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波论文_于道成,徐晓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力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力,平流层,势能,惯性,地形,无线电,青藏高原。

重力波论文文献综述

于道成,徐晓华[1](2019)在《利用GPS掩星资料反演大气重力波势能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利用GPS掩星资料反演大气重力波势能的方法,给出了从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干温廓线出发,扰动温度廓线提取及势能廓线反演的具体流程,进而对2011年夏季和冬季20~30 km重力波势能的全球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与国内外已有文献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测绘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6期)

汤浩,王旭,储长江,孙鸣婧[2](2019)在《乌鲁木齐城区一次极端东南大风的形成机制——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大风是乌鲁木齐城区独有的强灾害性天气,通过研究发现东南大风是天山峡谷特殊地形造成的大振幅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触发的强下坡风暴。针对2012年3月30日乌鲁木齐城区出现的近10 a最强的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过程,使用中尺度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产品发现: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天山峡谷南端进入,一方面由于狭管效应在峡谷内300~400 m高度形成超低空急流;另一方面气流在进入峡谷过程中,因爬坡强迫抬升形成重力波。重力波在峡谷内与超低空急流发生耦合,在峡谷北端背风坡形成大曲率背风波,背风波的下沉运动引起动量下传,将超低空急流的能量输送到地面,形成水跃型下坡风暴即东南大风。在此过程中背风坡上空风向切变的临界层吸收上层波能量加强了超低空急流,对流层低层稳定层结对背风波的下沉运动起到加速作用。(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6期)

井宇,徐娟娟,杜莉丽,王建鹏[3](2019)在《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在一次陕西极端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探讨加入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GWDO)后对2013年陕西入夏以来最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模拟能力和地形影响下强降水的形成机制。本次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涡配合的有利形势下形成的,秦巴山区的地形作用对本次暴雨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在引入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后,模式对关中大暴雨中心的模拟能力有所提高,强降水落区及量级与实况更为接近,较为有效地改善了环流形势及主要影响系统的模拟。在引入地形重力波参数化方案后,这一地区环流进行调整,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对流不稳定配合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影响关中地区强降水的重要因素。该参数化方案对陕西暴雨预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对陕南的暴雨区模拟还具有较大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改进。(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杨遵勋,黄开明,王睿,张绍东[4](2019)在《北极地区低平流层惯性重力波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地区重力波活动有大量报道,相对而言,北极地区重力波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利用极区Ny-Alesund站点(78.9°N,11.9°E)无线电探空仪从2012年4月1日到2017年3月31日共5年的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北极地区低平流层惯性重力波的特征.观测显示,月平均纬向风在20km以下盛行东向风,再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呈现出半年振荡现象.对流层顶高度在5~13km范围内变化,其月平均高度显示出年循环,最高出现在夏季,约为10km,最低出现在冬季,约为8.5km.对流层和低平流层月平均温度都显示出明显的年周期变化,这与中低纬度观测结果有所不同.结合Lomb-Scargle谱分析和矢端曲线方法,估算了准单色惯性重力波参数.个例研究表明,低平流层惯性重力波呈现出远离源区的自由传播性质.统计结果显示,惯性重力波的水平和垂直波长分别集中在50~450km和1~4km范围内,本征频率集中在1~2.5倍惯性频率间,这些值都比中低纬度观测值稍小.垂直方向本征相速度主要集中在-0.3~0m·s~(-1),而纬向和经向本征相速度集中在-40~40m·s~(-1)之间.在5年的观测中,大约91.5%的惯性重力波向上传播.在冬季和早春,由于极地平流层极涡活动,激发出向下传播的惯性重力波,因此,向下传播的比例上升到相应月份的20%左右.由于低层大气盛行的东向风的滤波效应,低平流层大部分惯性重力波向西传播.波能量呈现出明显的年周期变化,最大值在冬季、最小值在夏季,与北半球中低纬度观测结果一致,表明北半球重力波活动普遍冬季强、夏季弱.(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吴泓锟,陈起英,华维,李芳芳,李泽椿[5](2019)在《基于秒级探空资料分析四川重力波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4年6月—2017年9月的秒级探空资料,选取四川地区5个代表性站点研究重力波在对流层(2~10 km)和平流层(18~25 km)的时空特征。选取结果表明:重力波能量在四川地区各个高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强,夏季弱;在对流层由于地形影响,川西和川北高原地区的能量小于其他地区。垂直波长没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分别集中分布于1.5~3 km和1.5~3.5 km;水平波长则差别较大,分别分布于0~300 km和100~700 km,平均值分别为100 km和350 km。重力波固有频率在对流层有较大的区域差异,表现为在四川西北部的高原地区固有频率平均值为3f(f为地转参数),其他地区则仅为2.4f;平流层则没有明显的差异存在,均约为2f。四川地区重力波的垂直传播方向特征基本相同,在对流层约有50%的波动向上传播,平流层则有90%以上的波动向上传播。水平传播则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流层;平流层水平传播方向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重力波多向偏东方向传播,而其他季节则向偏西方向传播。(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炜,李跃清[6](2019)在《青藏高原东部重力波过程与西南涡活动的统计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12~2015年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实验的剑阁、金川、九龙和名山四站探空资料,统计分析了6~7月西南涡活动期间对流层中、高层(6~12 km)的重力波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川西高原南部的九龙站与其余叁站不同,重力波源主要来自对流层上层,波能传播方向向上,剑阁、金川和名山叁站重力的波源主要来自对流层下层,波能传播方向向下。重力波过程在不同类型的西南涡活动中有明显差异,在移出型西南涡活动初期,重力波水平传播方向主要为东北向,其上传概率远大于下传概率,波动的动能和潜能较大且变化剧烈;而对应源地型西南涡,初期主要呈西北—东南向传播且重力波上传与下传概率相当,动能和潜能较小且变化相对平缓同时本次研究表明,重力波水平传播方向对西南涡的移动方向也有一定指示作用。按照发生时刻本文将重力波分为日发型重力波和夜发型重力波,在夜发型西南涡初期,重力波活动夜发(北京时20:00~08:00)的概率较大,这表明重力波的夜发性与西南涡的夜发性可能存在一定关联。(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盛峥,周树道,葛魏,卫克晶,应央涛[7](2019)在《利用落球探测资料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利用落球探测数据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特征的优势。方法基于中国首次进行的火箭落球实验过程中,雷达跟踪获得的落球位置信息,计算得到大气水平风场廓线,并利用最大熵法提取重力波参数。与此同时,基于TIMED/SABER卫星在对应时间以及位置上探测得到的温度廓线,利用最大熵法和S变换方法同样获得相应的重力波参数。针对两种方法获得的重力波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利用最大熵法对火箭探测得到的水平风场扰动廓线和卫星探测得到的温度扰动廓线进行分析,发现纬向风场中的主导重力波的垂直波长约为4 km左右,而经向风场主导重力波的波长集中在6.5 km左右,由温度扰动廓线提取出的主导重力波垂直波长集中在12 km左右。利用S变换再次对卫星探测得到的温度扰动廓线进行分析,重力波垂直波长仍集中于10~12 km左右。这表明从风场廓线和温度廓线中提取出的重力波垂直波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卫星探测数据的分辨率不足产生的。结论相比较卫星探测的温度廓线,火箭探测得到的风场廓线数据对重力波的分辨率更高,能够分辨出垂直波长更小的精细结构,具有重要的精度优势。(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张蕾,刘国强,何宜军,William,Perrie[8](2019)在《次重力波对宽刈幅高度计海表面高度观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次重力波(Infragravity Wave,IGW)是一种频率较低(0.05~0.005 Hz),波长较长(约10 km)的表面重力波。由IGW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会被宽刈幅干涉高度计SWOT(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SWOT)卫星观测到,因此在使用SWOT观测的海表面高度来反演中尺度、次中尺度大洋环流时,IGW是一种重要的误差来源。根据数值模型模拟的全球IGW时空分布特征,本文以IGW最为活跃的东北太平洋和欧洲西北陆架附近大西洋为研究海域,估算了上述海域由IGW所引起的海表面高度变化,并将计算结果与SWOT Simulator模拟的轨道噪声(±5 cm)比较,首次定量地估算了IGW在SWOT观测海表面高度时的干扰程度。研究表明,IGW所引起的厘米量级的海表面高度变化在SWOT卫星观测海表面流场时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忽略的误差来源。在大西洋欧洲西北陆架海域,冬季IGW对海表面高度的贡献可达到SWOT卫星噪声要求水平的25%;然而,对于大陆架狭窄的美国西岸太平洋而言,由岸线产生的IGW将迅速传入深海海域,在广阔的范围内产生显着的"噪声"影响,在SWOT反演海表面流场时由IGW引起的误差将达到SWOT卫星噪声要求水平的15%。(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胡飞,黄开明,LIU,Alan,杨遵勋[9](2019)在《Andes上空中间层和低热层中大气惯性重力波的激光雷达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ndes观测站(30. 3°S,70. 7°W)激光雷达2016年6月8~9日共11. 6 h的风场、温度以及钠原子数密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一个在中间层顶区域惯性重力波活动事件。谱分析表明,这个惯性重力波的周期约6. 6 h,垂直波长约7. 5 km,水平波长约826 km。根据矢端曲线法分析发现,此惯性重力波的传播方向大约为西偏北38. 6°。计算出它的垂直群速度约0. 2 m·s~(-1),水平群速度约22. 9 m·s~(-1)。射线追踪结果表明,上传惯性重力波可能来自于平流层的急流区域。虽然该惯性重力波不能达到不稳定性的阈值,但是理查德森数和浮力频率显示,由于不同扰动分量的迭加,导致了在一些高度和时间上,动力学的发生和对流不稳定性的存在。因此,迭加效应引起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对中间层-低热层中波的饱和度和幅度约束有显着影响。同时利用重力波偏振关系和惯性重力波纬向风扰动,计算出了经向风、温度和大气密度扰动,同时观测的经向风和温度扰动与计算的结果一致,表明观测到的准单色惯性重力波能很好满足重力波偏振关系。另外,计算得到的大气密度扰动与观测的钠原子数密度扰动相位一致,证实了中间层-低热层区域的钠原子可以作为重力波的示踪物。(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4期)

王一洲,黄莹莹,李汇军,李崇银[10](2019)在《基于COSMIC的平流层重力波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OSMIC卫星观测的2006年12月29日到2008年1月3日30°-40°N纬度内的温度剖面,分别利用垂直滑动窗、双滤波器和单滤波器叁种方法计算低平流层重力波的扰动和势能,获得重力波扰动和势能随高度、经度的分布以及多时间尺度变化特性,分析重力波扰动势能与背景温度及风场的变化趋势和特点.比较叁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发现:垂直滑动窗方法只能去除大垂直尺度的背景,无法抑制小尺度的扰动,其得到的结果误差较大;双滤波器法对温度剖面中的大尺度背景和小尺度扰动都能很好地抑制;单滤波器法得到的重力波扰动中基本不包含垂直方向的大尺度背景,但是包含一些小垂直尺度的扰动.因此,对于垂直波长为10 km左右的重力波,采用双滤波器法合适;如果需要得到小尺度重力波的变化特性,采用单滤波器法合适.采用双滤波器法无法得到势能随高度的变化,而采用单滤波器法能够给出每月势能随高度的分布.对30°-40°N纬度内的重力波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重力波扰动、势能与背景温度和水平风场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重力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南大风是乌鲁木齐城区独有的强灾害性天气,通过研究发现东南大风是天山峡谷特殊地形造成的大振幅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触发的强下坡风暴。针对2012年3月30日乌鲁木齐城区出现的近10 a最强的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过程,使用中尺度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产品发现: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天山峡谷南端进入,一方面由于狭管效应在峡谷内300~400 m高度形成超低空急流;另一方面气流在进入峡谷过程中,因爬坡强迫抬升形成重力波。重力波在峡谷内与超低空急流发生耦合,在峡谷北端背风坡形成大曲率背风波,背风波的下沉运动引起动量下传,将超低空急流的能量输送到地面,形成水跃型下坡风暴即东南大风。在此过程中背风坡上空风向切变的临界层吸收上层波能量加强了超低空急流,对流层低层稳定层结对背风波的下沉运动起到加速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力波论文参考文献

[1].于道成,徐晓华.利用GPS掩星资料反演大气重力波势能的方法[J].测绘地理信息.2019

[2].汤浩,王旭,储长江,孙鸣婧.乌鲁木齐城区一次极端东南大风的形成机制——重力波与超低空急流耦合[J].干旱区地理.2019

[3].井宇,徐娟娟,杜莉丽,王建鹏.地形重力波拖曳参数化方案在一次陕西极端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应用[J].陕西气象.2019

[4].杨遵勋,黄开明,王睿,张绍东.北极地区低平流层惯性重力波的观测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5].吴泓锟,陈起英,华维,李芳芳,李泽椿.基于秒级探空资料分析四川重力波统计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9

[6].陈炜,李跃清.青藏高原东部重力波过程与西南涡活动的统计关系[J].大气科学.2019

[7].盛峥,周树道,葛魏,卫克晶,应央涛.利用落球探测资料分析临近空间大气重力波[J].装备环境工程.2019

[8].张蕾,刘国强,何宜军,William,Perrie.次重力波对宽刈幅高度计海表面高度观测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9

[9].胡飞,黄开明,LIU,Alan,杨遵勋.Andes上空中间层和低热层中大气惯性重力波的激光雷达观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10].王一洲,黄莹莹,李汇军,李崇银.基于COSMIC的平流层重力波参数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台风龙王(2005)的相邻的两外雨带(...:τρgδw/与瞬态膜厚(WABREC实验...海面双尺度复合模型不同波数下方向函数随风向的变化关系不规则波与定常风联合作用平台水平剪...水滴包含微小玻璃球组成的偏心球粒子...

标签:;  ;  ;  ;  ;  ;  ;  

重力波论文_于道成,徐晓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