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凡娇:延安时期爱国华侨的历史选择论文

朱凡娇:延安时期爱国华侨的历史选择论文

【摘 要】延安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中心,是抗日战争的战略总后方,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强烈吸引着无数的海外华侨。青年华侨相继奔赴延安,毅然为祖国抗战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延安,华侨青年与边区人民群众一起,共赴国难: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爱国行动,倾囊相助,全力支持祖国抗战,并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抗日救国宣传阵地。回顾华侨青年在抗日战争中团结一致为革命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对于激励当代华夏儿女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华侨青年;抗日战争;延安;伟大贡献

在延安时期,一大批华侨青年受侨社进步组织的影响或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相继奔赴延安,与祖国共存亡。时至今日,侨胞的爱国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与研究延安时期的侨胞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依然可以成为开展海外华人华侨统战工作的重要指导和宝贵借鉴。

发扬风格也不是随意发挥,上文所提到的两位翻译家,鲁迅和周作人,他们都认为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因此应该着重考虑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心理。原文中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应该改成简单生动的词汇,所以在翻译这些作品时,译者要做二次创作。(夏丐尊,1983)[9]

“互联网+”的发展给医院党支部工作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党建门户发挥不够充分、人才缺失等方面的挑战。

一、奔赴延安

华侨是指旅居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具有强烈爱国心的海外赤子。侨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支脉,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爱国者,虽然他们身处异乡,但始终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存亡紧密相连。抗日战争爆发前,侨居海外的华人约1 000 万。在当时,大多的侨胞是迫于国内政治的黑暗以及帝国主义对廉价劳动力的急需而迁居国外寻找生路,因此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与此同时,这些海外侨胞也受到了来自居住国和殖民主义政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些遭遇之苦和思乡之情也促使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意识愈加强烈,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祖国日渐强大成为他们的有力依靠。

近年来,湖南省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来给女性农工提供权益保障,为他们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建设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条件。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她们劳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她们在参与城市建设中,由于环境背景、社会观念、生活方式而导致的生活上的差异,应将她们忽视掉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要内容来加强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一)华侨青年来延安背景

延安作为革命的大熔炉,聚集着一批批千里迢迢奔赴这里的华侨青年。据统计,抗战爆发后,在延安学习和工作过的华侨约有600 多人[2](P.173)其中约有300 余人或去敌后或被派去海外工作,60 余人在边区工作,留在延安机关单位的约300 余人,从成份看,学生和工人居多。华侨青年的到来,使延安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他们学习工作的身影,为了提高华侨青年的革命素养,以便更好地参与到革命工作中来,中央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各干部学校进行学习,其中陕北公学的归侨最多,约200 余人。此外,还有部分华侨青年在延安的机关单位参与边区工作。这些青年来自不同的地方,接受过不同的教育和历练,但在这里,他们都怀揣共同的爱国信仰,坚定且热烈。

在延安的华侨青年中,有一大部分从事着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工作。华侨青年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各种形式的边区文化活动,活跃边区文化生活。在边区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延安华侨联合救国会及侨联分会根据边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及民主根据地形势发展的需要,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小组,鼓励华侨青年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己;引导华侨青年开展各类社会文化活动,以多种文艺形式丰富边区的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的抗战信念。

(二)华侨青年对延安向往

1938 年菲律宾华侨青年施存亮、吴一舟等人带着“一壶一钵赴长征,不怕关山万里程。满腔热情去受训,不到延安誓不休。”[1](P.19)的信念和决心到达延安。同年11 月,马来西亚华侨工人彭士馨、黄国光等到达延安,这也是第一个抵达延安的归侨服务团,被边区人民高度赞誉为“华侨先锋”。1939年,泰国华侨庄国英、叶克等12 个青年华侨结伴,满怀救国的豪情壮志奔赴延安。相比之下,也有的华侨在得不到家人支持的情况下,忍痛舍弃小家。日本归侨余光生,身处海外学习铁路运输和公路建筑的他始终热切关注着祖国的动态,在得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时,惜别了家人,马上奔赴了延安。南洋归侨李介夫,一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从事教育工作,满怀救国热枕的他在1938 年告别妻儿、登上回国的游轮,并于8 月份抵达延安,投身革命。

当延安宝塔山上树起抗日救国的旗帜时,民族向心力在爱国青年中扩张,中央向无数青年发起了党的号召,这些海外赤子,毅然踏出征途,漂洋过海,去参加革命与建设。与此同时,大批的华侨青年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与学习条件,回到硝烟弥漫的祖国大地,同军队与人民一起。据统计,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回国直接参加对日斗争的人员达1 万余人,参加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抗日根据地工作的就有2 000 余人,而这些人中又多数是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其中直接奔赴延安学习和工作的华侨约有600 多人。他们大多数是受侨社组织进步思潮的影响或是响应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方针的号召。1938 年,当毛泽东等在会见了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抗敌后援会代表团后,向海内外华侨提出了殷切期望并为代表团题词,强调中国共产党希望与华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华侨青年不远万里陆续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此外,延安华侨青年积极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侨联发挥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的作用,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二次大会上,被聘为参议员的侨联执委主任李介夫参加了大会并作为华侨代表都提出了多项具有建设性的题案,这些提案也都被大会通过,体现了海外侨胞与边区人民共同的愿望。延安华侨青年胸怀救国之志,全力投身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与民主政权建设。这些青年同志的无私与真诚打动了边区各界,获得广泛好评。[3](P.167)

二、集聚延安

(一)在延安学习工作情况

20 世纪3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大肆侵略,国内外爱国人士群情激奋,爱国救亡运动开始日益高涨。中国共产党根据当前国内形势,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把对华人华侨的政策列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 年8 月发表的《八一宣言》,呼吁抗日救国是全体人民的首要任务,全体同胞要团结一致为抗日事业作斗争。12 月中共中央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做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决定,历史也证明了这是中共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次正确的战略和策略的调整。其中海外统战工作是这一形势下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革命性和重要性,将这批以抗日救国为旗帜的海外华侨队伍,视为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侨青年还积极参与了整风和大生产运动。为了克服边区的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十大政策以度过难关,整风和大生产作为十大政策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得到华侨青年的积极响应。他们积极参与运动并听取毛泽东在大会上所做的关于整顿三风的长篇报告,认真学习整风文件,在大会上畅谈自己投身革命的经历,他们或是接受南洋进步社团动员从海外回国直奔延安的;或是原参与的革命活动遭到抵制而暂避南洋,又或是受到党的感召即刻来延安投身革命的;还有的是在抗日战争前就已经到达延安的。但大多数奔赴延安的华侨青年是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这些聚集在延安的华侨青年都希望为祖国和人民的安定竭尽全力。在延安整风中,他们参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深刻认识到光有高涨的爱国情绪是不够的,还应该将思想提高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觉悟水平。通过延安整风活动的学习与反思,使华侨青年的思想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二)华侨青年参与整风与大生产运动

在延安的学习和培训是艰苦的,一方面是学习生活条件的艰苦,他们没有砖瓦堆砌的教室,空旷的原野都是他们学习的地方,土墩子和膝盖就是他们的桌椅;他们的住所是多人挤在一块的土窑洞,吃的是普通不过的小米饭汤,常常是“三月不知肉味”。另一方面是安全条件的艰苦,由于靠近前线,因此他们时常会受到敌军的侵扰。但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华侨青年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专注于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

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冲破敌人的封锁,中共中央发起了生产运动的号召,华侨青年积极响应,他们同延安的军民一起,上山开荒拓地、锄草种粮,劳动积极性极高。同时,在大生产运动中,有经济能力的华侨积极参与了实业兴办和企业投资以发展边区的经济。1939 年筹建的光华制药厂、1942 延安侨联发起组织的“西北华侨实业公司”和1943 年建立的陕甘宁边区华侨纺织厂都是为克服边区经济困难,陕甘宁边区政府同华侨同心协力组织创办的。

(三)华侨青年参与文化建设与边区民主政权建设

在各界各阶级的努力推动下,由各族爱国人民、各民族党派以及海外华侨等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了起来。抗日战争爆发后,侨务工作方针与海外华侨竭尽全力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行为自然融合,获得了各党派团体和各阶级人士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这些在民族大义面前,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的华侨青年,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无私无畏的品质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当下都尤为可贵。

三、创建侨联

随着大批的华侨青年聚集延安,且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中央为了将留在延安的华侨联合起来,更好地为抗日救国服务,“动员全世界的侨胞,积极参加抗战,开展和充实华侨救国组织,统一华侨救亡运动的领导……”[4](P.55)因此成立一个华侨群众组织的工作也就随之开展起来。陕北公学华侨联谊会就作为首个华侨团体率先成立了,为延安侨联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比较充分的准备后,1940 年9 月5 号,在集聚华侨青年的延安成立了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侨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一堂课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若选准、选活了“切入点”,则能有效地设置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迅速地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非常重视课堂的导入设计,本文就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华侨联合会的作用:一是侨联作为中共中央与海外华侨保持密切联系的枢纽,广泛开展对海外侨胞的联系和宣传工作。侨联以寄发报纸、信件给海外报社等形式与海外华侨救国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络,向海外华侨组织极力宣扬中共的抗日主张、民主政治建设等政策方针,它团结和动员了广大海外华侨归国抗战以及为对陕甘宁边区的抗敌对敌、教育作了许多重要贡献。例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联致电慰问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以及号召海外侨胞支援祖国抗战。[5]据统计,在中共中央以及延安侨联组织的呼吁下,延安时期归国参战的海外华侨超过3 万人。二是鼓励华侨通过捐献物资,实业投资等方式,支援祖国的抗战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一共发行了6 期公债,总价值50 多亿元,海外华侨纷纷购买的救国公债高达11 亿余元,超过发行公债总额三分之一。此外,为了支援祖国抗战,华侨共投资16 亿元创办军用企业同时捐献了大量的飞机、坦克、车辆等军用物资,为抗战军费的消耗做了极大程度地补充、抵消了当时严重的外贸逆差和填补财政赤字、稳定官方法币币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增强了全民族抗战必胜的斗志和决心。[6](P.76)

爱国华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是全国、全民族的骄傲,更是华夏子孙的荣耀。同时,在抗战这一时期,侨胞的社会理性选择和中央的统战政策,使得我国的侨务工作逐渐成长起来。海外华侨具有他们独特的优势,是祖国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当下,侨务工作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我们应以史为镜鉴,在大统战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借鉴延安时期的侨务思想来指导新时代的侨务工作,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努力推进海外侨务工作,让海外侨胞成为推动中国梦的一股重要力量。

2009年,安徽地徽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蒋某请程瀚帮忙处理朋友一起酒驾。在程瀚的直接关照下,该酒驾事件直接予以“摆平”。2013年的一天,蒋请求程瀚出面为其办理两套“靓号”车牌,程瀚也都予以顺利解决。有了帮助他人之忙的理由,程瀚“借”东西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理直气壮”。2010年10月的一天,程瀚对蒋某说,想借其“伯爵”牌手表戴戴,蒋某哪敢拒绝?便立马给了程瀚。

参考文献:

[1]泉州华侨史料编委会编.泉州华侨史料第1 辑[M].泉州华侨史料编委会出版社,1984.

[2]文思编.回国抗战 奔赴延安[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4]蔡仁龙,郭梁.华侨抗日救国史料选辑[M].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出版,1987.

[5]延安华侨救国会电慰陈嘉庚先生[N].解放日报,1942-02-05.

[6]曾鹿平,谭虎娃等.延安时期侨务工作史略[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

[7]唐正芒.抗战时期在延安的华侨青年[J].广西:广西华侨历史学会,1997,(2).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8-0022-03

【作者简介】朱凡娇(1994-),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褚永慧]

标签:;  ;  ;  ;  ;  ;  ;  ;  ;  ;  ;  ;  

朱凡娇:延安时期爱国华侨的历史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