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辑主体继续教育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恰[1](2022)在《“十四五”时期编辑队伍建设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按照《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确定我国编辑队伍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围绕“十四五”时期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这一主题,文章阐述了我国编辑队伍建设追求高质量发展、注重体系构建、关注本体的价值定位,提出构建编辑职业道德养成的长效机制、推进编辑专业化进程、健全完善继续教育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推进出版教育的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完善数字出版人才体系、加强对编辑队伍建设研究的规划和指导等发展路径及其相应对策。
张恰[2](2022)在《从培训范式到发展范式: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范式变革及其实现路径》文中提出以范式变革为编辑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从培训范式走向发展范式,以实现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编辑继续教育的范式变革,应重构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体系和机制,实现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培训理念、政策制定、培训模式、培训实务等路径的多维转换。
沈秀[3](2022)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路径——基于483位学术期刊编辑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整理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学术期刊编辑为调查对象,对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在线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面临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双重困境,唯有确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继续教育模式,搭建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平台,构建合力共治的发展新格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
陈瑞祥,汪全莉[4](2021)在《演化逻辑与未来面向: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解读》文中认为通过文献分析、文本语义分析等研究方法,审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文本更新所蕴含的时代诉求,探析其内容、形式及管理体制等层面的修订内容,研判其推进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演化逻辑,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陈瑞祥,汪全莉[5](2021)在《新发展理念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解读》文中研究说明继续教育作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保障,必须始终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笔者通过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规定》中的文本语义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探究与新发展理念偕行共振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实现路径,以期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沈秀,赵青,谭小荷[6](2021)在《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研究展望》文中研究表明以1990—2020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364篇期刊文献为样本,从文献数量、发文载体、论文作者和研究方法等角度揭示了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研究概况;根据文献的年度分布,结合责任编辑继续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将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研究轨迹划分为初步兴起阶段、曲折推进阶段、稳步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研究内容各有侧重,总体而言,我国责任编辑继续教育起步较晚,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表现出"实践先行、政策推动"的特点;文献数量在曲折波动中呈缓慢上升趋势,核心发表载体已经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鉴于此,学界和业界应该从确立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学术地位、构建理论研究框架、引入量化研究方法等方面营造研究氛围。
李玉乐,李娜,刘洋,董哲,赵娜[7](2021)在《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需求,为相关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法调查国内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需求情况。【结果】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对继续教育培训持积极态度;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为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个人能力,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期望的培训内容为期刊管理、编辑出版业务知识、期刊经营;期望的培训形式为培训班和专题讲座;期望的考核评价方式为综合考评。【结论】继续教育是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各级管理部门应予以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培训模式与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最大限度满足编辑人员的多元化培训需求;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培训质量,助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宋美燕[8](2020)在《试论出版单位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以江西高校出版社“每月一课”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从出版单位继续教育的现状出发,以江西高校出版社的"每月一课"为例,试论出版单位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融合相关资源开展继续教育,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出版人才。
程明喜[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田春霞[10](2019)在《基于需求导向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编辑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制度化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编辑继续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道路,但仍存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这些都使得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饱受诟病,究其原因,培训内容未贴合编辑实际需要,内容供给与主体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缺乏顶层设计及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实现编辑继续教育内容供给的多样化、针对性,加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完善网络远程培训是提高编辑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提供符合编辑实际需求的培训,让编辑学有所获,才能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彰显编辑培训的价值。
二、编辑主体继续教育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辑主体继续教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十四五”时期编辑队伍建设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四五”时期我国编辑队伍建设的研究缘起 |
(一)时代呼唤: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
(二)政策引领: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 |
(三)现实需求:补齐编辑队伍建设短板的需要 |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编辑队伍建设的价值定位 |
(一)追求高质量发展 |
(二)注重体系构建 |
(三)关注本体价值 |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编辑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
(一)以德为先:构建编辑职业道德养成的长效机制 |
(二)关键抓手:推进编辑专业化进程 |
(三)持续改进:健全完善编辑继续教育提质增效的长效机制 |
(四)有机衔接:推进出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 |
(五)多措并举:完善数字出版人才体系 |
(六)注重研究:加强对编辑队伍建设研究的规划和指导 |
四、结语 |
(2)从培训范式到发展范式: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范式变革及其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编辑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问题缘起 |
1.1 时代呼唤:适应新时代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的需要 |
1.2 政策引领: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需要 |
1.3 现实需求:解决编辑继续教育问题短板的需要 |
2 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范式变革 |
2.1 培训范式下的编辑继续教育:注重数量规模增长,强调“补偿性”培训 |
2.1.1 培训观念相对陈旧 |
2.1.2 培训动力不足 |
2.1.3 培训模式比较单一 |
2.1.4 培训机制不完善 |
2.1.5 培训实效较差 |
2.2 发展范式下的编辑继续教育:注重质量实效提升,强调产生迁移和转化 |
2.2.1 基于柯氏评估模型的分析 |
2.2.2 编辑继续教育发展范式的意蕴与形成 |
2.2.3 编辑继续教育培训范式与发展范式的比较 |
3 基于范式变革的编辑继续教育的实现路径 |
3.1 价值取向:从工具价值走向多种价值融合 |
3.2 发展目标:从关注数量规模增长走向注重质量效益提升 |
3.3 培训理念:从知识传递走向问题解决 |
3.4 政策制定: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指导 |
3.5 培训模式:从单一的讲授模式走向模式的优化创新 |
3.6 培训实务:从事务性管理走向专业化建设 |
4 结语 |
(3)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路径——基于483位学术期刊编辑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
二、调研结果 |
(一)调研对象的一般情况 |
(二)在线继续教育资源 |
1.全国宣传干部网络培训平台 |
2.“国字头”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组织的培训 |
3.省级出版行业协会/编辑学会组织的培训 |
4.高等院校、出版科研机构、出版机构组织的培训 |
5.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公需课 |
6.其他 |
(三)在线继续教育参与情况 |
1.意愿与动因 |
2.学习资源偏好 |
3.学习效果评价 |
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的困境 |
(一)教学资源困境 |
1.被认定学时的在线继续教育培训数量少、规模小 |
2.教学内容同质化严重 |
3.丰富的行业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
(二)教学质量困境 |
1.新型教育生态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困境 |
2.师资短缺与“师资”泛滥并存 |
3.缺乏先进的在线继续教育技术保障 |
四、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策略 |
(一)确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继续教育模式 |
(二)搭建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平台 |
1.教与学双向支持的技术服务功能 |
2.具备知识鉴定与课程认证功能 |
3.构建互通互认的学分认定机构 |
(三)构建合力共治的发展新格局 |
1.主管部门改变教育理念 |
2.举办主体注重个性化需求 |
3.出版单位制订培训计划 |
4.个人明确自身发展需求 |
(4)演化逻辑与未来面向: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演化逻辑 |
1.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精准化 |
①强化政治引领,铸牢出版政治定力 |
②注重专业培养,夯实出版专业能力 |
③锐意改革创新,聚焦出版创新才力 |
2.增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具身化 |
①考量媒介身体联系性,造就继续教育新阵地 |
②尊重自然身体制约性,建设继续教育新内容 |
③激发主体身体能动性,拓展继续教育新形式 |
3.推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治理化 |
①架设系统治理的纵向组织辐射配置 |
②建构依法治理的部际协同管理体制 |
③形塑综合治理的综合管理长效模态 |
④建立源头治理的法人单位责任机制 |
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未来面向 |
1.驱动各地区各部门健全与完善配套治理规制 |
①抓实各地区(部门)现行规定的更新调适工作 |
②扎实推进各地区(部门)继续教育的细则制定 |
2.促使科目学时覆盖细化与教育质量评议深化 |
①更加细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科目学时比例 |
②更加重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学习效果评议 |
3.增添继续教育内容建设与方式方法具身体验 |
①更加重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建设的具身体验性 |
②更加留意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方式方法的具身体验性 |
三、结语 |
(5)新发展理念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
(一)创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施展继续教育治理能效 |
(二)创新继续教育内容与形式,关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需求 |
(三)创新继续教育财政支撑,保障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权益 |
(四)创新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激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活力 |
二、形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协调发展新效率 |
(一)协调继续教育职责,发挥主管部门协同作战性 |
(二)协调继续教育学时,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性 |
三、建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绿色发展新生态 |
(一)重视绿色生产,探求信息化教育教学方式 |
(二)着力绿色生活,推行网络化学时登记管理 |
(三)培育绿色市场,整治商业化继续教育形式 |
四、擘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开放发展新空间 |
(一)开放继续教育办学,突出公益性办学导向 |
(二)开放继续教育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 |
五、巩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共享发展新成果 |
(一)锚定全民共享,助益继续教育覆盖全员化 |
(二)倡导共建共享,助力继续教育资源优质化 |
(6)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概况 |
(一)文献数量 |
(二)文献载体 |
(三)文献作者 |
二、发展轨迹与研究内容 |
(一)初步兴起阶段(1990—1995年) |
(二)曲折推进阶段(1996—2009年) |
(三)稳步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
三、述评与展望 |
(一)确立学术研究地位 |
(二)搭建理论研究框架 |
(三)引入量化研究方法 |
(7)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工具 |
1.3 调查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2.2 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态度 |
2.3 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 |
2.4 期望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
2.5 期望的考核评价方式 |
3 讨论与建议 |
3.1 重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升编辑队伍整体素质 |
3.2 丰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3.3 完善继续教育培训考核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提升整体培训质量 |
4 结语 |
(8)试论出版单位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以江西高校出版社“每月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因材施教,有效培养 |
(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
(二)课程规划缺乏系统性 |
(三)学习主体缺乏主动性 |
二、开拓创新,融合发展 |
(一)创新培养模式 |
(二)调整培养机制 |
三、自主学习,全面培养 |
(一)多读。 |
(二)多说。 |
(三)多问。 |
(四)多写。 |
(五)多听。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
二、课程设计 |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
二、教师培训课程 |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基于需求导向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概述 |
2 当前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
2.1 内容供给与主体需求产生错位 |
2.1.1 重共性, 轻差异 |
2.1.2 重技能, 轻学术 |
2.1.3 重面授, 轻网络 |
2.2 培训效果难以评价和衡量 |
2.2.1 培训与工作:难以调和的矛盾 |
2.2.2 内容与形式:难以形成统一 |
3 当前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
3.1 缺乏顶层设计与思考 |
3.2 缺乏有效的委托—代理模式 |
3.3 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 |
4 提高编辑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对策 |
4.1 完善培训内容供给, 切实满足编辑工作需求 |
4.1.1 重视需求差异, 提供差别化培训 |
4.1.2 强化学术培训和能力培训 |
4.2 加强质量控制, 提高编辑培训质量和有效性 |
4.2.1 完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
4.2.2 加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监督与审核 |
4.3 拓宽培训渠道, 加大网络培训推广力度 |
5 结语 |
四、编辑主体继续教育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四五”时期编辑队伍建设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J]. 张恰. 中国编辑, 2022
- [2]从培训范式到发展范式:我国编辑继续教育的范式变革及其实现路径[J]. 张恰. 出版科学, 2022(01)
- [3]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线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路径——基于483位学术期刊编辑的调查研究[J]. 沈秀. 传播与版权, 2022(01)
- [4]演化逻辑与未来面向: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解读[J]. 陈瑞祥,汪全莉. 当代继续教育, 2021(05)
- [5]新发展理念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解读[J]. 陈瑞祥,汪全莉. 传播与版权, 2021(07)
- [6]责任编辑继续教育的发展轨迹与研究展望[J]. 沈秀,赵青,谭小荷.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1
- [7]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J]. 李玉乐,李娜,刘洋,董哲,赵娜.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4)
- [8]试论出版单位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以江西高校出版社“每月一课”为例[J]. 宋美燕. 记者观察, 2020(36)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基于需求导向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 田春霞. 出版科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