴药常佐清泄虚火。久病多伴血瘀,注重活血化瘀。
许荣权[3](2021)在《基于知识图谱对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知识图谱,探讨目前研究方向的热点及未来趋势,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对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中的数据包括年发文量、发表机构等进行图谱的构建和描述统计;对该研究领域的高产团队、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高产团队的研究形式和高质量论文的学术价值;将筛选获得的论文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发现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的热点情况,通过突现分析,研究关键词的变化情况预测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结果:1.在纳入本研究的论文中最起始年份为2001年,受基金资助情况较少,占总论文量的8%。论文被引频次情况H指数为13。2.该领域主要的研究团队有张荣华、郑荣新、鞠大宏等导师所带领团队。主要的团队对该领域的研究形式值得后来学者借鉴学习。3.在纳入与临床研究相关的论文中,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最常的疾病类型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次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型”为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其次为“肾阳虚型”;常见的观察指标为“骨密度”。“肾阳虚型”为中心性值最高的关键词。调整聚类板块系数,得到Q值=0.8204(Q值>0.3),S值=0.9402(S值>0.7)。获得聚类标签,如“肝肾阴虚型”、“成骨细胞”、“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4.在纳入与实验研究相关的论文中,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该领域研究类型主要集中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细胞水平上主要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进行;“OPG/RANKL/RANK系统”为该领域研究主要的信号通路途径。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关键词除上述后依次为“增殖”、“电针”等。调整聚类板块系数,得到Q值=0.7759(Q值>0.3)S值=0.9319(S值>0.7)。所获得的聚类标签有“成脂分化”、“破骨细胞”、“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等。5.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设置相关参数,根据突现强度,在相关临床研究学位论文中依次为骨代谢(3.2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62)、针刺(2.18)、成骨细胞(2.13)等。在相关实验研究学位论文中依次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4.22)、转化生长因子-β1(3.37)、淫羊藿(2.03)、凋亡(2.01)等。结论:1.对该研究领域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文量平稳增长,热度较高。广州中医药大学发文量处于领先水平,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并有其特色性。2.张荣华团队、郑荣新团队、鞠大宏团队是该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团队,团队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且研究结构形式值得后来学者学习借鉴。3.该研究领域受到较少的基金资助,所占比重非常小。资助情况以实验研究为主。4.该研究领域论文H指数较低,高质量论文相对缺乏,需要多进行开发性研究,提高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5.临床研究方面:研究类型方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推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为未来的研究趋势;中医证型方向:肝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是当前的热点证型;治疗方法方向:针刺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他热点辅助手段有仙灵骨葆、钙尔奇D、阿仑膦酸钠;观察指标方向:骨密度为当下的研究热点,骨代谢指标情况是未来的热点趋势。6.实验研究方面:研究类型方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废用性骨质疏松症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内容;治疗方法方向:左归丸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左、右归丸进行对比观察和单味药淫羊藿提取物治疗进行观察是未来该领域治疗方法的发展方向;观察指标方向:破骨细胞、OPG/RANKL/RANK系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是在该研究领域观察指标中的研究热点。
连雅君[4](2021)在《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开发抗骨质疏松症新型药物奠定基础,探索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上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拓宽中医药在动物药材应用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方法①理论探究:梳理历代中医着作、中医家对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文字记载,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知及治疗思路做出归纳总结;通过“以形补形、五行生克”及“温肾助阳,活血通经”理论分别探究狗骨胶及双膝骨胶宝二者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②实验研究:通过超高效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点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狗骨胶、炒制的狗骨粉进行成分分析及鉴定,比较不同的炮制方法下二者在成分上的差异,对比总结狗骨胶炮制方式的优点及在促吸收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优势;通过比较戊酸雌二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症模型雌性大鼠的基础体重,肛温,耳廓局部温度,内脏指数,骨密度,骨矿量,HE染色,MASSON染色的差异进行组间观察,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磷、钙、碱性磷酸酶,尿磷、钙,ELISA法检测血清OC、PN1P、CTX-1,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对骨代谢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OPG,用WB、PCR法检测RANK、RA NKL、OPG、TRAF6、NF-κB指标在蛋白、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RANKL、OPG的阳性表达,探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在经典机制RANKL/OPG/TR AF6的效果,分析其在经典通路RANK/RANKL/OPG及TRAF6/NF-κB信号通路上的治疗作用,研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内在机制。研究结果①理论研究结果:骨质疏松症疾病是一种符合中医概念骨痿的疾病,病位于肾,牵连肝脾,以阴阳失调为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病机多与肾脏亏损,筋骨萎弱有关,可将肾精亏虚,瘀血阻滞,筋骨萎弱总结为本病的根本病机;骨痿的病因则与外邪风寒湿邪所感、情志失调、先天后天失调等有关。治疗的方法有温补肾阳法、滋补肾阴法、阴阳双补法、脾肾并治滋肾阴化湿痰法,肝肾并治补益肝肾法等。“以骨补骨,五行生克”理论为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的理论基础,双膝骨胶宝的理论基础基于仲景肾气丸加减变化而成,该方应用温肾健脾,活血通经法治疗肾阳虚血瘀类骨质疏松症。②实验研究结果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匹配分析筛选差异性成分212种,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并匹配分析出差异性成分125种。正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阿普比妥、胆碱、甜菜碱、脯氨酸、L-苯丙氨酸、荆芥内酰胺、新海藻糖、苦参碱、羟脯氨酸等,其中氨基酸6种;负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琥珀酸盐、脯氨酸、腺嘌呤、黄嘌呤、柠檬酸、异丁酮、L-正亮氨酸、肉豆蔻酸、白氨酸、肾上腺酸、次黄嘌呤、硬皮酸、色氨酸等,其中氨基酸4种。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BMD、BMC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BMD、BMC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01);HE染色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小梁间隙增大(P<0.01),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骨小梁的数量有所增加(P<0.01),骨小梁间隙距离呈现明显减少(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ALP含量显着地升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ALP含量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1,P<0.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钙含量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血清钙含量升高(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磷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的药物治疗后血清磷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尿钙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1),模型大鼠的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的PN1P含量有所下降(P<0.001),经过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的PN1P含量有所上升(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CTX-1含量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CTX-1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钙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骨钙素含量显着升高(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OP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血清OPG含量均有明显上升(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胫骨RANKL、TRAF6、NF-κB1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5),OPG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RANKL蛋白质浓度含量有明显减少(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TRAF6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减少(P<0.001),大鼠胫骨OPG蛋白质总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NF-κB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RANK、RANKL、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升高(P<0.01),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OPG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OPG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P<0.05);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结论狗骨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海藻糖、苦参碱、柠檬酸、氨基酸等成分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联,相对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以羟脯氨酸、脯氨酸为主,与骨质疏松症治疗关系密切;狗骨胶中含有的胶束化成分琥珀酸盐、硬脂酸具有增溶效果可促吸收,B族维生素有利于维持维生素的稳定性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均可通过调节骨密度水平、骨新陈代谢水平等方式抵抗骨质的流失,可调节RANKL/RANK/OPG信号通路,降低TRAF6含量抑制NF-κB1的炎症反应,通过调控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达到抗骨质疏松症疗效。
汪袁凤[5](2021)在《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患者骨代谢BALP、TRACP-5b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患者BALP、TRACP-5b的影响,从骨代谢角度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PMOP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阿仑膦酸钠(70mg po qw)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整体调节针法治疗,以针刺“大杼、足三里、肾俞”为主穴,联合走罐、七星针叩刺,每周治疗2次。两组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BALP、TRACP-5b、E2、FSH、LH、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BMD的变化。所得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P=0.642)、病程(P=0.641)、体重指数(P=0.690)、VAS评分(P=0.567)、中医证候积分(P=0.836)、BMD(P=0.799)、E2(P=0.637)、FSH(P=0.694)、LH(P=0.670)、BALP(P=0.850)、TRACP-5b(P=0.399),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均得到一定改善,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2.47±1.03)与治疗前(4.85±1.81)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12.362,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3.95±2.03)与治疗前(4.60±1.75)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2.709,P=0.010<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804,P=0.000<0.05)。(3)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治疗后(4.39±1.66)与治疗前(8.15±2.41)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5.048,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6.29±2.16)与治疗前(7.89±2.06)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5.030,P=0.000<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629,P=0.000<0.05)。(4)骨密度:组内比较显示,两组BMD均升高,治疗组治疗后(0.755±0.075)与治疗前(0.698±0.043)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4.466,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0.711±0.034)与治疗前(0.701±0.03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463,P=0.144>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BMD明显高于对照组(t=-4.372,P=0.000<0.05)。(5)性激素:组内比较显示,(1)E2:治疗后两组E2水平均升高,治疗组治疗后(58.74±3.39)与治疗前(50.89±3.45)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16.928,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54.22±2.22)与治疗前(50.53±2.83)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13.130,P=0.000<0.05);(2)FSH:治疗后两组FSH水平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75.13±10.48)与治疗前FSH(91.64±3.62)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9.210,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82.21±6.14)与治疗前(91.97±3.17)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11.299,P=0.000<0.05);(3)LH:治疗后两组LH水平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40.71±9.85)与治疗前(55.77±2.88)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9.439,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45.29±6.95)与治疗前(55.48±2.76)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9.789,P=0.000<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6.462,P=0.000<0.05),治疗组F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374,P=0.001<0.05),治疗组LH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2.227,P=0.029<0.05)。(6)骨代谢:组内比较显示,(1)BALP:治疗后两组BALP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14.36±2.73)与治疗前(19.46±1.42)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13.091,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16.32±2.22)与治疗前(19.52±1.06)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10.223,P=0.000<0.05);(2)TRACP-5b:治疗后两组TRACP-5b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2.85±0.32)与治疗前(3.41±0.19)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9.945,P=0.000<0.05),对照组治疗后(3.07±0.27)与治疗前(3.45±0.18)相比,有显着性差异(t=9.538,P=0.000<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BAL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259,P=0.002<0.05);治疗组TRACP-5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3.044,P=0.003<0.05)。(7)综合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4%;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2.385,P=0.017<0.05)。(8)安全性观察: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心电图、肝功、肾功等安全指标正常,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整体调节针法配合阿仑膦酸钠在缓解PMOP患者的疼痛,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PMOP患者骨密度方面,优于单纯使用阿仑膦酸钠。2.整体调节针法配合阿仑膦酸钠可以降低BALP,促进骨形成,降低TRACP-5b,抑制骨吸收。同时还能够提高PMOP患者E2水平,降低FSH、LH水平。3.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HPG轴有关,通过改善PMOP患者性激素水平,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加快骨形成的速度,调整骨代谢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PMOP的目的。
王婕[6](2021)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旨在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法,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循证护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与证据综合的方法,制定推荐意见,从而初步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方案,最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形成的护理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最终确定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1.通过质性访谈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问题。通过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护理现状与需求的访谈提纲,对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主题,并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具体护理问题。2.以护理问题为依据,进行证据检索与证据综合,制定推荐意见,初步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本研究按照“证据6S模型”,检索与评价老年骨质疏松相关指南、开展相关护理问题的系统评价、检索与评价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证据的综合,依据GRADE证据分级系统形成推荐意见,从而初步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3.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最终方案。通过选取专家,进行专家咨询,对初步形成的研究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确定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结果:1.护理问题的构建。本研究选取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病科、骨科、内分泌科共10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访谈,课题组成员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结果,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护理主题: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生活习惯指导、运动指导、疼痛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依从性指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8个方面,并构建18个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问题。2.依据护理问题,进行证据综合,制定推荐意见,初步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1)本研究最终纳入6部指南,其中2部为国内指南,4部为国外指南,通过评价指南,在指南中提取出25条推荐意见。(2)开展3项系统评价,共纳入69篇文献,验证6项结局指标,依据GRADE证据分级系统,制定5条推荐意见。(3)根据相关文献内容分析,制定9条推荐意见。3.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最终方案。本研究选取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病科、骨科、内分泌科共11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本研究方案,包含8个主题,38条推荐意见。结论:本研究通过证据综合,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生活习惯指导、运动指导、疼痛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依从性指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8个主题、38条推荐意见。本研究方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理论知识,同时可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齐晓晔[7](2021)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搜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得到的数据导入Microsoft Exce1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的方法对涉及的中药及方剂进行统计,从性、味、归经及药物分类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使用Gephi软件对药物分类进行可视化处理。将频次≥23的中药用SPSS 23.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探索同一聚类中药物的相关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67篇,涉及频次≥3的中成药6种、方剂15首,其中频次最高的方剂为补肾壮骨汤,共10次,频率为5.68%,频次最高的中成药为金天格胶囊,共8次,频率为4.55%。所涉及的中药共150味,总频次为1829次,其中频次≥25的中药共18味,为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熟地黄,共103次,频率为5.63%。在中药的性、味及归经方面,统计出所涉及频次最多的药性为温性药,共919次,频率为50.25%;频次最多的药味为甘味药,共1223次,频率为41.53%;入肝经的药物最常见共1213次,频率为27.83%;所涉及的药物分类中补虚药频次最高,共903次,频率为49.37%,其中又以入肾经、补阳药为主。将频次≥23的20味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分为五类。结论:1.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补肾壮骨汤,使用频次最高的中成药为金天格胶囊,临床多以金天格胶囊配合降糖药物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2.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核心药物为熟地黄、黄芪、山茱萸、丹参、山药、淫羊藿等18味中药,其中熟地黄使用频次最高。3.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入肝经、肾经及脾经为主。4.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药主要为补虚类药物,其中又以入肾经、补阳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类药物。5.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五个聚类结果,左归丸及三才大补丸为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药,多在此基础上加减药物以治疗本病瘀阻脉络及阴虚内热之证。6.虫类药的使用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特色用药,能活血通络止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李文龙,范铜钢[8](2020)在《太极拳改善骨质疏松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对有关"太极拳""骨质疏松"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将太极拳运动关于骨质疏松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按照太极拳对不同对象、不同训练时间、不同训练频次、不同训练强度、不同训练内容产生的防治骨质疏松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太极拳运动对于不同对象的骨质疏松防治具有一定普遍性,但不同频次、不同训练时间及不同训练强度产生的锻炼,防治效果也不同的结论。太极拳增加人体骨密度的水平是有限度的,当达到某种水平,持续的锻炼不会使骨密度继续增加,但仍然可以减缓骨量的流失速度。
陈磊[9](2020)在《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余年来我国健身气功发展蒸蒸日上,科研成果与日俱增。本研究利用VOSviewer、CiteSpace、Excel软件,通过数理统计法、词频分析法、共词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CSSCI、CSCD中1998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健身气功领域论文进行知识图谱与图表绘制,分析该领域发文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情况,研究作者与机构合作关系,研究热点与趋势变化,并据此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探索的话题,提出相关建议。为后续研究者提供直观、全面的研究信息,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我国健身气功总体发文量呈波浪式上升的趋势,科研在不断地发展。在20多年里,出现了4次爆发式增长,为2005年、2008年、2013年和2017年,2017年达到顶峰。每隔3-5年,即出现一次激增,预测下一个爆发增长年份在2021年,在数量上会突破原峰值。发文期刊上,医学类和体育学类期刊大致各占一半。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老年学杂志》。健身气功在核心期刊中尤其是顶级刊物上发文数量较少,科研的数量和质量有待突破。参与健身气功科研的学者较多,但高产作者稀缺,科研产能亟待提高。科研合作关系主要有体育院校之间内部合作或跨校合作,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内部合作,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或医院的合作甚少。开辟“体医合作”模式对健身气功科研发展会带来新的帮助。健身气功科研主要围绕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展开。研究热点集中在对骨质疏松症、骨骼肌减少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干预效果上;对生活质量、身体素质、血糖、血脂、自由基、免疫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等单一指标或组合指标的影响上。健身气功锻炼对这些疾病或指标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未来健身气功研究热点趋势包括以系统综述、meta分析、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为主的综述研究;健身气功“调心”或“调息”效果的实验研究;健身气功单式动作或自选组合动作“处方化”的实证研究等。
赖明星[10](2020)在《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PINP和β-CTX的影响,探索整体调节针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协同作用和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阿伦磷酸钠(70 mg/片),1片/次/周,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整体调节针法治疗,治疗每周2次,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的疼痛评分、中医临床症候评分、生存质量量表评分、骨密度、骨代谢指标PINP和β-CTX的变化,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则以《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主。此外,需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观察和记录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本研究所得数据整理归纳之后,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了统计学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结果:(1)基线分析治疗前两组性别(P=0.567)、年龄比较(P=0.977)、病程(P=0.382)、身体质量指数(P=0.314)、中医证型(P=0.86)、疼痛评分(P=0.938)、中医证候评分(P=0.629)、生存质量量表评分(P=0.79)、骨密度(P=0.717)、PINP(P=0.537)、β-CTX(P=0.702)。经比较,各组数据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脱落分析治疗组因长期出差未能坚持治疗1例,因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退出临床试验1例,共完成34例,共脱落2例,脱落率5.5%;对照组因无法忍受针刺疼痛退出1例,因有急事需外出处理自动退出1例,共完成34例,共脱落2例,脱落率5.5%。在研究过程中,两组共脱落4例,脱落率为5.6%(4/72)。(3)综合临床疗效评价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18%(20例临床控制,6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8.82%(9例临床控制,6例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P=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临床症状类(疼痛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组内比较:疼痛评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53±1.67)、(2.91±0.90),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50±0.42)、(3.94±1.27);中医证候评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97±2.50)、(5.29±1.73),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8.18±2.22)、(6.79±2.09);生存质量评分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1.09±6.92)、(44.24±6.47),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0.62±7.59)、(52.24±7.22);经检验,各组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可改善POP患者临床症状,暨缓解POP患者的疼痛、降低POP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POP的患者生存质量。组间比较:疼痛评分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1±0.90)、(3.94±1.27);中医证候评分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9±1.73)、(6.79±2.09);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4.24±6.47)、(52.24±7.22);经检验,各组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POP患者临床症状,暨有效缓解疼痛、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提高生存质量。(5)骨密度组内和组间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698±0.042)、(0.755±0.074),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702±0.037)、(0.709±0.032),经检验,治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能够提高患者骨密度,对照组治疗前后骨密度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755±0.074)、(0.709±0.032),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提高POP患者骨密度。(6)骨代谢指标PINP和β-CTX组内及组间比较组内比较:在骨形成标志物PINP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2.62±7.71)、(49.50±3.27),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3.87±8.90)、(44.43±7.89),经检验,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对于提高POP患者骨代谢中骨形成标志物PINP方面,对照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具有明显效果。在骨吸收标志物β-CTX上,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59±0.11)、(0.46±0.10),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0.58±0.12)、(0.52±0.11);经检验,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可降低骨吸收标志物β-CTX。组间比较:骨形成标志物PINP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50±3.27)、(44.43±7.89),骨吸收标志物β-CTX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46±0.10)、(0.52±0.11);经检验,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降低骨吸收标志物β-CTX和提高骨形成标志物PINP。(7)安全性观察本研究在给POP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由于本研究用药、治疗方法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结论1.整体调节针法能够降低骨代谢中骨吸收标志物β-CTX,提高骨形成标志物PINP。2.整体调节针法结合阿伦磷酸钠,可以明显缓解POP患者的疼痛、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骨密度值、降低吸收标志物β-CTX、提高骨形成标志物PINP。表明整体调节针法配合阿伦磷酸钠对PO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比单纯使用阿伦磷酸钠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与整体调节针法能够明显降低骨吸收指标β-CTX,提高骨形成指标PINP,从而起到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作用有关。3.整体调节针法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可以在临床相关科室中推广。
二、不同治疗频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治疗频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RT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防治及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骨质疏松的诊断技术、筛检工具及中医辨识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的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问卷构建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研究 |
1.2 德尔菲法实施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2.2 专家基本信息 |
2.3 专家对骨质疏松筛检工具的选择情况 |
2.4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辅助检查的选择情况 |
2.5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评价指标的选择情况 |
2.6 专家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辨识问卷的选择和设计 |
3 讨论 |
3.1 OP高风险人群的筛检与辨识 |
3.2 OP高风险人群的监测与评价 |
3.3 “治未病”理论及中医证候辨识研究 |
3.4 中医证候表达的合理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测试优化与验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OP高风险人群筛检问卷的实施 |
1.2 诊断标准 |
1.3 数据管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问卷的可行性 |
2.2 筛检问卷的信度评价 |
2.3 筛检问卷的效度评价 |
2.4 中医证候得分情况 |
2.5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判别效果 |
2.6 OSTA和IOF测试题判别效果 |
3 讨论 |
3.1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用强 |
3.2 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判别效果较好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临床实践应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 |
2.2 身高、体重与体重指数 |
2.3 舌象特征 |
2.4 脉象特征 |
2.5 SF-36得分 |
2.6 VAS疼痛得分 |
2.7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的实践应用 |
3 讨论 |
3.1 OP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健康状况 |
3.2 中医证候特征可辨识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 |
3.3 OP高风险人群的舌脉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 |
4 结论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1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干预技术示范研宄调查问卷 |
附录2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治未病”千预技术示范研究筛查问卷 |
附录3 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测试题 |
科技查新报告 |
(2)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文献研究 |
一、骨质疏松症病名源流及古文献病名对照参考表 |
二、古代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关的文献研究 |
(一)先秦至五代 |
(二)宋金元时期 |
(三)明清时期 |
三、现代医家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文献研究 |
(一)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进展 |
(二)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古代文献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结果 |
三、现代文献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一、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讨论 |
(一)秦汉至五代 |
(二)宋金元时期 |
(三)明代 |
(四)清代 |
(五)现代 |
二、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讨论 |
(一)高频用药频数分析 |
(二)因子分析讨论 |
(三)聚类分析讨论 |
(四)关联规则分析讨论 |
三、总结 |
(一)病因病机总结 |
(二)辨证分型规律 |
(三)治法及组方用药规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古代治疗骨质疏松症方剂分布及数量统计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3)基于知识图谱对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数据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数据资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检索 |
1.3 数据筛选 |
1.4 数据筛查 |
1.5 数据信息提取 |
1.6 数据规范化 |
1.7 数据导出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指标分析 |
2.2 共现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2.4 突现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一般指标分析 |
1.1 发表年份分布情况 |
1.2 学位论文发表机构分布情况 |
1.3 学位论文作者发文情况 |
1.4 学位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
1.5 学位论文被引情况 |
2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学位论文关键词分析 |
2.1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
2.2 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
2.3 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溯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方法 |
2 知识图谱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2.1 知识图谱的提出与意义 |
2.2 Cite Space软件简介 |
2.3 知识图谱在传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一般指标分析 |
3.2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分析 |
3.3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分析 |
4 课题创新点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症中医疗法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动物药狗骨在中医领域的历史沿革与应用 |
1. 从狗的历史文化到药用价值 |
2. 狗骨的药用历史沿革进展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狗骨胶及其相关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现代研究及进展 |
1. 狗骨(胶)成分、药理基础研究 |
2. 狗骨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
3. 狗骨胶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含胶类复方治疗骨科类疾病常用药物的配伍规律研究 |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及RANKL/OPG/TRAF6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
1. 骨质疏松症疾病的患病率 |
2. 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代谢关联性 |
3. 骨质疏松症RANK/RANKL/OPG通路研究进展 |
4. 骨质疏松症与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中医古籍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论认知 |
1. 骨痿的病机:虚实夹杂,骨枯髓减 |
2. 骨痿的病因:年老体衰,诸多病因 |
3. 骨痿的治疗:补益肾气,滋补阴阳 |
4. 小结 |
理论研究二: 基于“以形补形、五行生克”理论探究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 |
1. 对“以形补形”理论应“不拘于泥,师于古,异中求同” |
2. 从“五行生克”探虎骨、狗骨抗骨质疏松症之理 |
3. 骨胶常见用于治疗骨痿 |
4. 讨论 |
5. 小结 |
理论研究三: 双膝骨胶宝基于“温肾助阳,活血通经”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讨 |
1. 双膝骨胶宝组成药物抗骨质疏松症理论探究 |
2. 双膝骨胶宝整体方剂配伍特点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基于UHPLC-QE-MS技术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究狗骨胶、狗骨粉成分差异分析 |
1.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流程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大鼠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之骨代谢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四: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一、中医理论研究结果显示 |
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
三、创新性 |
四、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患者骨代谢BALP、TRACP-5b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 |
2.2 对照 |
2.3 盲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7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比较 |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3 两组患者体重指数比较 |
3 各指标治疗前分析 |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痛积分比较 |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 |
3.4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 |
3.5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代谢水平比较 |
4 各指标治疗后分析 |
4.1 治疗后两组患者骨痛积分比较 |
4.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BMD比较 |
4.4 治疗后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比较 |
4.5 治疗后两组患者骨代谢水平比较 |
5 综合疗效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西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3 整体调节针法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3.1 整体调节针法的理论依据 |
3.2 整体调节针法的前期研究 |
3.3 整体调节针法的选穴分析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综合疗效评价分析 |
4.2 骨痛积分分析 |
4.3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4.4 骨密度分析 |
4.5 性激素水平分析 |
4.6 骨代谢水平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文献分析针灸治疗 PMOP 的选穴规律及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操作性定义及理论基础 |
四、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问题的构建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证据综合 |
一、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综合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二、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三、基于相关文献的证据综合 |
1、研究目的 |
2、文献内容分析 |
3、讨论 |
第四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最终形成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AGREE II指南评价表 |
附录二 GRADE证据分级系统 |
附录三 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四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 |
综述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太极拳改善骨质疏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质疏松的概述 |
1.1 骨质疏松类型 |
1.2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
2 运动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
3 太极拳改善骨质疏松症状 |
3.1 太极拳运动增加骨密度、防治骨流失 |
3.1.1 太极拳训练对不同研究对象增加骨密度、防治骨流失的研究 |
3.1.2 不同太极拳训练时间和强度对增加骨密度、防治骨流失的研究 |
3.1.3 不同太极拳训练内容对增加骨密度、防治骨流失的研究 |
3.2 太极拳运动改善骨代谢水平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9)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1.健身气功 |
2.知识图谱 |
(五)文献综述 |
1.知识图谱相关综述 |
2.健身气功研究相关综述 |
3.研究述评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数理统计法 |
2.词频分析法 |
3.共词分析法 |
4.聚类分析法 |
5.逻辑分析法 |
6.内容分析法 |
(三)研究工具 |
1.Excel |
2.VOSviewer |
3.CiteSpace |
(四)数据来源与处理 |
1.数据库选择 |
2.数据收集与筛选 |
(1)数据收集 |
(2)数据筛选 |
3.数据导出 |
三、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分布情况分析 |
(一)发文数量年度分析 |
(二)来源期刊载文量分析 |
四、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
(一)研究作者及机构分析 |
1.高产作者分析 |
2.作者合作网络及机构分析 |
(二)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
1.研究热点分析 |
(1)八段锦研究 |
(2)五禽戏研究 |
(3)易筋经研究 |
(4)其他研究 |
2.未来热点趋势分析 |
五、结果讨论 |
(一)对数据选择和处理方法的讨论 |
(二)对发文数量及年度的讨论 |
(三)对来源期刊的讨论 |
(四)对作者及合作关系的讨论 |
(五)对研究热点及存在问题的讨论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患者一般情况 |
1.1 病例来源 |
1.2 两组POP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情况 |
1.3 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1.4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情况 |
1.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情况 |
1.6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情况 |
1.7 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密度情况 |
1.8 治疗前骨代谢指标PINP和β-CTX情况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剔除标准 |
6.中止试验标准 |
7.剔除、脱落和中止病例的处理办法 |
8.分组 |
9.治疗方案 |
9.1 基础治疗 |
9.2 执行标准 |
9.3 对照组治疗:口服阿仑膦酸钠片 |
9.4 治疗组治疗: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整体调节针法 |
9.5 不良反应及处理 |
10.观察指标 |
10.1 安全性评估指标 |
10.2 观察方法及观察指标 |
11.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12.数据统计分析 |
13.研究结果 |
13.1 疼痛评分 |
13.2 中医证候评分 |
13.3 生存质量量表评分 |
13.4 骨密度 |
13.5 骨代谢指标 |
13.6 综合临床疗效评价 |
14.两组安全指标、不良反应、病例脱落情况 |
讨论 |
1.西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2.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3.整体调节针法的提出 |
4.整体调节针法处方分析 |
5.整体调节针法前期研究概况 |
6.观察指标选择 |
7.药物选择依据 |
8.结果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不足之处和展望 |
1.不足之处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附表2:疼痛评分表 |
附表3:中医症候评分表 |
附表4:生存质量量表 |
附表5:骨代谢指标观察记录表 |
附表6: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标 |
附表7:患者就诊病例表格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四、不同治疗频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德尔菲法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中医证候辨识工具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继高.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及组方用药规律[D]. 张芸.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知识图谱对我国高等院校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学位论文的可视化分析[D]. 许荣权.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D]. 连雅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整体调节针法对PMOP患者骨代谢BALP、TRACP-5b影响的临床研究[D]. 汪袁凤.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D]. 王婕.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7]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研究[D]. 齐晓晔.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太极拳改善骨质疏松研究进展[J]. 李文龙,范铜钢. 中医药导报, 2020(14)
- [9]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D]. 陈磊.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10]整体调节针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影响[D]. 赖明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骨质疏松症论文; 骨密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论文; 骨质疏松用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