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于海博,毕馨月,夏博,安梦楠,夏子豪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于海博,毕馨月,夏博,安梦楠,夏子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菌性果斑病,西瓜噬酸菌,亚群鉴定,16S,rDNA序列分析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博,毕馨月,夏博,安梦楠,夏子豪[1](2019)在《辽宁西瓜和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西瓜、甜瓜果实上发生疑似细菌性果斑病,从发病西瓜果实上分离获得了菌株JZ17,从发病甜瓜果实上分离纯化获得了菌株JZX2和JZT8。柯赫氏法则测定表明,接种的西瓜和甜瓜上均表现出与田间病害相同的症状,且从接种的发病植株上又重新分离到相同的菌株。采用西瓜噬酸菌检测试剂盒进行DAS-ELISA鉴定,表明3个菌株均呈阳性反应。设计特异性引物YH1/YH2,对3个菌株的16S-23S rDNA ITS序列进行扩增,3个菌株的ITS序列与西瓜噬酸菌各菌株ITS序列的同源性均高达99%以上。综上可知,菌株JZ17,JZX2和JZT8可鉴定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利用特异性引物PL1/PL2对3个菌株进行亚群鉴定,结果表明菌株JZ17和对照菌株AAC00-1(亚群Ⅱ)均可扩增出大小为332 bp的片段,而菌株JZX2、JZT8和对照菌株pslbtw8(亚群Ⅰ)未扩增出此条带,因此可将菌株JZ17鉴定为西瓜噬酸菌亚群Ⅱ型菌株,菌株JZX2和JZT8鉴定为I型菌株。为比较3个菌株的亲缘关系,采用通用引物27F/1492R对3个菌株的16S rDNA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目的片段,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的结果表明,菌株JZ17,JZX2,JZT8与A. citrulli各菌株16S rDNA的相似性均达99%以上。利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JZ17与江西地区菌株JXZS6处于同一分支,菌株JZX2,JZT8与广东地区菌株XJ-6,pslb-25亲缘关系较近。首次报道辽宁省凌海市发生的西瓜和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并鉴定其病原菌,为该病害在辽宁省的检疫和防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贾云鹤,王喜庆,闫闻,付永凯,尤海波[2](2019)在《可杀得叁千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防治西瓜幼苗果斑病,以西瓜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可杀得叁千叶面喷施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升高,可杀得叁千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逐渐增强,但浓度过高(9.4 mmol·L-1以上)对西瓜幼苗会产生药害。适宜浓度的可杀得叁千(2.4~4.7mmol·L-1)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达到75%以上。(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孙高林,邱海萍[3](2019)在《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症状识别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传播蔓延迅速、防控困难、毁灭性强,属于西瓜作物上一种世界性检疫性病害。为防止该病害的传入和发生,我国于2006年3月农业部将其列入《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近年来,我国多个省份时有发生,给当地的西瓜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重点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病特征识别及综合防控策略进行介绍。(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9年07期)

谢慧婷,李战彪,谭海文,秦碧霞,崔丽贤[4](2018)在《广西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及药剂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出对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剂,利用细菌性果斑病菌PCR检测技术,预防病害通过带病种子种苗传播扩散,为广西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害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PCR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用抑菌圈法测定13种杀菌剂对广西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株(WM0922-3和XD0611-7)和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株(XD0819-2)的抑制效果。【结果】2014-2017年,检测种子共计345份,其中葫芦种子203份,检出率为6.4%;南瓜种31份,检出率为9.68%;西瓜种子66份,检出率为4.55%;甜瓜种子45份,检出率为26.67%;送检西瓜嫁接苗65份,检出率为7.69%。检测田间疑似样品共计405份,其中西瓜样品187份,检出率为10.69%;厚皮甜瓜样品186份,检出率为6.99%;薄皮甜瓜样品32份,检出率为18.75%。1号杀菌剂对3个菌株的抑制效果均为最好,有效浓度中EC50均小于0.4×10~(-3)mg/L;其后依次为40%甲醛、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80%乙蒜素乳油和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其中80%乙蒜素乳油和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对XD0819-2的抑制效果优于WM0922-3和XD0611-7;硫酸链霉素和12%中生菌素母药对WM0922-3和XD0611-7具有较好抑制效果,但对XD0819-2无抑制作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噻菌铜悬浮剂和2%春雷霉素水剂对3个菌株均无抑制作用。【结论】广西市售的西瓜甜瓜种子、种苗和田间样品均检测到细菌性果斑病菌,因此,应加强西瓜甜瓜种子种苗检疫管理,杜绝带病种子种苗传播病害。在生产中,建议使用1号杀菌剂和40%甲醛药剂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于海博,夏博,夏子豪,安梦楠,吴元华[5](2018)在《辽宁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鉴定及其ITS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细菌性果斑病(watermelon bacterial fruit blotch)是西瓜上的重要病害。2017年在辽宁省锦州市右卫镇大面积暴发,发病面积达500余亩,发病率高达80%,几乎近绝产。病害症状为叶片出现不规则褐色坏死病斑,偶尔叶斑上溢出白色菌脓;果实上有明显水渍状暗绿色大斑,后期果皮龟裂,表面溢出黏稠、透明的琥珀色菌脓。从田间发病西瓜植株上分离获得菌株JZ17,致病性测定表现出与田间病害相同的症状,且从接种发病植株重新分离到完全相同的细菌。该供试菌株在KB培养基上呈现乳白色圆形菌落,光滑,不透明,无黏性,中间稍突起,边缘整齐,不产荧光,菌落大小为1~2mm,能在41℃下生长,不能在4℃下生长。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病原菌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2~0.8)μm×(1.0~5.0)μm,革兰氏阴性,严格好氧,极生单根鞭毛。采用西瓜噬酸菌(Aac)检测试剂对病原菌进行DAS-ELISA血清学鉴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A405值分别为3.784、3.767和3.775,远大于2倍的阴性对照A405值(0.144);利用特异性引物WFB1和WFB2对菌株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360bp的DNA片段,菌株JZ17与4cidovorax citrulli各菌株16SrRNA的同源性均高达99%。因此将此致病菌株JZ17鉴定为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利用pilL基因设计的特异性引物PL1、PL2扩增目的片段,结果表明供试菌株JZ17和对照菌株AAC00-1(亚群Ⅱ)可扩增出大小为332bp的DNA片段,而对照菌株pslbtw8(亚群Ⅰ)不能扩增出条带,因此将菌株JZ17鉴定为亚群Ⅱ型菌株。根据噬酸菌属ITS序列比对,设计特异性引物YH1/YH2,对供试菌株JZ17的16SrDNA部分片段、16S-23SrDNA全部片段及23SrDNA部分片段进行扩增及序列测定分析,获得了850bp的DNA目的片段,并将序列上传到NCBI(序列号为MG655621),采用MEGA 6.05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JZ17只与西瓜噬酸菌不同菌株聚为一类,自展支持率达100%,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徐秀兰,芦钰,赵子婧,吴萍,宋顺华[6](2018)在《不同发酵条件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感染西瓜种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甜)瓜果斑病是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侵染瓜类作物引起的典型细菌病害,种子带菌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播方式,防止种子感染是病害预防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分析了西瓜种子不同发酵条件对种子感染病菌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接种西瓜发酵液,设置发酵温度为20℃和30℃,检测在不同发酵时间下发酵液pH、A.citrulli菌量、种子外部带菌量、种子内部带菌率,以及出苗发病率,系统地分析比较发酵条件对西瓜嗜酸菌侵染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开始发酵到发酵24h,发酵液中A.citrulli菌量快速增长并达到峰值1011cfu/mL,随后逐渐减少;发酵24h的种子外部带菌量最高,达到4×109 cfu/mL;发酵过程中A.citrulli可侵染种皮内部(10%)及种仁(1%);发酵温度对种子感染A.citrulli及幼苗发病率的影响不显着;此外,发酵液菌量与pH相关性显着。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发酵温度并不能够减少A.citrulli菌的种子感染,减少发酵时间才是减少病菌增殖感染种子的防控关键。(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4期)

高天一[7](2017)在《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生影响因素及其生物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fruitblotch,BFB)是危害全世界西瓜和甜瓜产业的一种毁灭性病害。BFB的病原菌为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citrulli,Ac)。迄今为止在瓜类作物中无完全免疫BFB的品种。西瓜嫁接苗由于具有对土传病害抗性高、抗逆境环境能力强等优点而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随着我国西瓜嫁接育苗产业的蓬勃发展,大规模的嫁接育苗工厂迅速兴起,为许多地区带来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嫁接育苗工厂的育苗环境具有温度高、湿度大、育苗密集、人员参与多等特点,使得近几年来在嫁接育苗的过程中出现BFB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严重威胁到我国西瓜嫁接苗的生产安全。有鉴于此,我们研究了带菌砧木和带菌接穗对西瓜嫁接苗BFB发生的影响,同时对黑曲霉Y-1发酵液防治苗期BFB的效果进行了评估。此外,还研究了一株西瓜嗜酸菌噬菌体AcP1的生物学特性,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育苗环境温湿度和种子带菌量与葫芦砧木幼苗BFB发生的关系。带菌葫芦砧木种子在育苗温度从20℃到32℃及环境空气相对湿度高于60%条件下均可导致葫芦砧木幼苗BFB的发生,随着育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升高,葫芦砧木幼苗BFB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在育苗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相同时,种子带菌量越高,幼苗BFB发病率与病情指数越高,即使每粒葫芦砧木种子带菌量低至10~2cfu时仍然可以导致葫芦砧木幼苗发病。带菌葫芦种子在发育过程中,BFB病斑首先出现在幼苗子叶上,病菌定殖于子叶栅栏组织和维管束组织中,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随着幼苗的生长,病菌从植物子叶部分向下胚轴侵染,并定殖于幼苗下胚轴维管束组织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中,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整株葫芦砧木幼苗死亡。2.明确了带菌葫芦砧木和带菌西瓜接穗对西瓜嫁接苗BFB发生的影响。以Ac菌悬液浸种的方式模拟病原菌初侵染来源,以喷施Ac菌悬液接种的方式模拟病菌的再侵染来源。试验结果表明,在病菌初侵染途径中,不同种子带菌量的发病葫芦砧木幼苗嫁接后病情发展迅速。即使在每粒砧木种子带菌量为103cfu,幼苗子叶病斑面积小于5%的条件下,带菌砧木也会导致西瓜嫁接苗在嫁接后第6d死亡。不同种子带菌量的西瓜接穗幼苗,当其满足嫁接条件时,已出现BFB病斑的接穗会在嫁接后导致嫁接苗死亡,而未出现BFB病斑的接穗在嫁接后第6d出现BFB病症,且不同种子带菌量的接穗嫁接后嫁接苗BFB发病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病菌再侵染途径中。不同浓度菌悬液处理的砧木和接穗,其嫁接苗成活率、BFB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有显着性差异。即使砧木或接穗组织带菌量为10~2cfu/g,依然能导致嫁接苗BFB的发生,且嫁接点被侵染的嫁接苗数量显着多于仅子叶被侵染的嫁接苗的数量(P<0.05),同时虽然一些西瓜嫁接苗嫁接点处已经愈合,但其幼苗子叶已经出现了BFB病斑,能够成为潜在的田间BFB再侵染来源。3.明确了黑曲霉Y-1发酵液处理带菌葫芦和西瓜种子后对苗期BFB的防治效果及其防病机理。黑曲霉Y-1发酵液的pH值随着摇培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有机酸分析证实黑曲霉Y-1发酵液中有机酸主要成分为草酸和柠檬酸,且草酸为最主要成分。平板拮抗试验结果表明第6d黑曲霉Y-1发酵液和草酸均可在King’sB琼脂培养基(KBA)平板上形成直径15mm的抑菌圈,抑菌能力显着高于柠檬酸。将黑曲霉Y-1发酵液,草酸和柠檬酸调节为中性时抑菌效果消失,证明其抑菌能力主要由于酸性环境。用黑曲霉Y-1发酵液和草酸处理葫芦和西瓜种子均会抑制种子萌发,但用水冲洗可解除这种抑制效果,用黑曲霉Y-1发酵液分别处理带菌葫芦和西瓜种子30min,其幼苗BFB发病率与未处理的带菌种子幼苗BFB发病率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防治效果同1%盐酸处理结果相当。试验结果表明黑曲霉Y-1发酵液具有防治BFB的生防潜力。4.分离得到一株Ac噬菌体AcP1,明确了AcP1的基本生物学特性。AcP1为溶原噬菌体,适宜存活温度为低于35℃,适宜存活的环境pH值范围为4-13,对紫外耐受能力弱,对氯仿不敏感。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噬菌体形态为丝状。AcP1具有很强的寄主专一性,仅对II型亚群的Ac菌株具有侵染能力。利用AcP1的寄主专化性强的特点,可以区分I型和II型Ac菌株,并有用于快速检测II型Ac菌株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符启位,王爽,肖春雷,刘勇,李秋洁[8](2017)在《西瓜不同品种苗期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48份不同西瓜品种开展苗期细菌性果斑病的抗性鉴定,探明不同西瓜品种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病性差异,通过室内人工喷雾接种法,筛选出了黑丽人、领秀一号等29份为中抗品种,农人西瓜5号、抗裂花红玉等12个为中感品种,鄂西瓜、精选华蜜冠龙等7个为感病品种,没有高抗和免疫材料。(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7年22期)

杨丙烨,付丹,胡方平,蔡学清[9](2017)在《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鞭毛基因fliS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由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Ac)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细菌的鞭毛通常被认为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在细菌的侵染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已有报道表明这种作用可受鞭毛蛋白基因fliS的调控,目前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鞭毛蛋白基因fliS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该基因在鞭毛形成和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中的作用。【方法】以果斑病菌野生型致病菌株1号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一系列引物,PCR扩增敲除基因fliS的上下游片段,通过回收、酶切、连接、转化等步骤构建敲除载体和互补载体,然后采用叁亲杂交法,根据同源重组的原理,构建fliS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及其互补菌株,并对其鞭毛的形态特征、致病性、过敏反应、游动性、群体感应、菌膜、生长速率、菌落形态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进一步提取细菌总RNA,以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nA为参照来校正目标基因的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比较野生菌株、敲除菌株和互补菌株部分鞭毛蛋白基因flh D、fliE、fliC、flgK、flgM、fliD和fliA的表达量差异。【结果】通过抗性基因Gm的筛选和PCR验证,成功构建了果斑病菌鞭毛蛋白基因fliS缺失突变菌株1-fliS及其互补菌株1-fliShb,并对所得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鞭毛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野生菌株相比,鞭毛蛋白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的游动性、菌膜形成能力减弱,互补后游动性、菌膜形成能力基本恢复;缺失突变菌株对甜瓜、西瓜幼苗以及西瓜果实的致病性降低,互补后对西瓜、甜瓜幼苗及西瓜果实的致病力完全恢复。电镜测试显示,突变菌株鞭毛变短,长度约为野生菌株的1/3—1/4,互补后鞭毛合成能力基本恢复,鞭毛长度约为野生菌的4/5;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在NA平板上的野生菌株菌落周围有明显的由细菌颤泳形成的特殊晕圈,而缺失突变菌株在NA平板上不能形成这种晕圈,互补后晕圈形成能力部分恢复;缺失突变菌株的生长速率比野生菌株慢,互补后生长速率没有恢复;野生菌株、突变菌株和互补菌株在过敏性反应和群体感应方面无差异。qRT-PCR分析结果显示,fliS基因缺失突变后,flh D表达量较野生菌株明显降低,fliE、fliC和flgK表达量较野生菌株明显升高,flgM和fliD表达量略微上升,fliA表达量基本不变;互补菌株中flhD、fliE和fliC表达量部分恢复,flgK、flgM和fliD表达量没有恢复,与突变菌株相同。【结论】鞭毛基因fliS对果斑病菌鞭毛丝的形成、游动性、菌膜形成能力、生长速率、菌落形态、致病性等均有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5期)

方圆[10](2017)在《西瓜苗发生叶斑病和细菌性褐斑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善良的好人3月16日发微信:本地有大棚西瓜发生这种病害,从老叶开始发病,病情发展很快,3天全棚植株均发病。3月13日用75%百菌清加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加噻霉酮喷雾防治,15日又用50%烯酰吗啉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均不明显,病情仍在扩展。(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7-04-12)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有效防治西瓜幼苗果斑病,以西瓜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可杀得叁千叶面喷施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浓度升高,可杀得叁千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逐渐增强,但浓度过高(9.4 mmol·L-1以上)对西瓜幼苗会产生药害。适宜浓度的可杀得叁千(2.4~4.7mmol·L-1)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达到75%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参考文献

[1].于海博,毕馨月,夏博,安梦楠,夏子豪.辽宁西瓜和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鉴定[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2].贾云鹤,王喜庆,闫闻,付永凯,尤海波.可杀得叁千对西瓜幼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3].孙高林,邱海萍.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症状识别与防治[J].长江蔬菜.2019

[4].谢慧婷,李战彪,谭海文,秦碧霞,崔丽贤.广西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检测及药剂毒力测定[J].西南农业学报.2018

[5].于海博,夏博,夏子豪,安梦楠,吴元华.辽宁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鉴定及其ITS序列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徐秀兰,芦钰,赵子婧,吴萍,宋顺华.不同发酵条件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感染西瓜种子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8

[7].高天一.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发生影响因素及其生物防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8].符启位,王爽,肖春雷,刘勇,李秋洁.西瓜不同品种苗期对细菌性果斑病的抗性鉴定[J].长江蔬菜.2017

[9].杨丙烨,付丹,胡方平,蔡学清.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鞭毛基因fliS的功能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7

[10].方圆.西瓜苗发生叶斑病和细菌性褐斑病[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7

标签:;  ;  ;  ;  ;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论文-于海博,毕馨月,夏博,安梦楠,夏子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