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差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温差,海洋,喷嘴,高效,工质,换热,参数。
温差能论文文献综述
王锰,赵英汝,张浩然,王兵振[1](2019)在《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海洋温差能朗肯循环系统多目标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的综合性能,以单位换热面积发电量和单位海水流量发电量为基础建立综合目标函数,选取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海水出口温度为优化变量,利用粒子群算法对海洋温差能朗肯循环系统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28℃温海水和5℃冷海水条件下,循环工质为R717时,蒸发器内的最佳蒸发温度为23.10℃,温海水出口温度为23.42℃;冷凝器内的最佳冷凝温度为12.31℃,冷海水出口温度为10.80℃;在换热器的海水进出口温差超过4℃时,换热器的海水出口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小。综上,采用多目标优化可实现对各评价指标间的协调,相比单目标优化的传统模型,多目标优化改善了系统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葛云征,彭景平,吴浩宇,陈凤云,刘蕾[2](2019)在《海洋温差能向心透平的气动设计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7.5 kW海洋温差能向心透平的蜗壳、喷嘴和叶轮进行气动设计,模拟研究了透平在设计工况及非设计工况下的气动性能。采用经验参数及遗传算法优化方法对透平的一维参数进行设计,得到一维设计结果,并据此对蜗壳、喷嘴和叶轮进行叁维设计,得到透平的气动结构造型。利用CFD技术模拟研究了透平的叁维流场及性能,得到透平在设计工况及非设计工况下的性能,模拟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透平效率为86.5%;在非设计工况下,透平效率随着叶轮转速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至设计转速后,透平效率增加幅度较小;随着进口温度的升高,透平效率逐渐增大;当进口压力为设计工况压力时,透平效率存在最大值;非设计工况下的透平功率基本与叶轮转速、进口压力和进口温度均呈正相关;设计工况下的最佳喷嘴-叶轮相对径向间隙为0.05,可变喷嘴叶片安装角为35~40°。(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10期)
李大树[3](2019)在《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高效热交换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温差能储量巨大,全球总量约400亿kW,我国温差能资源十分丰富,达3.67亿kW。海洋温差能清洁可再生、发电波动小、能量密度高,积极开发海洋温差能资源对实现科技兴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热交换技术是海洋温差发电的核心技术。由于海洋温差发电过程中海水和工质流量大、换热器介质进出口温差小,开展高效热交换技术适应性分析十分必要。从高效热交换技术出发,对其换热形式进行综述,阐述并分析其在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中的适应性,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海洋温差能发电工程示范和应用提出指导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工业加热》期刊2019年03期)
司东洋,吕海宁,陈刚,肖龙飞[4](2019)在《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中冷水管动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考虑波浪、海流以及平台运动的作用,研究管内流动对冷水管动力性能的影响。基于悬臂输液管道梁模型,通过轴向流速比α、流速角比ψ和切向流速比φ叁个进流口流场参数描述自由端边界条件,获得冷水管在内流作用下的控制方程。从流体动力项对管道做功的角度分析发现,φ对管道失稳的临界流速有很大的影响,并且φ=0被认为是对进流口流场的正确描述;然而,通过Galerkin法分析发现,φ=0的进流口流场模型不能解释进流口压降Δp对动态失稳基本没有影响的试验现象。相反,φ≠0的进流口流场模型在使得进流口压降Δp的影响几乎为零的同时,还能够获得较大的临界流速,与Kuiper观察的试验现象相符。切向流速比φ的正确评估是准确预测临界流速的前提条件。(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唐子豪,张继生[5](2019)在《海南陵水温差能冷排水水温及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建立叁维水动力模型,模拟了海洋温差能冷排水对表层海水温度的影响,并利用实测潮位及流速资料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模拟结果可以得出冷排水在海洋表层和垂直剖面上均造成了显着温降,且表层温降范围受流向影响较大,并随着流向变化不断发展。研究发现温降会造成温跃层上界深度下移,对海洋生物生长也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5期)
潘俊秀,黄晗,卞永宁,张峰阁,有马博史[6](2019)在《改进型Kalina海洋温差能发电循环模型的建立及热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引入太阳能为辅热的海洋温差发电Kalina循环为基础,利用引射器对循环系统进行改进。对改进型Kalina循环系统的汽轮机进、出口压力和冷、热源温度进行分析,探究其对改进型Kalina循环系统的发电功率及热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Kalina循环具有较大的优越性,相比原Kalina循环,发电量增加了9%;系统的热效率随汽轮机入口压力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且热效率最大值可以达到9.45%;当热源温度较低时,较低的汽轮机入口压力会得到较高的热效率;当热源温度较高时,较高的汽轮机入口压力会得到较高的热效率。(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03期)
张继生,唐子豪,钱方舒[7](2019)在《海洋温差能发展现状与关键科技问题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洋温差能这一海洋新能源研究热点问题,总结分析温差能资源评估技术发展和资源分布现状,梳理温差能发电的循环方式、工质和深海管道等方面的技术变迁,并介绍当前国内外主要的温差能示范工程。从温差能发电装置的安全稳定、深层冷海水的综合利用、转换效率与多能互补和温差能发展的环境效应等几个方面探讨温差能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指出发展温差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兵振,张巍,段云棋[8](2018)在《小型温差能发电装置发电特性分析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主升降海洋观测平台的电能供给问题,设计一种小型化温差能发电装置,建立热能转换和蓄能发电仿真模型;针对南海海域温度分布情况,对装置的温差热能转换性能和发电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制作小型温差能发电装置,并在北黄海冷水团进行温差换热和发电性能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温差发电装置达到设计要求,热能转换系统能在高温环境(温度高于24.5℃)、低温环境(温度低于13.6℃)的条件下完成热能转换,一次热能转换中换热系统能输出约360 mL的液压油,发电机最大输出功率达298 W,发电量约为939.9 J。(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薛海峰,刘延俊,侯云星,许晓健,陈云[9](2018)在《海洋温差能闭式循环的研究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简述海洋温差能发电项目进展的基础上,文中综述了闭式海洋温差能循环系统用工质对热力循环效率影响的现状,以及朗肯循环和非共沸工质的Kalina循环等循环的研究和进展。目前,海洋温差能热力循环的热效率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合适的热力循环工质,提高热力循环的发电温差,以及在热力循环中采取回热、中间抽气、贫氨溶液再热回收、引射器引射乏气等措施上。循环热效率也从朗肯循环的3%提高到了上原循环、国海循环等热力循环的5%以上。但目前对海洋温差能闭式循环的研究仍然偏向于理论,运用试验手段的试验研究相对较少,同时仍存在扩充非共沸工质种类等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国伟,武贺,丁杰,张松,白杨[10](2018)在《海洋温差能时空分布变异特征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温差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和总量估算是其开发利用及选址、设计的基础工作。本文通过研究海洋温度场的变化特征,结合信息熵理论,应用高斯分布函数,建立了一种新的海洋温差能资源评估算法,即海洋温差熵(oce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entropy, OTDE)算法,提出了表征温差时空变异特征的海洋温差熵作为评估参数,并结合中国南海海域开展了温差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上不确定性变化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海榆亚暗沙、黄岩岛附近海域的海洋温差时空分布较稳定、资源可预测性强,是海洋温差能开发建址的理想区域,可为今后南海温差能资源评估及电站选址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温差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7.5 kW海洋温差能向心透平的蜗壳、喷嘴和叶轮进行气动设计,模拟研究了透平在设计工况及非设计工况下的气动性能。采用经验参数及遗传算法优化方法对透平的一维参数进行设计,得到一维设计结果,并据此对蜗壳、喷嘴和叶轮进行叁维设计,得到透平的气动结构造型。利用CFD技术模拟研究了透平的叁维流场及性能,得到透平在设计工况及非设计工况下的性能,模拟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透平效率为86.5%;在非设计工况下,透平效率随着叶轮转速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至设计转速后,透平效率增加幅度较小;随着进口温度的升高,透平效率逐渐增大;当进口压力为设计工况压力时,透平效率存在最大值;非设计工况下的透平功率基本与叶轮转速、进口压力和进口温度均呈正相关;设计工况下的最佳喷嘴-叶轮相对径向间隙为0.05,可变喷嘴叶片安装角为35~4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差能论文参考文献
[1].王锰,赵英汝,张浩然,王兵振.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海洋温差能朗肯循环系统多目标优化[J].太阳能学报.2019
[2].葛云征,彭景平,吴浩宇,陈凤云,刘蕾.海洋温差能向心透平的气动设计及性能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9
[3].李大树.海洋温差能开发利用高效热交换技术[J].工业加热.2019
[4].司东洋,吕海宁,陈刚,肖龙飞.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中冷水管动力性能分析[J].海洋工程.2019
[5].唐子豪,张继生.海南陵水温差能冷排水水温及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6].潘俊秀,黄晗,卞永宁,张峰阁,有马博史.改进型Kalina海洋温差能发电循环模型的建立及热力性能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9
[7].张继生,唐子豪,钱方舒.海洋温差能发展现状与关键科技问题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王兵振,张巍,段云棋.小型温差能发电装置发电特性分析与试验[J].太阳能学报.2018
[9].薛海峰,刘延俊,侯云星,许晓健,陈云.海洋温差能闭式循环的研究与进展[J].海洋技术学报.2018
[10].吴国伟,武贺,丁杰,张松,白杨.海洋温差能时空分布变异特征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海洋通报.2018
论文知识图
![采用NiCl2-MnCl2-BaCl2-NH3工质对组时...](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020668.nh0001&suffix=.jpg)
![多级热电制冷器阵列基于一维稳态热电...](/uploads/article/2020/01/06/10a7e13b6c57e9eb82261bf3.jpg)
![采用半径50mm半球状蜡块和小灯泡的等...](/uploads/article/2020/01/06/14db24745ad7f0f085ba8980.jpg)
![温差能驱动水下滑翔机的测试海...](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894396.nh0053&suffix=.jpg)
![天津大学研制的温差能驱动的水...](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6133142.nh0001&suffix=.jpg)
![温差能驱动的水下滑翔器结构示...](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HYJS2006010000006&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